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项脊轩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2《项脊轩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2《项脊轩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2《项脊轩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2《项脊轩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项脊轩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中语文选必下《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感知作者在轩中的人、事、情;

2.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3.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悟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功业未成的感慨;

4.体会本文及作者以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知作者在轩中的人、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及作者以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归有光(1507—1571年),江苏昆山人,明朝散文大家,其文上承唐宋八大家。归有光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叙事细腻,以情动人,时人称其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又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今天我们学的《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四段写于归有光18岁时,大约在他丧母十年后,通过写项脊轩来回忆母亲那二三事;最后两段写于归有光33岁时,是在他丧妻魏氏四年之后,在这十五年里,归有光是如何度过的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

(二)任务一:阅读文本,梳理作者所写的生活琐事

【提问】阅读第1段,作者对项脊轩作了哪些修葺?修葺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1.修了一下屋顶,解决渗土漏雨的问题;2.辟窗砌墙,解决屋里昏暗的问题;3.杂植兰桂竹木,解决环境破败的问题,增加一点雅趣。

修葺前:破败,漏雨,昏暗;修葺后:幽静、优美。

【提问】阅读第2段,作者写自己住在项脊轩时经历了哪些事?

【明确】1.诸父异爨(分家);2.乳母的追忆(忆母);3.祖母的激励(忆祖母)。

【提问】阅读第3段,作者在这一段写了一件什么事?包含哪些情感?

【明确】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和项脊轩免于火灾。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实现理想的期望。

【提问】阅读4、5段,这一部分是作者的补记,补叙了哪些事?

【明确】1.婚后:时至轩中,转小妹话。(喜)

2.妻死后:室坏不修——复葺南阁子——不常居——庭中琵琶。(悲)

(三)任务二:知人论世,理解作者“喜"与“悲”的内涵与情感

【提问】细读第1段,作者对项脊轩只是“稍为修葺”,换句话说,只是适当的修修补补,并没有大翻新,只是小修小补,没有质变,而文本中所呈现的修葺后的项脊轩形象却不再有仄通之感、破旧之感,是高雅、幽静、自由、美好的项脊轩,而且作者的心情却有很大的不同,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明确】此时的归有光在项脊轩的心情是“多可喜”,喜在环境幽雅,喜在读书之乐,喜在读书之余的优美景色。

实际上项脊轩并没有大的改变,但此时的项脊轩在归有光的眼中,不再是单纯的一个小屋子,而是变成了他读书生活之地,变成了他实现人生理想之地,所以在归有光眼中的项脊轩,已经染上了他个人的感彩,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恐怕就是这个意境。

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改变境遇的唯一路径就是竟日幽居苦读。他抑制心中愁闷,“扃牖而居”,“竟日默默”,或“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黄卷青灯,陪伴他的只有自然风物的清幽(“庭阶寂寂”而又“万籁有声")只有人与自然的融合相生(“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只有空灵静谧的夜晚(“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正是在这“能以足音辨人”的孤独中,归有光实现了自我沉淀、提升与突破。

“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面对家道没落之势,归有光立志中兴家族,义无反顾地扛起齐家使命,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重塑家风。

所以,这份读书之乐中,更有振兴家族的使命感。

【小结】轩内读书——描写为主,语言淡雅——读书之乐,家族使命。

【提问】第2段中的“诸父异爨”指分家,这段写归家这个大家族的分家过程,也是衰败的过程,但这段并没有直接写分家的吵闹与怨恨等,写了什么?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一)所写细节:1.大家族群居之地空间隔阂的变化与增多:“庭中始为篱,已为墙"门外多置小门墙”。“篱"是程度轻的隔阂,“墙”是更加坚固的隔阂,并且“往往而是"。暗示家族隔阂的不断加深,

2.大家族群居之地场所的世俗化:本应庄重的场所变得世俗。比如“鸡栖于厅”。说明大家族原本的庄重与凝聚力已趋向瓦解。

原来和睦的大家族,而今到处都是各家设置的小门,东面和西面的狗都对着叫,来了客人各家自吃,即便从厨房穿过也不会在他家吃饭,鸡在厅堂上栖息,庭院中开始是以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二)写实特点:

1.用几个典型含蓄的细节,侧面表现事件的过程。

作者抓住了几个富有特征的细节来写大家庭的四分五裂,表现了亲情日益疏远、家族日渐瓦解的状态,具有特点。

归家家族远祖曾是朝廷要员,但发展到“鸡栖于厅”,像鸡之类的家禽出现在“厅”这样原本庄重的场所,可见归家与普通农家几无差别,可见归家经济实力的衰微,必然导致亲情疏远冷漠。

2.用精练简约的叙述语言,寄寓心中的悲凉与无奈。

归有光似乎隐藏了所有的伤感,不言萧墙之隔、亲情之衰,只说“内外多置小门墙";不说亲人之互争,怨念之深,只说言犬之互吠;不言亲情之疏远冷漠,只言“客逾庖而宴”,含蓄地表达了家族衰败过程,情感极其克制。(春秋笔法)

(三)这样写的原因:含蓄地表达自己面对家族衰败之悲。当时,自己年纪尚小,才18岁,有对家族的衰败的无奈,但更多的是重振家族的梦想,毕竟还年轻,没必要大肆渲染这种悲情,用春秋笔法,点到为止。

【补充】归家在昆山,是有名的大族,在昆山地方上影响力很大。归有光的远祖是朝廷要员,归有光的曾祖父归凤,是个举人,才华出众,做过知县。但任职一年左右,就以病免归。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从小苦读,却没有得中科举,以布衣终老。

归家衰落的一个标志,是归氏的祖墓居然被衙门的老役一个盘踞,大片树木被砍伐殆尽,一片狼藉,惨不忍睹。最后,向昆山县令祈请帮助。在县令关照下,总算将祖墓收回,但他们的窘境已不难想象。面临困境,归氏家族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归有光身上,只愿他真的“有光”,重塑家族荣光。

【小结】诸父异爨(分家)——典型细节,语言简约——暗含无奈

【提问】归有光的母亲周孺人,一生生育八个子女,她出身富贵却宽厚、勤劳、节俭,事事躬亲,对孩子们的学业要求严格。作者是如何追忆自己的母亲的?

