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212页,共=sectionpages1616页试卷第=page1111页,共=sectionpages1616页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周王给予地方诸侯的恩惠和优待明显高于在中央朝廷服务的王室官员,除了一些关系到王室利益的诸侯继位等事务外,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朝廷曾试图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材料表明西周(

)A.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 B.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C.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君主专制政体正式形成【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诸侯的待遇较高,中央基本上不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等,表明西周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排除A项;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与中央很少干预地方事务不符,排除C项;君主专制政体正式形成是在秦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A.地方实现高度自治 B.乡里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C.乡里属于经济生产组织 D.乡里组织具有双重职能【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秦代的乡里制度定型,乡里组织具有教化和行政的双重职能,故选D;秦代地方并未实现高度自治,故排除A;秦代的乡里官员并不是由中央直接任命,故排除B;材料并体现乡里的经济职能,故排除C。3.张琳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中写道:“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这说明汉代户籍制度A.开始加强对基层控制 B.减轻了对民户的控制C.稳定小农以征发赋役 D.为历代的王朝所沿用【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可知,汉代户籍制度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使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以便征发赋役,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户籍制度是汉代加强对基层控制的开始,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汉代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民户的控制,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汉代户籍制度被历代的王朝沿用,D项错误。4.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A.物种交流之路 B.商贸流通之路C.文明交流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可以得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流之路,C项正确;A、B两项说法片面,排除;D项材料不涉及,排除。故选C。5.史载,330年,晋成帝开始度田收税,规定每亩税米三升。哀帝继位之后减少田租,每亩税米二升。太元年间,鉴于“咸康初年计算税米,五十多万斛收不上来”的情况,规定按人丁收税米。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A.赋役沉重导致农民抗交 B.按丁收税成为历史必然趋势C.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强大 D.税制变化加重了地主的负担【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按亩收赋的行为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因此遭到抵制,减税和按丁收税都是向大官僚大地主的妥协,这从侧面反映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势力强大,因此C选项正确;抗交的主要是大地主而非小农,A选项错误;历史趋势是按亩收税,不是按丁收税,B选项错误;按丁征税减轻了地主负担,D选项错误。故选C。6.《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C.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根据题干的内容可以知道,反映的是唐代与清代通过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故C项正确。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无法完全体现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排除A项;BD两项的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属于无关项,应排除。7.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客户。下表为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时间主户(户)客户(户)客户占总数的比例(%)景祐元年(1034年)6067583422898241.07庆历二年(1042年)6671392376462636.07皇祐五年(1053年)6937380385532535.72嘉祐六年(1061年)7259581388153134.84元丰元年(1078年)10995133549749833.33元符二年(1099年)13276441643911432.66A.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 B.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C.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 D.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自景祐元年至元符二年客户数量占总数比重逐渐降低,说明当时拥有土地的主户逐渐增多,土地集中程度降低,故选D项;材料内容没有反映政府税收的多少,A项排除;客户所占比重减少并不能体现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和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排除B、C两项。8.南宋时期盛行一种叫“出门税”的银铤(古代货币的一种)。银铤上有“口行十郎聚”“真花银"“出门税”等文字。据考证,铭文中的“行”指“行商”,“门”指“城门”。据此可知,当时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政府重视商业的管理 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出门税"的银铤中的铭文可以说明南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政府重视对商业的管理并收取大量的税收,所以选C项;战国时商鞅变法就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B;北宋时期就打破坊市界限,D错误。9.