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全国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全国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全国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全国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全国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全国卷)

黄金卷03

(考试时间:45分钟试卷满分:9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

要求。

1.为探究蛋清溶菌前的热稳定性,将酶液加热至不同的温度,分别保温30、60、90min,测定酶的相对活

性,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与30℃相比,酶在60℃下的催化活性更低

C.蛋清溶菌酶可以在30℃中保持较高活性

D.70℃时,该醐活性下降的速率先快后慢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及实验的内容,耍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

答题。

1、能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对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

2、酶的作用特点是高效性、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

温度、pH等都影响酶活性,不同酶都有最适宜的温度和pH,在最适宜温度和pH条件下,酶活性最高,高

于或低于最适宜温度和pH,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低温使酶活性降低,高温、强酸、强碱会使酶的

结构改变而失去活性。

【详解】A、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时间,从图上看,保温时间也会影响酶的活性,高温下保温时间越长,

酶的活性下降越快,A错误;

B、从图上看,在一定时间内,该酶在30℃和60C的相对活性没有明显差别,几乎重合,说明这两种温度

下酶的活性不相上下,B错误;

C、由图可知,在实验研究的保温时间范围内,30℃时酶的相对活性较高,C正确;

D、由图可知,在70C时,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该酶活性下降的速率先慢后快,D错误。

故选C。

2.下图是显微镜下的洋葱根尖细胞的显微图像,其中分生区的细胞具有旺盛的增殖、增生能力,分生区细

胞小部分向前方发展,形成根冠细胞,补偿根冠因受损伤而脱落的细胞,大部分向后方发展,经过细胞的

生长、分化,形成伸长区、成熟区,逐渐形成根的各种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成熟区

一伸长区

-分生区

•根冠

A.要进一步观察分生区细胞内的染色体,应向上移动玻片标本

B.根冠细胞因受损伤而脱落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C.细胞分化是指子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D.根尖分生区细胞分化形成根冠及根的各种结构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C

【分析】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

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四部分。

【详解】A、分生区细胞位于视野的下方,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

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要进一步观察分生区细胞内的染色体,应向下移动玻片标本,A错误;

B、根冠细胞因受损伤而脱落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B错误;

C、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

性差异的过程,C正确;

D、根尖分生区细胞分化形成根冠及根的各种结构体现了细胞分化,D错误。

故选C。

3.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过程中散热量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散热量较少,且维持在一个值基本不变,所以25℃是人体最适温度

B.当环境温度从25C下降到10℃时,时间h〜t2内散热量增加是因为产热量增加

C.时间t2〜t3内,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

D.时间t3以后,散热量比h时大,产热量也比口时大,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D

【分析】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这样才能维持体温恒定。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

时T皮肤冷觉感受器T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T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一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由于内外温差加大,散热量增加,产热

量也增加,但两者依然处于动态平衡。

【详解】A、当环境温度为25,C时,由于人体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温差较小,散热量较少,则产热较少,使

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此时的温度未必是最适温度,A错误;

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到时间t2,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则散热

量大幅度增加,机体通过调节使得产热量也增加,才能维持体温稳定,B错误;

C、时间t2以后,机体通过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机体散热量减少,从而使体温维持相

对恒定,C错误;

D、时间t3以后,散热量比L多,而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均会使得产热量也比

口多,体温得以维持相对恒定,D正确。

故选D..

4.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下列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相依相伴进行

B.图中②可表示热能,⑤既能表示能量流动也能表示物质循环

C.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沿③,④传递会表现出生物富集作用

D.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氮循环,则氮在③④过程的传递形式主要为含氮有机物

【答案】B

【分析】①主要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②表示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③④表示捕食关系以及能量流动的方向,⑤表示消费者、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生产者利

用。

【详解】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即捕食关系)相依相伴进行,能量流动是物

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A正确;

B、图中②表示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⑤表示消费者、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

氧化碳被生产者利用,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故只能表示物质循环,B错误;

C、③④表示捕食关系以及能量流动的方向,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沿③、④传递会表现出生物富集作用,

营养级越高,有害物质积累越多,C正确;

D、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氮循环,则氮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形式主要为含氮有机物,D正确。

故选Bo

5.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

长宽比用S表示。在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时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

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A.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的是c,理由是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

