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湖心亭看雪》-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_第1页
专题17《湖心亭看雪》-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_第2页
专题17《湖心亭看雪》-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_第3页
专题17《湖心亭看雪》-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_第4页
专题17《湖心亭看雪》-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专题17《湖心亭看雪》文体解析一、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他的散文以清淡率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成就较高。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二、文体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三、问题探究1.开头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有什么作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和地点。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作者在写此文时已是清朝初年,但仍使用明朝“崇祯”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故国之思。2.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超脱尘世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思想品格。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应该是有一种孤独寂寞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独特情思。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从总体形象入手,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色。4.课文是人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有什么特点?三个角度:①未写西湖时,概括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游西湖时,先总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③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写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即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这些景物与人,在大雪的笼罩下全都变得虚无缥缈、模糊微小,变成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具有了童话般的梦幻色彩。然而最微不足道的“两三粒”人却是这空旷寂寥的雪世界的主人,他们是赏雪的主体。作者的描写,宛如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此语与结尾舟子的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为作者之“痴”找到“同僚”,找到了可以原谅的“理由”。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不但在“客”那里引起了共鸣,也与“客”“和鸣”,仿佛让本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的感染。6.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作者强调“金陵人”是“客”,有着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本以为自己的怀恋之情、隐逸之趣是无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时的欢欣只有他自己明白。《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的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连下三天,湖中人声与飞鸟声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寒气结冰,白汽弥漫,天和云以及山与水,上下全都雪白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隐隐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缩成一个小点,以及我的一叶小舟,舟中如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到了湖心亭上,只见有两人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格外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居然还有您这样的人!”拉着我一起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之后与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名,(才知道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基础训练一、名句名篇默写1.《湖心亭看雪》(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怀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要求默写。(1)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3)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3.文言名句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2)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自《湖心亭看雪》)【乙】浙江①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②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③际天④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⑤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选自《观潮》)注释:①浙江:就是指钱塘江。②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③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白雪覆盖的山岭。④际天:连接着天。⑤沃:用水淋洗,冲荡。【丙】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雾凇沆砀()

(2)上下一白()(3)既而渐近()

(4)海涌银为郭()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为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点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自恃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C.乙文中“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D.甲乙两文都出现了“雪”,甲文是写西湖雪景,乙文则是写城外山岭雪景。7.甲乙两文一则看“雪”,一则观“潮”,景物不同,写法各异,试结合内容分析。8.下列对丙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了地点、季节,一个“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B.上阕后三句里,边声、号角声、千峰、长烟、落日、孤城,从视觉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肃杀之气。C.下阕前两句写出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自己与征人们还未建立军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的矛盾心理。D.这首词表面上写出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其实是对宋王朝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严重后果的反映。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选自《小窗幽记》)【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浊酒,汁渣混合的酒。9.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写出了西湖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B.“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是独自的意思,表现了作者对西湖雪景异乎寻常的痴迷。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字从舟子口中说出,说明舟子理解他们的“痴”意。D.“絮起风中”是指白霄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写出了雪花飘舞的美丽景象。10.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11.甲文段中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12.两个文段的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简要概括。小义从古诗文中找到了三篇写雪的诗文,对“雪”的意蕴进行了探究。【甲】梅花引•荆溪阻雪蒋捷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注】蒋捷:南宋词人,宋亡后开始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本词作于该时期。【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1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3)竟为雨雪所阻

(4)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14.甲文中说“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请结合内容说说作者到底是身留,还是心留。15.甲、乙两文都借雪表达了哪种相似的情感?请结合两文分析。16.读古诗文时,我们经常会从文中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然后顺着这个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情感。请参照示例,从丙文中找到一个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情感。示例:《湖心亭看雪》中的关键词“独”,一个独字写出大雪三日后,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作者那种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就显现出来了,独往既不欲见人,也不欲人见,这种孤寂的情怀中,正蕴含着避世的幽愤。17.甲、乙、丙三文写的都是“夜雪”,但写雪的方法各有不同。请任选两篇,分析写雪的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湖中人鸟声俱绝(2)上下一白(3)及下船19.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乙】郗太傅①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②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③,因嫁女与焉。(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注释】①郗太傅:郗鉴,字道徽,以儒雅著称。太傅,官职名,掌管军政。②王丞相:王导。③逸少:王羲之,字逸少。20.下列加点词语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派)B.丞相语郗信(告诉)C.王家诸郎亦皆可嘉(夸奖)D.因嫁女与焉(特地)2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22.结合【甲】文与【乙】文,谈谈张岱、王羲之身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龙山雪张岱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养生、高眉生、王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齐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睛。②李齐(jiè)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欲(hē):同“喝”。【阅读提示】张岱(1597—1689?),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小品文《湖心亭看雪》《龙山雪》是其代表作。2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B.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C.是金陵人,客此