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家法族规中多有教导族众生活态度及治家处世的规定,如忠君国、孝父母、敬师长、息争讼、戒赌博、诘盗贼等。这表明A.民间力量干预国家统治 B.儒家伦理占据主导地位C.宗族观念利于社会治理 D.社会活动依赖血缘关系【答案】C【解析】世家大族在家法族规中,教导族众要忠君国、孝父母、敬师长、息争讼、戒赌博、诘盗贼,这表明宗族观念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故选择C;干预国家统治与“教导族众生活态度及治家处世”不符,排除A;“占据主导地位”没有比较,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活动,只是反映了家法族规的内容,排除D。10.19世纪下半叶,在清政府的倡导、默许下,捐纳入仕成为一种常态。“内则京捐局,外则甘捐、皖捐、黔捐等,设局遍各行省”,捐纳人持有的“原籍地方官查具清白册”可由诸省捐局授权的金融机构代办,“实官执照”由省捐局签发。这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官僚政治体制面临危机C.列强入侵制约官僚选任 D.选官用人体制灵活高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承认了地方捐纳的合法性,捐纳下的地方官吏选拔、升降不再受中央而为各省捐局把控,这实际上为地方权力的膨胀创造了条件,从而使传统的中央任免官吏的官僚政治体制遭到破坏,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排除A项;捐纳制度的推行是各种因素导致的,不仅仅是列强入侵,排除C项;捐纳制度会导致政府在人事政治领域调控的失效,甚至出现地方机构和官吏尾大不掉的局面,“灵活高效”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1.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颁行保护租界的十条规则,如不许华人携带武器在租界行走;不得缉捕逃人或潜藏在租界的犯人;不准在租界搜查和扣留偷运、接济敌人军火的外国兵轮;等等。这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

)A.强化了对租界的管理 B.注重维护国家领土主权C.在外交上具有软弱性 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承认【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颁行保护租界的十条规则,承认了列强在租界的特权,想以此来寻求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这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在外交上的软弱性,C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颁行保护租界的十条规则不利于南京临时政府对租界的管理,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颁行保护租界的十条规则实际上是对国家主权的一种牺牲,排除B项;寻求西方国家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承认是主观目的,结果如何,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2.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的指示》,要求“普通党员的政治教育,一般的应当包含:怎样做共产党员、支部本身的工作统一战线政策,乡村工作。争取伪军工作。临时的策略教育等。”这表明,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党性教育A.强化贯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侧重提高普通党员的军事水平C.强调各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D.注意结合敌后抗战的实际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根据材料信息“怎样做共产党员,支部本身的工作,统一战线政策,乡村工作,争取敌伪军工作,临时的策略教育等”可知,材料强调要根据抗日根据地的实际需要开展党员教育,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在抗日根据地内加强对党员的政治教育,没有涉及军队的领导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的主旨是加强对党员的政治教育而非提高党员的军事水平,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强调党员在根据地要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没有凸显出支部的战斗作用,故C项错误。13.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英建立“半外交关系",符合两国国家利益,是双方在两极格局下,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故A项正确;中英建立”半外交关系”只是当时东西方关系的特殊现象,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是对抗,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推断出此外交活动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影响,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17国建交,就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故D项错误。14.1958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报告文学《毛主席到了徐水》描写道:一只野兔被人发现逃到麦田后,由于小麦长得太茂盛,这只野兔被麦苗困住无法动弹。这段描写反映了(

)A.个人崇拜风气盛行 B.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生产C.毛主席与农民心连心 D.浮夸风渗入文学创作【答案】D【解析】小麦是一行行种植的,有行距,野兔穿行很方便,小麦生长茂盛到野兔被困住无法动弹是不可能的,联系到1958年正是“大跃进”和浮夸风盛行的时候,D项正确;依据文中的描写,野兔无法动弹是因为小麦长得太茂盛,与个人崇拜无关,排除A项;毛主席视察农村可以认为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但“这段描写”描写的既不是毛主席视察农村,也不是毛主席与农民的关系,排除BC项。故选D项。15.为改变河南兰考的落后面貌,他带领全县人民生产自救,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是A.焦裕禄 B.袁隆平 C.邱少云 D.邓稼先【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焦裕禄在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斗争,使兰考县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A项正确,BCD项排除。16.查士丁尼时代以前的罗马法中还有要式物和非要式物之分,前者指意大利的土地和牛马等,其转移必须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但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两者间的区别已经消失,罗马的财产转让更加简单易行。这反映了A.罗马法的私法日益衰落 B.平民的权益日益受到重视C.罗马法维护贵族的利益 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要式物和非要式物的区别在淡化,以后财产转让都不需要严格的法律程序,说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和牛马都成为普通商品,故D项正确;罗马法的私法应该是逐渐严密,而不是逐渐衰落,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贵族和平民的利益,B、C两项排除。17.11—13世纪,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以契约的方式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有证明人共同签署生效。这种契约关系(

