【高二下】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高二下】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高二下】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高二下】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高二下】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要揭示艺术作品内在的奥秘,不是凭借现成的资料,而是把艺术形象的情感逻辑和现实的理性逻辑加以对比。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可是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正是因为“歪曲”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有些作品,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诗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这时用感觉还原就文不对题了,应该使用的是情感逻辑还原。诗的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理性逻辑的高级形态,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的东西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之理,恰恰又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可对艺术、审美情感来说则是妙极了。因为无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性,不能片面、绝对化,而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所以宋朝诗评家严羽才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自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中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但却不是诗了。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的程度越大,现代派诗人甚至喊出“扭曲逻辑的脖子”的口号。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放大的结果,按理性逻辑来说,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面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足。说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结果都是颠倒的,似乎是无理的。情节的发展好像和逻辑因果开玩笑,反因果性非常明显。种种荒谬的情节,仔细研读,你会发现,在表面上绝对无理的情节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道理,当然,可能阐释的空间是多元的。余华之所以不写鼻子打歪了的痛苦,是因为他要表现人生有一种特殊状态,是感觉不到痛苦的痛苦,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痛苦不已,而在性命攸关的大事上麻木不仁。这是人生的荒谬,但人们对之习以为常,非但没有痛感,反而乐在其中。这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喜剧的超现实的荒诞,是一种扭曲的逻辑。然而这样的歪曲逻辑,启发读者想起许多深刻的悖谬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哲学命题:为什么本来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被抢了你却感觉不到痛苦?为什么自己的一大车子东西被抢了而无动于衷,却把别人的一个小背包抢走还沾沾自喜呢?缺乏自我保卫的自觉,未经启蒙的麻木、愚昧,从现实的功利来说,是悲剧,从艺术哲学的高度来看,则是喜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最为荒诞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没有痛苦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摘编自孙绍振《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材料二:许多作家都在刻意追求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成功者往往是少数。一般的写作书上说,这是因为作家没有抓住人物的个性,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共性上,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如何才能抓住个性呢?这是要进一步追究的问题。其实个性是一个有广泛概括性的概念,可以有思想的个性,也可以有民族的个性,但这不是人物个性的焦点,人物个性的焦点是情感的个性,亦即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作家要服从人物,主要是服从人物的独特情感。