【明确】老妪转述,细节描写。归有光对于母亲充满了怀念,但是只写了“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没写母亲对于自己的关爱与严厉教育,而是选择老妪转述母亲关心姐姐的往事。因为归有光8岁时,年仅25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所以,印象不是很深刻,更多的生活细节,只能靠老妪回忆。

【小结】追忆母亲——侧面转述,细节描写——亡母之悲。

【提问】作者回忆母亲时是“泣”,而回忆祖母却是“长号不自禁”,为什么归有光对祖母的感情如此深厚?

【明确】1.祖母陪伴作者的时日更长,相处的温暖细节更多,所以感触更深。

2.祖母对作者引以为荣,且寄予殷切的希望,令我深深感念。

3.再次,祖母之降大任于作者,重又勾起作者对家族败落的感伤。

4.在母爱缺失的少年心里,祖母是母亲的替代,是慈爱亲情的延续,想起祖母,不能不再次想起母亲。

【语言描写】“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满心满眼都是爱。(祖母的怜爱、疼惜和关切)

【动作、语言描写】“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赞许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

【动作、语言描写】“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祖母在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四分五裂乌烟瘴气之时,只好把光宗耀祖复兴家族的希望寄托在孙儿的身上。亲情的督责里,底蕴是由衷的赏识。(祖母的深切激励与殷切期望)

祖母举手投足间全是对孙儿的关爱,这份关爱里关心,有期望,有赞许,还有激动,如此,自然长号不能自禁。

【补充】亲人离世是归有光恒久的痛。归有光8岁时,母亲病逝,年仅26岁;12岁,祖母去世;28岁,妻子魏氏病殁,年仅21岁;32岁,妾寒花去世,年仅19岁,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34岁,幼女二二夭折;43岁,长子染病而亡,年仅16岁;46岁,妻子王氏病故,年仅34岁。

科举失意也是归有光无法摆脱的痛。归有光五次乡试和八次会试。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9岁能成文章,10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散文,14岁应童子试,20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他满怀信心,但参加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又寒窗苦读15年,直到35岁,归有光参加南京乡试,受到主考官张治的欣赏,被拔为第二名举人,期待归有光能更进一尺。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览诸子百家,上自九经二十一史,下至农圃医卜之属无所不博。35岁那年冬天,归有光北上,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礼部会试,谁知这次会试竟是名落孙山。

少年丧母、三次丧妻(妾)、中年丧子,科举屡屡失意,处处遇挫的归有光深味生命的无常悲凉与巨大的精神孤独。

【小结】回忆祖母——直接描写、细节描写——愧疚伤痛

【提问】归有光24岁,娶了妻子魏氏,他们是如何相识的呢?他在另一篇《先妣事略》中,写道这样一句话,“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母亲去世的16年后,我娶了母亲生前为我订亲的女子)

【明确】婚后,归有光在轩中看书,妻子魏氏却总借故跑来看他,一会问问古代的事,一会靠着书桌学写字,甚至回娘家的时候还要和家里的妹妹炫耀起家里的阁子。从这些琐事描写,可见妻子与自己志趣相投,生动诠释了人们向往的红袖添香的诗意生活。(喜)

他们成婚6年,归有光29岁左右,妻子魏氏去世;32岁,归有光久病成疾,复葺南阁子(没有心情,也不称“项脊轩”,恢复其旧称“南阁子”)。之后,参加会试,自然多在外。

前后9年,院子里妻子亲手种下的琵琶树,已经亭亭如盖。睹物思人,再想想自己的失意人生,怎能不伤感?物在人亡空有泪,时殊事变独伤心,历历往事如在眼前,却又恍若隔世,心中无限怅惘,却又欲说还休。(悲)

归有光在18岁时写下《项脊轩志》,35岁时又补写了结尾。人到中年,痛失爱妻,功名难求,有失亲望,家业复兴渺茫。凡此种种,当他翻出曾经写的《项脊轩志》,万般记忆,千种情感如潮涌来。所以,在归有光眼中,他写的项脊轩是居处,是情感,更是人生。生命就像一条长河,那个青葱的少年顺流而下,河水最终将他冲刷成深沉的模样。

【补充】梳理归有光与课文有关的时间线:8岁丧母,18岁写《项脊轩志》前四段思念母亲,24岁时娶了母亲生前为他订亲的女子魏氏,渴望白头偕老;29岁魏氏去世,无心读书,项脊轩也被废弃;32岁久病卧床;33岁重新拿出《项脊轩志》,写下最后两段。前半篇追忆生母,后半篇思念发妻。在他补写完《项脊轩志》的第二年终于中举,人生突然有了希望,之后却又是八次落第,经历了续娶丧妻、丧子,直到年近60岁才高中进士,之后又不过六年,因劳累过度身染重病而亡。

【小结】回忆亡妻——细节描写,侧面烘托——悼亡之情

教学总结:比较分析《陈情表》《项脊轩志》特点与手法

《陈情表》:为了说服对方,实用性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