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云南省高三下学期3+3+3高考备考(二)地理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云南省高三下学期3+3+3高考备考(二)地理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云南省高三下学期3+3+3高考备考(二)地理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云南省高三下学期3+3+3高考备考(二)地理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云南省高三下学期3+3+3高考备考(二)地理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云南省高三下学期3+3+3高考备考(二)地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漉”指开水涮烫,是中国古代的蔬菜加工工艺。唐宋时期,广东省兴宁市的客家人引入漉菜工艺,利用当地高达80℃的温泉水遮覆,后将菜捞出、用水浸泡,可使菜变得清爽芳香、口感脆爽,延长保存期限。现今兴宁市正大力发展以温泉漉菜为主的预制菜产业。完成下面小题。1.

古代客家人利用温泉水漉菜的主要目的是(

)A.

提升风味

B.

保留营养

C.

减少工序

D.

便于运输2.

兴宁客家人的迁出地最有可能是中国(

)A.

西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东北地区

D.

华北地区【答案】1.A

2.D【解析】【1题详解】材料可知利用温泉漉菜可以可使菜变得清爽芳香、口感脆爽,提升蔬菜风味,A正确;漉菜无法保留营养,B错误;漉菜后仍需加工和运输,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

唐宋时期北方战乱,中原地区(今华北地区附近)人口迁往南方。因用温泉水漉菜可以延长蔬菜的保存期限,其发源地应是蔬菜供应有限的地区,综上所述,最有可能是现今中国的华北地区。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水资源和土壤、森林矿产资源等,人文因素包括:经济、政策、交通、宗教、军事等。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端,研究表明1916~2020年北京城市土地面积增长了6448倍,呈现“缓慢—加速—减速的扩展模式,城市扩展速度在2000~2010年达到峰值。图示意北京1916~2020年城市面积扩展情况,完成下面小题。3.

北京在1949~1978年期间城市扩展方向形成原因是(

)A.

闲置土地多

B.

人口较集中C.

卫星城崛起

D.

交通线发展4.

2010-2020年北京市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拓展,是因为(

)A.

地形阻挡

B.

资源匮乏

C.

政策导向

D.

位置偏远

5.

根据北京市近百年来的发展状况,未来该市高质量发展需(

)①提高建筑密度②拓宽城市道路③平衡城郊发展④修复生态环境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答案】3.D

4.A

5.B【解析】【3题详解】读图可知1949~1978年间北京市主要沿东西方向及北方扩展,应为城区交通线的发展带动城市的扩展,D正确;闲置土地多不是城市扩展的原因,A错误;人口较集中应是城市发展之后的结果,B错误;该时期还没有卫星城,C错误。故选D。【4题详解】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端,受西部山地阻挡,故2010年后没有继续向西扩展,A正确;位置、政策和资源与其他方面相比并没有明显差异,BCD错误。故选A。【5题详解】近百年来北京扩展面积过大,出现大城市病。未来要注重城市高质量发展,平衡城郊发展、修复生态环境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③④正确;提高建筑密度会降低生活舒适度,加重中心城区拥挤问题,①错误;拓宽城市道路也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②错误,故选B。【点睛】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形态的变化,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影响聚落形态和发展速度。2024年2月初,巴西东北部阿拉戈斯州海岸(10°S,38°W)出现赤潮现象。赤潮是由某些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水体变色现象,这些藻类有些具有毒性,毒素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完成下面小题。6.

2月初该海域产生赤潮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①陆地径流含沙量增大

②太阳辐射强,水温高③沿岸盛行上升流

④沿海地区风力弱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

此次赤潮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阻碍海洋运输

②滨海旅游业受损③水质黏稠恶化

④鱼类缺少饵料死亡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8.

下列防治赤潮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A.

利用GPS技术监测赤潮范围

B.

利用渔船拖网打捞赤潮藻类C.

建立健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D.