不知木兰是女郎D.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4.下列对《湖心亭看雪》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巧妙注解“文题”,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交代了作者的追忆和怀念之意,并为下文作了铺垫。B.本文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景,局部描写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整体描写按由下到上的顺序。C.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排比、对比、比喻,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用“痴”人不止“余”一个人巧妙进行侧面烘托,画龙点睛,深化意境。2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26.苏轼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作品,张岱的许多小品文也具有如诗如画的美感,可视为散文诗。【甲】【乙】两文在描写雪景时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找出相关句子分析。27.张岱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对于张岱湖心亭看雪,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应如何理解张岱的“痴”?他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甲】文内容分析。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8.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拥毳衣/炉火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更有/痴/似相公者29.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明朝的年号,而此时明朝早已灭亡,这样用笔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B.“莫说相公痴”的“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一句描写不加渲染、简洁质朴,采用了白描的手法。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30.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A.剩余的强迫我喝了三大杯白酒就告别了。B.我勉强喝了三大杯白酒才告别了。C.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D.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才告别了。3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湖心亭看雪张岱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更定矣 B.独往湖心亭/看雪C.惟长/堤一痕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余挐一小舟[撑(船)]B.是金陵人,客此(客舍)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却)D.问其姓氏(代词,这些)(3)下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张岱,号陶庵,清代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B.“崇祯五年十二月”中的“崇祯五年”采用的是支干纪年法。C.选文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往昔繁华的追寻,表现出对晚年生活的回忆。D.选文叙事写景多用白描手法,不夸饰,不铺张,点到为止。(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②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5)选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请简要分析。【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肇一小舟,拥露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哺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余拏一小舟: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客此:

(4)欣然起行:

(5)怀民亦未寝3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4.【甲】文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是,【甲】主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5.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湖心亭看雪》和《记承天寺夜游》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湖心亭看雪”“承天寺夜游”为上下联,请再从【甲】【乙】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填在下面横线上,并阐释一下理由。横批:上联:湖心亭看雪

下联:承天寺夜游西湖七月半①【明】张岱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②,列俟③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④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⑤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⑥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注释】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擎燎:举火把。③俟:等待。④皂隶:衙门的差役。⑤舣(yǐ):通“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⑥靧(huì):洗。36.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帮助小瑞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方法释义是夕好名课内迁移法:是日更定矣(1)。怖以关门查找字典法:①惊惶,害怕;②恐吓;③恐怖。(2)(填序号)吾辈始舣舟近岸语境推断法(3)。(4)“止见蒿击篙”中“止”是什么意思?请从上表选择恰当的方法,简述得出释义的过程:。37.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段3处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38.同学们就“西湖之客”展开了探究。请你联系上下文,参照示例,从行文节奏和画面色调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示例: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赏析:此处连用四个短句,叙事节奏快,写出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整个画面漆黑压抑,纷乱难辨。可见杭人游湖,只是为了好虚名,凑热闹,有附庸风雅之嫌。原句: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赏析:39.小溪提出,“张岱寻西湖,寻到了一份景致,一份情怀与一份寄托。”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本文及《湖心亭看雪》,联系资料卡片,谈谈你的看法。资料卡片张岱出身仕宦家庭,自幼聪颖,创作了许多诗文。于崇祯八年参加乡试,因不第而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灾于剡溪中,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阅读张岱关于西湖的两个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西湖总记(节选)①(西湖)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②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濛,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③。注释:①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西湖总记》,有删改。②董遇:字季直,弘农(治今河南灵宝县北)人。性质纳而好学,善治《老子》《左传》。③解人:见事高明能通晓人意者。40.根据上下文和下面提示,推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加点词语提示意思热闹之至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晴明则萍聚“星散”,本义像星星散布在天空。联系上句“喧哄”,“星散”与之对应,这里比喻人分离四散,冷清的样子。(2)41.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42.甲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43.从乙文来看,说说作者夜晚“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4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湖中人鸟声俱绝()(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4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③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④。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跌(fū)坐:双脚交叠而坐。④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4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茗饮以为酒()

