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要点梳理_第1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要点梳理_第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要点梳理_第3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要点梳理_第4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要点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要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要点梳理

第一单元

1、草原

(1)《草原》是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作者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品有《茶馆》、《骆驼祥子》等,有“人民艺术家"称号。

(2)《草原》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的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3)《草原》一文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三个画面,表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和习俗美。《草原》一文的中心句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它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2、丁香结

(1)《丁香结》宗璞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她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就如每个人一辈子中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

(2)文章的中心句是:“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作者以丁香结象征人生中不顺心的事,解不开的愁怨。句子的含义是: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这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应当正视它们,把它们当做自己生活的有益补充,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乐趣,才会更有意义!

(3)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状,以及丁香花陪伴“我"写作,后半部分写了由丁香引发的联想。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志趣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4)课文中描写丁香花的诗句是“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5)与“丁香结”有关的诗句:

a.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b.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c.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d.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1)《宿建德江》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全诗的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2)日暮客愁新"中的“客”指诗人自己,勾起愁思不用“生"而用“新”的妙处是:有愁上加愁的意思,抒发的感情更深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诗中描绘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变化,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夏雨来势之猛,雨势之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该诗从视觉(明月、星等)听觉(鸣蝉、蛙声)和嗅觉(稻花香)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作者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词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综合:

(6)《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两首诗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前者表现了诗人一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

(7)从诗词中赏景:诗词中有四野茫茫、江水悠悠、天地月明之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有黑云散去,碧波如镜,水天一色之景: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有青云飘浮,星光稀疏,小雨初来之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也有绿树环抱、青山相伴、幽静旷远之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4、花之歌

l《花之歌》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恋,得意时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是积极地向往和追求光明。

5、《七律·长征》

(1)《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七律·长征》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比喻句有“五岭逶迤腾细浪良,乌蒙磅礴走泥丸。(对偶、夸张)”

(3)《七律·长征》描绘了过五岭、越乌蒙、巧度金沙江、抢度大渡河、翻越岷山等长征历程。诗中“万水千山"指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雪山。

(4)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这两句强化了诗歌主题,统领全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8)“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6、狼牙山五壮士

(1)《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整个事件发生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一痛击敌人(详)一引上绝路一顶峰歼敌(详)一跳下悬崖。

(2)《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顽强歼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位战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3)课文第二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这样写的好处:点面结合,既表现了五壮士的团结勇敢,又突出表现了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

(4)《狼牙山五壮士》中“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一句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迅猛、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7、开国大典

(1)《开国大典》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大典前(群众入场)——大典中(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阅兵盛况)——大典后(群众游行)。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表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开国大典一文,通过对大典中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盛况、群众游行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3)课文是按照“海军——炮兵——战车——骑兵——空军”的顺序来写阅兵式的。

8、灯光

(1)《灯光》讲的是作者由天安门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段关于灯光的往事,歌颂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多好啊"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在天安门丁广场上听到的;第二次是郝副营长看到课本插图上的灯光后发出的感叹;第三次是郝副营长说的,说出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9.我的战友邱少云

(1)《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革命回忆录,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文章通过写邱少云在执行一次潜伏任务时,为了战斗的胜利忍受烈火烧身的巨大折磨却一声不吭、纹丝不动直至最后壮烈牺牲的事,表现了邱少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英勇顽强的崇高品质。

(2)“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这句对“我”的心理进行了描写,表达了我看到邱少云被火烧时十分痛苦的心情。

(3)“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从“半个多钟头、才”我们可以体会到邱少云长时间忍受烈火烧身时的痛苦,从“像千斤巨石、纹丝不动、没发出、极轻微"我可以体会到邱少云顽强的意志和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4)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一方面可以把观点表达得很清楚,便于读者抓住要点;另一方面可以把理由表达得很有序,条理分明。

10、竹节人

l《竹节人》通过对制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

11、宇宙生命之谜

(1)《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了科学家对“在宇宙中,除地球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启示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我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课文用到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

(2)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的道理。

(3)《宇宙生命之谜》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人类至今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存在的迹象,而人类将继续用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去解开宇宙生命之谜。文章字里行间体现出科学小品文的严谨性、科学性、准确性。

(4)宇宙中存在生命的条件:(1)适宜的温度(2)必要的水分(3)适当成分的大气(4)足够的光和热。

12、故宫博物院

(1)《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由四篇材料组成。材料一是一篇说明文,沿着故宫的中轴线,按照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对故宫主体建筑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2)故宫博物院的特点和整体风貌是: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材料一整体介绍故宫;材料二讲述了有关太和门的故事。材料三是来自官方网站的游览须知,材料四是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3)《故宫博物院》以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介绍了故宫的悠久历史、文化价值、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表达了作者对故宫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4)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边午门,北边神武门,东边东华门,西边西华门。紫禁城城内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前朝)。

(5)文章按由南到北的游览参观路线依次介绍: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13、桥

(1)《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老支书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赞扬了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2)“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她丈夫”指的是老支书,“她儿子"指的是那个小伙子。小说最后才点明小伙子和老支书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既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更能震撼人心,烘托出老支书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