人为增氧以防止鱼类的死亡【答案】6.C

7.B

8.B【解析】【6题详解】赤潮的自然原因与河流的含沙量大小无关,①错误;2月初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巴西东北部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温度适宜,适合浮游生物的繁殖,②正确;沿岸盛行上升流,海水循环快,自净能力强,不利于赤潮的产生,③错误;沿海地区风力弱,风海流势力弱,海水的自净能力差,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④正确。因此,ABD错误。故选C。【7题详解】赤潮不会阻碍海洋运输,①错误;赤潮发生,水质恶化,水藻泛滥,生态环境失衡,滨海旅游业受损,水质黏稠恶化,②③正确;鱼类并非缺少饵料而死,而是缺氧而死,④错误。ACD错误,故选B。【8题详解】利用RS技术监测赤潮范围,A错误;利用渔船拖网打捞赤潮藻类是比较合理的,B正确;建立健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处理的主要是城市污水而非大规模的海洋水,C错误;人为增氧耗时耗力,且成本较高,不适宜推广,D错误。故选B。【点睛】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新定义的褐潮,绿潮等。

北极地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和反馈最敏感的区域,其近地面气温的升温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这一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北极升温最直接的表现最北冰洋海冰覆盖面积减少,太阳辐射和近地面大气的热交换是引起海冰消融的至要热露。北冰洋海冰由季节性海冰和多年海冰组成,相比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北冰洋沟海冰面积已经减少了40%,总冰量减少了70%。图为不同年份北冰洋各月海冰面积。完成下面小题。9.

北极地区升温较快的原因是(

)①海水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

②返回地面的长波辐射增多③地表植被减少使升温更快

④空气变干后削弱作用减弱A.

①②

B.

③④

C.⑯③

D.

②④10.

近40年来北极地区(

)A.

大气降雪量增多

B.

季节性海冰增多C.

夏季升温最显著

D.

地表水下渗减少11.

北极放大效应可能导致A.

亚欧大陆苔原带范围扩大

B.

北半球极端寒潮天气减少

C.

北冰洋沿岸海浪侵蚀加剧

D.

北半球极地东风势力增强【答案】9.A

10.B

11.C【解析】【9题详解】海冰融化变海水,反射率下降,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加,①正确;空气中水汽、二氧化碳增加,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后,返回地面的部分增多,②正确;气温升高,地表植被增多,③错误;蒸发旺盛,空气变湿润,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题详解】近40年来,北极地区变暖速度快,降水更多以降雨的形式出现,降雪量减少,A错误;夏季海冰面积减少大于冬季,而夏季的海冰都是多年海冰,冬季海冰由季节性海冰和多年海冰组成,由此可以推断多年海冰减少、季节性海冰增多,B正确;夏季融化的冰最多,融冰的过程需要吸收更多热量,这导致夏季增温幅度最小,C错误;地表径流增多、冻土减少,地表水下渗量增加,D错误。故选B。【11题详解】气温升高,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移,苔原带范围缩小,A错误;北极异常升温会导致北半球极端寒潮天气增多(北极涡旋不稳定,易形成强寒潮影响中低纬地区),B错误;海冰减少,导致北冰洋沿岸地区裸露土地增加,海浪侵蚀加剧,C正确;北极附近升温,导致极地高压减弱,极地东风势力减弱,D错误。故选C。【点睛】北极放大效应,指的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升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的现象。也叫“极地增温放大”。据估计,2000-2010年间,北极地区温度上升了1.35K,达到了北半球平均增温幅度的两倍。二、非选择题(共16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金属钴是生产锂电池正招的重要材料,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生产国,中国的钴矿缺口近10年来都在九成以上。中国3/4的钴都用在电动车电池上,电池回收后大部分的钴是可以再利用的,但目前回收率只有25%。地球上绝大部分钴储存在海底富钴的铁锰结壳和结核里,陆地上的钴由刚果(金)等五国包揽了总储量的82%,刚果(金)独占48%,且普遍品位高,可露天开采。由于(钴供不应求,国内企业纷纷远赴海外开拓矿山,刚果(金)现有的19座钴矿场,有15座都是中国公司运营或资助的。刚果(金)经济落后、政局混乱,其钴矿主产区位于东南部,而东南部的铁路无法通达本国出海口。钴矿只能经铁路运输到别国的港口(运输线路见图),再经海运到中国,总共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1)分析我国企业在刚果(金)投资开发钴矿可能遇到困难。(2)简述我国企业在刚果(金)开发钴矿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3)评价钻矿开发及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4)针对我国钴矿资源供应不足的现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的建议。【答案】(1)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电力、水源供应不足);距离远,交通运输条件差,矿石运输耗时长、成本高;气候湿热,疾病肆虐,对健康威胁大;与当地人语言、文化差异大,管理难度大;法律和政策不完善,投资风险高;社会治安条件差,安全隐患多。