(2)了不相属()4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48.【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袗(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趺(fū)坐:双脚交叠而坐。④茗(míng)饮:饮茶。⑤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4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是日更定矣②余拏一小舟③拉余同饮④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5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②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51.请在标点符号处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52.下面是前人阅读【甲】【乙】两文后分别做两处批注。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批注:景象寒气逼人)(2)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批注:突出作者的“痴”)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甲】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二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雾①。风寒冱②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日月出,月与雪争辉,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西溪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③于雪,看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晃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决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④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⑤而某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节选自《记雪月之观》作者:明•沈周)【注】①霁:雪后转睛。②冱:冻结。③圊:围。④楯:栏杆的横木。⑤眄:斜着眼看。5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余拏一小舟

(2)雾凇沆砀(3)遂添衣起

(4)月映清波间54.翻译下列句子。(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55.【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分别采用了什么手法描绘雪景?雪景各具有怎样的特点?5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龙山雪张岱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睛。②李岕(jiè)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欱(hē):同“喝”。【阅读提示】张岱(1597﹣1689?),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小品文《湖心亭看雪》《龙山雪》是其代表作。(1)下列对《湖心亭看雪》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巧妙注解“文题”,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交代了作者的追忆和怀念之意,并为下文作了铺垫。B.本文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景,局部描写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整体描写按由下到上的顺序。C.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排比、对比、比喻,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用“痴”人不止“余”一个人巧妙进行侧面烘托,画龙点睛,深化意境。(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B.是金陵人,客此

不知木兰是女郎C.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②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4)苏轼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作品,张岱的许多小品文也具有如诗如画的美感,可视为散文诗。两文在描写雪景时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找出相关句子分析。(5)张岱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对于张岱湖心亭看雪,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应如何理解张岱的“痴”?他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甲】文内容分析。【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癫。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①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②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注】①磴:石头台阶。②徂徕:山名,在泰安东南。5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上下一白(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余始循以入(4)明烛天南5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59.同为游记小品文,【甲】【乙】两个语段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0.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二)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①,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②,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醒③,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④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⑤,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咳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节选自白居易《冷泉亭记》)【注释】:①薰薰:草木的香气。②导和纳粹:谓引导人们心情平和,吸取纯洁的养分。“粹”,精米,此喻精神滋养。③蠲(juān):消除。析醒(chéng):解酒,使头脑清醒。④狎(xiá):亲昵,亲近。⑤矧(shěn):况且,何况。潺湲(yuán):水流缓慢的样子。(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上下一白/与余舟一芥/而或长烟一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D.是金陵人,客此/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客之美我者(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3)语段(一)不仅表现了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高洁情操,还表现出在亭中得遇知己的惊喜之情,此外,文中还隐含了一种情感,请结合链接材料和语段(一)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链接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链接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4)语段(一)(二)同为写景散文,既有如画的美感,又有如诗的气质,可称为散文诗。结合两个文段写景的句子,分析二者写作手法的不同。参考答案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详解】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和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雾、凇、沆、砀”等字的写法。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详解】理解型默写题一般都在题干中给出明确要求,这种题目是对平时阅读背诵能力的巧妙检测。理解型默写题比直接型默写题难度要稍大一些,但答案一般具有唯一性。学生不仅要识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课文有较好的感知能力,要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作答。通常情况下,只要熟悉原文,理解其含意和作用,就不难写出对应的内容。注意“凇、沆砀、惟、堤、痕、芥、粒、痴”的书写。3.(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详解】注意以下字形的正确写法:崇祯、雾凇、沆砀、惟、痕、芥、三大白等。特别注意“凇”字偏旁是“冫”,而不是“氵”。4.白汽弥漫的样子全不久,一会儿外城5.(1)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6.D7.示例:甲文写雪景,采用的白描的手法,抓住景物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勾勒出阔大辽远、万籁寂静的雪景图。乙文写潮涌,由远渐近,细致描绘,运用比喻、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潮水的声、色、形、势,突出其雄奇壮美的特点。8.B【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1)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2)句意: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一:全。(3)句意:不久(潮水)越来越近。既而:不久,一会儿。

