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第一高级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第一高级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第一高级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第一高级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第一高级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818页,共=sectionpages2020页试卷第=page1919页,共=sectionpages2020页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等级观念的影响B.社会管理的需求C.征收赋税的需要D.城市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宋代的时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随之发展起来,因此出现“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故D正确;等级观念与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无关,排除A;BC都是由D引起的,不是主要原因,经济的发展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C。2.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以及机械、造纸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书中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应该是A.司南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答案】D【解析】材料“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反映了北宋的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选活字印刷术,故D项正确。A在战国时期已有,B在西汉时期出现,C在隋唐时期已有,都排除。3.宋代之前,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之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A.南方人聪明B.政治中心南迁C.宋代重文轻武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D【解析】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材料中现象“宋代之前,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而“入宋之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出现,表明了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使文化重心南移。故答案为D项。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辨别北方人、南方人何者更聪明,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与宋对峙的政权如辽、金等,在北方建立政权,也是政治中心,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文臣、武将的区分,该项属于干扰项,排除。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C.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宋代“商业革命”的内容有“坊市分开,商业活动没有时间地点限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等,故C正确;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A错误;明清时期大量的商业市镇出现,B错误;明清时期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D与材料不符。5.北宋时期,租佃制跃居主导地位;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农民只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这反映出北宋时期A.思想演变渗透到经济领域 B.封建土地所有制受到冲击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D.商业发展冲击“重农”政策【答案】C【解析】“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农民只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这说明北宋时期租佃制进一步发展,农民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即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故C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思想演变,故A错误;租佃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表现形式之一,故B错误;材料无法说明“重农”政策受到冲击,故D错误。6.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这一做法A.遏制了政府部门的经济腐败 B.推动政府改变了抑商政策C.挤压了民营工商业发展空间 D.增强了商品市场活跃程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政府不仅开放工商业领域,而且官府也直接参与工商业竞争,这必然增强商品市场的活跃程度,故选D项;政府部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不等于经济腐败,排除A项;材料现象说明政府放松了工商业限制,而不是改变了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现象说明民营工商业的经营范围扩大,空间得到拓展,而不是受到挤压,排除C项。7.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A.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扼杀人的自然欲求D.促进儒学的世俗化【答案】D【解析】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C。8.元曲名家马致远写的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这反映出A.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风格 B.元代文人内心矛盾和苦闷C.士人归隐山林的价值取向 D.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可得出元代文人苦于民族压迫,以及社会矛盾的尖锐,在文学作品中呈现了矛盾和苦闷,B项正确;马致远的曲并不是浪漫主义,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不是归隐山林的价值观,排除C;材料与市民无关,排除D。9.明朝废除丞相并设立内阁、清朝设置了军机处,二者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A.皇权不可僭越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相权逐渐削弱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答案】B【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皇帝的内伺机构,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故B正确;A表述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不存在相权逐渐削弱的问题,排除C;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的是专制主义的问题,D错误。10.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B.商业竞争异常激烈C.重农抑商政策威胁商人利益 D.地缘意识更加突出【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可以看出跨区域间的商业贸易繁荣,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业竞争异常激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也不是主要背景,排除。故选A项。11.“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C.康熙亲征噶尔丹 D.雅克萨之战【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亲征噶尔丹,最终平定准噶尔噶尔丹的叛乱之战,它是一次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C项正确;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与题意要求不符,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与题意要求不符,排除B项;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12.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发生重大变化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答案】D【解析】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变动和商人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故D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故A不符合题意;明朝中叶前后,依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商业伦理道德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受儒家思想的禁锢,当时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没有改变,故C不符合题意。