类型而形成新物种

B.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a,理由是群体性状与I.5亿年前的群体p最相

C.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

方向

D.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原材料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S值的变化实质上是反映了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

用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群的S值有2个峰值,表明自然选择已造成种群出现了差异,只要这种“过

程”持续下去,就有可能形成在S值上有明显差异的新种。相反地,a种群中的S值近乎恒定,表明a种群

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

【详解】A、c种群的曲线出现了两个峰值,说明由于环境变化,变异类型增多,S值较大和S值较小的类

型具有更大的优势而得到保留,进化的结果很可能会形成有明显差异的两个新物种,A正确;

B、a种群中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S值与p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S值是一致的(都是平均数),且a种群的种

内差异更小,说明a种群生活的环境稳定,与其祖先生活的环境最相似,B正确;

C、S值的变化实质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

向,C正确;

D、形成新的物种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提供原材料,D错误。

故选D。

6.某家庭中出现了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狐臭,已知狐臭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对家

庭中相关个体的DNA用酶切后再进行电泳,得到电泳图谱如下(甲、乙两病的致病基因均不位于X、Y染

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相关叙述箱送的是()

&1口6吗

12口正常男性

基因类型4

r----------工O正常女性

n3巨工掣®5匚配O7■甲病男性基因类型3

m白]□•甲病女性基因类型2

8910盼两病女性基因类型1

A.甲病为狐臭,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若对HL的DNA进行酶切和电泳,可得到2种或3种条带

C.若Hho是杂合子,与ni9婚配,后代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3/8

D.若对H4的DNA进行酶切和电泳,结果会出现基因类型2、3、4的条带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1、甲病父母有病,女儿全有病,可知狐臭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病,相关个体基因型为:hAaXBx,IbAaXBY,ILaaXBxb,IkAAXbY,I^AaXbY,HbaaXBxB或

Bbbb

aaXX,H8AaXY或者AAXY;

2、电泳图谱为类型1为B,类型2为b,类型3为a,类型4为A。

【详解】A、根据“父病女必病”,推测甲病为狐臭(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

为女性”,推测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lib基因型为aaXBX11或aaXBX:对1比的DNA进行酶切和电泳,可得到2种或3种条带,B正确:

C、若Hho是杂合子(AaXbY),与IIMaaXBxB或aaXBx与婚配,后代同时患两种遗传病(aaX'Xb或aaX'Y)的

概率为l/2x(1-1/4)=3/8,C正确;

D、川基因型为aaXBXb,对II4的DNA进行酶切和电泳,结果会出现基因类型1、2、4的条带,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4分,第29~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7~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

据要求作答。

(-)必考题:共39分。

29.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盐胁迫、低温胁迫、高温胁迫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产量。对此,研

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利用大豆苗进行了相关镉(Cd)胁迫实验,发现,在一定浓度的Cd?,溶液中,短时间内大豆细

胞中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这一变化会使大豆细胞对光能的吸收产生影响,进而抑制光合作用的光阶段,