(4)句意:当海水涌起来时,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郭:外城。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1)俱:都。绝:消失。(2)潮:大潮。之:的。伟观:雄伟景象。6.本题考查内容分析。D.“乙文则是写城外山岭雪景”错误,结合乙文“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的翻译“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可知,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潮水涌来的情景比成了玉城雪岭,这里描写的是潮水,而不是“城外山岭雪景”,错误;故选D。7.本题考查写法赏析。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景方法上的不同。(1)结合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这是甲文的写景句,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而是抓住了天、云、山、水、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来描写,描写是语言简单朴素,这是白描手法,写作顺序则是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用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来衬托整体雪景的阔大、辽远、静谧。(2)结合乙文“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这个写景句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潮水涌入钱塘江入口的景象比成银白色的线、玉城雪岭,这是视觉描写;把潮水涌入的声音比成雷霆的声音,写其声音的响,这是听觉描写;“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则是夸张手法,写出潮水涌来时的震撼景象。这里运用比喻、夸张修辞,从视觉、听觉角度写潮水的颜色、声音、气势、形状等。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B.“从视觉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肃杀之气”错误,结合“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展现悲凉、肃杀的氛围;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时候)。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当海水涌起来时,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又像给钱塘江系了一条白玉腰带”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丙】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9.C10.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到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11.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及舟,由舟及人,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12.①甲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赏及不同于众人的闲情逸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也寄托了作者的故国之思。②乙文写出了作者享受自然美景的乐趣,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C.有误,舟子看到的是作者和金陵人“痴”于美景,并没真正理解他们的的“痴”意;故选C。1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本句重点词语: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1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堤”、“亭”、“舟”、“人”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及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写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生气与魅力。1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等句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乙文描写雪后景色,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作者吃饱以后,随手作了一幅雪景图送给僧人的行为更是这种喜爱之情的直接表现。本文通过写雪景,表达了文人雅士的自然之趣,流露出作者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据此回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望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散开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的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13.(1)焉:哪里;(2)客:客居;(3)为:被;(4)辄:总是。14.“心留”指乐意羁留,“身留”是出于被迫。途中遇雪,不能航行,泊舟岸边,自然不是“心留”。白鹭惯于生活在风雪之中,激流之上。而作者却是迫于“身留”。这首词正是作者在途中为雪困,孤寂无聊之际,心有所感而写成的词作,以表达当时的惆怅情怀。15.都借雪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孤独寂寞之情。16.示例:《夜雪》中的关键词是“任”,作者去沙市的途中,被雨雪所阻,诗人于是停住脚步,聆听竹林里传来的清脆的敲击声,坐在昏暗的小屋感受炉火的温暖,悠闲自得地读书,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心境。17.《梅花引•荆溪阻雪》中“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以梅花自比,进一步烘托词人心境凄凉。《湖心亭看雪》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描绘出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袁中道《夜雪》从听觉的角度,以动衬静,以雪压竹子的声音烘托反衬了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安详宁静。【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焉:哪里。(2)句意为:(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客:客居。(3)句意为:竟然被大雪所阻挡了。为:被。(4)句意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辄:总是。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留”指乐意羁留,“身留”是出于被迫。途中遇雪,不能航行,泊舟岸边,自然不是“心留”。词人起笔突兀,出示幻象以虚写实。他落笔不写风雪和溪流,而写泊舟经过,立意较为翻新,下面继续让白鸥发问:“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锁眉头”以形示情。