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初中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初中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初中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初中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老山界》【教学背景】《老山界》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展开。《老山界》一文的内容形式要素:内容上较为典型地反映了长征路途艰难的特点;形式上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叙述内容,并且文中几个精彩的描写段落适宜作为生动描写的范例。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进行教学。【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了解作家作品,疏通字词字音,扫清阅读障碍。2.批注关键语句,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结构。3.概括爬山之“难”,初步感知红军崇高的精神品质。第二课时通过分析文章一处陪笔和三处环境描写的妙处,把握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的原因,感悟红军的崇高品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的原因,感悟红军的崇高品质。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一处陪笔和三处环境描写对于表现红军精神的作用。【教学方法】1.品词品句法。2.探究讨论教学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师:唐朝诗人李颀在《古从军行》中这样描写军旅生活:“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诗人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白天军人们登上山去观望有无报警的烽火,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去饮马的画面,写出了当时紧张的军旅生活。今天,我们来看看长征时候的军旅生活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陆定一的《老山界》,走进红军战士的军旅生活。活动一:了解作家,熟悉背景1.作者介绍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被称为“文化鬼机灵”,自封“红小鬼”。建国后,任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作品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2.写作背景(1)什么是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包围追击)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即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共11个省。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最长,行程约二万五千里。(2)爬老山界缘由。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本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3.写作目的1936年8月5日,毛泽东给各部队和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电报和书信,为出版《长征记》一书征稿,以扩大红军在国内外的影响,募集抗日经费。电报和书信要求作者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逸事,写成许多片段。许多参加长征的同志积极响应,写了文章。在这次征文中,陆定一写了纪实性的文章《老山界》,记述了作者随中央军委纵队渡湘江后过老山界的情形,时间大约在1934年12月初。活动二:疏通字词,扫除障碍1.找出下列字词,并标上拼音。惊惶(huáng)军阀(fá)攀谈(pān)苛捐杂税(kē)缴租(jiǎo)蜷身(quán)点缀(zhuì)矗(chù)立搀扶(chān)呜咽(wūyè)不可捉摸(zhuōmō)咀嚼(jǔjué)澎湃(péngpài)酣然入梦(hān)峭壁(qiào)骨碌(lu)督促(dū)灌输(guàn)2.熟读重点词语的释义。惊惶:惊慌,害怕慌张。惶,恐慌。呜咽: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样子。矗立:高耸地立着。苛捐杂税: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捐税。景致:风景。满望:十分希望。苛捐杂税:繁重的捐税。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活动三:整体感知,把握结构1.读课文,勾画表示时空转换的文字。2.填图表,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主要地点下午山沟天色晚了瑶民家天黑了山脚满天都是星光“之”形的山路半夜里山腰峭壁黎明雷公岩下午两点多山顶小结:本文采取顺叙的方法,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这样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活动四:概括困难,初探精神1.师:用一个字形容登山过程,你会用什么呢?为什么?示例:难、险、拼、累、苦......2.师:“难”字十分合适。文中有“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一句,请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概括出攀登老山界的“难”,并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屏显:登山难,难在;难在;难在;难在。示例:难在天气之寒: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来”的“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到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寒气的刺骨。难在粮食缺,肚子饿:第3段“抢了一碗吃”的“抢”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说明他们饥肠辘辘。难在动身之晚;难在人数之多;难在山势之陡;难在山路之窄;难在护理伤员;难在敌人追堵;难在部队负载笨重;小结:老山界如此难翻越,可还是被红军战士给克服了。说明红军身上有着非凡的精神品质。到底这一支革命队伍有着怎样的“神力”呢?我们下节课一起探究!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学习和运用了重点词语,并通过勾画时空变化的关键词感知全文内容和结构。这篇文章的写法很有特点,那就是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文章脉络清晰,将整个翻山过程写得十分生动、细腻。最后我们用“登山难,难在”的支架感受翻越老山界之难,初步感受红军队伍非凡的精神品质。五、语文作业用“读读写写”中的3个词语概括文章内容。结合文本分析,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的原因,不少于三点。