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专题复习+人称代词的运用++_第1页
【+高中语文】高考专题复习+人称代词的运用++_第2页
【+高中语文】高考专题复习+人称代词的运用++_第3页
【+高中语文】高考专题复习+人称代词的运用++_第4页
【+高中语文】高考专题复习+人称代词的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页/共10页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人称代词的运用知识构建:人称代词的用法辨析(考向一)1.人称代词的分类人称代词,代词的一种,用来直接指代某个(些)人的代替名词。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人称有:(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如“我”“我的”“我们”“我们的”“咱们”“咱们的”等。(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如“你”“你的”“你们”“你们的”等。(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如“他”“她”“它”“他的”“她的”“它的”“他们”“她们”“它们”“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等。(4)旁称,即称别人,如“别人”“大家”“大伙儿”等。(5)疑问代词。如“谁(哪个)”2.重要人称代词的用法(1)我①称自己。②有时可以用来指称“我们”,如:我校、敌我矛盾。③“我、你”对举,表示泛指,如:入席时,大家你让我,我让你,客气了一番。(2)你①指对方(一个人)。②有时可以用来指称“你们”,如:你校、你公司。③泛指任何人(有时实际上指我)。如:他的才学叫你不得不佩服;这孩子要我给他买手风琴,一天到晚老缠着你,没个完。④“你”跟“我”或“他”配合,表示许多人一起参加或彼此采取同样行动(团体中的某一个人)。如:你争我夺;你一条,他一条,一共提出了五六十条建议。(3)他①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②“五四”以前,“他”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现代书面语里,“他”一般只用来称男性。但是在性别不明或没有区分的必要时,“他”只是泛指,不分男性和女性。如:一个人要是离开了集体,他就将一事无成。③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如:盖他三间大瓦房。④指别一方面或其他地方。如:尚能他用;早已他去。⑤另外的,其他的。如:他乡;他日。(4)谁①疑问代词,问人。②有时叠用,表示无需说出的某人的名字。如:乡亲们传说着谁谁立了功,谁谁当了英雄。③用在反问句里,表示没有一个人。如:谁不说他好。④反问句中,用“谁知道”有时候是“不料”的意思。如:我本是跟他开玩笑,谁知道他真急了。⑤虚指,表示不知道的人或无须说出姓名和说不出姓名的人。如:我的书不知道被谁拿走了。⑥任指,表示任何人。(a)用在“也”或“都”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如:这件事谁也不知道。(b)主语和宾语都用“谁”,指不同的人,表示彼此一样。如:他们俩谁也说不服谁。(c)两个“谁”字前后照应,指相同的人。如:大家看谁合适,就选谁当代表。3.人称代词的特指和泛指又称实指和虚指,特指(实指)表示特定的人,泛指(虚指)表示不确定的人。人称代词在使用时原则上应与所指代的对象保持一致,但在某些场合里,人称代词的所指超出了正常的指代范围,有了泛指的用法。所以人称代词“泛指”与语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泛指”只能是特定语境中的“泛指”。4.人称代词辨析方法根据语境,辨析句中的人称代词是实指还是泛指。实指的话,要明确具体指哪个人、那些人、哪类人、哪个范围的人;泛指要明确其范围。2022·新高考Ⅰ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下列句子中“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代词含义的能力。画横线的“你”和C项,均为泛指,没有指具体的人,而ABD三项均指具体的人,属于特指。故选C。【2023·新课标Ⅱ卷】2.“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你只需要一副耳机。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表示任指,指任何人。A.表示疑问,指什么人。B.表示任指,指任何人。C.“谁知道”是一个词,可理解为“不料”。D.表示定指,指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十分确定的人。故选B。知识构建:人称代词的语用效果分析(考向二)1.三种人称的常规语用效果(1)第一人称:①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使话语更具真实性,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②便于抒发情感,进行细致深入的心理刻画;通过对“我”的细致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2)第二人称:①更加直接、更加自然、更加亲切、更加生动;更便于交流,便于抒情。②有一定的呼告效果,不仅可以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时,还有拟人化的效果。③使读者能快速地融入角色,便于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文章。