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语文】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语文】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语文】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语文】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9分)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各题。我爱读书,比小孩子爱吃糖果更甚。每天的空闲时间,哪怕只有五分钟,十分钟,我也要找一本书来读上几段;每天临睡之前,不论这一天是多么疲倦(juàn),多么累,我总要读上一小时的书。如果碰到一本好书,那就会通宵达旦地读下去。在家里是这样,在旅途上,在开会的旅馆里,我也是这样。这种读书的嗜(shì)好,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中小学时期,很多有趣的书读了我,并且对每一本书,或多或少做了一些笔记。书本要我学做一个正直诚实的孩子,不要撒谎,不要阿谀(yú)奉承,不要人云亦云,要脚踏实地,要独立思考;书本()了我的眼界,它告诉我,()我自小看到的马路、电车、外滩,除了我熟悉的上海,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壮丽的河山,还有很多司空见惯的事物;书本()陶治了我的精神,我在书上读到“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等格言警句。当然啰,书本使得我从小就向往丰富多彩的生活,向往有山有水的大自然。这一切潜(qiǎn)移默化似的影响,对我后来在艰苦的插队落户生活中潜心奋斗,起了多大的作用啊。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疲倦(juàn) B.嗜(shì)好C.阿谀(yú)奉承 D.潜(qiǎn)移默化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脚踏实地 B.通宵达旦C.外滩 D.陶治3.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书本要我学做一个正直诚实的孩子,不要撒谎,不要阿谀奉承。B.除了我熟悉的上海,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壮丽的河山,还有很多司空见惯的事物。C.如果碰到一本好书,那就会通宵达旦地读下去。D.这种读书的嗜好,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4.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每天临睡之前,不论这一天是多么疲倦(juàn),多么累,我总要读上一小时的书。B.中小学时期,很多有趣的书读了我,并且对每一本书,或多或少做了一些笔记。C.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D.书本使得我从小就向往丰富多彩的生活,向往有山有水的大自然。5.下列语法知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爱读书,比小孩子爱吃糖果更甚”中的“读书”是名词,“糖果”是形容词。B.“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中的“献身”“找出”都是动词。C.“不论这一天是多么疲倦(juàn),多么累,我总要读上一小时的书。”句中的“疲倦”和“累”是同义词。D.“不要阿谀奉承,不要人云亦云,要脚踏实地,要独立思考”,句中的“阿谀奉承”是贬义词,“脚踏实地”是褒义词。6.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宽阔除了总 B.宽阔除非也C.开阔除了也 D.开阔除非总【答案】1.D2.D3.B4.B5.A6.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D.潜移默化(qiǎn)——qián;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形。D.陶治——陶冶;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使用。A.阿谀奉承: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本句用来形容“要正直诚实,不要阿谀奉承”,符合语境,使用恰当;B.司空见惯: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本句指的是“‘我’对‘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壮丽的河山,还有很多事物’不熟悉,是书本让‘我’懂得这些”。此处成语不符合语境,使用不恰当;C.通宵达旦: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本句用来形容“碰到好书时的阅读时间长”,符合语境,使用恰当;D.嗜好:特殊的爱好。本句用来形容“我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符合语境,使用恰当;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B.语序不当,应将“很多有趣的书读了我”改为“我读了很多有趣的书”;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词性。A.“我爱读书,比小孩子爱吃糖果更甚”中的“读书”是名词,“糖果”是名词,本项说法不当;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第一空,宽阔:横向距离很大;(思想)宽而开朗。开阔:地方宽广;思想胸怀开朗乐观。此处形容读书使眼界变得大了,此处应用“开阔”;第二空,除了:表示所说的不计算在内。除非:只有,用来表示唯一的条件。此处指“书本让我懂得很多东西,不仅是生活中见到的马路、电车、外滩”,此处应用“除了”;第三空,总:一直都是。也:表示同样。此处指“书本让我增长见识,同时也陶冶我的精神”,此处应用“也”;故选C。7.古诗文默写(1)“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沧海的水波见证了曹操的雄心。(曹操《观沧海》)(2)“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你们生逢一个顺风顺水的时代。(王湾《次北固山下》)(3)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4)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5)_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6)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7)《天净沙·秋思》中将羁旅漂泊的游子的悲痛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妻子团聚,秉烛夜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水何澹澹(2)潮平两岸阔(3)思君不见下渝州(4)落花时节又逢君(5)自古逢秋悲寂寥(6)夜阑卧听风吹雨(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综合性学习(7分)学校开展“品经典·润心灵”的主题读书会,请你调动阅读积累,完成下列任务。活动一:与经典相遇8.下列是同学读《朝花夕拾》整理的阅读表格,请你帮忙在①②③④处填写相应内容篇名叙述表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①希望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②父亲经“名医”再三医治,却病情加重最终去世揭露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本质《五猖会》“我”想去看迎神赛会,父亲却让“我”背书。待我背会,去看赛会已索然无味③④“我”儿时九不喜欢“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的故事批判那些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答案】①“我”在百草园自由玩耍,在三味书屋读书求学②《父亲的病》③对父亲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和厌烦④《二十四孝图》(①和③意思对即可)活动二:与经典相知9.有同学认为:孙悟空就是一个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形象。结合《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体验,请你为这位同学的看法,找出一个依据。【答案】示例:(1)发现水帘洞:孙悟空胆大心细,跳入瀑布泉中探索,发现瀑布后的铁板桥和桥后的水帘洞。(2)拜师菩提:认为海外必有神仙,独自渡海至西牛贺洲探索,拜师菩提祖师修行。(3)偷取人参果:发现人参果遇土即入,十分好奇,后来询问土地才知道原委,用衣服兜住才拿到三个果。(4)收取金箍棒:发现定海神针能随心意变化,十分好奇,不断尝试用心意和金箍棒沟通,直至金箍棒缩至二丈长短、碗口粗细。二、古诗文阅读(20分)(一)(4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0.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1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0.杨花、子规渲染了无限悲凉伤感的气氛。11.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怀、思念和同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诗的意境。“杨花落尽子规啼”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诗人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表现了有飘零之感,选取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包含离别之恨,总体上本句融情入景,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11题详解】本题考查作者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形象,将自己对朋友的同情、关心、思念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写得含蓄深情,抒发他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朋友的思念关切和同情。