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6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6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6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6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6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规范练6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一、选择题1.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初年,朝廷明文规定“凡佃户纳租,每亩不得过一石(石:古代容量单位)”。这一规定表明,当时统治者()A.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B.极力抑制土地兼并C.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有意调和阶级矛盾2.《渭南文集》记载,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上述现象()A.引发经济与政治中心分离B.印证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反映出区域间贩运业繁荣D.解释了宋朝迁都的原因3.据考古发掘文物证实,宋代金银器流行文字铭刻,内容与唐代不同,纪年款识很少,而打印或錾刻店铺、产地、工匠名字增多。这一现象反映了()A.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产品主要供应贵族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4.北宋时期,附城草市发展迅速。如宋真宗时,东京郊区出现了“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的盛况。由此可知,北宋时()A.草市发展侵占了城市空间B.农业生产开始服务于城市C.城乡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D.草市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5.唐代往往利用绢布等来作为表示物品价值的货币,然而到宋代,绢布等实物丧失货币性并退出流通。这一变化说明()A.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B.传统手工业的衰退C.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D.铸钱技术不断进步6.南宋出现“夫四民交致其用(相互交换获得所需)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的观点。这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四民观念发生彻底变迁D.商品经济发展达到顶峰7.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载:“北方村落之间,多结为锄社,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余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岁皆丰熟。”这一现象()A.推动大土地所有制发展B.萌发了早期的土地公有C.消除了农村的贫富分化D.有助于稳定自耕农经济8.陆九渊家族每日清晨有专人击鼓唱歌,训诫家人要勤劳、节俭、孝悌等,食后饮茶时也要击罄唱训词,教育家人“须有省,照自心,察前境”。当时这类“家礼”较为普遍。材料反映出当时()A.家训借助艺术方式传播B.科举制度促进家风改进C.儒家道德观念影响广泛D.统治阶层生活奢侈腐化9.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10.宋代出现了经过严格校勘的“善本”。校勘人员往往是博通之才,要遵守严格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在刻版、纸张、字体、版式、装帧上,宋版书都有独树一帜的创造,因而后世收藏界有“一叶宋版一两金”的说法。这说明了宋代()A.市井文化的空前繁荣B.理学家重新诠释儒家经典C.精致典雅的士人文化D.活字印刷品存世数量稀少11.在宋代,一些儒者及医者纷纷援医入儒。中医书籍《儒门事亲》中记载:“夫谷肉果菜之属,犹君之德教也,汗下吐之属,犹君之刑罚也。故曰:德教,兴平之粱肉,刑罚,治乱之药石。”这反映出()A.中医药学思想丰富了君主集权理论B.中医理论推动了儒家治国之道的传播C.医学成为儒者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D.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12.宋朝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13.下表是两宋山水画对比表。时期北宋南宋代表类型以汴梁为中心的北方山水以临安为中心的南方山水内容高山大川岸芷汀兰植被多表现阔叶落叶林多表现常绿阔叶落叶林用笔强调笔法强调墨法意境阳刚、壮美、雄浑阴柔、优美、飘渺某同学据上表得出“地貌差异决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该同学()A.运用了唯物史观分析法B.全面准确解读了表格的信息C.忽视了政治经济等因素D.展现了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14.中国历史学家尹德蓉说:“汉字在辽是一种通行的文字。辽对外的正式公文,朝廷诏令奏议,对中原的一切诏书,对西夏的所有文件,对地方上的南北文牒,都一律使用汉文。”这说明()A.辽没有创制本民族的文字B.契丹文字使用范围有限C.辽的大小字就是汉字D.辽汉文用于非正式场所15.右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八思巴文,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A.模仿汉字字形创制的蒙古文字B.是成吉思汗命人创制的文字C.是书写《蒙古秘史》的文字D.是汉字拼音化的最早尝试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瓷器造型、色彩追求意境、气韵,它一改汉唐瓷器丰满博大开阔圆润的艺术风范,秉承文人阶层审美趣味,展现出内敛含蓄、淡泊典雅的美学气质……宋代绘画、宋词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趋于平淡素雅。天真清新的风格也反映在瓷器釉色的追求上,体现出浑然天成的自然美,反映出时代哲学的内涵。通过宋瓷,我们可以发现宋文化的丰富内容。——摘编自王倩、龚双《宋代瓷器与宋代文化品格》材料二宋代定窑、汝窑、官窑、越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互通、影响与传播。辽瓷中的白瓷渊源于定窑,金代磁州窑中的白釉黑花瓷器与北宋一脉相承。宋代瓷器通过登州、扬州、杭州、明州、泉州、广州等港口销往世界各地,影响着各国瓷器的设计和生产。北宋瓷器的纹样也多采自中西亚诸国的装饰题材。——摘编自李龙生、费利君《宋代瓷器文化的传播及其审美取向》(1)结合史实概括说明材料一中宋代瓷器风格的成因。(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瓷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卖炭翁作者:白居易(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望海潮作者:柳永(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也可以从其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两个时期城市经济或文学发展状况加以说明。