(3)第三人称:①全知视角,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②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增强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2.人称旁指的语用效果当面对面交流时,一般会用第一、第二人称的代词。但在特殊的人面前,说话人常常改变称谓,以形成一种特殊的语用效果。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己称与旁称的互换上。【例1】孩子,乖,奶奶喂你吃饭了。句中用“奶奶”来指代说话人“我”,称谓改变之后强调了奶奶与孙子的关系,并且以孩子的口吻来称呼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例2】你慢点走行不行,人家(别人)跟不上啊!句中用“人家”来指代“我”,称谓改变之后含有亲热或俏皮的意味。【例3】(1)“咱跟哥们是不是就别装了,留着劲儿冲外人使去。”马青说,诚挚地望着我。(王朔《一点正经没有》)(2)三岁的儿子醒来要找妈妈。他的爸爸说:“好孩子,我们别哭,妈妈一会就回来。”(王桂安《论“人称代词活用”》)(3)黄春看着儿子对丈夫说:“我们还小呢,我们才四岁。”(电视剧《大宅门》)【分析】在例(1)中,是用第一人称复数“咱”来代替“你”,例(2)中,是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来代替“你”,都是把以“我”为中心转换成以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为中心,这样有利于话语接收者接受说话人的规劝和教化,减少言语本身所带来的刺激性。例(3)中,说话者是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来代替第三人称单数“他”,把本属于边缘成分的“他”纳入到中心成分当中,增强话语的说服力,此处是用言语制止丈夫对儿子的批评与指责。【解题要诀】人称的语用效果分析一般都放在语段情境中去考查。在真实的语境中,谈话者会根据交际的需要将几个人称进行转换,或者让人称的数量范围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想要表达的效果。在分析人称代词的语用作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各种人称代词常规的语用效果。②在语境中首先明确所考查人称代词具体指代的人。③语境中有人称代词的转换时,根据语境分析其中的差别,从而明确其效果。④关注己称与旁称的对比,从而明确其效果。【2022·新高考Ⅱ卷】3.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①“他”通常指交谈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说“祖父”,给人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思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第三人称代词“他”,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与说话者关系不确定,有距离感,表达情感客观冷静。文中不使用这个第三人称代词来指代祖父,是在体现作者对祖父的尊重。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祖孙二人的亲密关系。“祖父”一词反复出现,用“祖父”表明了两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亲情更深厚。让人感到作者的心心念念,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思念。【2022·全国乙卷】4.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答案】第一处三句话共用一个“我”,比较紧凑,体现了说话者的急切,既照应了下文“一下子冒出来”,又表明照相时的紧张、兴奋,唯恐自己照的不好看;第二处三句话有三个“你”,比较松散,显得说话者不慌不忙,形象地展现出跟朋友照相时大家互相帮对方检查,期望留下美好形象的友爱、互助的美好氛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在具体语境中人称代词使用频率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第一处,只有一个主语“我”,另外两句承前省略主语,形式上比较紧凑,当我们比较急切地进行表达的时候,往往会省略重复的、不重要的部分,只说出关键信息,所以表现了说话人的紧张、急切。第二处,三个句子三个主语“你”,每个句子都表达完整,相比之下,形式上显得松散,主要体现当时的轻松美好氛围。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中建议,早餐应提供全天25%~30%的能量。粥里缺乏优质蛋白和植物中的维生素,让孩子喝一大碗粥,肚子就没有空间再装下鸡蛋、蔬菜、牛奶、肉类了。控制喝粥的量,多留点空间吃肉、蛋、奶、蔬菜这些营养更丰富的食物。清晨,一顿富含营养而味道清淡的早餐,是你我健康的选择。下列句子中的“我”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在这件事上,你我都没有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B.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我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C.进入高三以来,我们班已形成一股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D.