13.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害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这说明黄宗羲A.反对个人利益B.主张人人平等C.反对专制皇权D.主张法治社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是在强调“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而非皇帝一个人,这是典型的反对专制皇权,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黄宗羲反对的是专制皇权而非个人利益,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没有人人平等的思想,人人平等的思想是启蒙思想家的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法治社会也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而非黄宗羲的主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4.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完善官员监察体系C.利于规范官员行为D.预防地方割据出现【答案】C【解析】材料中“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的信息说明明朝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加强君主专制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是论及官员监察,故B项错误;预防地方割据出现不是材料信息主旨,故D项错误;15.“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答案】B【解析】材料是《唱脸谱》中的歌词。“蓝脸的窦尔敦”,蓝色在脸谱中寓意刚烈勇猛,所表现的人物大都是绿林豪杰和勇猛剽悍的将领。京剧脸谱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判断B项正确。脸谱来源于生活,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排除A、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如“白脸的曹操”,白色寓意奸诈自负,否定了曹操的历史贡献。1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答案】A【解析】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A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晚清官员对于主权意识的淡薄,不是说明华夷观念的转变,B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懂得主权意思,显然不具有国际法意识,C错误;材料中官员认为西方列强是想通商,官员并不清楚通商的真正目的,所以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17.《虎门条约》规定,凡是涉及英国商人的案件,都交给英国管事官处理。“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是A.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B.中国外交主权遭到破坏C.英国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D.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凡是涉及英国商人的案件,都交给英国管事官处理”体现的是领事裁判权,这是对中国的司法主权的破坏,故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司法主权问题,并没有涉及到关税的问题,与外交也无关,更不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故排除ABC三项。18.“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及其体制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中国要想实现近代化,必须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所以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及其体制,从而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没有得到真正实行,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排除AC项;拜上帝教吸收西方文化不是减少中国近代化阻力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9.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答案】A【解析】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A项正确;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B项错误;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态度,D项错误。20.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发生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反封建同时也反侵略、还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②④正确,选C;运动的规模、平均主义理想都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的有相似之处,排除①③,排除ABD,所以选C。21.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求富”思想的是A.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开办福州船政局C.成立天津机器局 D.开办上海轮船招商局【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为“求富”,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D项正确;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体现的是“自强”思想,排除A项;开办福州船政局体现的并非“求富”思想,排除B项;成立天津机器局体现的是“自强”而非“求富”,排除C项。故选D项。22.1900年6月,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却与列强达成协议: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历史上称为A.“自强求富”B.“百日维新”C.“和平外交”D.“东南互保”【答案】D【解析】1900年6月,义和团和清军在天津保卫战中共同抵抗八国联军。而在天津和北京相继失陷后,慈禧太后却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向列强议和。最后,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了义和团运动。战争期间,东南各省的总督、巡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故选D项。A、B、C三项从时间和内容都与材料不符,排除。23.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说明洋务企业管理极为不完善,故A项错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渡依赖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洋务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的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代表所有洋匠都为外行,故D项错误。24.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中国铁路铺设里程仅300多千米;战后八年内,中国铺设了4000多千米铁路,其中三分之二是由外国人铺设的。这表明了A.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B.中国近代化仍然举步维艰C.传统思想制约铁路发展 D.民族独立是交通发展前提【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甲午战争以后虽然中国铺设了大量铁路,但多是由外国人铺设的,外国人在中国铺设铁路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表现,故选A;仅根据铁路的铺设情况无法说明中国近代化的举步维艰,排除B;中国的铁路多由外国人铺设是列强对中国进行京津侵略的表现,不是传统思想的制约,排除C;D项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25.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答案】B【解析】从题干材料信息: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中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A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26.《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深化 B.改革了封建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在思想领域起到的作用,即这一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所以选C;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并未改变封建体制,排除B;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选项D排除。27.从19世纪60年代起,学堂专指培养掌握某一种西方技艺和事务的学校,且“学堂”往往冠以“船政”“矿务”“水师”“武备”“农商”等词。这类“学堂”的出现说明A.科举取士受到极大冲击 B.