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多棱镜中的石钟山——研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石钟山记》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苏轼对石钟山的描写与感悟。

培养学生通过多棱镜式的多角度思考,分析文本深层含义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石钟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明确:1、自然风貌奇特:石钟山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当微风鼓浪时,水石相击,会发出如洪钟般的响声,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站在山顶,可以南望匡庐,北镇长江,看长江滔滔,观鄱湖浩淼,江湖汇合处,水线分明,江水浑浊,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划"出了一条奇妙的界线,这就是著名的“江湖两色”。

2、地质地貌特殊:石钟山属丹霞地貌,其石块具有天然形成的皱、透、瘦、漏、丑等特点,千姿百态。山间沟壑纵横,石林遍布山巅,形态各异。特别是石钟山的蘑菇岩,远望犹如一尊凝目垂手的“坐佛”,近观则形似一只蹲着的雄狮,形态栩栩如生。

3、地理位置独特:石钟山傲然屹立于长江之岸,鄱阳湖之滨,不仅风景雄奇秀丽,而且自古即为军事要塞,犹如一把铁锁挂在湖口县门前,号称“江湖锁钥”。

4、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石钟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长江下游沿线上的主要景点,也是江西省十大旅游景区之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他撰写的《石钟山记》闻名天下,与石钟山相得益彰。此外,石钟山的古建筑与石碑、石刻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

思考:如果石钟山是一个多棱镜,它会折射出哪些不同的色彩或意义?

明确:1、自然之美:石钟山作为自然地理景观,首先折射出的是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它的山峦叠嶂、水石相击、江湖两色等自然景观,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2、历史文化的厚重:石钟山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苏轼的《石钟山记》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同时它也是军事要塞,见证了诸多历史事件。因此,它折射出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底蕴。

3、人生哲理的启示:苏轼在《石钟山记》中通过亲身探访石钟山,得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深刻哲理。石钟山因此也可以被视为一个象征,折射出人们对于未知事物应该持有开放、探索的态度,以及对于事物真相的追求。

4、地域特色的展现:石钟山位于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处,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它折射出了江南地区的独特风貌与地域文化,让人们能够感受到这一地区的韵味与特色。

5、旅游价值的体现:作为AAAA级旅游景区,石钟山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游玩。它折射出了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同时也体现了旅游业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如果将石钟山比作一个多棱镜,它会折射出自然之美、历史文化的厚重、人生哲理的启示、地域特色的展现以及旅游价值的体现等多种色彩与意义。这些色彩与意义相互交织、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石钟山这一独特而多彩的文化与自然景观。

补充简要介绍苏轼及其《石钟山记》的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自题金山画像

宋·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创作背景: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今属河南),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写了这篇文章。

二、阅读课文

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标出不懂的词句。

教师讲解难点词句,确保学生理解文意。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彭蠡:古代对鄱阳湖的称呼,学生可能对这个古称不太熟悉。

焉:古汉语中常用作代词或助词,这里表示“在那里"。

2。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相搏:相互撞击的意思,学生可能对这个词汇的具体含义不太了解。

洪钟:大钟,用以形容声音洪亮。

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士大夫:古代对官员或学者的统称,与现代的概念有所不同。

绝壁:陡峭的山崖,学生可能对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和形象不太熟悉。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臆断:主观地判断,学生可能对这个词的含义不太了解。

可乎:可以吗?是古汉语中的疑问表达方式。

5.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是宾语前置的句式,正常语序应为“不欺余”,意思是“不欺骗我"。

6.而笑李渤之陋也:

陋:浅陋,这里指见识短浅。

活动二、多角度解读课文

1、从自然风光的角度解读:苏轼是如何描绘石钟山的自然美景的?他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钟山的自然美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

首先,他注重整体与细节的描绘。从整体上看,石钟山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俯瞰着烟波浩淼的鄱阳湖,眺望着白浪滔滔的长江,江湖交汇之处,水分两色,形成了一幅壮观奇妙的画面。而在细节上,苏轼则捕捉到了大石、栖鹘、水波等自然元素的形态和声音,使得石钟山的景色更加生动逼真。

其次,苏轼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描绘的效果。他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声如洪钟”,将石钟山的声音比作洪亮的钟声,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山石的独特之处。同时,他还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描绘大石、栖鹘、水波等动态元素,反衬出石钟山的静谧与深沉。

此外,苏轼还巧妙地运用了拟声词,如“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这些拟声词不仅使得石钟山的声音更加逼真,而且韵律和谐,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总的来说,苏轼通过整体与细节的描绘、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及拟声词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石钟山的自然美景,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2、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解读:石钟山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地位和故事?