(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节选自《论语》)【乙】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2)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3)静以修身___________(4)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13.下列句子停顿有误一项是A.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15.乙文中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须谨记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16.请你从甲文三则《论语》中任选一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答案】12.(1)信:诚信(2)惑:迷惑、疑惑(3)静:宁静专一(4)励精:振奋精神13.A14.(1)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2)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15.①立志②学习③惜时16.(示例)第(3)则的意思是“孔子在河边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很诚信?信:诚信。(2)句意: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惑:迷惑、疑惑。(3)句意: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静:宁静专一。(4)句意: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励精:振奋精神。【13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停顿。A.有误,“传不习乎?”是对学到的知识或技能进行自我反思的提问,应在“传”字后停顿,强调所学内容是否真正理解和熟悉。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不舍昼夜:日夜不停。(2)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明确、坚定;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目标。【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非志无以成学”,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强调了立志对于学问和成长的重要性;“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强调了学习对于成才的重要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华随时光而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所以三个条件是:立志、学习、惜时。【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拓展。(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的重要观点。曾子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在为别人谋划的时候,是否全心全意、尽职尽责?与朋友交往的时候,是否真诚、守信?学习传承知识的时候,是否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看看是否符合这些标准。尤其在现代社会,诚信和责任感的缺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自省,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规划。他认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认知和体验。在青少年时期(20——30岁),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并努力学习;在中年时期(40——50岁),我们应该对人生和事业有了清晰的认识,不再迷茫;在老年时期(60——70岁),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和顺应自然规律,对别人的言论和行为不再感到逆耳。到了70岁,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不再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行为准则。这种观点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我们都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同时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变化。(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他看到河水不停地流淌,就想到时间也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不能让时间白白流逝,应该珍惜每一个当下,尽可能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合理利用时间,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要学会享受时间带来的美好和快乐。参考译文:【甲】文:(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很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2)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能懂上天的意旨;六十岁就能听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越过法度。”(3)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乙】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三、现代文阅读(21分)(一)(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我的母亲老舍①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身体也好。②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和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③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④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A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⑥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笔巨款集到,B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C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⑦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⑧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选自《老舍散文》,有删改)17.文章第⑦段写道:“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阅读全文,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受到了哪些感化。18.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19.文中多次写母亲的“泪”。从下面三句话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A.她的泪会往心中落!B.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C.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选句,蕴含的情感:20.文章结尾一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7.(1)爱花、爱清洁、守秩序的好习惯;(2)好客的习性;(3)软而硬的性格。18.“抱”字生动地写出了油灯昏暗,体现条件的艰苦,母亲却劳作不息,表现了母亲的勤劳和辛苦。19.示例:我选A句,蕴含情感: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示例:我选B句,蕴含的情感: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以及和儿子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示例:我选C句,蕴含的情感: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并能帮衬家庭的欣慰。20.以简朴的语言,表现出作者的追悔内疚之情以及对母亲的养育之恩的感激。