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童年的水墨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童年的水墨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童年的水墨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童年的水墨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童年的水墨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解读

本单元围绕“多彩童年"这一主题,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4篇课文。《童年的水墨画》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多姿多彩、自由自在;《剃头大师》折射出童年生活的纯真与有趣;《肥皂泡》写出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憧憬;《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

本单元语文第一个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本单元中,“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充分体现了“分步呈现,由扶到放,先实践后梳理"的编排理念。本单元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是“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主要通过单元习作提示体现,由一组词,想到一个人、一个特点,再拓展到其他词、其他人、其他特点,从选材、行文、拟题、评改等环节予以提示引导,降低了表达难度,使学生易于动笔。另外,本次习作虽然与单元人文主题看似关联不大,但同样作为“一人一事一特点"的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相当成功的精读篇目《剃头大师》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示范作用。

单元教学规划

本单元以“童年的百花园”为单元学习总的主题情境,整合“三个任务"进行学习,将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理解感悟、练笔习作统整在“嘿,活灵活现的那一个”任务情境中,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理解课文中难懂的句子,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在认识了本单元各具特点的童年人物,学习了本单元描写的有序、细致之后,让学生去写一写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读写结合,使学生不仅感受别人的童年生活,写出身边人的特点,还学会珍惜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

任务一:那些人那些事。《童年的水墨画》、《肥皂泡》、《我不能失信》、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语文园地·日积月累。

任务二:我是“剃头大师"。《剃头大师》、语文园地·交流平台。

任务三:身边的人我记录。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习作《身边有特点的人》。

三、本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单元中学习过如何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对于理解难懂的句子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利用这种相似性,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和应用,帮助他们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比三首诗歌的异同,理解组诗的特点,这些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堂学习,例如对比阅读和主题阅读等方法,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迁移能力。诗中所描写的乡村生活乐趣和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缺少体验,我们将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三)教法、学法

教法:本诗语言优美,引发大众共鸣,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在教学中应以读为主,运用朗读感悟法,领悟诗中描绘的人物形象,使他们更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在读中培养学力,提升思维。通过提疑设问,养成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学法:边读边思考、想象,体会诗文美感,合作交流共同体验童趣。

(四)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组诗,体会诗歌活泼、童真的语言,找出三首小诗的共同点。

2.能用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抓住诗歌里的“孩子"和“快乐”读懂诗句,读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3.体会诗歌为什么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感受童年的多姿多彩、自由快乐。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抓住诗歌里的“孩子"和“快乐”读懂诗句,读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难点:找出三首小诗的共同点,感受童年的多姿多彩、自由快乐。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和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能正确地朗读诗歌。

(七)教学过程

任务一:“为你读诗"栏目招募啦

环节一:出示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小猫咪、小朋友。

总结:看来你们都被这快乐的童年吸引了,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百花园”,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童年的“百花园"里寻找快乐。

环节二:学校广播站开设了一个新栏目“为你读诗”,出示课件、音频。

同学们,大家好!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广播站“为你读诗"栏目,开始招募啦!第一期,我们将诵读张继楼爷爷的作品。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广播员,要具备以下条件:1、字正腔圆地读;2、读出韵味;3、读出画面感。赶紧行动起来吧!

齐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提出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兴趣,为教学打好基础。

任务二:诗文中的水墨画

环节一:“墨”字书写

出示微课视频“墨"字书写技巧,请学生观看完视频后在练习本上书写两遍,教师巡视指导。

解析字义:“墨”是用黑色的土灰支撑的,墨可以写字,还可以用来画水墨画。

环节二:请学生分别朗读三首诗。朗读完后请其他学生纠正字音。老师重点指导朗读“你拨我溅笑哈哈"、“菇”读轻声,并提示读出诗的韵律,请学生反复朗读。

环节三:自读课文,找出诗中描绘了哪几幅水墨画。教师提示可以关注地点和事件。

第一幅:溪边钓鱼,“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第二幅:江上戏耍,“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第三幅:林中采蘑菇。

(齐读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耍、林中采蘑菇)

【设计意图】随文学习生字,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同时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

任务三:我来创作水墨画

环节一:诗情画意

1、自由朗读《溪边》,边读边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选出最喜欢的景物,结合相关诗句,和同桌说说看到的画面。讨论完成后分享,教师巡视指导。

2、逐字解析,说到“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教师出示图片。

3、“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教师提醒联系上下文读懂句意。板书联系上下文。

解析字义:“染"这个字是表示从植物中提取色素,三点水表示把植物中提取的色素放到水里,经过反反复复着色浸染就有了颜色,树染绿了水,水染绿了人影,就像画水墨画一样。

4、“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从“立"字说明当时很静。教师为图片加上红蜻蜓,同时播放安静的音乐。

5、“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提示结合生活经验读懂句意。板书结合生活经验。

6、老师做钓鱼拉杆动作,和学生边做动作边读最后一句。教师为图片加上鱼儿。

7、教师展示完成后的“溪边钓鱼图"。请学生齐读全诗。

环节二:教师出示课件,诗文部分内容被水花遮住。请学生回忆“溪边钓鱼图”中有哪些景象。

总结:我们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就读懂了难理解的句子,发挥想象将诗读成了一幅画。

【设计意图】“读"是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引导学生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才能将诗歌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中呈现出来。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运用实物图片和结合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意境打好基础。同时教会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读懂句意。

任务四:延伸快乐

环节一:在《江上》《林中》这两首诗中张爷爷又为我们描绘了哪些快乐的画面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首小诗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感受到的快乐画面。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二:《江上》

1、“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联系上文、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水葫芦”是指孩子们

2、出示“水葫芦"视频,提问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个词也指孩子?

预设:一双双小手、鸭群、两排银牙。

环节三:与作家面对面

播放张爷爷音频:

《江上》这首诗,就是对我童年生活的回忆。记得小时候一个夏天,我在家乡的小河里玩水,和一位表哥在水中争夺一根撑船的竹竿。两人面对面站在齐胸深的水里,一拉一推,互不相让。竹竿在我俩胸前晃动,就听“啪”的一声,竹竿重重地砸在我的嘴上,当时就把我的一颗门牙打断了,终身有了“缺牙巴"的诨名,对“一阵水花两排银牙”终身难忘。

齐读全诗。

环节四:《林中》

1、默读《林中》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想一想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我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我仿佛看到了雨后孩子们来到林中捡蘑菇,欢乐的笑声仿佛把树上的雨珠抖落了,带着斗笠他们就像一朵朵钻出的蘑菇。

教师出示图片。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教学中以“描绘了哪些快乐画面”为导读话题,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运用本节课学习的阅读方法,并展开想象,将简约的文字转化为丰富可感的画面,真切地感受诗文中的童趣。

任务五:小组评价

小组内完成评价单,选出最佳广播员,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结合情景,完成评价单。

任务六:为你读诗班级风采

1、请最佳广播员请起立,开小火车朗读三篇课文。(播放音乐)

2、运用一问一答对话的形式读完三篇课文。

3、依次出示课件《街头》《花前》《树下》,运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指名读标红句子。

课件出示:组诗。

配乐总结:在中国的诗歌的长河里,儿童诗欢腾着、前进着,一出了小溪溅起了一朵朵美丽的浪花,那浪花是金波笔下难忘的记忆,臧克家眼中委屈的小姑娘,也是冰心寄托希望和思念的小船。这朵浪花也可以是你、我,我们现在写给未来的诗。课后请同学们朗读更多的儿童诗,当然也可以读一读自己的小诗,让快乐飞扬,让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的心中,下课。

课件出示:《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