)A.强化了专制王权 B.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C.削弱了教会特权 D.影响了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的契约关系“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有证明人共同签署生效”,影响了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的契约关系并不会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教会特权,排除C项。故选D项。18.16世纪,英、法、德等国的传统大学开始受到政府控制、干预,不少地区学生被明令禁止进入对立教派大学学习,数十所大学由国际大学转变为国内大学。大学的地位也逐步上升,成为服务于地方政治和地域发展的有效载体。这反映出欧洲A.民族国家兴起推动大学的世俗化 B.世俗教权突破了政治束缚C.高等教育由平民化转变为精英化 D.民主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答案】A【解析】考查近代欧洲学校教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近代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民族国家力求以世俗政府的权威取代天主教会在大学中的权威,大学逐步服务于现实政治,为民族国家政府培养公职人员,推动了欧洲大学世俗化与民族化的进程,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世俗教育突破教权束缚,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大学受教育者身份的变化,排除C项;这一时期英、法、德仍是专制国家,材料体现了封建王权与教权的争斗,无法体现民主思想对教育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9.《权利法案》缓解了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冲突,限制国王权力的传统因此得以流传。文件还奠定了英国法律制度的基础,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国王和人民的权力。从那以后,英国几百年未发生过任何革命。这主要反映了《权利法案》A.开启限制国王权力的传统 B.消除了议会与国王的矛盾C.导致国王“临朝不理政” D.使英国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答案】D【解析】题干强调了《权利法案》的作用,一方面延续了限制王权的传统,另一方面奠定了英国的法律基础,使得英国在后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避免了革命的出现,说明《权利法案》使得英国的社会秩序趋于稳定,D正确;限制王权是英国的历史传统,而非《权利法案》开启,排除A;B表述绝对,排除;《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英国国王依然掌握一定的权力,排除C。20.有学者认为,从维也纳会议召开到体系运转前期,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大国在该体系中,并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也没有经常利用他国的暂时脆弱;相反,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该学者意在说明维也纳体系的特点是A.大国主导、利益优先 B.保持克制、寻求共识C.集体安全、欧洲均势 D.协调矛盾、强权政治【答案】B【解析】大国没用“权力政治”原则,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没有用“战争或者武力威胁”处理危机,做出了“更多的退让”等,强调了保持克制、寻求共识的特点,B项正确;“大国主导,利益优先”与“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等不符,排除A项;“集体安全、欧洲均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强权政治”与“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不符,排除D项。21.近代美国的社区治理,政府基本不直接干预社会公共事务,而是依赖社区公民、公共服务企业以及公共服务组织的自由和平等的参与。社区区民可以选举或政党选举来影响公共事务。这一现象体现美国社区治理A.是三权分立模式在基层的体现 B.是代议制民主在基层的缩影C.社区权力单一化和治理组织化 D.社区的治理以市场化为目标【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美国的政府不干预基层的社区治理,而是由社区公民进行自我管理,所以体现了市场化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模式的影响,不能说是代议制的缩影,排除AB项;材料体现的并不是社区权力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22.1942年,英国贝弗里奇爵士向内阁提交了《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报告,对此,社会主义组织的右派认为它“已经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左派则认为它“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从这些评价可以看出该报告A.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冲突 B.提升了工人阶级政治权利C.构建了公平公正的新体制 D.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社会主义组织的右派和左派对贝弗里奇报告的认识可以看出,该报告具有软化工人阶级斗争意志、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的一面,A项符合题意;该报告是有关社会保障建设的规划,并不涉及政治权利问题,B项错误;从社会主义左派对该报告的认识可以看出其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为自身社会运转保驾护航推出的新举措,而非“新体制”“新形式”,C、D两项错误。故选A项。23.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确定了美元在战后到60年代时期的世界中心货币地位。……后来导致该体系崩溃的是美国的经济发展受阻,西欧和日本的实力逼近美国。最后美元两度贬值,被马克和日元所取代,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解体。材料表明A.德日两国取代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B.固定汇率制使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C.浮动汇率制使汇率稳定,风险降低D.美国金融、经济实力绝对优势丧失【答案】D【解析】由材料“西欧和日本的实力逼近美国。最后美元两度贬值,被马克和日元所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解体”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原因是美国的金融、经济实力丧失了绝对的优势,无力维持美元—黄金本位制的稳定,故D正确;材料“西欧和日本的实力逼近美国”,并未取代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故A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是美国势力的衰弱导致的,不是固定汇率,故B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24.