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民族交融与隋

唐统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曹心意名师工作室

王晓荣破题:

1,课标题为什么加“隋唐”二字?2,为什么选择这三个具体制度?治国之中枢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之三省产生中书令门下侍中及尚书令,就其官职名义言,这三个官,

原先本都是内廷官。——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39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中书省,曹魏时为分尚书省之权而设,东晋南朝沿之。……门

下之设,原为分中书省之权,故权位极重,有“宰相便坐”

之称。——朱绍侯《中国古代史》P444问题:

三省先后产生、职权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实质:皇权不断加强三省六部制之决策、执行唐

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若以现在话来说,

汉宰相是采用领

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是采用委员制。——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38(

)宰相的办公地点为政事堂,采取集体议事制。——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P127唐初每事必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

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画一画:

结合教材,画画三省六部制决策、执行的示意图。中书省

门下省(

)政事堂

(

)吏

户礼

兵尚书省(

行刑

工决策权皇帝吏部

主管官吏任免和考核中书省户部

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礼部

主管礼仪、科举等尚书省兵部

主管军政门下省

刑部

主管刑狱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等表1-18

唐初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表政事堂皇

帝问题:

1,三省六部制确立后,直接效果如何?效果: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中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李世民2,教材从什么角度论述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承前:是中国政治的重大变革;启后: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制之直接效果小试牛刀图中所反映的古代中国某一制度,最早确立于哪一历史时期皇帝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吏

土部

部A.

南北朝B.隋朝C.

唐朝D.元朝治国之人才选官制度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

成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能正式

入仕。那是当时(汉代)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16问题:

汉之选官制的具体步骤或方式有哪些?太学求学、地方服务、长官察选、中央考试。汉之选官制度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确立以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

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问题:

思考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的关系?前者的优势在哪里?前者是后者的进一步发展中央委任中正、评定等级、选官标准220—280年266—316年三国西晋曹魏之选官制度两晋南北朝之选官制度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中,本来家世和行状两条标准并重,很快就演变为

仅仅依据家世定品。中正一职,也多被大族世家所把持。”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任用官吏,全凭门资。——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P125问题:

两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导致什么结果?标准变化:从家世、道德、才能到家世结果:士族专权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古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改变了

以往门阀士族把握选举的弊端。——朱绍侯《中国古代史》P509问题:

1,士族没落是科举制创立的原因还是结果?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

隋唐之选官制度

既是原因又是结果。

(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2,科举制是如何提升隋唐的国家治理能力的?继续。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赵恒《励学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汪洙《神童诗》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孟郊(751年-814年):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幼年丧父,46岁中进士。促使社会流动、扩大统治基础2,

科举制是如何提升隋唐的国家治理能力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汪洙《神童诗》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也。—范仲淹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五代:王定宝《唐擦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李世民2,科举制是如何提升隋唐的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采始设进增加考扩大科举任用高官用分科士科,试科目,取士人数,主持考试,考试的科举制以进士、首创武举、提高科举方式选拔官员度形成。明经为主殿试。考试地位。完善:糊名制、誊录制、考官回避制……梳理教材:科举制的产生、完善小试牛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科举制中由天子直接面试读书人的

具体制度,开创这一具体制度的历史人物是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宋太祖治国之财源赋税制度时期赋税名目征收标准魏晋租、调、徭役田、户、丁北魏租、调、徭役田、户、丁唐初租、调、徭役、庸田、户、丁

赋税之名目、标准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

唐·陆贽问题:

1,北魏租调制与魏晋时期有什么不同?

唐初又有什么不同?不同:均田制;定额租调庸:对农民,对政府¥赋税之名目、标准问题:

1,

北魏租调制与魏晋时期有什么不同?

唐初又有什么不同?不同:均田制;定额租调庸

:对农民

;对政府2,唐初户调征收标准由户回到丁的原因?原因:均田制无法推行;影响赋税制度、影响政府财政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均田制的逐步推行,人头税演变为以户为单位的“户调制”。…唐代初年,户调又改变为以丁为征收单位。——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P163所谓均田,并不是不顾土地关系现状重新平均分配土地,而是对荒地、无主地以及所有权不确定的土地,由政府按照劳动力加以分配。——樊树志《国史十六讲》P91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农户是本地人还是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

资产、土

地,就在当地上籍征税。——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P164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它的主要内容

是:(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以制入”

,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朱绍侯《中国古代史》P596赋税制度之两税法问题:

1,780年两税法的征收标准是什么?标准:户、资产、土地赋税制度之两税法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