白鸥是词人寄托心情的意象。问者之意,借白鸥说出,婉深而鲜明。此谓托物言人也。作者阻雪的心情通过白鸥表达的,但白鹭的心情也和作者恰恰相反,白鹭也非作者化身。白鹭惯于生活在风雪之中,激流之上。而作者却是迫于“身留”。作者描写白鸥,是深化意境。这首《梅花引》正是作者在途中为雪困,孤寂无聊之际,心有所感而写成的词作,以表达当时的惆怅情怀。15.本题考查情感主旨。《梅花引•荆溪阻雪》:结合注释可知,写作背景是,南宋灭亡后,词人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寒冬时节词人乘舟沿荆溪而行,或者是离家外出,或者是从外地返回家乡,途中为雪所阻,空寂无聊,怀旧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了这首词,描述当时的心境。结合诗词内容分析:“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由舟内到舟外,逐次展示境况的寒冷凄清。傍晚时分,冷风拍打着帘幕,把灯火撩拨得跳荡不已,光晕连同我的影子,都在摇曳着。孤独冷清的境地,情不自禁地想起昔日的游伴来。“花柳楼,月下舟”,想当年一起结伴出游,小楼旁边景色宜人,都是花团似锦,柳树成荫,有时候还会月下驾着轻舟出去吟诗赋曲然而,“梦也”几句使词人又被拉回到现实,这份寒意不仅让人身体备受折磨,更侵袭着人的内心,令人愁肠百结。“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以梅花自比,进一步烘托词人心境凄凉。《湖心亭看雪》:作者独自一人去赏雪,写出了作者有着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应该是孤独寂寞,遗世独立的感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邂逅了客居西湖的人,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全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16.本题考查文章词句赏析。示例:《夜雪》中的关键词是“趣”,作者雪夜读书,“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趣在聆听竹林里传来的清脆的敲击声;作者随遇而安,“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趣在坐在昏暗的小屋感受炉火的温暖,趣在悠闲自得地读书。由“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可知,想去沙市,但被雨雪所阻,诗人就停住脚步,欣赏雪景从中体会其中的乐趣。17.本题考查表现手法。《梅花引•荆溪阻雪》中“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以梅花自比,进一步烘托词人心境凄凉。都说傲雪寒梅,然而如此的寒夜,这梅花恐怕也难熬寒苦,与词人一样愁苦万分。《湖心亭看雪》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如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就用了白描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妙境脱俗。袁中道《夜雪》“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意思是: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这一句是侧面描写,从听觉的角度,以雪压竹子的声音烘托反衬了雪夜的寂静,以动衬静,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安静。【点睛】参考译文:[甲]:白鸥栖落水滨,默然地望着我,好似在问:夜泊溪畔是被风雪所阻,不得以停泊;还是无所去处,情愿留下?若是愉悦心留,又为了何事眉头紧锁?江风拍打着船窗的小帘,灯影儿摇曳不休。孤处江舟,只有身影为伴,对着孤影,不禁怀念起与旧友欢聚和悠游的情景。昔日一同悠游的旧友,今日又在哪里?回想当时,楼外一片盎然春色,相携漫步锦簇的花丛中。湖中绿波荡漾,系舟在堤边的柳树下。梦啊,梦啊,在梦中却难寻旧游,只有眼前的寒水空自流。舱外飞雪漫天,凝望浓密的阴云,任凭飞雪落在身上,浸透了棉衣。都说没有人似我一般愁,今夜飞雪,有梅花似我一般愁。[乙]: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一道的长堤,一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到了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仆在煮酒,炉中酒正沸腾着。(两个人)看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了船,船夫不断地小声念叨说:“别说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丙]:夜间下起了大雪,当时原本是准备乘船到沙市的,竟然被大雪所阻挡了。然而听着雪珠击打着竹林发出的铮铮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浏览一些书,还是能享受到一些乐趣的。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啊。18.(1)消失(2)全,都(3)等到19.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20.D21.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22.从张岱在“人鸟声俱绝”的雪夜独自赏景且以“痴”的评价自得、王羲之在众多年轻人故作矜持的时候坦腹而卧可以看出,他们两个都是超凡脱俗、率直不羁的人。【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2)句意为:全都白茫茫一片。一:全,都。(3)句意为:等到了下船的时候。及:等到。19.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惟,只有。一,数词。痕,痕迹。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而已,罢了。20.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汇在句子中的意思的能力。D.有误,句意:便把女儿嫁给他。因:于是,就。故选D。21.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听见一样。“闻来觅婿”和“咸自矜持”是承接关系,“闻来觅婿咸自矜持”与“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是病了关系,“在东床上坦腹卧”和“如不闻”是并列关系。故断句为: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2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根据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弩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可知,张岱在“人鸟声俱绝”的雪夜独自赏景且以“痴”的评价自得;根据乙文“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可知,王羲之在众多年轻人故作矜持的时候坦腹而卧。所以,他们两个都是超凡脱俗、率直不羁的人。【点睛】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全都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太傅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想在他家挑个女婿。王导告诉郗鉴的来人说:“您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吧。”门生回去禀告郗鉴说:“王家的那些公子还都值得夸奖,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听见一样。”郗鉴说:“正是这个好!”一查访,原来是王逸少,便把女儿嫁给他。23.C24.B25.