此阶段发生的具体场所在。Cd?*还可通过抑制光合电子传递过程,使ATP的合成受阻,进而抑制暗反

应中过程。

(2)盐碱地上种植的“齐黄34”大豆平均亩产比全国平均高一倍多。盐胁迫环境下,“齐黄34”大豆细胞质中积

累的Na,会抑制胞质酶的活性,植物根部细胞通过多种“策略”降低细胞质中Na•浓度,从而降低盐胁迫的损

害,部分生理过程如下图所示。

盐胁迫

据图分析,盐胁迫条件下,大豆植物根部细胞降低Na•毒害的“策略”有(答出三点)。

(3)研究表明:盐胁迫下植物叶绿素减少主要是叶绿素b被降解导致的,而叶绿素a的变化较小;此外,盐

胁迫还可以降低RuBP装化酶(催化C02的固定)的活性和含量。提取盐胁迫组绿叶的色素,分离所得色

素条带从上往下第条带明显比未处理组窄。不合理灌溉使作物处于盐胁迫状态时,导致作物减产,

试分析原因—。

(4)热激蛋白(HSP)是机体受到高温胁迫时,合成量迅速增加的一类应激蛋白。研究发现,一方面HSP可

以帮助变性的蛋白质恢复进而恢复功能,或者促进变性的蛋白质降解;另一方面,一些HSP与

膜脂结合,限制了膜脂分子的运动,降低膜的性,以稳固膜的结构。由此可见,HSP可以缓解高温

胁迫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答案】(1)类囊体膜C3的还原

(2)通过载体蛋白A将Na+从胞质运输到胞外;通过载体蛋白B和囊泡运输将细胞质中的Na+运输到液泡中

储存;将细胞质中的Na+储存在囊泡中

(3)四叶绿素含量减少,影响光反应过程,同时会降低RuBP粉化酶的活性,影响喑反应过程

(4)结构流动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物质变化是

水的分解和ATP的合成,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物质

变化是C02的固定和C3的还原,能量变化是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

【详解】(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的具体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Cd?•还可通过抑制光合电子传

递过程,使ATP的合成受阳,进而抑制暗反应中C3的还原过程。

(2)细胞质中积累的Na+会抑制胞质酶的活性,结合图示可知,盐肋迫条件下,大豆细胞会选择多种途径

降低细胞质中的钠离子浓度,比如通过载体蛋白A将Na+从胞质运输到胞外:通过载体蛋白B和囊泡运输

将细胞质中的Na+运输到液泡中储存;或者将细胞质中的Na+储存在囊泡中,都可以降低Na*毒害作用。

(3)分析题意可知,分离色素时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而盐

胁迫下植物叶绿素b被降解,而叶绿素a的变化较小,故分离所得色素条带从上往下第四条带明显比末处

理组窄;不合理灌溉使作物处于盐肋迫状态时,叶绿素含量减少,影响光反应过程,ATP和NADPH合成

速率减慢,同时还会降低RuBP段化酶的活性,导致二氧化碳的固定减慢,影响暗反应过程,合成有机物减

少,导致作物减产。

(4)结构决定功能,HSP可以帮助变性的蛋白质恢复空间结构进而恢复功能;另一方面,由于磷脂和蛋白

质都能动,使得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若HSP与膜脂结合,限制了膜脂分子的运动,会使膜的流动性

降低。

30.下图为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发生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刚一进入寒冷环境时,散热量_____,随之产热量______:这与图示机体的调节过程有关,图中人体体

温的调节方式为。

(2)除甲状腺激素外,人体血液中还可检测出多种激素,原因是。

(3)除图示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外,人体内还存在其他“下丘脑一垂体——靶腺轴”,下丘脑、垂体、靶

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类分级调节系统,对于维持机体稳态的意义在于。

(4)有研究指出,血液中TSH含量增加后,会使下丘脑的TRH分泌减少。这是TSH对下丘脑同样进行反馈

调节的结果,还是只能通过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请完成下列以生长发育正常的小白鼠为实验动物的相关探究实验的设计与结果分析。

实验思路:将小白鼠分为甲、乙两组,测定其基础TRH分泌量;甲组小鼠,摘除垂体后注射适量甲状腺激

素,测定其TRH分泌量;乙组小鼠。

预期结果及分析:

①如果。

②如果甲、乙两组小鼠的TRH分泌量均明显减少,表明。

【答案】(1)增加增加神经一体液调节

(2)激素通过体液进行运输,随血液流到全身

(3)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

(4)摘除甲状腺后注射适量TSH,测定其TRH分泌量仅是甲组小鼠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表明甲

状腺激素对TRH的分泌有(负)反馈调节作用,TSH无此作用TSH和甲状腺激素对TRH的分泌均具有

(负)反馈调节作用

【分析】由图可知,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TRH,TRH

促进垂体分泌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最终作用于靶细胞。

【详解】(1)人刚一进入寒冷环境时,身体和外界环境温差增大,散热量增加,机体通过相关调节机制使

产热量增加,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维持体温稳定。由图可知,人体体温调节过程中需要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和相关激素参与,故人体体温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一体液调节。

(2)激素通过体液进行运输,随血液流到全身,所以除甲状腺激素外,人体血液中还可检测出多种激素。

(3)除图示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外,人体内还存在其他“下丘脑一垂体——靶腺轴”,下丘脑、垂体、

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类分级调节系统,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

维持机体稳态。

(4)实验思路: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可为垂体和甲状腺的有无,因变量为TRH分泌量的变化。甲

