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_第1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_第2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_第3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_第4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4、培养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对文中三个比喻的理解和把握。

2、结合课文或生活实际谈谈对家的认识和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阅读思考完成题

1、作者为何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具比喻的基点。“家是温暖的港湾”是第一个比喻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喻的出发点。“家是永远的岸”是三个比喻所传达的思想的极致和完成,在逻辑上既是对前两个比喻的承接,又是对前面两个比喻的升华。)

2、船是渔民的家,找出第一部分最能体现“家”特点的词语。

(船上炊烟袅袅;饭菜的香味;孩子的嬉笑声;食住器具,一一俱全。)

3、“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揣摩一下,说说句中“好”的含义。

(表示理解,关爱,互敬互爱,同甘共苦)

4、“家是温暖的港湾”,你如何理解“港湾”一词的含义?

(对于岁月之河中漂泊的人来说家是船,对于航行在人生河道上的船而言港湾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家是为船提供停泊、休憩躲避风浪的港湾。)

5、“家是温暖的港湾”开头援引了尼采的话,接着又说“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那么,尼采的话放在这里协调吗?为什么?

(协调。作者援引尼采的话,自然与上文“点点帆影”句勾连,既引出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作者借用尼采对女人的讥评,指出家是平凡的、充满俗物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但是,对人和人生来说,就如久航海上的船见到海平线上港湾。点出“家中琐屑的噪音”是“人间乐曲”,使自已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6、从表达方式上,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先叙后议再抒情,引领着我们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

二、作业

课外阅读分析

第二课时

一、分析上一节所布置的题目,整体把握全篇文章。

二、读教师读本中P21《家问》思考课文P5第二题。

泰戈尔是用诗化的语汇表达出家的美妙、温暖、宁静和幸福,借以抒发诗人对家的最崇高的礼赞。泰戈尔的描述是比较宏观的。其中,在黑夜的背景上点缀出“摇篮和床辅”“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年轻轻的生命”。可以说,泰戈尔描绘的是人类的家,是一个带有共性的、人类共同的家的最基本的形态和家的最基本的氛围。

毕淑敏则别具匠凡,用对话,通过孩子们的回答,表述孩子们对家的见解。非常形象、真实,又泛出浓浓的家的温馨。让我们在会心一笑之际,品出家依依难舍的亲情。而且,作家用了一种排比、对偶的句式,简洁,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出孩子眼中的家。这种独特的构思,值得学习效仿。

三、拓展、积累

1、摘抄你最喜欢的两句话。

2、写出你读过的古代诗、词、曲中有关“家”的诗文篇名(不少三条),并记下你所欣赏的名句。

3、列举你听到的有关“家”的歌曲名(至少四条)

四、作业

1、预习《石缝间的生命》

2、本周作文《我爱我家》

石缝间的生命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知识

2、体会文章蕴含的对石缝间顽强的生命的无比崇敬之情。

3、品味作品生动隽永、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设计

象征

石缝间的生命―――――――――困境中的人生

赞扬顽强拼搏、战胜自已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读课文

2、听《命运交响曲》,再读课文。

3、完成思考题。

(1)文章描写了哪几种石缝间的生命?对于这些生命,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

文章描写石缝间的野草、山花和松柏三种生命。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怀有感动、敬畏、惊叹之情。

(2)看到这些石缝间的生命,作者为什么会感动得潸然泪下?(提示:一是要分析石缝间的生命生存环境是怎样的;二是要分析石缝间的生命是如何“生”“长”。)

明确:这些生命似乎生来就注定要经受磨难和艰险,当它们还是种子时,就无人问津,于是被不定的风裹挟着,散播到天涯海角,落在了不毛的石缝间。生命似乎只有终结而不再会有开始,然而,它们竟然倔强地丛生于不毛的石缝间了。

作者惊叹于生命美丽严峻的“生”之后,又为读者勾画了野草、蒲公英、松柏这三种生命艰难顽强的“长”的画图。

无名的野草,因为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只能长出“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然而,“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已生长出根须”,去寻找那更细微的石缝。

苦苦的蒲公英,迫于石缝的贫瘠狭隘、山风的凶猛无常,无法和田野上的同宗一样生长得那样茁壮,只能改变自已的形象,发展着生命的根,长成柔韧而强固的筋条。

参天的松柏,它们雄伟苍劲,巍峨挺拔,“使高山有了灵气”然而它们的躯干却是从狭窄的石缝间萌生的,它们向上、扭曲、旋转,伤痕累累,盘根错节,“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空间里为自已占有了一片天地”。

总之,石缝间的植物战胜环境,创造自已生命的辉煌壮丽的品质让自已感动和敬畏。

(2)为什么说石缝间的生命既是生物学的,也是哲学的,又是美学的呢?