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充分说明这种政策本质上是A.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B.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C.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D.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福利国家制度的本质上是国家利用政权通过税收手段调节国民收入分配,C正确;AB不是福利制度的本质,排除;国家通过政策调整,目的在于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D是目的不是本质,排除。二、材料分析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18年,在总结了前两次铸币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汉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钱文五铢,重如其文,标准重量为4克。五铢钱继承了秦半两钱的形制,圆形方孔,钱径2.5厘米,厚0.12厘米,四周有麻,是一种轻重大小适度的铜质钱币。汉武帝还将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权收归中央政府。汉武帝铸行五铢钱,是我国货币史上ー次里程碑式的改革。自此一直到唐朝初期,五铢钱流行了七百三十九年,形成了中国货币史上罕见的五铢钱体制时期。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铸币权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法宝,并一直影响到近代。——摘编自汪锡鹏《货币千年载春秋——从中国货币发展史看历史人物的功过》材料二我国虽是一个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但同时也是一个“早熟的文明产儿”,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北宋时期,各地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对纸币这种飞跃性货币的适应也会有不同…宋代商品经济中掺杂者大量土地兼并下农民因破产而“含本逐末”寻求出路的因素,造成货币流通手段改革的大大提前…宋廷虽曾多次制定法律,试图确保纸币的流通,却在实际上未曾真正办到,货币政策朝令夕改,统治者发行官方纸币沿着有本金到少本金直至滥发无度演进,在有限地城内的流通很不稳定。——摘编自李琳莎《论中国早期纸币的盛行及衰落——北宋交子在货币史上的短暂ー现》材料三明初用金银交易,白银不是合法货币。从427件徽州土地买卖契约文书中,我们可看到民间用白银的真实记栽。由于当时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宝钞泛成灾,贬值极快,人民纷纷弃之…洪武到建文时期的宝钞,已经显示了其迅速衰落的迹象,白银货币化趋势已经出现。明后期、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白银货币化过程实际上是与一系列官方赋役改革过程重合在一起的,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也是一系列赋役改革推而广之的过程。——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一个研究论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所铸五铢钱的特点及铸造五铢钱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纸币兴衰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货币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1)特点:钱币重量体现币值;圆形方孔;由中央发行。积极作用:打击了地方分裂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结束了汉初以来货币混乱的局面,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对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影响深远。(2)兴盛原因:北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高度发展,金属铸币不能满足需要;土地兼并引发农民破产,加快了货币流通改革;政府对发行纸币的支持与规范。衰落原因: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商品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政策的不稳定性,政府滥发纸币。(3)变化:由使用宝钞变为使用白银;白银由民间使用变为官方使用(白银由非法使用变为合法使用)。原因:宝钞的衰落;民间力量的推动;赋役改革的促使;商品经济的繁荣(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外银的大量流入;国际贸易的发展。【解析】(1)特点:根据“钱文五铢,重如其文,标准重量为4克”得出钱币重量体现币值;根据“五铢钱继承了秦半两钱的形制,圆形方孔”得出圆形方孔;根据“汉武帝还将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权收归中央政府”得出由中央发行。积极作用:根据“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铸币权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法宝,并一直影响到近代。”可从打击了地方分裂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结束了汉初以来货币混乱的局面,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对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影响深远等角度概括。(2)兴盛原因:根据“各地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得出北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高度发展,金属铸币不能满足需要;根据“宋代商品经济中掺杂者大量土地兼并下农民因破产而“含本逐末”寻求出路的因素,造成货币流通手段改革的大大提前”得出土地兼并引发农民破产,加快了货币流通改革;根据“宋廷虽曾多次制定法律,试图确保纸币的流通”得出政府对发行纸币的支持与规范。衰落原因:根据“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得出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根据“各地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根据“货币政策朝令夕改,统治者发行官方纸币沿着有本金到少本金直至滥发无度演进”可得出政策的不稳定性,政府滥发纸币。(3)变化:根据“白银货币化趋势已经出现”得出由使用宝钞变为使用白银;根据“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白银货币化过程实际上是与一系列官方赋役改革过程重合在一起的,”得出白银由民间使用变为官方使用。原因:根据“宝钞泛成灾,贬值极快,人民纷纷弃之”得出宝钞的衰落;根据“我们可看到民间用白银的真实记栽”得出民间力量的推动;根据“白银货币化过程实际上是与一系列官方赋役改革过程重合在一起的”得出赋役改革的促使;根据所学可得出商品经济的繁荣;根据“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得出外银的大量流入;根据“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得出国际贸易的发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材料二

