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游戏概述-婴幼儿游戏理论_第1页
婴幼儿游戏概述-婴幼儿游戏理论_第2页
婴幼儿游戏概述-婴幼儿游戏理论_第3页
婴幼儿游戏概述-婴幼儿游戏理论_第4页
婴幼儿游戏概述-婴幼儿游戏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典游戏理论古典游戏理论是指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亦称经典游戏理论。这些游戏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它们都试图从人类的本性或本能中去寻找某些因素来解释游戏为什么存在。因此,它们都带着浓厚的生物学色彩,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古典游戏理论然而,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解释并说明了游戏这种人们司空见惯但又令人困惑的现象,因此直到今天仍然对后人的研究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古典游戏理论

由于研究者关于儿童游戏的基本观点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和说明问题的方法不同,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游戏理论派别。古典游戏理论

名称倡导者主要观点剩余精力说席勒/斯宾塞生存需要满足之后的剩余精力的消耗松驰说拉察鲁斯/帕特里克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并获得放松与休息前练习说格鲁斯为未来成人生活做准备复演说霍尔复演种族进化的历史阶段代表人物: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席勒是在他的美学名著《审美教育书简》中谈到游戏问题的。他们认为,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一、剩余精力说(精力过剩论)

一、剩余精力说(精力过剩论)人物分类(游戏形式)席勒动物性的身体器官运动的游戏人特有的想象游戏,或艺术的审美活动斯宾塞感觉器官的过剩活动艺术——美学的游戏高级的协调力量的游戏模仿主要观点:1.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的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的越高极,这种能力越强;2.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以外,也还有剩余精力;低等动物的精力基本上都用于维持它们的生命了,剩余的精力较少,所以相对于高级动物来说,低级动物没有游戏或少有游戏。一、剩余精力说(精力过剩论)

3.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气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了游戏;剩余精力越多,游戏就愈多。一、剩余精力说(精力过剩论)

代表人:德国拉察鲁斯M·Lazarus;帕特里克Patrick他们认为,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剩余”,游戏不是为了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需要用游戏来恢复精力。二、松弛说(娱乐论)主要观点: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对于幼儿来说,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及生活经验的缺乏,而对复杂的外部世界难以适应,很容易产生疲劳,这就需要游戏来使其轻松一下,以便恢复精力;游戏是童年期自发的、以本能为基础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二、松弛说(娱乐论)评价:无法解释以下两种现象:如果说体力劳动比脑力劳动更少疲劳,那么为什么体力劳动者也要游戏?如果游戏的基本功能是帮助人们从工作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精力得到恢复,那么“不工作”的儿童为什么也要游戏?总的来说,这一理论更适合解释成人的工作与游戏、或静态活动与动态活动之间的关系,不适合解释儿童的游戏。二、松弛说(娱乐论)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鲁斯。他是在批评“剩余精力”说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理论的,是关于游戏的一种生物效用观。最早提出游戏期这一概念。他认为,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三、前练习说(生活准备说)主要观点: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例如女孩玩娃娃即是为将来做妻子、做母亲养育子女做准备。越是高等的动物,将来的生活就越复杂,所以游戏期就越长。三、前练习说(生活准备说)把游戏分为两类:练习性游戏:包括感知运动的练习和高级的心理能力的练习;社会性游戏:包括追逐打闹和模仿性的游戏。三、前练习说(生活准备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儿童的游戏是对人类祖先生活的“回忆”。他认为,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类遗传活动的表现。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四、复演说(种族复演说)四、复演说(种族复演说)主要观点:1.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活动,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2.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人类祖先在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如追赶动物、制造工具、采集果实等,与儿童的一些游戏形式有相似之处。3.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可以遗传,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四、复演说(种族复演说)局限性:复演说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复演说也不能解释现代社会儿童游戏的内容。霍尔在某种程度上是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的:社会环境不同,儿童游戏内容不同。但是,他没有能够对这种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霍尔自己虽然没有能够完成这一任务,但他却唤起了后人考察游戏的社会历史性的兴趣。四、复演说(种族复演说)