明确:作者从野草、蒲公英、松柏的生命历程中,发掘出生物学、哲学、美学三个层次上的意义:

生命有异常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的本能顽强尊贵、生命的欲望不可扼制,“生命有权自变为辉煌壮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命为环境制约、规定和改变,然而,强者对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被战胜;而是主动、是战胜。生命的价值在于拼搏。石缝间的生命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上。

拼搏的生命复苏了死寂之地,避免了生命的绝迹,装点了荒山枯岭,让人们看到了绝美的风景。生命在拼搏中不仅“完备自已驾驭环境的能力”,而且“使自已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这是精神世界的壮美。

(3)作者通过石缝间的生命,赞扬了怎样的精神?

作者通过对石缝间的顽强生存的小草,改变自已;适应生存的蒲公英以及在不属于自已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已占有了一大片天地的松柏的描写,赞扬了坚韧的生存意识和在困境中顽强拼搏、在适应环境并战胜困厄之中发现自已、认识自已、完成自已、升华自已的伟大精神。

(4)语言欣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其中的动词“扎”“钻”能否换成“伸”“冒”?为什么?

4、作业

字词积累:

补充倔强茁壮贫瘠藤蔓繁衍

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1、分析上一节课提出的题目。

2、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石缝间的生命的礼赞上,而是继续寻找哲理的升华,

他把自然现象扩展到人类生活中,谈到了自已的一些人生感悟,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且结合身边的实例,谈谈对这些感悟的体验和理解。

明确:例1“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限制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提示:这段话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环境可以改变人生,环境决定人生,这是第一层的认识。第二层的升华是,适者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就是拼搏。要适应环境,要顽强生存,要坚定地成长、发展。

例2“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已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已的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

提示:经过风雨考验的人生定会比温室中的花朵更能经暑耐寒,在社会中将能更快更稳地立足,他们比沃土中生长的人们有更强的抗击打能力的耐挫能力,因而也就更有可能获取人生的成功。

例3“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

提示:与“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已去寻找”不同,“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已去寻找”是生命为在严峻的现实中求得立足之地的一种本能的欲望;而人生要敢于主动地积极地寻找锻炼自已的机会,以求发展自已、丰富自已。

例4“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已,认识自已民,从而才能锤炼自已,成长自已,直到最后自已,升华自已。”

提示:这句话与孟子说的“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有相同之处,人生要经历磨练才能有所建树,同样,人生要经历磨练才能提高生命的精神境界,发掘出生命的意义和辉煌,实现自已的最大价值。人生有时需要自已去寻求这种困厄的环境。

例5本文还可以从国家民族的高度来理解。石缝间的生命,就其特定的时代来说,就是伟大而饱受沧桑的中国人民的象征,这篇散文又是一曲富有时代情绪的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他们高扬的生命力正是中华民族永远挺直的梁和永恒的灵魂。

3、作业

(1)课文P11第三题。“生命就是拼搏”,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属于自已的生存空间为自已占有一片天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生命现象吗?

(2)摘抄文中优美句子。

(3)预习《废墟的召唤》

废墟的召唤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的含义。

2、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3、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领会作者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的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难点:本文在语言上表现出的较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上:

融情于景描写议论

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请学生读雨果所写的《给布特勒一封信》,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配《辛德勒的名单》)

(学生感知、概括、教师引导小结)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的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呼唤。

第四部分(21-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深入探讨

1、在《废墟的召唤》中,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废墟”召唤着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废墟的召唤的?

(分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探究)

作品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的向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弈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了整个作品之中。

“废墟上,不愿永久停泊。”“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废墟在呼唤,其实是作者在呼唤,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中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

2、你对“废墟的呼唤”有什么想法?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阐述理由,教师参与。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课文研讨

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文思如潮。文中既有满含悲怆的叙述,也有寓意深刻的议论,还有对比鲜明的景色描写,细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结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3、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已的贡献。)

4、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着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这士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二、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

1、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而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前一部分的景物描写,作者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将内心渴望改革的激情蕴含在其中,这种感情甚至贯穿全篇。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写,情调和色彩有了明显变化。如作者描绘西山落日的景象:远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画面中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和清冷。这里,绝不仅仅是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可谓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这种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

2、作者在写景中还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如结尾处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的议论,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特别是作者借那位年轻人之口说出的“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忧虑的心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绵长的思索。

三、小结概括

四、作业

搜集有关“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资料,或搜寻一些蕴涵丰富历史底蕴的材料,联系自已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

更浩瀚的海洋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3、品味作品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理解作者对哪几种人生态度的否定。

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更浩瀚的海洋

鄙弃:悲观厌世者轻浮乐天派虚伪慈善家

溺于幻想者虚无空想家舍本求末者

我和我的心逃避生活者

追求:纯洁、爱与美,理想境界

第一课时

一、介绍纪伯伦

二、初步阅读课文

1、配乐读课文(配《南极物语》)

2、学生自由质疑

三、思考:

