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习题(解析版)_第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习题(解析版)_第2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习题(解析版)_第3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习题(解析版)_第4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习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俨然(yǎn)

箬篷(ruò)

魅力(mèi)

器皿(mǐn)B.窈窕(yòu)

垂髫(tiáo)

造诣(zhí)

蒹葭(jiā)C.好逑(qiú)

溯洄(huí)

悄怆(chuàng)

雎鸠(jū)D.豁然(huò)

怡然(yí)

篆文(zhuàn)

荇菜(xìnɡ)【答案】B【解析】B.窈窕(yǎo)、造诣(yì)。故选B。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 B.心乐之(乐:以……为乐)C.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属于) D.溯洄从之(溯洄:逆流而上)【答案】C【解析】C.有误,属:类似,故选C。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便要还家B.诎右臂支船C.佁然不动D.左手倚一衡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A项“要”通“邀”;B项“诎”通“屈”;D项“衡”通“横”。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崔氏二小生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其两膝相比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等。A项“小生”古义是年轻人,今义是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C项“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指男女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D项“比”古义是靠近,今义是比较。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D.寻病终

寻向所志【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的一词多义。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A.类/相同;B.都是句末语气助词;C.特殊的/零数;D.随即,不久/寻找。故选B。6.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B.其岸/势犬牙差互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答案】B【解析】B项划分有误,应是:其岸势/犬牙差互。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答案】B【解析】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是宋代的,不是唐代。故选B。8.古诗文默写。(1)青青子衿,____________。(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和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游鱼的数量和形神姿态,也从侧面生动传神地写出潭水的澄澈透明。(6)《小石潭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游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写小石潭西南方溪水曲折而又时隐时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7)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凸显出小石潭环境清冷使人内心忧伤凄凉的特点。【答案】悠悠我心

天涯若比邻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解析】本题考查背诵默写。理解性默写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这两个类型的默写首先都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悠”“阡陌”“撼”“幽邃”等字词的写法。一、诗歌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9.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赶赴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B.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C.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D.尾联作结:青春年少,当奋发有为,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答案】B【解析】考查诗歌赏析。B.“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有误。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不是悲伤之情。故选B。10.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好在那里?请你赏析。【答案】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是作者对即将分别的友人的劝慰;知心朋友,情深意重,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咫尺。它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胸襟。这两句诗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而是代之以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日新月异B.黄发垂髫