(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2)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26.两文都运用了白描手法。甲文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人的渺小与天地的广阔进行对比,充满了画面感。乙文借月光突出龙山雪的洁白美好,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与想象的余地。27.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的特立独行。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情:对故国仍有怀念之情,透露出无限的怅惆和淡淡的哀愁。【解析】23.考查一词多义。A.消失\断,阻断;B.白色\酒杯;C.表判断,与“否”相对\表判断,与“否”相对;D.古代的计时单位\还;故选C。24.考查内容理解。B.“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有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整体,“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局部。应为:从整体到局部;故选B。25.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2)为,被;所慑,所震慑;咽涩,指艰涩。26.考查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雾凇……上下一白”一句写出了造化的神奇,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用得尤其巧妙,一下子把夜晚里天空、云雾、湖水之间浑然莫辨的壮阔、朦胧而又凝静之美景全景式的展现了出来。“湖上影子……两三粒而已。”一句更是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雪夜之中到处是白茫茫一片,除了雪所见到的湖上的影子只有像一抹印痕的湖堤,湖中的亭子也被映衬的只有墨点一般大了,而作者所乘的小舟以及舟中人更是小得如草芥和米粒一样。就这样短短两句不但让我们眼前有了一个空旷浩渺、凝静清绝犹如童话一般的冰雪世界。还让人深深地感触到作者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内心无处言说而只好寄情山水的无限情愫。这字里行间留给读者思索的巨大空间如同简练文字所呈现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空旷世界,读者可以任意想象和猜度。这就是白描,它不加修饰、不须陪村和烘托,看似俭省朴素实则造成了一片“艺术空白”让读者再去进行二度创造、深层联想,从而品味出画外之音,言外之意。乙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是: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同样运用白描手法,没有过多的修饰与陪衬,用语简洁,借月光突出了龙山雪的洁白美好,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与想象的余地。27.考查内容理解。从《湖心亭看雪》中的“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特地选择大雪三日后的夜晚去湖心亭观雪,故作者痴的是湖心亭的雪,表现其特立独行;结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知,这处从雪后之景起笔,宁静、空明的景致传达出清凉、孤寂的意绪,天地茫然一色(大雪无痕),作者痴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体现的是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作者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茫茫天地中能如作者来观雪的人极少,只有两人,表现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特立独行)的情怀;“崇祯五年十二月”,采用明朝年号记事,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问其姓氏”回答的却不是姓氏,而是“是金陵人,客此”,点明身份、经历,看似答非所问,其实是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内容。相聚欢愉之后,问其姓氏,得知是金陵人,是到此地旅居的,进而表现出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离别的惆怅。因为“金陵人”来自前朝旧都,和作者只是萍水相逢,以后也是很难相见,这从侧面写出作者对前朝的怀念,透露出无限的怅惆和淡淡的哀愁。【点睛】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候。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才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而归。28.C29.D30.C【解析】28.考查对文言语句的句读。A.正确的句读是:湖中人鸟声/俱绝;B.正确的句读是:拥/毳衣炉火;D.正确的句读是:更有/痴似/相公者;故选C。2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文章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采用的是侧面描写,不是“正面描写”。故选D。3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语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余”是“我”;“强”是“尽力,竭力”;“白”是“杯”;“别”是“道别”。据此,正确的翻译是: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31.(1)B(2)A(3)D(4)①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②(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5)示例一:①课文先从听觉入手,“湖中人鸟声俱绝”表现了雪后的寂寥凄清,这属于侧面描写。②接着从视觉上描绘雪后天地间的景象,同时写湖上的影子也是间接表现出雪后西湖给人的孤寂、清冷之感。示例二:①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且“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②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③全景式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长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A.有误,“是日”是复指短语,应在“日”后停顿;C.有误,“长堤”是词语,应在“堤”后停顿;D.有误,“焉得”在句中作谓语,应在“得”后停顿;故选B。(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B.句意: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C.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之后就与他们道别。而:连词,就;D.句意:问他们的姓名。代词,他们的;故选A。(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把握。A.有误,张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B.有误,“崇祯五年”采用的是皇帝年号纪年法;C.有误,“对晚年生活的回忆”应为“对自己年轻时梦幻般生活的回忆”;故选D。(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