“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1、把盐撒向大海的悲观厌世者。道具是盐,盐的味道是又咸又苦的。坐的岩石是“灰色的岩石”

2、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的人。道具是糖,糖只有甜的味道,这是一个没有体会过生活的全部味道的轻浮的乐天派。坐的岩石是“白色的岩石”。

3、捡死鱼放回大海的虚伪的慈善家。道具是死鱼,行为是“怜悯地把死鱼”放回大海。

4、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行为是在沙滩上一遍遍重复地勾画自已的想象。

5、追求虚无的空想家。道具是泡沫和一只玛瑙缸。

6、不懂得什么是真正价值的庸人。道具是一只贝壳,行为是背对大海,听一只贝壳的轻微声响当作是大海的声音。

7、为拒绝痛苦而逃离生活的懦夫。行为是把头埋在沙子里。

四、作业

字词积累

第二课时

一、进一步研习课文

可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体验反思:联系实际,针对上述若干种人生态度,发表自已的感想。

2、“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一种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通过对“不配”、“离开”、“无法沐浴”、“要小心”、“远远的”、“不宜”等词语听分析,“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的情感是鄙弃和否定。

3、“我和我的心”不愿意和这些人呆在一起,所以“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其中“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应该怎样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作品中关键句和关键语段来分析,如“要用海水小船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我一次次离去,与那种种人生态度的格格不入等等

“寻找更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纪伯伦追求的是一片真善美的净土,一种纯朴简单的生活,他曾说过:“心灵本是纯朴简单的,心灵的表现也是纯朴简单的”。

纪伯伦对爱和美也有如饥似渴般的追求。“我愿意为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4、读了这一篇文章,你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二、作业

搜集纪伯伦的经典作品进行扩展阅读。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乘着音乐的翅膀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评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培养学生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的能力。

3.通过创作校歌班歌,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的活动中喜爱音乐,同时培养学生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教师准备

1.搜集整理一份关于音乐史、音乐流派的参考资料书目。

三、活动建议和指导

课本总共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是讲述音乐的故事、聆听和解说音乐、创作校歌班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了艺术家对于生活的理解,宣泄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聆听音乐,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我们设计这些活动,就是要在音乐和语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感受音乐,并且用语言文字去描述和发现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

1.活动一是“难忘的旋律,生动的故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回忆,向大家讲述音乐的故事。最好创设一定的情境,比如老师找一首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曲子,放给大家听,然后述说自己与这首乐曲结识的故事,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对某一支曲子印象最深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有的是因为作曲家与这首曲子的故事让人难忘,有的是因为听者对这首曲子产生了共鸣,有的则是因为乐曲和听者有一段有趣的结识的故事……这次活动强调个体感受,不求讲述的故事多么深刻,多么感人肺腑,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即可。

2.活动二是“最爱的音乐,精彩的解说”,主要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曲、一个作曲家、一张光碟或者一个歌手,推荐给大家。当然,要让大家接受自己推荐的内容,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这就必须要对这首歌曲的演唱者(作曲家或者演奏者)、作品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同时需要把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传达给大家。可以采取媒体常用的“歌曲推荐”(或者“歌手推荐”“专辑推荐”等)的方式进行。假设每个同学都是电视台音乐栏目的主持人,他要向观众推荐一支歌曲,首先把这首歌曲放给大家听,然后介绍这支歌曲的演唱者(作曲家或者演奏者),以及这首歌曲之所以值得推荐的理由,最后再放一遍歌曲,让大家重新回味一下。

3.活动三是“集体的力量,共同的心曲”,要集合学生的聪明才智,为学校或班级创作校歌班歌。如果本班同学有能力,可以写词谱曲这两项活动都作了,如果谱曲太专业,可以只写歌词。创作一首符合自己学校特色或者班级特色的校歌班歌,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为班级和学校争光的荣誉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但创作出来的校歌班歌要有特色,要体现学校和班级的特点,一定要了解学校的历史、学校的校风校训,然后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选择词藻,确定乐曲的基调。

四、活动评价

这一个跨学科的活动,有些内容可能超出了语文的范围,因此评价的时候最好让音乐老师一同参与,给予指导性的意见。单纯就语文的角度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

1.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同学的合作态度。

2.讲故事或者推荐歌曲时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语言是否通畅,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所说是否符合音乐的内容。

3.创作歌词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水平。

4.是否对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是否在道德情操和精神面貌上有了提高。

五、有关资料

1.我与音乐

(1)夜的音乐(贾慧芳)

“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大凡喜欢西方古典艺术歌曲的人,一听这熟悉的旋律,就知道这是舒伯特的《小夜曲》。世上传唱的小夜曲不计其数,但我最喜欢这首。