南极变暖,全球生态问题日趋严峻,环境保护是你我的责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人称代词的用法及意义的能力。例句中“我”泛指任何一个人。A.“我”是第一人称,指语境中和“你”相对的一个人。B.“我”泛指每一个中国人。C.“我”泛指班上相互竞争的同学。D.“我”泛指任何一个人故选D。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人开始重视自身的健康。坊间一直流传着输液可以清理血管垃圾、每天喝一杯红酒能够活血化瘀的“秘方”。其实,我们担心的“血管垃圾”这一说法并不存在。人体的代谢废物通过血液运输到肾脏等器官进行排泄,是人体正常的工作模式,并不存在所谓的“血管垃圾”。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春节前夕,我们全家收拾好行李,踏上了返乡的旅程。B.事实上,我们的机体是否缺钙,与多种因素有关。C.我们一起打扫、布置好教室,迎接新学期的到来。D.运动会上,我们班运动员顽强拼搏,取得了优异成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人称代词的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处的“我们”是泛指,指所有的人。A.特指,指“我”和家人。B.泛指,指所有的人。C.特指,指“打扫的人”。D.特指,指“我们班”。故选B。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王蒙对贾宝玉评价很低,认为他是个“混世魔王”,是个寄生虫、废物,“他不会劳动也不会剥削。他不会赚钱也不会用钱。不会创业、不会守业,甚至也不会弄权仗势逞威风。他不能真正行善也不能作恶”。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老艺人用他那苍老的、低沉的声音,重新铸成一种新的艺术风格。B.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C.闲暇之时,可以寻一方安静之地,唱他几句,喝他几杯,其乐融融。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我们不行,倒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人称代词的用法的能力。文中的“他”为第三人称代词,表示特指,指具体的人。A.为第三人称代词,表示特指,指具体的人。B.表示指称,相当于“别的”“其他的”。C.用于句中当衬字,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D.表示指称,相当于“别的”“其他的”。故选A。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此时,我正站在内蒙古准格尔旗龙口镇准格尔丹霞地质公园的观景台上,如痴如醉地听着民歌《黄河船夫曲》。歌手的声音①,仿佛猛虎呼啸于山谷一般,他的目光里荡漾着一层湿漉漉的水雾。我的脚下就是②的黄河,它宛若一匹骏马奔驰在内蒙古高原上。此刻的黄河是灵性的,她智慧地改变了天下黄河向东流的步伐,逆流而行,自东向西,流出了一段夺人眼目的传奇。黄河,③,就是黄泥沙多的河。但谁能想到此刻的黄河之水会是碧蓝一顷?她像一面微倾的镜子,映照着两岸风光,映照着蓝天白云。她用智慧的脚步,丈量出一道壮观的峡谷景观,又怎能不让我心旌摇荡?河岸边水清见底,游鳞可见,谁又会想到黄河也会有如此俏丽的身影?准格尔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黄河在这里却出现了“天下黄河向东流,龙口回头朝西走”的奇观。这里山脉如龙,河边的龙口小镇因地得名。黄河水似不甘被拘束在狭长的晋陕大峡谷中,从龙壕峡谷中倾泻而出,于河中央留下了两片不小的滩涂,仿若两个金元宝,浮在水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用“我”“谁”两个代词,各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前一句用人称代词“我”,表达“我”在欣赏黄河的峡谷景观时的心旌摇荡的感受,突出了景色的壮观。②后一句用疑问代词“谁”,表达黄河水清见底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之意,突出了黄河水清的特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代词表达效果能力。前一句“又怎能不让我心旌摇荡”用人称代词“我”,表达“我”在欣赏黄河的峡谷景观时的内心能感受,此时的“我”面对眼前之景,心旌摇荡。同时突出了景色的壮观,带给了“我”视觉上的冲击。后一句“谁又会想到黄河也会有如此俏丽的身影”中用疑问代词“谁”,表达了面对黄河之水由以前黄泥沙多到如今的清澈见底,所以人都出乎意料,突出了此时的黄河水之清澈、游鳞可见的特点。9.文段中的叙述人称先是第三人称,再转化为第二人称,这样安排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前进。兰考灾区面貌的改变,还只是兰考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开始,在这场伟大的向大自然进军的斗争中,他们不仅要彻底摘掉灾区的帽子,而且决心不断革命,把大部分农田逐步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建设社会主义新兰考。