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感知全文并且也对翻越老山界之“难”做了梳理。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文章一处陪笔和三处环境描写的妙处,把握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的原因,感悟红军的崇高品质。活动一:分析环境描写的妙处1.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环境描写。明确:(1)夜晚翻山的部分。(13段:“满天都是星光”一段;19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一段。)(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23段: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3)下山部分。(32段: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2.分析夜晚翻山的部分师:请思考“奇观”和“景象”两个词,哪个更好,好在哪里?明确:“奇观”更好。“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比“景象”多了一层欣赏和赞叹的意味在里面。面对这样的困难,还能有心情欣赏风景,这是一个什么团队?这是一个顽强进取、英勇豪迈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定能成功翻越老山界。3.分析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师:听老师朗读13-19段。请同学们把你喜欢的一句话定格成一张照片,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教师朗读(动情)示例:卧览群星图、巨峰作伴图、山谷音乐会......取得真有画面感,真美!师:这一段环境描写和前一个相比,有什么特点?明确:调动了人的很多感官去写,这里有对温度的描写,有视觉和听觉描写。让人身临其境。同时,也用了很多比喻句。师:这里的比喻句让人眼前一亮,请大家把本段的喻体圈出来。明确:本段的喻体有:“宝石”、“巨人”、“井”、“春蚕在咀嚼桑叶”、“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山泉在呜咽”、“波涛在澎湃”。师:这些喻体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呢?请完成下列的填空题:本段的喻体(选择一个喻体)可以看出,那一晚,虽然寒冷刺骨,山谷陡峭险峻,人们饥肠辘辘,但在作者眼里却是填3-4个形容词)。明确:宝石——美丽的巨人——雄伟的一口井——富有生活气息的春蚕在咀嚼桑叶的声响——充满希望的野马在平原上奔驰的声响——自由奔放的山泉在呜咽的声响——愉悦轻松的波涛在澎湃的声响——激情四射的师:在困境中依然能看见美好,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这是一支坚强乐观的队伍啊!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想象,带着红军的乐观、豪迈,朗读一下这一段。小结:这一系列比喻写出了红军的乐观从容和自信镇定,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也是他们能成功翻越老山界的原因。4.分析下山部分师:这是下山途中所见,这个环境描写和前面的相比很简略,请分析下原因。明确:红军此时已经成功翻越老山界,步伐也轻快了起来,自然没有驻足欣赏风景,因此比较简略。师:那为什么还要进行环境描写呢?其中还有一个比喻呢!将泉水比作银子。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了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表现了红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小结: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品析,我们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昂扬乐观、迎难而上、无所畏惧、英勇团结的精神。这一点,让他们成功翻越老山界成为可能。全文不着一个赞字,却通篇都在表达对红军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赞美。活动三:分析文章陪笔的妙处1.何为“陪笔”:相对与“主笔”而言,“陪笔”指与正事关联不大的话。“陪笔”作为一种审美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一直被广泛运用。(屏显)2.师:本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山“老山界”的过程,写的事情不少,头绪也很多,请同学们找找本文的陪笔,也就是和爬山关联不大的部分。明确:与瑶民大嫂的攀谈属于陪笔。3.师:把该部分内容删去可以吗?明确:不可以。联系我们上节课说过的本文的写作目的:扩大红军在国内外的影响,这部分有助于宣传红军的正面形象。请大家细读文章3-8自然段,用“从......我看见一个......的红军队伍”谈谈红军的形象。从......我看见一个......的红军队伍。(屏显)明确:(1)从瑶民的态度由惊惶变为亲切,我看到了一个受人民爱戴的红军队伍;(2)从作者把整袋米送给瑶民,我看到了一个关爱群众、善良的红军队伍;(3)从红军严禁把瑶民的篱笆拆了当火把,我看到了一个正义、高度自律的红军队伍。4.引入课外资料,理解群众基础对于长征胜利的重要性。“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极多困难。最重要困难之一,就是红军每到一处,全村全镇房屋、粮食统统被烧了。究竟是谁烧的呢?开始,老百姓传说是红军烧的,但是事实上我不能完全相信,因为许多镇市在红军未到前已在火烧了,这样难道是红军自造困难吗?后来这个事情水落石出了。当红军驻广南寨时,忽见镇内三处房屋同时起火,显系有人放火。司令员贺诚即下令回镇搜索,忽然捉到七八个穿红军军装的放火的人来。一问他们,都是广西口音,就供出他们是龙胜县政府所派,专烧民房,每日得大洋2元。他们穿上红军军衣,冒充有病而掉伍者,天天随在红军队伍后面走,或者冒充红军之侦察队,在红军将来时,先放火烧屋。一方面使红军无处住,不得食,另一方面则引起居民对于红军之怀恨。”(节选自《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回忆史料2》,解放军出版社2016年版)(屏显)小结:我们可以得知群众基础坚实是红军能成功翻越老山界、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同时,此处陪笔也有力地说明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他们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课堂小结师:通过分析本文的一处陪笔和三处环境描写,我们不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精妙的写作技术和精心的写作布局,而且还感悟到红军是一支迎难而上的、团结互助、英勇顽强、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人民的队伍。有了这样的一支队伍,长征必将胜利。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将它们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去,我们能取得属于自己的胜利!语文作业完成配套的练习题。【教学总结】1.时代背景、写作缘由的提供为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做足了铺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