早在20多年前,我跟山西大学艺术系的邓映易老师,学唱了这首由她译配的艺术歌曲。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听了十年的语录歌曲,乍一听这首《小夜曲》,我简直喜欢得不得了。它优美的旋律,充满诗意的歌词,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这首歌的专业性很强,频繁出现的三连音、变化音,还有中间的转调都很难掌握。所以,我经常听录音,反复地唱,也在舞台上听过许多歌唱家唱,为的是掌握一种声音技巧。但是,这首歌真正打动我,却是一位并非经过专业训练的朋友的演唱。

那是在前不久,几个朋友结伴去蓟县旅游。远离了都市的喧闹,人们仿佛也变得深沉宁静起来。山村的夜晚,是那样的美丽,树叶随着春风低语,星光和露珠在悄悄的张望,月亮忽影忽现的藏在山后,我们被笼罩在夜色里。“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这动人的旋律,从朋友那儿飘来,我先是惊讶,他居然能唱这首歌。而后,觉得此时唱这首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以前听到《小夜曲》,脑海里出现的是外国电影里一位弹着吉他的先生,站在楼下为他心爱的姑娘唱歌的画面。而此时,面对青山,头顶繁星,这歌声划破夜空,听起来是这样的真切。他的声音,自然浑厚,没有一点经过雕琢的痕迹,深沉的像是优美舒缓的大提琴声,平静的有一种令人回归田园的安静与恬淡,充满了一种人性的关照。凝神倾听这夜的音乐,轻柔、空灵;细细品味每一个感觉,飘逸、低回。舒伯特用心灵抒写的音乐,朋友用心灵把它唱了出来。这音乐,滤尽了喧哗、浮躁,让人抛弃了白昼的五光十色的一切,紧紧拥抱这宁静温馨的黑夜。我的心潮湿了,这充满魅力的夜的音乐,那么让人感动,让人情不自禁。在心灵与夜空的衔接处,思想远离了纷乱,灵魂跳起了舞蹈,仿佛神游在隐秘的梦之国……

噢!山村的夜,多情的夜。是因为有了这美妙的《小夜曲》,像空气,像花香一样弥散在夜色中;是因为有舒伯特走来,将夜色和我们一起拥抱。

(2)永远的迪克牛仔(王继平)

如果你曾听过迪克牛仔的一些歌,我希望你能再用心的去听一次。听第一首会感到沧桑,听第二首时会觉得孤独,再继续听下去,也许就能悟到什么了。

我渐渐觉得迪克牛仔无时无刻不在,像个三十多岁的老朋友。有时会给我讲那些沧桑、沉重的爱情故事,是酒醉后的聊天,真实又伤感,他一遍遍的说着同样的感情,我丝毫不觉疲倦的听着,为他的沧桑伤心,也为他诉说时的平淡伤心。他的声音渐渐的沙哑下去,嗓音越来越疲惫,但我听得出他还在默默的为别人祝福,一点也不把自己放在心上。他在多少次的爱和被爱中,才了解到爱的真谛呢?他现在把这些告诉我,我能明白吗?经历过反复的挫折和多少夜的思考才造就他沧桑沉重的歌喉呢?

“你搂住我的双肩,轻声说抱歉。

我抬起头看着你的脸,看见深深的疲倦,

这一次你居然没有掉眼泪,这一次夜好像显得特别黑。

这才了解,你原来也可以这样决裂。

你说你从不后悔,爱过这一回。

只是我俩没有明天,爱得越深越有罪。

我知道你不是存心要辩解,我知道你也一定几夜不能睡。

决定之前,你不知压下多少伤悲。

爱无罪,再过一百年我都这样以为,

活着本来就很累,谁又能保证自己永不犯规。

爱无罪,为它吃尽苦头我也无所谓,

如果一定要心碎,是我的荣幸能为你把心碎。”

他有时是“唱歌的野兽”,全然不顾周围诧异的眼光,在人群中呐喊着,即使在空无一人的旷野,也不能浇灭他的热情,仍然会大声的唱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现实的不满。就算没人听见,那又如何,表达过,就是存在的。

与认识的或不认识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什么也不想,唱歌喝酒,但求一醉。看来是对现实的逃避,其实是对人生的一种看透吧。

“快来一杯,朋友

今晚我们最潇洒。既然决定饮乎呀,

管它生命的酒多么辣。当酒精发作,我们开始唱歌,

天塌下来都不怕。忘掉了理想,什么都不想,

饮啊,谁来叫我我都不回家。

再来一杯,朋友,

醉了世界比较大。

唱首情歌麻一麻,

反正唱歌也没有犯法。那明争暗斗,我们没有办法,

谁说姜是老的辣。

不如就三五好友,不如就忘掉工作。”