(3)《桥》一文中的环境描写。一方面表现出当时的情势危急,另一方面,突出了老汉的沉着无畏,不徇私情的形象。

14、穷人

(1)《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他的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本文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比较突出。

(2)“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这段话是环境描写,将屋内的温暖舒适与屋外的寒风呼啸进行对比,充分说明了桑娜勤劳能干,也暗示出渔夫出海打鱼的危险,从侧面反映了渔夫的勤劳和他们生活的贫穷。

(3)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

15、《金色的鱼钩》

l《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体裁是小说,叙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l《金色的鱼钩》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了老班长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让我们为老班长舍己为人和忠于革命的精神深受感动和鼓舞。

(4)“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是: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这也正是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的原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2)我觉着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夸张)

(3)可是我的心里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4)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柴,好像过节似的。

(5)老班长是一个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坚强乐观、关心热爱战士、尽职尽责的革命英雄。

(6)“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这句话中的“意思”指的是:如果“我"不吃,老班长吃鱼骨的秘密就可能会暴露,让“我”赶紧吃,给两位小同志做榜样;让“我"不要感情用事,应顾全大局。

(7)“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句话中指导员对老班长有三种称呼,这三种称呼的含义是什么?

a.说老班长是“上级",指老班长要负责带领三个病号走出草地;说老班长是“保姆”,指三个小战士年轻,又是病号,对他们的照顾要像保姆一样细致而周到;说老班长是“勤务员",指老班长照顾病号要全心全意,老班长正是按照这样的要求来照顾小同志们的。

b.上面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我也能仿写一句:老师,您是园丁,是益友,是工程师,不管疫情多么严重,您还是坚持通过网络向我们传授知识。

15、夏天里的成长

(1)《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作者分别从动植物、铁轨、柏油路等事物的长以及孩子的成长三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一方面表现了夏日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进取,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2)围绕中心意思写,是《夏天里的成长》一文的写作特点。从动植物、事物、人物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围绕中心意思写。每一个自然段也是围绕中心意思选材的。

(3)我积累的农谚有:

1.六月六,看谷秀

2.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3.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4.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5.东虹日头西虹雨。

6.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7.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4)课文第3自然段引用了俗语"不热不长,不热不大”:第4自然段引用的谚语有"六月六,看谷秀、处署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16、盼

(1)《盼》一文的作者是铁凝。课文以“新雨衣"为线索,以孩子的视角叙述事情的经过,围绕“盼”这一心理活动,依次写了“我"四个事例:(1)有了雨衣,盼变天;(2)下起了雨,盼外出;(3)没法出门,盼雨停;(4)盼来雨天,快乐出门。表达了作者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及对亲近自然的渴望,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

(2)《盼》一文中“我”的感情变化的过程:(1)“我"得到雨衣盼变天时的心情是急切的;(2)当看到天下起雨时,“我”的心情是兴奋的;(3)“我"盼望穿上雨衣外出的心情是迫切的;(4)“我”穿上雨衣时的心情是兴奋与喜悦的。

17、古诗三首

《浪淘沙》(其一)

(1)《浪淘沙》(其一)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诗描绘了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豪迈的气概和奋发有为的精神。“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引用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诗意是: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这两句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黄河九曲的姿态,又表现出黄河的磅礴气势。

《江南春》

(1)《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台烟雨中。”的诗意是: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院,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千里"四百八十”都是虚数,是说寺院多、地域广。这首诗抓住了莺、树、花、村寨、城郭、酒旗、庙宇、台、烟雨等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书湖阴先生壁》

(1)《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诗描写了湖阴先生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勤劳淳朴的人们的赞美,对清幽脱俗生活的追求。

(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意是: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那翠色送到眼前。这两句是对偶句,也是拟人句,这首诗借写景赞美了湖阴先生高雅不俗的品质。

18、只有一个地球

(1)“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3)这段话节选自《只有一个地球》,体裁是说明文。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地球美丽而渺小;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文章采用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阐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2)设计几条保护环境的宣传语。示例:

植树造林,功在千秋。

保护环境,就是爱惜生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你的明天。

一棵树+一棵树=一片树林。

人人爱花草,空气环境好。

污染环境,千夫指,保护环境,万人颂

绿色是生命之源

让蓝天白云永驻,愿绿水青山长留。

改善生态环境,营造绿色家园保护环境=保护自己。

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成就绿色,成就未来。

让我们当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节约资源的宣传语:

随手关灯,随时有灯。

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

节水、节电、节能源;约你、约我、约大家

使用清洁能源,还我碧水蓝天。

节约用水就是珍惜生命。

能源用光光,子孙泪汪汪

浪费资源、殃及后代,节约资源、造福子孙。

节约点滴能源,造福千秋万代!