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革命英雄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答案】①先是使用第三人称“他”,不受时空束缚,方便叙述焦裕禄一生的奋斗事迹,客观真实,更具有说服力;②后面转化为第二人称“你”,增加亲切感,拉近了读者和人物的距离;也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的效果,把人们对焦裕禄的歌颂和悼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解析: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表达自由,不受时空束缚;客观真实;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加亲切感,拉近了读者和人物的距离;也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的效果。①第一段使用第三人称“他”,“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叙述焦裕禄一生的奋斗事迹,表现他为兰考人民的付出与奉献精神,更具有说服力;②第二段使用第二人称“你”,“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热情赞美、讴歌焦裕禄的精神品质,把人们对焦裕禄的歌颂和悼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称的转换使行文更加自然灵活。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金秋十月,不知不觉中又迎来丰收的年景。忙着收获的乡亲们把喜悦写在了脸上,幸福感洋溢在每一座村庄,每一个庭院,①的新气象铺满了大地。这各色各样沉甸甸的果实,源于心血与汗水,也代表着一种精神和智慧。它们迎着风,仿佛在争相讲述着创造者如何改造穷山恶水的传奇,讲述那一处处②环绕的美丽家园怎会有了今天的模样。这就是创造者的力量!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中,他们辛勤劳作,不断进取,将汗水挥洒在大地上,让一座座丰碑耸立起来,让我们的家园变成人间天堂。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以自己的③,以一颗崇美向善之心,成为大自然的守望者,也成为美好家园的创造者和峥嵘岁月的见证者。当人类竭尽所能地创造物质财富时,倘若能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并对土地的恩赐常怀感恩之心,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拥有美丽的家园,拥有安宁的日子,拥有一个多彩的世界。文中画线的三个代词“他们”“我们”“人们”,运用恰当。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答案】①“他们”是第三人称,承接前文的“乡亲们”,客观叙述辛勤劳作,建设家园创造者的事实,肯定了是“他们”——创造者——带来了幸福生活。②“我们”是第一人称,启发读者要意识到幸福美好的家园是那些创造者建造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③“人们”包括了“他们”和“我们”,意思是所有的人都应成为大自然的守望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奋斗的见证者。④三个代词的运用使语意的范围逐渐扩大,意味着人人都要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材料中,前文先说“忙着收获的乡亲们把喜悦写在了脸上……”,然后对此做出总结“这就是创造者的力量!”说明前面所写的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为之操劳的乡亲们这些创造者。所以,这里“辛勤劳作,不断进取,将汗水挥洒在大地上”的人就是前面所讲的这些人。因此,这里用“他们”,重在强调是他们这一批人创造了美好生活。前文重点强调他们的劳动与付出,而后文则说“让我们的家园变成人间天堂”。这说明,享受“他们”劳动成果的不仅仅只有他们自己,还有我们这些受益者、享受者。因此,这里用“我们”,一方面扩大了对象范围,一方面用第一人称作为描述主体,是为了启发读者要意识到幸福美好的家园是那些创造者建造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我们”和“他们”毕竟都只是指这片大地上的一部分人,而后文中作者扩大范围,用“人们”来说明“成为大自然的守望者,也成为美好家园的创造者和峥嵘岁月的见证者”,就说明不仅仅是“我们”和“他们”,更应该是生活在这片大自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成为大自然的守望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奋斗的见证者。因此,从“他们”到“我们”再到“人们”,三个代词的运用使语意的范围逐渐扩大,意味着人人都要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耳朵结构精密、功能复杂,是使用频率高,但却常疏于保护的重要器官。①,长期戴耳机带来的损伤往往不易被察觉,听力损失更大。长时间、近距离、高分贝的声音,可能会造成内耳毛细胞疲劳,出现暂时性的听力损失。长此以往,会对感觉细胞和其他耳部结构造成永久性损伤,引起噪声性耳聋或隐匿性听力损失,这种损失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在日常生活中,佩戴耳机要遵守“60-60-60原则”,即每次使用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音量不超过最大值的60%,环境噪声不超过60分贝。②,因为在公交车、地铁等环境中,背景噪声大,这时如果使用耳机,你会不自觉地提高耳机音量,不但影响听力,还容易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在选择耳机时,最好选择耳罩式,对外耳道和鼓膜的刺激小。③,应注意耳机的定期清洁和消毒,预防因耳机污染而引起的耳道感染。