组小鼠,摘除垂体可直接排除TSH的作用,并适量注射甲状腺激素,测定TRH分泌量。乙组小鼠,摘除

甲状腺可排除甲状腺激素的直接作用,并适量注射TSH,测定TRH分泌量。

预期结果及分析:①若垂体分泌的TSH对下丘脑分泌TRH具有负反馈作用,则甲组(不含垂体,不分泌

TSH)的TRH的减少量不明显,乙组(含TSH)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

②若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TRH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则甲组含有甲状腺,TRH的分泌量会明显减

少.而乙组不含甲状腺,TRH分泌量减少不明显;如果TSH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TRH都有反馈调

节作用,则两组TRH分泌量均明显减少。

31.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某地政府部门在海岸边加大种植秋茄、桐花树等本地红树树种,

结合配套措施加大力度恢复重建红树林生态系统。目前该红树林的生态恢复进展良好,除植物外还生活着

种类繁多的底栖动物和鸟类,既为城市景观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同时也可以起到保护城市环境安全的作用。

(1)海岸边的红树林吸收海水中过多的N、P等元素,可有效减少(写出一种即可)等污染现象的发

生。红树林还可以减少海潮、风浪对沿江堤围的冲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红树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一般较高,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主要原因是物种丰富度高和。

(3)为保护播种的红树幼苗,当地有关机构限制红树林区域的下海捕捞作业,目的是为栖息于该处的鸟类提

供足够的,继而减少。

(4)某种原产南亚的红树树种具有速生、耐潮淹、抗逆性强等特点,但专家认为对其引入种植应进行严格的

控制。结合相关知识,简述引入该树种具有怎么样的生态风险?。

【答案】(1)赤潮间接

(2)营养结构较复杂

(3)食物(生存空间)鸟类啄食红树幼苗的概率

(4)该引入树种的种群数量有可能快速增长,挤占本地树种的生存空间,破坏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

多样性。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

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间接使用价值:七般表现

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

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

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

是不可估量的。

【详解】(1)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

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海水中过多的N、P等元素,会导致赤潮的发生;红树林还可以减

少海潮、风浪对沿江堤围的冲击,是生态方面的效益,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物种丰富度高和营养结构较复杂程度呈正相关,物种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

系统越稳定。

(3)限制红树林区域的下海捕捞作业,可以为鸟类提供更多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增加食物来源后,可以减

少鸟类啄食红树幼苗的概率。

(4)该引入树种的种群数量有可能快速增长,挤占本地树种的生存空间,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营养结构

简单化,破坏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2.子叶黄色(Y,野生型)和绿色(y,突变型)是孟德尔研究的豌豆相对性状之一。野生型豌豆成熟后,

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

总叶绿体含量(体)

mg/g.转运肽

巧卜导邈邂人再体)

1238187188189190

SGR、'蛋白--T-——N-------------------------------SKIR----------

SGR,蛋白-----------------SKHIR----

(注:序列中的字母是氨基酸的缩写,序列上方的数字表示该氨基酸

在序列中的位置,①、②、③表示发生突变的位点)

图1图2

(1)在黑暗条件下,野生型和突变型豌豆的叶片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见图1。其中,反映突变型豌豆叶片总叶

绿素含量变化的曲线是。

(2)Y基因和y基因的翻译产物分别是SGRY蛋白和SGR>,蛋白,其部分氨基酸序列见图2。据图2推测,Y基

因突变为y基因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和。进一步研究发现,SGRY蛋白和SGRy蛋白都能进

入叶绿体。可推测,位点的突变导致了该蛋白的功能异常,从而使该蛋白调控叶绿素降解的能力减

弱,最终使突变型豌豆子叶和叶片维持“常绿

(3)若绿色(y,突变型)为甲品系,又发现乙品系绿色突变型。现欲研究甲、乙两个品系的突变基因是否相

同(是相同的基因突变,还是另一基因发生隐性突变),我们设计实验:甲品系和乙品系进行杂交得B观察

B子叶表现型及比例,回答问题:

①若这两种突变体分别是不同基因突变的结果,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的特点。

②若B表现型及比例为,则为相同的基因突变。

③若Fi表现型及比例为,则为另一基因发生隐性突变,若让该B继续自交,F2子叶表现型及比例

【答案】⑴A

⑵替换增加③

(3)随机性R子叶全为绿色R子叶全为黄色F2子叶黄色:绿色=9:7

【分析】由题意可知,突变型应是常绿,叶绿素含量不会下降.由图可知①②处是碱基对的替换,③处是

碱基对的增添,能进入叶绿体说明①②处的突变没影响,应是③处突变的结果.实验遵循单•变量原则,

故植株甲是用含有普通质粒的农杆菌感染突变植株y2,植株乙是用含Y基因重组质粒的农杆菌感染突变植

株y2细胞

【详解】(1)根据题干所给信息“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可推测出野生型豌豆成熟后,