我是个喜欢歌的人,因为歌能表达人最直接最真挚的感情。我想像过圣洁的教堂里许多人一起唱赞美诗的景象,也看到过纯洁的母亲在抱着婴儿哼摇篮曲的景象,都是真正的美,但离我太遥远。我看到最多的还是唱卡拉OK的人们在快乐、伤心、激动、流泪……因为歌打动了他们,他们也融于歌了。在唱的歌符合自己心情时,我总是会不能自持的激动着。我听迪克牛仔的歌,有时激动,有时平静,有时沉思默想,有时随着他唱。他的嗓音总是很沉重的,但很容易接受。并不是他的每一首歌都能让我感动,但每一次感动都能让我回味很久,也许,这才是我听他的歌的目的吧。

2.名校校歌

(1)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歌词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在民族危亡关头,为树立民族自信心,振奋全体师生的精神,在几经讨论、遴选的基础上确定的。最终入选的是中文系教授罗膺中(罗庸)用《满江红》词牌所填写的歌词,由联大教师张清常谱曲。全词如下: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2)南京大学校歌歌词

大哉一诚天下动,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

巍峨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

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3)清华大学校歌(略)

3.音乐背后的故事

(1)蓝色的多瑙河(百青)

自从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在1867年写下了这一首“蓝色的多瑙河”,一百多年以来,这支曲子一直是广受大众的喜爱。它曾经替多瑙河带来了不知多少的游客,又为多瑙河附近的餐厅花园培养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最令人感到奇妙的是,不论一个人听过多少遍这一支曲子,每当他再听到的时候,都会像最初听到时一样地兴奋,一样地愉快。

在音乐界里,施特劳斯享有“华尔兹之王”的美誉。他曾经写过很多首优美的华尔兹,但是比起这一些华尔兹来,“蓝色的多瑙河”却独具一种醉人的魔力,它像江河一样,将我们从轻柔细致的开始,带入了活泼生动的主题,再又进入到滔滔不绝的高潮中,当我们正为着这一些应接不暇的美景而感到透不过气的时候,它却又能够神乎其技地将我们带回最初的轻柔,使我们好像是神游了一次仙境一样。

这一首“蓝色的多瑙河”之所以能够给人这一种感受,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施特劳斯是奥地利人,但是他这首曲子却是融合了巴黎迷人的气氛和维也纳典雅的气质。因为,他正是为着要促成奥地利和法国的联盟,才费尽心血写下这首舞曲的。

在1867年的时候,巴黎主办了一次规模浩大的世界博览会,各国的使节云集巴黎,施特劳斯也未曾错过这一次的盛会。

在当时,英国、法国及奥地利是欧洲三个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奥地利的驻法大使梅特涅却深深地为德国在俾斯麦的领导之下崛起而感到不安。为了奥地利的安全,他非常地希望能够和法国订下盟约,所以他迫切需要设法争取到法国人民对于奥地利的好感。

梅特涅的夫人宝琳女士独具慧眼,她想出了请施特劳斯趁着这一次博览会的时候新作一首带有法国风味的华尔兹的构想。于是,在她和施特劳斯接洽过后,施特劳斯开始着手进行这一项重大的任务。

奥地利的大使馆在世界博览会开幕的前一晚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他们用绿色和粉红色的缎子帷幕装饰了大使馆的舞厅,并且还造了一个两侧堆满着玫瑰花的人工瀑布,使这一次舞会在布置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施特劳斯担任了这一场舞会的乐队指挥。巴黎人都知道,在今晚的最后一支曲子时,将要演奏一首他新作的舞曲。当大家沉醉于他所指挥的华尔兹舞曲时,他们不禁怀疑起来了,难道说施特劳斯的新曲,真能够比得上这一些家喻户晓的旧作吗?

最后,施特劳斯终于开始指挥起这一首“蓝色的多瑙河”。这首曲子将来宾一步又一步地带入了一个更精采的美景中,它像大海一般地将舞场淹没在一种快乐的气氛之下,大家的内心都洋溢着激动,终于,一对一对的舞伴都停止了他们的舞步,他们要静下心来,专心一意欣赏这一首不可思议的华尔兹。

这一首“蓝色的多瑙河”就这样地传遍了整个巴黎,乃至于整个法国,整个的欧洲。在世界博览会展出的这一段时间当中,它成了巴黎人最热门的话题。大家都在谈论着它,每一个乐队都在演奏着它。巴黎的印刷厂不得已只好停止了印刷任何其他的东西,以便全力来应付这一首“蓝色的多瑙河”,而镂版的工人现在要一天三班地工作,以供应漫无止境的需求量。事实上,它很快地就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乐谱。

施特劳斯的国民外交自然是圆满地达成了,而且现在连英国的王子也向他发出了请帖,恭请他前往伦敦,在全世界最有权力的维多利亚女皇面前演奏这一支舞曲。在伦敦,施特劳斯再度地掀起了高潮,平素道貌岸然的维多利亚女皇在听到这一首舞曲的时候,不禁地绽开了笑颜,对施特劳斯频频点首致意。