【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由第③段“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可知,我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的好习惯;由第④段“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可知,我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好客的习性;由第⑤段“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可知,母亲影响了我的软而硬的性格。【18题详解】本题考查加点词的表达效果。评析时要先解词,“抱”说明母亲距离油灯很近。然后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油灯”,体现家庭条件的艰苦;“一直到半夜”可以看出母亲劳作不息,强调了表现了母亲的勤劳和辛苦;结合第②段“她终年没有休息”,可知“抱”这个词表达了“我“对母亲辛勤劳动的的疼惜。【1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情感。先选择句子,然后结合上下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即可。A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结合第⑤段“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知此处流泪蕴含的感情为: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B句的“泪”,根据第⑤段“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笔巨款集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可知,这是母亲送“我”去上学的情景,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不舍;同时这里母亲流的“泪”,也刻画出一位不辞辛苦筹款而又爱心融融、希望“儿子有出息”,支持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C句的“泪”,根据第⑥段“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可知,此句描绘的是“我”成为小学校的校长后让母亲歇一歇,母亲流泪的场景,母亲的的心酸付出终于换来了儿子学业有成,为儿子的懂事,能帮衬家庭的而流下欣慰的泪。【20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结尾段的含义语。解答这种问题,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语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或修辞手法;其次结合该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还说什么呢”,是反问的修辞手法,“心痛!心痛!”是反复的修辞手法。二者的作用都是突出强调。结合第⑦段”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可知,作者对母亲的养育之恩、感激之情、内疚之情,无从说起,欲言又止却又难以尽述。(二)(1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揭秘膨化食品“不健康”的真相①膨化食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流行,并迅速风靡欧洲各国,后传至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口感酥脆,咀嚼起来“咔哧”作响,味道或香甜、或咸香、或香辣,令众多消费者追捧的爆米花、薯片、果蔬片等膨化食品,是以谷类、薯类、豆类、果蔬类或者坚果籽类等为主要原料,采用膨化工艺制成的,国外又称其为挤压食品、喷爆、轻便食品等。其实,膨化工艺是为粗粮提供的一种很好的物理加工方式,不仅能改变原粮的外形,又能提高原粮的口感,让人们在食用时,不会像食用原粮那样难以下咽。而且经膨化工艺制成的食品具有不易回生、营养成分损失少、易被消化吸收等优点。可是在崇尚健康饮食的今天,花样百出的膨化食品虽然可口,但一直被贴着“不健康零食”标签,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②首先,膨化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中,能量与四大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是强制要求标出的项目,几乎全部膨化食品的配料表中都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含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是会导致血栓,引发冠心病、肥胖,影响记忆力的不健康脂肪,是人体健康的无形杀手。③其次,膨化食品是“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食品。以鲜虾条的蛋白质为例,吃30克虾条会摄入2.1克蛋白质,占人体全天所需蛋白质总量的4%。鲜虾条和芝士味玉米片的营养成分含量是以“份”来标示的(一份大小可根据食品的特点或推荐量规定),按照鲜虾条净含量80克、芝士味玉米片净含量140克,我们可以计算出吃一袋膨化食品所获取的营养素占人体全天所需营养的百分比。由膨化食品营养参考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吃下一袋鲜虾条或一袋芝士味玉米片,人体所摄入的能量(进入人体转化为热量)、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盐的主要元素)接近甚至超过一顿正餐。为了保证口味香浓,膨化食品中必须添加大量的油和盐,再加上原料中富含的碳水化合物,也就导致了膨化食品的“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④另外,从配料表中我们得知,导致膨化食品不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中的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硅、单硬脂酸甘油酯如果被长期食用,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曾经有些含铝元素的膨化剂也是导致膨化食品不健康的原因,儿童摄入过多铝元素会导致神经系统被侵害,进而影响智力发育。现在,含铝元素的膨松剂已经被禁用,但膨化食品中依然被检测出含有微量铝元素,其可能的来源包括储存原料的容器、加工设备的输送管道、包装袋等。但大家也不必过分担心,膨化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含量如果能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就是安全的。⑤最后,如果过量食用膨化食品,还会影响我们的正常饮食。因此,我们要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欲,做到良好的膳食搭配,坚持每日饮食均衡和适量运动,保持身体健康。(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1.文章的开头段有什么作用?22.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膨化食品是“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食品。23.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24.很多同学都特别喜欢吃膨化食品,为了大家的健康,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劝说他们。【答案】21.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膨化食品“不健康”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22.①举例子②列数字23.不能删去。“几乎”起限制作用,说明大部分膨化食品的配料表中都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部分氢化油脂。去掉以后语言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24.同学们,膨化食品是不健康的零食。因为膨化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中含有反式脂肪酸;膨化食品是“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食品;膨化食品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过量食用膨化食品还会影响我们的正常饮食。所以,我们应该少吃或不吃膨化食品。【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的作用。在说明文中,文章开头往往会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用传说故事、引用谜语或者诗歌等。通过这些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或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者引起下文;运用某种说明方法,来说明对象的某种特点。文章的开头段“膨化食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流行,并迅速风靡欧洲各国,后传至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口感酥脆,咀嚼起来“咔哧”作响,味道或香甜、或咸香、或香辣,令众多消费者追捧的爆米花、薯片、果蔬片等膨化食品,是以谷类、薯类、豆类、果蔬类或者坚果籽类等为主要原料,采用膨化工艺制成的,国外又称其为挤压食品、喷爆、轻便食品等”从膨化食品流行说起,介绍了膨化食品的特点后,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膨化食品“不健康”的原因;“可是在崇尚健康饮食的今天,花样百出的膨化食品虽然可口,但一直被贴着‘不健康零食’标签,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运用问句的形式,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