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一是户籍有普通籍和特别籍之分,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归在特别籍内,在特别籍内进行旗籍和藩籍的划分等;在管理体制上区分内外,这个区别有关内、关外之别。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清王朝的民族政策覆盖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改革,还是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是以王朝统治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答案】(1)举措: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等。(2)评述:首先,清王朝限制族际间的人口流动,实行差异化的户籍管理制度,隐含种族隔离之意;其次,各民族自主权越来越少,说明清王朝民族管理的专制色彩突出;第三,清王朝民族管理政策为王朝统治服务。【解析】(1)举措:根据“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可得出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根据“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得出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根据“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得出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意义: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从民族融合、巩固统治、文化传播、民族关系的处理等方面概括。(2)评述:根据“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得出实行差异化的户籍管理制度,隐含种族隔离之意;根据“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可得出清王朝民族管理的专制色彩突出;根据“都是以王朝统治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可得出清王朝民族管理政策为王朝统治服务。27.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近代(1840—194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外交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材料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答案】(1)特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评析: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但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其历史影响从政治、外交及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即可,言之有理、条理清晰即可酌情赋分,原则上4个要点)(2)理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原则上答出3个要点,答案相近即可酌情给分)意义: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原则上答出3个要点,答案相近即可酌情给分)【解析】(1)特点: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可得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由材料一中的“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可得出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评析: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结合所学近代前期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外交转型的相关史实,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即可,具体来说,从积极影响看,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从思想上来说,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从具体实践来说,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从外交了理论来说,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从中国的发展来讲,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从局限性看,中国近代外交转型虽然实现,但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更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2)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理念:需要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回答。具体来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开始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并提出和平发展道路和构建和谐世界等。意义:由材料二中的“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可得出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由材料二中的“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可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由材料二中的“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可得出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三、论述题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西方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评价标准的演变历程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他设想的理想国是整体主义的正义城邦,城邦中社会各个等级各司其职,哲学

家统治的“贤人政治”是最理想的状态。当城邦追逐荣誉、财富、自由和专制这些原则时,正义城邦就逐步走向堕落的、坏的政体。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学家)他认为国家是人民出于共同的利益和法的一致的集合体,共和国就是人民的事

业。在政体形式上,他认为混合政体是最好的政体形式,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平民政体都存在缺陷。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