在施特劳斯写这一首“蓝色的多瑙河”以前,华尔兹还只能够在舞厅中演奏。但从这首曲子完成以后,华尔兹终于走进了正式的音乐厅。全世界的音乐家都公认施特劳斯为当代的音乐大师,而这一首“蓝色的多瑙河”更在音乐史上立下一个崭新的里程碑。一百多年以来,它为我们带来了无数愉快活泼的美好时光。

(2)《敕勒歌》振军心(李永生)

公元546年,东魏高欢率领军队进攻西魏,在玉壁城遇到西魏将领韦孝宽的顽强抵抗。双方势均力敌,艰苦鏖战五十余日,还没有分出胜负。

高欢的军队死伤竟达七万多人。他自从领兵以来,还从未遭受过如此惨重的伤亡。所以,剩下的士兵们啧有烦言,都在背后指责统帅无能。高欢听见后,羞惭万分,郁闷成疾,一下子病倒了。几天以后,他觉得自己心力交瘁,没有精力再继续指挥战斗,便下令退兵。

谁知,撤退的命令却变成了“统帅病危,想在临死前回到东魏”的谣言。

高欢得知后,强打起精神,召来了各部官佐,让他们去制止流言蜚语。可是,收效甚微,谣言像瘟疫一样,仍在各个角落里传播着。此时军心动摇,大有一触即溃的趋势。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韦孝宽乘机来袭,后果将更不堪设想。

高欢扶几长叹道:“难道我数万大军,就这样土崩瓦解了吗?”

这时,跟随他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斛律金一掀帘子走了进来。高欢好像看到了救星一样。因为他知道斛律金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就对斛律金说:“现在人心惶惶,怨声载道,不知老将军有没有稳定军心的好办法?”

斛律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用嘶哑的嗓音唱起了《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高欢军人人会唱的民歌。斛律金唱完一遍,接着又唱第二遍。歌声虽然不太美,但它显得雄浑苍劲,给人带来了信心和力量。高欢深受感染,忍不住也和斛律金一齐唱了起来。歌声使他暂时忘掉了眼前的困境和烦忧。

忽然,斛律金一把拉住高欢说:“大帅,你听──”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原来在帅帐外,也有人在唱着《敕勒歌》,而且还不止是一个人在唱。

高欢和斛律金走出帐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只见军营里火把遍地,站满了士兵。他们全都面向帅帐,齐声高唱着。而且歌声越来越响,越来越大。千万条嗓门,虽然高低粗细不同,但发出的却都是同一个调子。

《敕勒歌》驱散了阴云,稳定了军心。士兵们唱着它,回忆起往昔愉快的岁月,使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定了。高欢剩余的人马在《敕勒歌》的歌声中,终于全部回到了东魏。

第二单元

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2、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

重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难点:理解诗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指导学生欣赏《忆秦娥

娄山关》

一、导入新课

简介写作背景

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岭,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

娄山关》。

二、作品欣赏

1、齐读全诗,初步感知这首词的意境。

2、赏析词的上阕

(1)概括上阕内容:描写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2)赏析角度:

A

行军的自然环境:西风、雁鸣、白霜、淡月--------清寂苍凉

请学生把这些富有云贵高原特色的景物用描述性的语言连缀起来,要能体现凛肃、静冷的气氛。

B

红军出征的情形:马蹄声、军号声------刚劲悲壮

请学生品味“碎”、“咽”二字的表达效果。

“碎”:“细碎”的意思,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

“咽”:写出了军号声干涩断续,表现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显示出面临严酷战情、成败在此一举的庄严肃穆气氛。

C

主旋律-------由画意和乐感相互融渗而化成的沉郁悲壮的感情色调。

再读课文

三、课堂总结

这首诗的上阕以它沉郁刚劲的庄严与肃穆撞击着读者的心扉,但词的下阕更以波澜壮阔、色彩浓烈、气魄雄浑的图景震撼了世界,让我们下一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的上阕。

2、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一,进一步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体会诗歌雄浑开阔、奔放豪迈的风格。

第二课

一、背诵词的上阕

二、赏析词的下阕

1、朗读词的下阕。概括下阕的内容:写攻占娄山关的胜利和胜利时娄山关的壮美景色。

2、赏析角度:

(1)揣摩中心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意蕴,品读领悟。

大意:不要说这雄伟险要的娄山类真像铁一般地难以攻破,如今红军迈开脚步重新越过。

写娄山关之险要,是为了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艺术地反映了遵义会议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介绍毛泽东自注:

长征万里,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2)讨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艺术效果。

表达方式:写景、抒情。娄山类的胜利,红军上下的沉郁心情一扫而空,那喜悦的心胸真像大海起伏难平,胜利的情怀像残阳那样火红壮丽。

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如血的残阳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艺术效果:这是全词最为光彩照人的两句,放在整首词的结尾处,势如撞击洪钟,大声远去,余韵悠扬,使词的审美境界为之升华,艺术魅力大增。

三、课堂小结

毛泽东的诗词,具有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大手笔,具有一种俯视中国历史、雄视世界风云的人格和胆魄。

四、作业

背诵

第三课时

沁园春雪

一、整体把握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二、问题研究

1.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作者在致陈毅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他对本词曾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

本词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

这段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有了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这个铺垫,下文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水到渠成了。

2.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怎样理解?