开展留学教育迫在眉睫C.新式教育强调经世致用 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答案】C【解析】材料中“学堂”冠以专业性很强的“船政”“矿务”“农商”等词,表明新式学堂旨在通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图富国强兵,体现出浓厚的经世致用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以发展经济、振兴军事为教育重点的新式学堂,客观上对传统教育有所冲击,但未“极大冲击”科举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留学教育,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一战期间达到高潮,故D项错误。28.1895年,康有为上书请设议院。后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又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减少变法的阻力 B.争取光绪帝的支持C.自身认识的转变 D.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变化为康有为由请设议院到认为开议院过早到提出设制度局,由皇帝负责选拔成员可知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与封建势力直接抗衡,故D正确;这一变化的目的是减少阻力,不是原因,故A错误;争取光绪帝的支持是原因,但不是根源,故B排除;这么做并不是自身意识转变了,而是资产阶级力量尚弱,不得已的选择,故C错误。29.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图中①、②分别为A.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答案】B【解析】依题和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提出政治纲领,此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占领武汉三镇,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11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限制袁世凯独裁。综上所述,①是中国同盟会成立;②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故答案为B项。湖北军政府成立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在宣统帝退位后,排除CD项。30.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等报道的是爆发于武昌的辛亥革命,故D正确;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C错误。31.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A.发动武昌起义 B.清皇帝下诏退位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答案】C【解析】“从君主到民主”是指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所以最恰当的是C项,故选C;发动武昌起义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废除,排除A;清帝退位不能体现共和制度的建立,排除B;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制定的意图复辟的宪法,排除D。32.它的签订是袁世凯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而以国家利益为代价争取日本支持的结果,条约使我国丧失了大量权益,同时也为袁世凯的倒台埋下了伏笔。“它”是()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C.《中华民国约法》 D.“二十一条”【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换取日本的支持,使我国丧失了大量的权益,引起了人民的愤怒,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袁世凯卖国失去了民心,为他倒台埋下了伏笔,D项正确;AB两项是李鸿章和列强签订的条约,和袁世凯无关,排除AB两项;C项是袁世凯在1914年颁布的,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与牺牲国家利益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3.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赞同以1912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他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③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④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故选①②③组合,故选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④,故排除ACD。34.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A.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D.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答案】A【解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遭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压榨和阻挠,这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根源”的要求,排除B、C、D项。35.美国《展望杂志》曾推选全世界“百名闻人”,胡适当选。当选理由“曾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这主要是基于他A.创办《青年杂志》B.主张文学改良C.倡导“民主与科学”D.发表《狂人日记》【答案】B【解析】“发明了一种新语言”指的是白话文,所以这主要是基于他主张文学改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创办《青年杂志》的是陈独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倡导“民主与科学”的也是陈独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发表《狂人日记》的是鲁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6.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C.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D.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爆发。因此有所谓“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的说法,所以答案选C。37.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作者在此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主要是强调A.它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它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C.中国工人阶级和学生的先锋作用D.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答案】D【解析】据材料“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可知,材料强调五四运动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人心,思想和干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起了奠基作用,D正确;材料未涉及五四运动的性质,而是强调其对中国革命所起到的促进作用,A错误;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B错误;五四运动中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C错误。38.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B.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成为国民大革命兴起的起点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中共一大的有关知识点,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答案为B。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国民大革命兴起是1924年,排除AC。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井冈山时期,排除D。39.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实现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目标 D.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伐战争,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军势如破竹,革命势力很快从南方的珠江流域发展到北方的长江流域,北伐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B项正确;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排除A项;北伐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未完全实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目标,取北洋军阀而代之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建立起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CD项。