这种情感有它独特的逻辑性,不但是作家不能任意左右它,就是人物自己的意志和理性也不能随便改变它。鲁迅虽然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神化诸葛亮不满,但是,他对关云长的形象特别称赞。这是因为,关云长在理智上不是那么强大,时常感情用事。他的理智时时与感情矛盾,而且经常被感情所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特别引用关公在华容道释放曹操那一段。这一段把关公放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之中。在这以前,作者特别交代,诸葛亮不相信关公能够完成俘虏曹操的任务,而关公却主动要求派遣他去,并且立下了军令状。这对关公的理性来说,已经到了别无选择的地步了,可是到了关键时刻,作者却听任关公的感情选择了违背理性的行动。情感逻辑达到这样的一贯性和彻底性,人物性格就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摘编自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客观的,追求普遍的共性,这与艺术家的感觉恰恰是相反的。B.鉴赏文学艺术作品要使用情感逻辑还原,因为无理符合审美情感;过于理性,反而不符情感特点。C.小说的情节是一种因果,一般符合“充足理由律”,但从情感逻辑角度看,情节必须违反逻辑因果。D.超现实荒诞喜剧是运用扭曲的逻辑,让读者在表面绝对无理的情节中,领悟其中包含的深邃的道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艺术欣赏和科学分析有着各自不同的追求,故而阅读文本时,不能同时运用这两种方法。B.唐玄宗和杨贵妃死后化为比翼鸟,变为连理枝,不符合客观理性逻辑,却符合情感逻辑。C.诗评家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对现代派诗人“扭曲逻辑的脖子”口号的注释。D.人物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是成功塑造人物个性的关键,抓住这一点,就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人物性格相对没有达到饱和度的一项()(3分)A.电视剧《红楼梦》中,怒摔宝玉的贾宝玉。B.电视剧《西游记》中,勤挑行李的沙和尚。C.小说《水浒传》中,醉闹五台山的鲁智深。D.小说《三国演义》中,痛哭典韦的曹操。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请运用文中“无理而妙”的观点分析《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桃花蝴蝶刘诗伟我七岁时,脑子里搁了一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半个多世纪,无数繁花在眼前流走,每当我停望绚丽,总会看见坐在桃树下的祖母,漫天花瓣为她飘零。那棵桃树生长在我们老家的台坡口。春天,一树粉红的桃花遮云蔽天。祖母坐在柴垛旁的矮椅上,睡着了,花白的头发蒙一层桃花筛落的光斑。她的藏青棉袄泛白,颜色接近柴草;皮肤干皱,已然融入三寸小脚下泥土的灰黄与安宁。一片花瓣闪闪飘下,一只白蝴蝶飞在祖母和桃花之间。我背着书包出了堂屋,看见桃花、祖母与蝴蝶,不由愣住了。那景象让我迷狂而惊异。但我没有叫祖母,正要悄悄离开,不料,祖母喊了一声我的乳名,我即刻停下,笑嘻嘻地向祖母走去,在她膝前蹲下,把头递给她。她抬手摸过我的头顶,熟练地在我的额头亲吻一下,说:“记得,下回莫忘了。”原来,在桃花下打盹的祖母是那只蝴蝶,在飞……我七岁那年,祖母六十五岁。隔壁家的杨奶奶说,她见过祖母的年轻,那时,祖母刚嫁过来,一张鹅蛋脸,粉白红润,抹过油的黑头发用木簪绾在后脑勺,两只小脚走起路来像铁杵一样咚咚咚地敲在地上。那片花瓣在空中闪闪飘下,让人联想到蝴蝶的由来:祖母头上的木簪换成了一枚蝴蝶银簪。祖父带我去过姑爷爷家,我在那里见过这枚银簪。姑爷爷住在两里外的珠玑街上,膝下无儿无女,房屋的门楣上挂着“光荣烈属”的牌子。他们是一对怪老头,分明乐意坐在一起,可坐在一起又很少说话。姑爷爷从内衣口袋取出一枚银簪,放到祖父面前。那银簪是一只蝴蝶,祖父对姑爷爷说:“留着吧,总是个念想。”姑爷爷回应:“我这身体怕是扛不了多久,拿去给嫂子,我也落心。”接着两人都不说话,碰一下杯,不说话,再碰一下。离开时,祖父把银簪又放在姑爷爷座位前的桌上。正月初二,姑爷爷来我家拜年,后来我知道,这是延续姑奶奶在世的礼俗。他来了,照例在堂屋的方桌上放一盒茶。然后,他走到祖母面前,拿起祖母的一只手,把银簪放在祖母手里。祖母一看,连忙大呼:“这使不得!”姑爷爷捏住祖母的手,说:“嫂子,它陪了我几十年,也让它陪陪你。”祖母再看那银簪,眼泪就哗啦一下奔涌而出。祖母坐在桃树下,蝴蝶在她和桃花之间飞。祖母为她头上的蝴蝶银簪哭泣过。家里大人一直没给我们小孩子讲祖母哭泣的缘由,那哭泣的背后是一座静穆的山。一天,我看见祖母身上歇了许多桃花,手里正抚摸着那枚银簪。我蹲下,祖母就告诉我:蝴蝶银簪是姑奶奶的陪嫁,姑奶奶叫刘春桃,十八岁出嫁,不满十九岁就成了烈士,祖母就在家门口栽了一棵小桃树……我听到这里,呆望着无边春天的深处。桃树上的桃子成形了,阳雀子飞来啄桃子,祖母啾啾地驱赶。阳光照耀,祖母脑后的蝴蝶闪闪烁烁。祖母还沉浸在从前没有回来,叹息一声说:“你的姑奶奶不满十九岁,像一朵桃花儿,又像一只蝴蝶。”我问祖母:“姑奶奶怎么闹革命的?”祖母说:“跟大姑奶奶学的。”我问:“还有大姑奶奶?”祖母说:“大姑奶奶走得更早,蝴蝶银簪就是她留给小姑奶奶的陪嫁。”我问:“大姑奶奶怎么走的?”祖母吻我的额头,让我快去上学。到我七岁时,小姑奶奶已牺牲三十四年。往事中的大姑奶奶、小姑奶奶凝固在那段时空……那是充满血色的岁月,祖母不讲,外人只能简略讲述:大姑奶奶在武昌上学,因为闹革命被奸细告发,让敌人捉住砍了头,但找不着尸首。有人说是好心人把她埋了,可大雪纷飞,不断覆盖,坟墓在哪儿呢?小姑奶奶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党的地下通讯员,被“白匪”刺死在桃树下,躺在血泊中……现在时间又过去半个多世纪,祖母早已去世,我的记录也只能如此简略。