子叶发育成的叶片中叶绿素含重降低,分析图,B从第六天开始总叶绿素含重明显下降,因此B代表野生

型豌豆,A为突变型豌豆。

(2)根据图可以看出,突变型的SGRy蛋白和野生型的SGRY有3处变异,①处氨基酸由T变成S,②处

氨基酸由N变成K,可以确定是基因相应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③处多了两个氨基酸,所以可以确定是发

生了碱基对的增添;从图中可以看出SGRY蛋白的第12和38个氨基酸所在的区域的功能是引导该蛋白进入

叶绿体,根据题意,SGRY和SGRY都能进入叶绿体,说明①、②处的变异没有改变其功能;所以突变型的

SGRY蛋白功能的改变,就是由③处变异引起的。

(3)①基因突变的随机性是指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发生,若这两种突变体分别是

不同基因突变的结果,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②若是相同的基因突变,即突变个体都是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R表现型全部是黄色。

③若是另一基因发生隐性突变,设基因型为aa,则甲品系基因型可表示为AAyy,乙品系基因型可表示为

aaYY,则甲品系和乙品系进行杂交得Fi为AaYy,则继续自交后代为AY.:A.yy:aaY.:aayy=9:3:3:1,由

于aa纯合和yy纯合都是绿色,所以F?表现型为黄色:绿色=9:7.

(-)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生物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研究发现柑橘精油可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某兴趣小组采用水蒸气蒸储法和压榨法提取了某种橘皮的精油

(分别简称为HDO和CPO),并研究其抑菌效果的差异。

(1)为便于精油的提取,压榨前需用浸泡橘皮一段时间。在两种方法收集的油水混合物中均加入NaCl,

其作用是;为除去油层中的水分,需加入o

(2)无菌条件下,该小组制备了两个大肠杆菌平板,用两片大小相同的无菌滤纸分别蘸取HDO和CPO贴于

含菌平板上,37℃培养24h,抑菌效果见如图。有同学提出该实验存在明显不足:①未设置对照,设置本实

验对照的做法是,其作用是;②不足之处还有(答两点).

滤纸片

(含HDO)

抑菌圈

(该区域不长菌)

滤纸片

(含CPO)

(3)若HDO的抑菌效果低于CPO,从提取方法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

【答案】(1)石灰水增加盐的浓度,利于水油分层无水硫酸钠

(2)用一片大小相同的无菌滤纸蘸取等量的蒸储水贴于含菌平板上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违背平行重复原则,每个实验组中的样本太少;实验组精油的含量没有遵循等量

原则

(3)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在用水蒸气蒸镯时会发生部分水解,使用水中蒸镯法又会产生原料焦糊的问题

【分析】1、玫瑰精油的提取:水蒸气蒸储—油水混合物一(加入NaCl)分离油层一(加入无水Na2sCM)

除水t(过滤)得到植物精油。

2、提取橘皮精油:石灰水浸泡一漂洗一压榨一过滤一静置一再次过滤一橘皮油。

【详解】(1)新鲜柑橘皮中含有大量的果蜡、果胶和水分,如果直接压榨,出油率较低,为了提高出油率,

需要将柑橘皮干燥去水,并用石灰水浸泡。为了将水油分层,只需加入氯化钠,增加盐浓度,就会出现明

显的分层,再用分液漏斗将这两层分开。分离的油层还会含有一定的水分,一般可以加入一些无水硫酸钠

吸水。

(2)本实验缺乏对照组,无法排除其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用一片大小相同的无菌滤纸蘸取等

量的蒸储水贴于含菌平板上作为对照组。另外,每个实验组中只利用了一张无菌滤纸,样本太少,容易出

现偶然性误差;而且两个实验组蘸取的精油没有遵循等量原则。

(3)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在用水蒸气蒸储时会发生部分水解,使用水中蒸储法又会产生原料焦糊的问题,

因此柑橘、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