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对此,最重要的是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作者在1925年所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其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之句,与本词的词意颇有相通之处。

3.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4.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这首词以“北国风光”起句,再先“望……”后“看……”,继而由“引……”至“惜……”,最后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尾,一气呵成。特别是上、下片分别以“望”字和“惜”字统领七个短句,一笔贯通,极有气势。词中又多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的风格。

练习说明

一、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入词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

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下片的议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把握全词的主旨。

要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以及诗人作为革命领袖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负的历史使命,来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要认识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的批判态度。这些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才能也颇有欠缺,这是作者以形象思维和文学语言对这些英雄人物加以委婉的批评。

要感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具有的后来者居上的气概,理解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三、下面这首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如有条件,课外抄录或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与同学交流心得。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毛泽东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两首词的内容、情景和感情的异同,并了解、学习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再别康桥

一、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

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

当堂背诵全诗。

二、

教学重难点

1、

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

课时:一课时

板书: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

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四、

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

五、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

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

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

课后作业(1分)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

结束语

补充: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学习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

重点: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诗歌的主题比较深刻而含蓄。

教学安排:2课时

板书: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这段历史。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中国新诗潮诗第一人。1948年生。

2、作品简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与作者的另一首诗《相信未来》一起在知青中广为流传。作为上山下乡队伍中的一员,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

二、解题

1968年12月24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这一瞬间也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

三、诗歌赏析

朗读

思考:

1、诗中第一节有对当时场景的真实记录,把它找出来。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2、诗中第二节“剧烈的抖动”“吃惊地”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3、诗中有一处相似联想,找出来体会一下,并简要说说这一写法的特点。

(诗的第三节,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和为自已缝扣子的针线,并把它们叠合在了一起,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已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手中,既写出了诗人失落和迷惘,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

4、诗的最后两节从写作手法讲是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5、倒数第二节中,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全在一起写,有何深意?

(“母亲”和“北京”重叠,再次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

6、“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写出来。

(无比的失落,脚下的大地被抽空,自已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此后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2、课外进一步搜集食指的其他代表性诗歌,为下一课拓展阅读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齐读全诗

二、精彩片段赏析

第一诗节:诗人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诗人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眼前是一片挥手送别的景象,耳边是一声离别的汽笛长鸣,混乱哄闹的场面里,隐含着知识青年“上山下山”的热情与冲动背后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朗读时应注意突出这个特殊的历史瞬间。

第二、三诗节:蒙太奇式的幻觉。

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食指具有天生的诗人的敏感气质,表现在这首诗中就是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幻觉中“剧烈的抖动”的北京车站作为“我”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另一个幻觉“蒙太奇”也很精彩“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对“幻觉”的出色表现,在文革中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中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表现出他们对政治权力话语的轻蔑与反叛。只是与西方现代主义起源于对“人”的深刻怀疑不同,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从一开始就以对人的肯定作为其目的与出发点,“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政治权力者们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其背后的黑暗、悲哀与人性永恒的喟叹赤裸裸地表露出来。

第五诗节:物我颠倒的错觉。

原本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诗人看来却是“告别的声浪”“卷走车站”,是“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作者仿佛感觉脚下的大地------北京已经被

抽空,自已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了,从此注定漂泊。这样的结果,其实在错觉中已经非常明晰而深刻地烙印在食指的

心上了。

结尾:最后的诀别

诗歌多次提到对母爱的依恋,因为,在诗人的心中,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想“抓住她的衣领”,对着她“大声地喊叫”,茫然而绝望地抓住同样迷惘的青年人的手,仿佛落水者去抓住

一根稻草,这样的迷惑不安,绝望与痛楚怎能不牵动读者的心呢?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不能不说透射着浓烈的悲壮色彩。

三、拓展延伸,阅读欣赏

食指的诗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在那个时代显示了人性的执著,算得上是年轻一代的精神上觉醒,他对艺术的探索也为文革后中国文学的复苏作了预告。

欣赏《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诗)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

3、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难点: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目标与要求

1.理解这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4.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教与导设计

O学法指导

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要注意“自读提示"一的作品背景的介绍,设想假如你是那位小女孩你会从诗中得到哪些教育。从作者的劝慰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背会这首诗,将会给你很多启示。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路”象征了什么。找出升华全诗主旨的句子,看看全诗结构有何特点,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①重点与难点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简析。