时间让繁密过往成为简史,尽管我童年时不断用想象填补那些故事。只是,这种想象反过来又常常加重对于过往的怀想。当年,隔壁杨奶奶跟祖母是说私心话的朋友,祖母每次生病,她都守在祖母的床边;她说她来生也做祖母的邻居。她讲过一句话:“晓得历史的人值得敬重。”我从来没有发现这句话的别的出处。父亲出生后,湾子里的人送米送鸡蛋;祖父送父亲读私塾,先生不收钱;父亲学医,先生倒付工钱。祖母极瘦。晚上她坐在竹床边,弯成一道弧线,可以清晰看见前胸、两肋和后背的骨头。我不晓得别人的祖母是不是这样,但记得父亲说过:祖母是一个不幸的母亲,他是祖母的第六个孩子,前面五个都死了,最大的不满两岁。为什么?不单因为穷,娘吃不饱没奶水,娃儿病了买不起药;主要是为了两个小姑子,她们都是孩子,祖母要照顾她们闹革命。我看着祖母头上发亮的银簪,想起祖母必须摸过她的孙儿们的头才让他们离开……那里有祖母如花如蝶的岁月。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一只白蝴蝶在祖母和桃花之间飞。为什么是桃花与蝴蝶?在祖母的年代,平原上草木芜长,唯有这两样是世间罕有的绽放与娇艳,是生命的密语,是离世的安魂曲……它们那么轻盈而亲切,让人永远无法全然抵达和拥有。祖母去世后,我在她的坟头栽下一棵小桃树,隔年便开出灿烂的花。(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母年轻时如桃花般芳馨娇美,年老时瘦削干瘪,凸显出祖母一生所受的种种苦难。B.“碰一下杯,不说话,再碰一下”,这一细节描摹出姑爷爷晚年凄苦生活的情形。C.小说写当年村民们对“我”父亲的多方照顾,表现出村民对革命家庭的深切同情。D.文章结尾“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图景”,表达了“我”无法抵达和拥有那段岁月而心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里“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中的环境描写,既烘托了人物形象,又借环境的美好,流露出对祖母人格的赞颂。B.小说借助杨奶奶之口讲述祖母的故事所起的作用,与鲁迅《祝福》中卫老婆子讲述祥林嫂再嫁后的状况所起的作用有相似之处。C.小说语言精巧,比如“两只小脚走起路来像铁柞一样”“阳光照耀,祖母脑后的蝴蝶闪闪烁烁”,运用相同的修辞增加语言的感染力。D.小说超越常规叙事,没有局限于“当年”,而是以“我”的生活为依据,以情感为指引,以思绪为逻辑,实虚穿插,构思开阔新颖。8.作为革命题材小说,茹志鹃的《百合花》和孙犁的《荷花淀》都“诗意”地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对“美”的赞颂,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篇小说的“诗意”所在。(4分)9.小说中多次写到“桃花”“蝴蝶”,请结合文本分析它们的丰富内涵和好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①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②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③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注]①吴王:刘涛,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讼,通“容”,包容。③郡国:郡县和诸候国。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3分)诱天下A亡人B谋C作乱D今E削之F亦反G不削H亦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稍,渐渐,与《苏武传》中“稍迁至移中厩监”的“稍”意思不同。B.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字意思相同。C践更,是古代的一种徭役,轮到服徭役的时候,可以花钱雇佣人代替。受钱代服徭役的人叫做践更。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的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意指后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了,这成为吴王意图谋反的诱因。B.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特许吴王不再上朝。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14.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明发石山(宋)杨万里明发愁仍集,寒云又作屯。悬知今定雨,正坐夜来暄。便恐禾生耳①,宁论客断魂。山深更须入,闻有早梅村。[注]①禾生耳:即禾头生耳,指庄稼遭雨后禾头长出卷曲如耳的芽蘖,预示收成不好。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中的“明发”与《早发白帝城》的“早发”意义相同。B.首联运用点染手法,“愁”是点,“寒云又作屯”是“染”。C.诗人预测今天一定会下雨,正是因为在夜间感受到了天气闷热。D.诗人不顾自己漂泊异地的客愁,反而担心庄稼遭雨后收成不好。16.《明发石山》中蕴含两重哲理,对我们的学习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木题共1小题,6分)17.补习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用“