(2)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露天开采,破坏植被及土壤,造成水土流失;易造成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钴矿用于新能源领域,(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减少碳排放及大气污染。

(4)加强国际合作,增加钴矿进口来源;攻克海底钴矿开采技术;回收利用旧电池中的钴;改进电池技术,开发替代钴的材料;加大勘探力度。

【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企业在刚果(金)开发钴矿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工业区位、工业发展的影响、资源安全等素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刚果(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电力、水源供应不足);我国距离刚果(金)距离远,该国钴矿主产区位于东南部,而东南部的铁路无法通达本国出海口,交通运输条件差,钴矿只能经铁路运输到别国的港口,矿石运输耗时长、成本高;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湿热,疾病肆虐,对健康威胁大;我国与当地人语言不同、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大,管理难度大;该国政局混乱,法律和政策不完善,投资风险高,且社会治安条件差,安全隐患多。【小问2详解】我国企业在刚果(金)开发钴矿需要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矿石运输依赖交通,可以促进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钴矿可以带动矿石开采、加工、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小问3详解】评价类的题目应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作答。不利方面:刚果(金)钴矿普遍品位高,可露天开采,露天开采需要开挖表土,会破坏植被及土壤,造成水土流失;矿石的堆放易造成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有利方面:钴矿是生产锂电池正招的重要材料,用于新能源领域,可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从而减少碳排放及大气污染。【小问4详解】我国钴矿资源供应不足,对进口依存度高,应加强国际合作,增加钴矿进口来源;地球上绝大部分钴储存在海底富钴的铁锰结壳和结核里,要加大投入,研究攻克海底钴矿开采技术;加大回收利用旧电池中的钴,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改进电池技术,开发替代钴的材料,减少对钴矿石的依赖;进一步加大国内的钴矿勘探力度。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辐射雾是一种地表辐射冷却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一般出现在后半夜,日出后逐渐消散。某年1月10日,陕西关中盆地在傍晚迎来了一次降雨,11日~12日,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强浓雾天气(能见度小于200米),连续强浓雾时间累积长达10小时以上。图为2019年1月10日20时~12日20时关中盆地某气象站能见度变化示意图。(1)描述此次强浓雾天气的特点。(2)与12日相比,分析11日强浓雾天气出现时间较迟的原因。(3)从地形的角度,分析此次连续性强浓雾天气难以消散的原因。(4)说出大雾天气可能对当地造成的影响。【答案】(1)主要出现在夜间及上午,下午消散;能见度极低;影响范围大;形成速度快,爆发性强;持续时间较长。

(2)傍晚经历过大气降水,大气中水汽含量高;大气保温作用强,地面辐射冷却慢。

(3)盆地地形风力较弱,大雾难以消散;冷空气在盆地下沉堆积,气温较低,雾滴难以消散;盆地内部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逆温,大气结构稳定。

(4)大气能见度低,影响交通出行;地面湿滑,影响通行安全;大气中的污染物与水汽结合,使污染加重;影响输电线路和露天电气设备安全;有害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