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作者以诚挚的态度告诉我们:在逆境中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和信念。感情上不要悲伤,情绪上不要急躁,要有乐观的态度,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第二节,引导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所处的逆境。

首先;他肯定即使有了正确的态度和信念,忧郁也是难免的,但“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今天的磨难将是宝贵的财富,将成为今后的美好的回忆。这不仅是对邻居小姑娘的叮嘱,也是诗人在四年被流放南俄期间的坚定信念,他在被流放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具有不畏困难的精神就是很好的佐证。

2.《未选择的路》的结构特点。

全诗共五节,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1一4):在树林里,面临着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

第二层(5):选择人迹罕至的路后的思考:这将决定“我”一生的道路。

在第一层中,诗人描述了选择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心理历程。第一、二节,描述了他仁立路口,久久地思索:一条路平坦、通畅、可以极目望到它的尽头;而另一条路幽寂荒凉,却充满着弓队探索的诱惑力。第三节,写了作出决定前的深思:这决定没有外界的压力,完全取决于自己。第四节,交代了下定决心的心态:尽管前途有艰险,还是义无反顾。

O问题与方法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诗歌本以意象抒情达意。而本诗直抒胸臆,劝说别人,实是鼓励自己。这种构思更利于表达自己乐观的思想。另外作者以现在“忧郁的日子”和未来“快乐的日子”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要珍惜现在、展望未来的生活态度。

2.什么是象征?《本选择的路》中的“路”

象征了什么?这首诗蕴含了什么人生哲理?

象征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它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通常表现的是整体性的,而不是局部的。

《未选择的路》中的“路”就象征了人生之路。这首诗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选择,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探索的人,才会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学一练设计

O识记与理解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忧郁:_

萋萋:_

瞬息:_

幽寂:_

仁立:_

延绵:__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_国著名诗人_,他曾写过优美的童话诗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

│词语│近义词│反义词│

├──┼───┼───┤

│镇静│││

├──┼───┼───┤

│忧郁│││

├──┼───┼───┤

│仁立│││

├──┼───┼───┤

│幽寂│││

├──┼───┼───┤

│美丽│││

└──┴───┴───┘

O巩固与掌握

阅读《未选择的路》的最后一节,按要求答题。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给诗行的末尾加上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

3.诗中“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你能揣摩“轻声叹息”的含义,说说它的内涵吗?

4.这首诗重点写了‘哦”在树林里选择‘认迹更少的”一条路的过程,而诗却以“未选择的路”为题,你是怎样理解的?

0拓展与迁移

阅读西班牙诗人阿莱桑德雷的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歌唱吧,鸟儿

维桑特•阿莱桑德雷

鸟儿哟,你们轻盈双翼的爱抚

掠不走我痛苦的记忆。

多么辉煌的嘴唇的激情哟,

美妙的乐音发自你纯洁的心胸!

为我歌唱吧巴,闪烁着异彩。

鸟儿哟,

你们在燃烧的森林里召来欢乐

你们在光耀里沉醉,

你们就像火舌腾跃

在这心旷神怕的湛蓝里。

为我歌唱吧,每天每日降生的鸟儿哟,

你们在鸣叫中宣告这世间的无辜。

唱吧,唱吧,充满着欢乐

就在你使我腾跃的心中,

可别再回到大地。

1.这首诗塑造了歌唱的鸟儿的形象,请你概括这一形象的特点。

2.诗人将心中的痛苦和鸟儿的欢乐作对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诗歌最后一句有何含义?

作业:

背诵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一、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风流”,树立正确的偶像观、英雄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坚持唯物史观;

(2)激起对风流人物的景仰、渴慕之情,培植理想主义信念和远大抱负。

2.一般知识与能力方面:

(1)通过讲述和评论风流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2)通过对各种丰功伟业进行分类,锻炼思维能力;

(3)通过搜集相关资料,练习信息的搜集、筛选和整理能力;

(4)尝试运用“调查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3.语文能力方面:

(1)通过“风流人物诗文朗诵”,不断提高朗诵水平;

(2)通过讲述、评价、辩论风流人物及其业绩,练习口语表达能力;

(3)练习写作。

二、教师准备

1.时间安排:应及早给学生布置准备任务,不要在活动前几天才匆忙应付。

2.知识和材料准备:教师本人应首先注意多搜集资料,涉猎相关的历史书籍,避免老生常谈。

三、活动指导和建议

建议把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预备与热身

1.让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这次活动的说明,明确本次活动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2.研讨“风流”的含义。可以让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了解“风流”的多种含义,找出相应的例子,并明确本次活动中大家共同采用的义项。

3.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作品,激起学生对于“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兴趣和热情。

4.初步讨论“风流人物谁与争锋”。先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然后进行“我心中的千古风流人物”排名调查。

5.在风流人物的筛选、讲述中,注意提醒学生:一、人物的涵盖面要广,不仅有书上提到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应该注意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