”两句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常常被细微之事困扰的道理。(2)“行路难”是古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古代诗人常以此入诗,表情达意,如鲍照《拟行路难》中“

”。(3)黄庭坚的《登快阁》一诗巧用典故,其中“

”化用“伯牙绝弦”的故事,“

”化用阮籍青白眼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在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中,一群身怀绝技的“国宝级”技工令人印象深刻。追求极致是一条__________的道路,也是一场孤独且单调的长途旅行,唯有全神贯注,才能耐住寂寞、守住心智、把好方向。哪有巅峰技术能在__________间练就?唯有日复一日地锻打、持续不断地钻研,才能成就绝活。“术到极致,几近乎道”。一流的心性方能锻造一流的技艺,一流的技艺方可成就一流的伟业,这一流的伟业更需要用追求极致来消解浮躁。现实中不乏这样的观念:“手艺好也不赚钱”“差不多就行了”……盲目地求变现、求速度,让工匠技艺变得马虎,极致品质__________。其实,工匠精神的种子需要精心、细心、耐心地滋养呵护,终究会结出不甘平庸、不负光明的果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年轻一代要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来诠释匠人的极致精神。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且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精品的无数绽放。在追求极致中实现人生价值,用极致匠心铸造国之重器,以工匠精神

时代气质,我们准备好了吗?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心如木石一朝一夕

黯然伤神

修养B.心如木石白驹过隙

黯然失色

修养C.心无旁骛一朝一夕

黯然伤神

涵养D.心无旁骛白驹过隙

黯然失色

涵养19.下列语句中的省略号和材料中画波浪线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是()(3分)A母亲哼唱着《招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棂……”B.四季轮回、花开花落、潮涨潮落……自然界的周期重演每天都有。C.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假如突然看见一缕炊烟,……D.罗斌气嚅吁吁地跑过来:“你……你们……快去看看,出事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下来,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语句,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蝴蝶兰的故乡在巴西、智利的热带雨林。所以,我国的古典诗词里,_____①_____。但这并不妨碍它本身成为一首诗。把蝴蝶兰养成一首美妙的诗,可不大容易。蝴蝶兰喜高温高湿,最宜生长的温度在16℃到30℃之间。温度低于15℃,就超出了它的理解力。习惯在60%以上湿度下生存的蝴蝶兰,最不适应的,是暖气人家30%以下的环境湿度。如果家里没有加湿器,蝴蝶兰不介意你每天用喷雾器向叶面加湿,但它非常介意往花朵上直接喷水。最好,把蝴蝶兰放在室内有散射光的地方,不要_____②_____。浇水的原则是:干透浇透。_____③_____,这样的好心,只会适得其反。我总结了这些蝴蝶兰的习性,愿能帮到春节领“蝴蝶”回家的你。开花后的蝴蝶兰,我也从不轻易丢弃,及时剪掉花葶,到四月中旬再换盆——把已腐烂的基质换掉,剪除坏死根部。将处理好的蝴蝶兰,放在能见到阳光又不直晒的地方,保持25℃~30℃的温度、60%以上的湿度。两三个月后,一株新的“蝴蝶”,就该探出头来啦。照料好了,它的翩翩舞姿,会长达三个月。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根据材料第三自然段,概括护理开花后的蝴蝶兰的步骤。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世界文学画廊中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形象,比如米考伯先生、玛丝洛娃、圣地亚哥、娜拉、林冲、祥林煌、水生嫂、小斤等等,这些形象深入人心,有些甚至已经成为某一类人物的象征。请从以上罗列的人物形象中选择两个或者三个,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思考,并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发言。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解析]“情节必须违反逻辑因果”说法错误。原文“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文中指情节可以违反逻辑因果,不是必须违反。2.B[解析]A.“不能同时运用这两种方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是“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正是因为‘歪曲’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但并未说阅读文本时,不能同时运用这两种方法。C.“这是对现代派诗人‘扭曲逻辑的脖子’口号的注释”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写“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性,不能片面、绝对化,而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所以宋朝诗评家严羽才说:‘诗有别才,非关理也。’”,第四段写“自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的程度越大,现代派诗人甚至喊出‘扭曲逻辑的脖子’的口号”,可见二者不是注释关系,而是体现情感逻辑的两大特点,其本质是一样的。D.“就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过于绝对。“人物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只是成功塑造人物个性的必要条件。3.B[解析]原文提及“情感逻辑达到这样的一贯性和彻底性,人物性格就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B.电视中,沙和尚在取经路上,挑着担子一直默默付出,任劳任怨,没有太多超越理性的行为,缺乏一定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饱和度稍有欠缺。4.[参考答案]首先由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感觉不同引出情感逻辑(1分),接着阐述情感逻辑的两大特点:绝对化和反逻辑规律(或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理性逻辑)(2分);最后指出情感逻辑还原的作用(1分)。5.[参考答案]①无理而妙指的是看似不合理性逻辑、不科学的艺术作品,超越了理性,使情感得到充分的自由。②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花不语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责怪花不说话,飞走了,是不符合理性逻辑的。