能源你我共享,节约你我同行。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19、三黑和土地

《三黑和土地》是诗人苏金伞创作的诗歌。这首诗讲土地改革运动后,做了土地主人的农民大众那种翻身的喜悦和高涨的劳动热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语言朴实无华,写了三黑的四件事:(1)三黑把土地耙得平平整整,准备播种的事;(2)三黑对逮蝈蝈儿的回忆,以及他想招呼小朋友来逮蝈蝈儿的事;(3)三黑展望未来的事;(4)三黑翻身做了主人、有了土地之后那种喜悦的心情。

20、青山不老

(1)“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文章以“青山不老"为题,表面上是说青翠的高山永远充满生机,实际上是暗示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无私奉献精神永远流传。

(2)《青山不老》一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辛的生活条件,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1、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了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后来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锺子期描述伯牙琴声的句子是: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用原文中的话填空)文中最能体现伯牙和锺子期之间深厚情谊的句子是: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用原文中的话填空)

(3)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是: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用原文中的话填空)

(4)写出和音乐有关的成语:

曲高和寡、弦外之音、高山流水

余音绕梁、余音袅袅、绕梁三日

异曲同工、有板有眼、黄钟大吕

(5)《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本味》,伯牙和锺子期都是春秋时期人。

(6)伯牙琴技高超,我们可以用成语天籁之音来赞美他的琴声。

(7)看到琴,我想到了伯牙鼓琴,锺子期赞颂伯牙琴技高超的句子: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8)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将诗句补充完整)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

(9)赞友谊的诗句还有: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书戴嵩画牛》一文的体裁是(题跋),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

(2)《书戴嵩画牛》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迷信权威,实践出真知;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应该从客观事实出发,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学习。文中点名主旨的句子是: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3)牧童是这样评价这幅画的: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4)处士面对牧童的话的表现:处士笑而然之。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5)杜处士“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谬误之后,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6)牧童认为两牛争斗时的情形应该是:尾搐入两股间。戴嵩画的两头牛争斗时的情形是:掉尾而斗。

(7)读《书岱嵩画牛》,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做事情应该向多向富有实践经验的人虚心学习。

22、月光曲

(1)《月光曲》是一个传说,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俩,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以及他非凡的天赋和卓越的才华,同时告诉我们,伟大乐曲的创作不仅需要天赋和才华,更离不开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我们比较熟悉他的《致爱丽丝》《欢乐颂》等作品。】

(2)“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这是肓姑娘担心哥哥心里难过,在安慰哥哥,说明她是一个善解人意,心地善良的姑娘。

(3)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弹第一曲是因为贝多芬被女孩热爱音乐、善解人意所感动;弹第二曲因为失明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所以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4)《月光曲》一文中,当贝多芬再次弹琴时,皮鞋匠联想到了三幅画:第一幅:月亮初升,海面平静;第二幅: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第三幅: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根据这三幅画面,可以推断《月光曲》的旋律变化的过程是:轻柔舒缓——气势逐渐增强——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5)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而是借皮鞋匠兄妹俩的联想和想象表达出来的。文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皮鞋匠的更多想象。

(6)从皮鞋匠丰富的想象中我们看到了三幅美丽的画面,感受到贝多芬的音乐的变化:时而悠长舒缓,时而气势增强,时而高昂激越。盲姑娘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是因为盲姑娘沉浸在贝多芬优美的琴声当中,琴声引起了她丰富的想象,使她仿佛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这说明贝多芬的琴艺十分高超。

23、京剧趣谈

(1)《京剧趣谈》从道具(马鞭等)和动作(亮相)两个方面描述了我国京剧独有的艺术特色,赞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

(2)道具:

实在的道具:马鞭、鞋底、酒杯、酒壶。

虚拟的道具:马、针线、饭菜。

可实在可虚拟的道具:饭碗

(7)京剧亮相分为静态亮相和动态亮相,静态亮相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动态亮相可以突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3)京剧是我国国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表人物有梅兰芳等。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京剧里的“行当”:生、旦、净、丑

(4)“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这句话是神态描写,这里描写观众的紧张神态,是对舞台上演员表演的激烈打斗场面的烘托,衬托出表演的精彩和引人入胜,为下文的“静”作铺垫。

(5)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24、少年闰土

(1)《少年闰土》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少年形象,反映了儿时的“我”与闰土真挚的友谊及“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2)【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大量杂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1918年,他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3)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环境描写)“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句话对闰土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描写,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

(4)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动作描写)

(5)与闰土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新鲜事。其中看瓜刺猹这件事叙述得最详细。

(6)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素"是平素、向来的意思。“新鲜事”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我"向来不知道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来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7)“我”与闰土的不同之处:

①生活环境不同: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

②阶层不同: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我”是一个少爷。

③见闻不同:闰土见多识广,“我"却孤陋寡闻。

虽然生活环境不同、阶层不同,但“我们”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是多么难得啊!

(8)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回想课文内容可知,文中的稀奇事有: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潮汛看跳鱼、海边拾贝等。

(9)“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他们指的是:“和我一样,生活在高墙大院内的富家子弟”。这句话的含义是:我和我往常的朋友都生活在高墙深院内,没有广泛地接触大自然,视野非常狭窄,如井底之蛙,孤陋寡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