经典游戏理论的贡献1、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2、从儿童生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3、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经典游戏理论的评价:

1、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游戏2、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解释游戏3、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现代游戏理论一、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又称发泄论或补偿论。(一)代表人之一:弗洛伊德

(一)代表人之一:弗洛伊德S·Freud“本我”与生俱来的原始本能,盲目追求满足“超我”人格中最文明的成分。如,道德要求的行为标准。平衡游戏“自我”1.游戏是敌意或报复冲动的宣泄。2.儿童因为追求快乐,宣泄不满而游戏。3.人格的三个部分:

(二)代表人之二:佩勒Peller系统分析了儿童在游戏中经常扮演的角色以及支配这种扮演的动机。1.儿童选择扮演角色的类型:(1)热爱和敬佩的人:满足快快长大成人的愿望;(2)恐惧和害怕的人和事物:帮助征服恐惧、主宰环境的愿望;(3)低于身份或不符合身份的角色:在安全的范围内既满足愿望又克服焦虑。

(二)代表人之二:佩勒Peller2.儿童游戏结构的变化:

阶段一:身体方面的焦虑,玩弄身体的游戏。

阶段二:害怕失去母亲的焦虑,亲子游戏。

阶段三:无法与成人匹配的无能,角色游戏。

阶段四:与伙伴游戏而获得独立,规则游戏。

(三)代表人之三:埃里克森(E.H.Erikson)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既可以重复快乐,也可以抚平创伤。1.游戏帮助儿童人格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2.游戏的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格的发展而不同;3.人格发展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如果发展的任务解决得好,就形成理想的人格,反之,则形成相反的人格。(“人格八阶段”论)

年龄阶段游戏0-1.5岁信任对不信任亲子游戏1.5-3岁自主性对羞怯、疑虑练习性游戏3-6岁主动性对内疚角色游戏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一)贡献:1.儿童游戏动机的深入研究;2.强调游戏对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价值;3.重视想象性游戏对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中的作用(二)局限性:1.带有明显的临床诊断的色彩,缺乏代表性;2.强调个体的生物性,过分强调“性”的作用,忽略社会性。

二、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认知发展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总体框架中考察儿童游戏,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方面,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手段。他的游戏理论与其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主要观点: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4、游戏的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

(二)练习性游戏的发生发展(皮亚杰提出游戏发生、发展的过程):1.反射练习期(0-1个月)2.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3.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4.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9、10-11、12个月)5.为了看到结果而行动期(11、12-18个月)6.象征性游戏形成期(18-24个月)

年龄认知发展阶段游戏类型

0~2岁

感知运动阶段

练习性游戏

2~7岁

前运算阶段

象征性游戏

7~12岁

具体运算阶段

规则游戏对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一)贡献:1.开拓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2.强调游戏对于儿童情感发展的重要价值。3.引发一系列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关系的研究。4.引领学前教育实践走向游戏与认知发展的融合。(二)局限性:1.否认游戏是独立的活动形式,认为游戏只是认知活动的衍生物。2.只强调认知发展对游戏的制约作用,忽视游戏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艾里康宁:通过对玩具起源的分析,认为游戏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是”社会性“的,是和儿童生活一定社会条件有关的,而不是由某种内部的天赋本能所决定的。游戏并非是人类一开始就进行的活动,游戏的起源是社会性的,是与儿童生活的社会条件有关的,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游戏的社会起源维果斯基:游戏并不是儿童的天赋本能活动,而是儿童发展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活动。当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超出儿童实际能力的、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时,就发生了游戏。游戏的实质就是愿望的满足。(二)游戏的个体发生维果斯基: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源泉,游戏可以创造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1.游戏促进儿童表征思维能力的发展2.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3.游戏促进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三)游戏的发展价值

艾里康宁:角色是在儿童与成人的协同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实物活动是角色出现的前提,成人的教育影响对角色的出现起着决定性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