明确: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解读,《石钟山记》不仅展现了石钟山的自然风貌,更深入挖掘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丰富故事。

首先,石钟山作为一处地理要冲,自古以来便是军事上的重要据点。其地处于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处,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因此常被用作军事防御或进攻的基地。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周瑜曾在此地操练水军,并自石钟山发兵进击赤壁,最终大破敌军。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展现了石钟山的战略价值,也凸显了其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石钟山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历史上,这里是南诏、大理国故地,位于“南方丝绸之路”和“滇藏茶马古道”的交汇处。中原文化、藏族地区宗教文化以及印度、东南亚文化远至波斯文化在此交流、交融。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石钟山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交汇点,也为其增添了丰富的历史内涵。

此外,石钟山还是古代文人墨客钟爱之地。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对石钟山的得名原因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并撰写了著名的《石钟山记》。这篇文章不仅揭示了石钟山得名的真相,更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感受,展现了石钟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苏轼的描绘让人们对这座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使得石钟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象征。

最后,石钟山还承载着丰富的宗教和民俗文化内涵。据传,石钟山曾是佛教和道教的修行圣地,山上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道观,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前来朝拜。同时,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也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综上所述,石钟山在历史文化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是军事要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更是文人墨客钟爱之地和宗教民俗文化的载体。这些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使得石钟山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文化宝藏。

3、从个人感悟的角度解读:苏轼在游览石钟山时有哪些思考和感悟?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明确:从个人感悟的角度解读,苏轼在游览石钟山时不仅领略了自然风光的壮美,更在深入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这些感悟不仅反映了苏轼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独到见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苏轼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探究过程,展现了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他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否定了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错误说法,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种不盲从权威、亲自实践的精神,启示我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和勇于实践的态度,不断探求真相和本质。

其次,苏轼在游览石钟山的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赞美石钟山的奇特景观,同时也通过描绘水石相搏的声音,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这些感悟启示我们,要珍惜大自然的恩赐,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时,也要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断追求更高境界。

此外,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还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他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前人诗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之情。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苏轼在游览石钟山时的思考和感悟,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智慧和情怀,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应该学习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活动三、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从多棱镜的角度探讨《石钟山记》中可能折射出的不同意义。

第一组:文学艺术与审美体验

文学手法与风格: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石钟山的景色与声响呈现得栩栩如生。从文学角度来看,文章不仅具有优美的语言艺术,还体现了苏轼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敬畏。

审美体验与自然观:苏轼通过对石钟山的游历,传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体验。他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倡导人们通过亲身实践去感知自然之美,这种审美体验与自然观对于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二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

历史文化背景:石钟山作为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址,其得名由来不仅是一个地理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的问题。苏轼在探讨石钟山得名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追溯和传承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

地域特色与民俗文化:文章中对石钟山周边环境的描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为我们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第三组:哲学思考与人生智慧

实践出真知的哲学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揭示事物的真相。这种哲学观对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探索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生智慧与处世之道:文章中的许多观点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比如,苏轼对待自然和历史的态度,以及他在探索真相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都是我们在面对人生挑战时可以借鉴的宝贵品质。

教师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多棱镜式多角度思考的重要性。

教师点评,明确《石钟山记》从多棱镜角度折射出的不同意义,可以深入探究文章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下是可能的讨论方向和每个方向所折射出的意义:

一、自然与探索的意义

折射意义:石钟山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其神秘和未知引发了人们的探索欲望。苏轼亲自夜游石钟山,通过实地考察揭示了山名的由来,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

讨论点:探索自然的重要性;科学求证与主观臆断的区别;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勇气。

二、历史与文化的意义

折射意义:石钟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通过讨论石钟山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相关的故事传说,可以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讨论点:石钟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地方文化与自然风光的融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