舜发于畎亩之中

厚积薄发C.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中有足乐者

何足挂齿D.处处志之

《齐谐》者,志怪者也

众志成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异:意动用法,以……为异/不同/不同;B.发:头发/起,这里指被任用/放出;C.足:都是值得;D.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记载,记录/志向;故选C。1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答案】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13.选文善用伏笔,请找出其中一处,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答案】示例一:“忘路之远近”中的“忘”,写出渔人沿着熟悉的溪水划船却莫名忘记走了多远;暗示桃花源地理位置的不明确,为下文桃花源忽现而又复寻不得埋下伏笔,渲染一种神秘的色彩。示例二:“山有小口”中的“小口”,说明桃花源位置不易被人发觉,增添了神秘感;同时也为下文渔人出而复寻、觅不可得埋下伏笔。【解析】本题考查伏笔及作用。文中的伏笔语句有:忘路之远近;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足为外人道也等。选择其中一处,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即可。示例1:“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桃花源中的人不想这种安宁美好的生活受到外界的打扰;也为下文渔人出而复寻、觅不可得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也暗示桃花源是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地方。示例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为下文写“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埋下伏笔,写出了桃花源内的人只是秦时逃避战乱的普通人,在此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暗示了这就是普通百姓的朴素的生活愿望,同时也是作者的理想境界,凸显了文章主旨。14.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各自形成的原因。【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释】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答案】桃源人的生活是为躲避战乱,与世隔绝,在这样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争纷扰的世外桃源,人人各尽其能地参加劳作,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滁人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得以安心耕田,穿衣吃饭,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分析。由题干可知要分析两文中人们能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原因。《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向渔人解释“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可见他们是为了躲避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这里没有战争、自给自足,所以人们生活安居乐业;链接材料中“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意思是哪里知道这样的生活是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可以看出,滁人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因为朝廷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房舍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链接材料: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百姓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三、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乙】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一时辈行推仰。后登进士第,为监察御史。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窜斥①,地又荒疠②,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③,一寓诸文。为骚文④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注:①〔窜斥〕贬逐。②〔荒疠〕指南蛮瘴疠之地。③〔堙厄感郁〕遭遇困境,感伤抑郁。④骚文:骚体文章15.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心乐之A.二人者奇其才 B.凄神寒骨 C.皆若空游无所依 D.一寓诸文【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特殊用法。例句中的“乐”的意思是“以……为乐”,意动用法;A.句意:二人常常惊叹柳宗元的才能。奇:以……为奇,意动用法;B.句意: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凄:使……凄,使动用法;C.句意: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D.句意:全部寄托于文章。寓:寄托,无特殊用法;故选A。16.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一时辈行推仰【答案】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一时辈行推仰【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结合句意“(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可以看出,“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的主语都是柳宗元,“聪警”“绝众”是说柳宗元聪明,“精西汉诗骚”是其特长;“一时辈行推仰”是别人对柳宗元的看法,因此都应断开。故断句为: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一时辈行推仰。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答案】(1)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那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凄婉感伤。【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1)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灭,暗,看不见。(2)为:作,写。骚文:骚体文章。者:……的人。1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二段字字写鱼,对水的描写不着一字。然而其明写鱼,其实写水,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B.柳宗元仕途不顺,心情抑郁,经常在诗文中寄托自己的内心情感,正如【乙】文中所说的“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C.【甲】文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D.从【乙】文可知柳宗元因王叔文政治变革失败,直接被贬至永州。【甲】文正是作者在永州时所写。【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结合乙文中的“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可知,柳宗元先被贬到邵州,并非直接被贬至永州;故选D。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乙】柳宗元,字子厚,他的先祖大约是河东人。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任监察御史。与王叔文、韦执谊关系好,二人常常惊叹柳宗元的才能,想重用他。正逢在职位上待了不久,王叔文革新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路上,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又身处南蛮瘴疠之地,于是自放于山泽间,他遭遇困境,感伤抑郁,全部寄托在文章上。写了骚体诗文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哀婉凄恻。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吏裴行立为柳宗元料理丧事,护送他的灵柩与妻子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核工记【清】宋起凤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有删改)1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五分许(左右) B.如延纳状(邀请)C.维一小舟(栓系) D.计人凡七(凡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D.句意:计算整个桃坠,人总共有七个。凡:总共;故选D。20.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最小的弟弟所雕刻的一件精美的桃核微雕工艺品。B.文章主体部分是按照由上至下、由中心至边缘的空间顺序来写的。C.在这个“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核上雕刻着人、建筑、器物和风景。D.这件微雕作品是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歌意境的形象再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A.由“季弟获桃坠一枚”可知,文章描写的桃核微雕工艺品不是弟弟雕刻的,所以本项不正确;故选A。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松下凿双户,可开阖。(2)俱一一肖之。【答案】(1)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2)都一一模仿得很像。【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本题重点词:(1)松下:松树下;凿:开;阖:关闭。(2)俱:都;肖:模仿。22.有同学读了《核舟记》后,觉得文末一句“嘻,技亦灵怪矣哉!”用在本文结尾也非常恰当,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答案】同意,这句话直抒胸臆,用“灵怪”一词表达对核雕技艺精妙的高度赞叹,以此收束全文,点明中心。【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观点:同意。因为“嘻,技亦灵怪矣哉!”这句话的含义是: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这句话中的“灵怪”一词是对精妙核雕技艺的高度赞叹,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核雕技艺的赞美之情。由“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和“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可知,本文介绍的也是核雕工艺,所以用这句话作为结尾非常恰当,以此来收束全文,更能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参考译文: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核桃做的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上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内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计算整个桃坠,人总共有七个: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兵士。宫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例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二、综合运用。2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华文明史上蔚为壮观。今天,学校组织开展了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请围绕该主题拟写三项具体的活动项目。(2)苏轼评价唐代王维的诗和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结合下面一首诗表达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120字左右。鹿柴

王维【唐】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答案】(1)示例:1声情并茂诵古诗。2别出心裁品古诗。3分门别类辑古诗。其它如:××主题班会、××演讲、××黑板报等也可以视为正确答案。(2)内容上,这是写景诗。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写法上,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解析】(1)本题考查活动设计。根据“古诗苑漫步”主题,结合语文听说读写常见活动设计即可。拟写三项具体的活动项目。示例:1.古诗吟诵会;2.经典赏析;3.古诗分类手抄报。(2)本题考查赏析。《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意为: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表现了山的空寂清泠。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由上面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三、写作。2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经典好书,值得一读再读。再读时,往往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请以“再读《》”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要求:①请先补全题目;②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答案】例文:再读《边城》一年了,当我再次翻开那本熟悉的《边城》时,仍会被那凄美的乡村爱情故事所感动。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独自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上次读它是在初二的那个暑假,当时并未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很是不理解翠翠的“疯狂举动”——孤独的等待与离开。更是不能接受故事凄怆悲凉的结尾——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