答案与解析课时规范练6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1.D由材料“朝廷明文规定‘凡佃户纳租,每亩不得过一石’”可知南宋统治者通过朝廷的明文规定减轻农民的赋税,限制地主对农民的盘剥,这是缓和阶级矛盾的举措,故选D项;限定纳租数量的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减轻赋税的举措,土地兼并是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2.B根据题干可知,在南宋时期,国家的财税中心在江南地区,这与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史实相一致,故选B项;根据《渭南文集》的记载,由于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分离,才使得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东南地区,排除A项;题干中强调北宋时期的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区,没有涉及区域间贩运业繁荣,排除C项;宋朝迁都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因素,而不是经济因素,排除D项。3.C据材料“打印或錾刻店铺、产地、工匠名字增多”可知,宋代金银器注重产品的宣传,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C项;官营手工业指的是由政府直接经营的手工业,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其是否属于官营手工业,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金银器的文字铭刻,并未提及其产品的去向,无法看出是否主要供贵族使用,排除B项;私营手工业开始占主导地位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D项。4.C根据材料“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可知此时东京郊区围绕城市周边分布着12个集市,一天到晚嘈杂忙乱,说明城乡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故选C项;根据材料“十二市之环城”可知此时东京郊区围绕城市周边分布着12个集市,并未侵占城市空间,排除A项;材料涉及此时草市的发展概况,未涉及农业生产与城市的关系,排除B项;此时小农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并非“草市”,排除D项。5.C题干内容主要论述了从唐到宋之间,绢布作为商品流通媒介身份的变化,即由“作为表示物品价值的货币”到“丧失货币性”并“退出流通”,这反映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绢布等实物已经不再适合作为商品流通中的媒介,故选C项;题干中仅是述及绢布等实物不再作为流通中的货币,不能推断出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A项;题干中涉及的是绢布等实物不再作为流通中的货币,没有述及其织造工艺水平的衰退,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何种货币在市场中广泛流通,也就不能推断出铸钱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6.B材料“抑末厚本,非正论也”说明有人反对重农抑商,即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故选B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A项;出现反对重农抑商的说法不是由于四民观念的彻底变迁,排除C项;南宋之后古代商业仍在继续发展,不是达到顶峰,排除D项。7.D由材料可知农耕互助组织增强了村落成员间的互帮互助性,有利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而非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井田制是早期的土地公有制,排除B项;“消除了农村的贫富分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8.C由材料“教育家人‘须有省,照自心,察前境’。当时这类‘家礼’较为普遍”可以看出儒家伦理得到传播,其影响广泛,故选C项;这类训诫不属于艺术形式,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其与科举制度的关系,排除B项;“家族每日清晨有专人击鼓唱歌,训诫家人要勤劳、节俭、孝悌等”,这是一种道德教化,无法说明其生活奢侈,排除D项。9.B布衣官员入仕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说明当时的科举制对普通民众开放,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10.C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他们创造出经过严格校勘的“善本”,反映了其精致典雅的士人文化,故选C项;宋代的“善本”从侧面反映的是士人文化,不是市井文化,排除A项;宋代的“善本”反映的是对版本的严格要求,与理学家重新诠释儒家经典无关,排除B项;收藏界“一叶宋版一两金”的说法是对宋版书在刻版、纸张、字体、版式、装帧等方面的高度肯定,不是因为活字印刷品存世数量稀少,排除D项。11.B据“德教,兴平之粱肉,刑罚,治乱之药石”可知中医理论蕴含儒学治国之道,材料“一些儒者及医者纷纷援医入儒”体现的是中医理论与儒学治国理念相交织,说明中医理论推动儒家治国之道的传播,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是德教与刑罚,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中医理论与儒家治国之道相交织,相互需要,但并不等同于儒者以医学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12.A宋朝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A项正确。13.C这位同学只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两宋绘画的不同,忽视了政治经济等因素对绘画风格的影响,故选C项;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材料没有提到生产力方面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片面解读了表格信息,排除B项;鉴赏艺术品应该从其风格、特点、绘画等全方位进行,而不是单独从绘画风格不同的原因鉴赏,排除D项。14.B从材料信息看,辽正式的重要文件都使用汉字,契丹文用于一些不重要的非正式场所,适用范围有限,故B项正确。15.D八思巴文是忽必烈委派八思巴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D项正确。16.参考答案(1)成因:宋代崇文抑武,文人士大夫阶层含蓄内敛的审美观影响瓷器风格;理学思想兴起,其严谨、穷理的精神影响着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日益世俗化;不同艺术门类相互影响,丰富了艺术内容。(2)意义:有利于瓷器艺术的发展和瓷器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瓷器文化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促进了民族交融;瓷器文化随着对外贸易传播到海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17.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唐宋文学与城市经济。说明:《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描述反映出唐朝对市场交换行为存在严格的时空限制;《望海潮》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菱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