最后,当耳朵出现耳鸣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如果错过治疗的最佳窗口期或者治疗不当,听力损伤可能会终身伴随。下列句中加点代词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你”,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虽然蒋胜男本职工作是写作,但她仍旧关注着“35岁职场危机”现象。B.近日,95后陈女士哭笑不得地晒出父母考研成功、自己落榜的经历。C.巴蜀中学对校友们深情告白: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您永远都是巴蜀人。D.身处人人自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要保持警惕,切勿轻信盲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原文中的“你”泛指任何人。A.“她”特指“蒋胜男”。B.“自己”特指“陈女士”。C.“您”指代“巴蜀学子”。D.句中“大家”与原文中的“你”一样,都泛指任何人。故选D。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是生命之源。然而,凡事都是

,如果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过多,也就是湿度较大时,就不一定是好事了,不但会引起人们体感的不适,而且会对环境中物品的品质或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那该怎么破解呢?最简单的办法是吸收掉多余的水分。这时候,干燥剂就可以

。如果你打开装有药品干燥剂的小包,就能看到硅胶干燥剂的

,也就是颗粒状的粉末。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硅胶干燥剂比较安全,但千万不要把它放进嘴里,最好也不要让它跟水直接接触,因为它可能会因突然大量吸水而发生爆裂。在化学实验室,研究人员还经常使用一种有着漂亮颜色的“变色硅胶”作为干燥剂。之所以选择“变色硅胶”作为干燥剂,可不是因为它模样可爱,而是因为它会变色。这种硅胶在干燥状态时呈蓝色,一旦吸收了水分后,会逐渐变为红色,仿佛在说:“我喝饱了水,需要休息了……”如此,能够直观提示使用者:硅胶干燥剂已失效,需要更换。令人惊奇的是,“变色硅胶”能够反复使用,只要将失效的“变色硅胶”加热干燥,它就可以恢复原本的蓝色,继续执行干燥任务。文中画横线中的两处代词,都是指干燥剂,但第一处“它”出现三次,第二处“我”出现一次,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答案】①第一处“它”出现三次,强调干燥剂的危险性,指出一些不安全的做法,表现作者对于人们的担心与警告。用“它”表述,更客观和直白。②第二处用第一人称“我”,与前文的“说”相照应,且把干燥剂拟人化,表达更生动形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代词表达效果的能力。第一处,“千万不要把它放进嘴里”“也不要让它跟水直接接触”“它可能会因突然大量吸水而发生爆裂”三个连续的分句中都使用了代词“它”,反复使用,自然就有了强调的作用。根据句意“千万不要……,最好也不要……”可知,这是在指出一些不安全的做法,强调干燥剂的危险性,是在对人进行警告,所以用代词“它”来表述更客观直白。第二处,“我喝饱了水,需要休息了……”是干燥剂说的话,用第一人称“我”,与前文的“说”相照应;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干燥剂人的语言,表达地更加生动形象。13.下面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什么使用第二人称“你”,而不使用第一人称“我们”?试做分析。有时候,谦虚并不取决于品德,而是取决于眼界。如果你所看到的范围足够宽广,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骄傲。高远的视线使人明白,骄傲仅是鼓励自信的方式,而非对比别人后的自得。【答案】第二人称意在将读者拉入作者设置的哲思氛围中深入思考,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便于达成情感共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首先要明确使用第二人称能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亲切、自然;又能使读者更易接受作者观点,理解作者用意。从“如果你所看到的范围足够宽广……”可知,作者运用第二人称意在将读者拉入当时的氛围中深入思考,具有犹如当面聊天的效果,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便于达成情感共鸣。14.下文中作者叙述时多用“我们”,而老向导说话时用的是“咱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称呼上的差别?请简要分析。清晨起来,走出帐篷一看,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雾气。近处的帐篷,远处的树木,都在雾里若隐若现。看来我们一直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上山的第一天就碰上了阴天。我们早就听说过:长白山顶几乎终年都笼罩在云雾里,一年中只有夏季很少的几天能够看到太阳。也只有在这几天里,天池才会显出她那人间罕见的绝色。许多上山来的人常常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仿佛是易妒的大自然故意用云雾的面纱来遮盖天池的容光,不肯轻易让凡人窥见。正当浓雾使得我们心灰意冷的时刻,带领我们上天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