故选B项。40.下图所示是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据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整理而成)。这一现象A.奠定了国民党改组基础 B.表明国民党已成农民党C.是国共合作推动的结果 D.说明土地革命成果显著【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至1927年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合作,推行“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人进入国民党,C项正确;此时国民党已经改组完成,排除A项;国民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成为农民党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土地革命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1.某学生做了一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正确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两处空白应为三次探索开始于革命方式的变化甲革命道路的变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央领导的变化乙A.秋收起义、八七会议B.南昌起义、长征的胜利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D.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答案】C【解析】“革命方式的变化”指的是从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变成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方式,“中央领导的变化”指的则是遵义会议上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其它选项组合错误。42.魏巍在《地球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红军长征D.挺进大别山【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着瑞金城外”即一头连在陕北,一头连在江西,故C项符合题意。北伐战争的起点是广州,故排除A。B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D项不符合材料“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的描述,故排除D。43.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废厘改税”,设置“统税”对国内工业品按照一物一税的原则进行一次性征税后,该工业品便可在全国流通,不再征收额外捐税。这一调整A.为抗战奠定了经济基础 B.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 C.刺激了国内市场的流通 D.加快了国内市场形成【答案】C【解析】从材料“对国内工业品按照一物一税的原则进行一次性征税后,该工业品便可在全国流通,不再征收额外捐税”,说明商品流通过程中税负减轻,有利于刺激国内市场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税收政策调整与抗战经济基础无关,排除A项;税负减轻,百姓经济负担减轻,排除B项;国内市场早已形成,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44.1933年,蒋光鼐、李济深等国民党将领与红军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935年,中共在《八一宣言》中呼吁各党派“兄弟阋墙外御其侮”;一二·九运动后中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上述信息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A.国民政府对日态度从妥协退让到坚决抗战B.民族危机持续加重促使民族意识不断觉醒C.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加剧,反蒋派坚持抗日D.国共两党由互相对峙、内战走向合作抗日【答案】B【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国民党将领与红军”“《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国民族意识也空前觉醒”。据此,判断选项:ACD三项都是民族意识觉醒的体现,排除ACD。B项表述最为准确,本题正确答案选B。45.抗日战争期间妇女界的救亡运动很活跃。例如上海著名影星胡蝶、陈燕燕等曾慰劳前线将士,丁玲等延安知识女性创作了一系列抗战救国题材的文艺作品。这反映了当时A.知识分子成为抗战主力 B.妇女民族意识高涨C.妇女政治地位普遍提高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列举妇女界代表参与抗日,不能证明知识分子是抗战主力,故A项错误;抗战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妇女界的积极参与表明了她们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正确;参与政治活动不等于政治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以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主要标志的,这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46.1940年,中共中央规定,在根据地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应坚持“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人士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一规定旨在A.打击汪伪反动势力B.整合、团结抗日力量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答案】B【解析】1940年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比较困难时期,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各占三分之一,中共主要目的是联合社会各阶层进行抗日,故B项正确;当时中共的任务主要是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不是打击汪伪,也不是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故AC两项错误;王明“左”倾路线在遵义会议上就已经得到纠正,故D错误。47.近代中国的《新民报》曾用“走向和平建国之路,毛泽东为团结而来”为标题报道一则新闻,它说:“全中国人民的心里都在欢呼,欢呼着团结有望,和平前途有了保证。”该报道反映的是A.北平和谈B.中国共产党“七大”C.重庆谈判D.西安事变【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欢呼着团结有望,和平前途有了保证”来看,该报道反映的应当是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毛泽东等赴重庆与国民党代表谈判。故答案为C项。北平和谈是国民党代表去北平,排除A项;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谈判,毛泽东没有参加,排除D项。48.下图《关起门来打死狗》是张汀先生的漫画作品,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中的“东北蒋匪”、“锦州大捷”等内容可以推断是发生在东北的战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反映的是辽沈战役,故选A项;淮海战役发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华东地区,故排除B项;平津战役发生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地区,故排除C项;渡江战役是指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攻克南京,故排除D项。49.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题干信息“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特别是把“争取民主”归为“谬误名词”可知体现了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的用意,D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主要体现了国民党禁止刊登与共产党有关的名词出现,说明这时期国共两党之间已经有摩擦,而不是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所述内容主要反映了国民党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而不是为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国民党领导正面战场,无需争夺,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5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专制)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使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材料二

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活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许多人忧愤填膺,他们聚在一起便畅谈国家面对的危局。一旦经历过五四这次大风暴的洗礼,在他们眼前便打开一个新天地,带来从来没有的思想大解放,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道路。——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甲午战争后能反映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救亡图存运动。(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