③但这种缺乏理智的奇想,却能更充分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孤寂无人理解的愁苦、无可奈何的感伤。6.A[解析]B项“这一细节描摹出姑爷爷晚年凄苦生活的情形”错。结合前面“他们是一对怪老头,分明乐意坐在一起,可坐在一起又很少说话”来看,这里二人“碰一下杯,不说话,再碰一下”这一细节展现祖父与姑爷爷的不善言淡。C项“表现出村民对革命家庭的深切同情”错。写当年村民们对“我”父亲的多方照顾,既显示出村民对革命家庭的敬重,也暗中透露出革命最终能够成功的原因。D项“是因为‘我’无法抵达和拥有那段岁月而心痛”错。结尾写“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图景”表达了“我”对祖母以及两位姑奶奶的怀念与敬重。7.C[解析]“相同的修辞”错。“两只小脚走起路来像铁杵一样”运用比喻写出租母年轻时的健壮有力;“阳光照耀,祖母脑后的蝴蝶闪闪烁烁”,运用环境衬托和象征手法表达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顽强生命力。两者修辞不同。8.“诗意”化的表达方式。小说在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女性的凋零时,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也没有哭天喊地的悲泣,而是以极其空灵的叙述、极其浪漫的象征来营造感伤的氛围,让革命战争叙事增加了诗化的格调。(2分)“诗意”的人性和情感。烈士的英勇无畏,革命群众的热情支持,烈士家属的大爱担当,使小说洋溢着隽永的人性美和人情美。(2分)9.“蝴蝶”指“蝴蝶银簪”,是革命传承的象征,是缅怀亲人的寄托。(2分)“桃花”代指小姑奶奶刘春桃,桃树与祖母的自然融合又暗喻青春、生命和生活的自由美好。(2分)“桃花”“蝴蝶”是小说的线索,文脉前后勾连,结构紧凑,抒情含蓄典雅,意蕴饱满。(2分)10.BDG“诱天下亡人”中,“天下亡人”是动词“诱”的宾语,其中“天下”修饰“亡人”,因此应在“人”后断开,即B处;“谋作乱”省略了主语“吴王”,是完整的句子,其后断开,即D处;“削之”和“不削”是假设的两种情况,各自断开,即G处。11.A“稍”的意思相同,都是渐渐的意思。12.D“削藩已成朝臣共识”错误。据材料一“独窦婴争之”可知,削藩一事仍有人反对。13.(1)吴王确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2)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宗族子弟,分封功臣。14.①以西汉削藩的史实,论证了郡县制的优越性;②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材料二中柳宗元说“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说明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而结合唐王朝因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而由盛转衰的史实可知,柳宗元运用西汉削藩的史实,是为了充分论证郡县制的优越性,从而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参考译文:文本一:当初,在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宫朝见皇上,侍候皇太子饮酒、下棋。吴太子走棋时与皇太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猛打吴太子,吴太子被打死,灵柩送回安葬。到了吴国,吴王怨恨地说:“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为什么要送回来呢!”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到长安。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京师知道吴王是因为儿子的缘故,便囚禁、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来,在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吴王派人参加,文帝再次问起吴王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者说:“吴王确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说‘查看深渊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释放了使者,让他们回国,并特意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表示照顾他年老多病,特许不必进京朝见。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可是因吴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不缴纳赋税,服兵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时慰问茂才,赏赐百姓:其它封国的官吏来吴国搜捕逃犯,吴王都阻止保护。像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晁错多次上奏陈述吴王的过失,认为应削减他的封地。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他,所以吴王更加骄纵。到景帝即位,晁错对景帝说:“以前高帝刚平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年幼,大封同姓诸侯王,封给齐国七十多个城、楚国四十多个城、吴国五十多个城。这三个非嫡亲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现在,吴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谎称有病不来朝见,依古法应处死。文帝不忍心,赏赐他几案和手杖,对他的恩德深厚,本该悔改自新才对,但他却更加骄横放肆。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反得慢,祸害会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候、宗室共同讨论这件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争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文本二: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以至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却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即使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15.B(首联意为“看乌云聚积,恐天明时分出发又要愁雨中行路艰难”,并无点染手法)16:①首联、颔联均写诗人根据天气迹象预测出第二天的天气状况,可见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透过联系可以发现事物的规律。这启发我们在学习时也应注意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找到其中规律。②尾联意谓山深更应进去,听说那里的梅树已经开花了。喻指做事情遇到困难时,应不怕艰难、勇于探索,如此就会出现转机,获得成功。这启发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应迎难而上,如此方能让学识、能力更上一层楼。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