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2024届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2024届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2024届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2024届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2024届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2024届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前辈谭嗣同选择为变法流血牺牲,邓世昌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坚守的的“初心”是A.推翻满清政府 B.实行君主立宪 C.实现民主共和 D.挽救民族危亡2.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①都定都于洛阳②都首创了影响深远的重要制度③都兴建有大型的著名工程④都是暴政而亡的短命王朝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如下图所示某品牌轿车的部分零件生产分布示意图,说明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A.全球化 B.多极化 C.信息化 D.工业化4.加强中央集权是我国古代历朝统治者关注的重点。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和控制,在地方始设刺史的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汉景帝D.唐太宗5.1949年2月,解放军某部侦察营来到长江北岸进行刻苦训练,战士们都由“旱鸭子”变成“水鸭子”,多次成功渡江侦察敌情。这些准备工作是为了A.打倒北洋军阀 B.取得长征胜利 C.发起平津战役 D.顺利解放南京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如果说国藩开辟了西化之路的话,左宗棠和李鸿章则是斗志昂扬地紧握西化的火把。”材料中的“西化”指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7.某著作描述某一时期的欧洲人民“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这反映了当时的欧洲人民A.热爱戏剧表演 B.反对自我表达 C.重视个人价值 D.追求个人利益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战国时期继承并发展材料中这一政治主张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9.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下列与其主张相似的历史人物是A.炎帝B.商鞅C.孔子D.老子10.1912年春,广东省临时省议会上首次出现了数十名女性代议士的身影。同年秋,湖北省议会也特设了女子旁听席。上述材料说明A.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广东女性地位比湖北高C.男尊女卑思想被彻底打破D.女性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保障11.“……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A.商鞅变法B.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D.北魏孝文帝改革12.“这是一个重要的条约,使中、俄得到和解,为中、俄两国带来一百七十年的和平,跟十一世纪中国与辽帝国澶州和解带来一百一十四年的和平同样重要。”这个条约是()A.绍兴和议 B.《尼布楚条约》C.澶渊之盟 D.《瑷珲条约》13.以下属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的正确排序是()A.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西安事变重庆谈判B.辛亥革命南昌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C.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重庆谈判渡江战役D.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红军长征七七事变三大战役14.“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15.但丁在诗作中描述:“在地狱里,他看到盗贼、贪官污吏和高利贷者,还见到给当时的教皇预留的位置。炼狱用来惩罚轻罪者。在天堂里,正人君子和贤明君主享受着无上的快乐。”这一描述反映了但丁A.反对宗教,追求现世幸福B.信奉宗教,弘扬基督教义C.传播福音,主张善恶有报D.抨击教会,颂扬人的价值16.乙未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四月“和议成……日本兵舰大集,先攻基隆……英官包干臣奉命来助战,夺日兵官首级以归,遂报大捷,吏民皆贺。”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爆发 B.筹建北洋水师 C.签订《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17.20世纪50~70年代,日本每年把全部财政预算的20%投入到教育领域,这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A.美国大力支持 B.重视对教育的投入C.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D.正确的经济政策18.广东华强火柴厂出品的火花(如下图),是一枚少见的反映抗战历史的火花,数字“7•7”被醒目地设计在地图中心,号召全民投入抗战,把侵略者从中国大地上赶出去。该枚火花的创作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百团大战19.19世纪60年代俄国和日本的发展出现的变化是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D.对外国的战争中获胜20.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历史。下面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B.凡尔赛体系下蕴含的矛盾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D.两极格局下的对抗和冲突21.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的劳动人民在摆脱贫困、文盲、缺乏公民权和经济权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们争取到了40小时工作周、妇女选举权、增加工资、强制性社会保险、罢工和工会组织合法化。这主要表明A.十月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革命B.十月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现代化C.十月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国际化D.十月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化进程22.它“像海水冲刷烟膏那样,洗去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强加给中华民族的耻辱,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决心禁烟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光辉篇章的第一页”。这段话赞颂的是()A.虎门销烟 B.邓世昌英勇殉国C.左宗棠收复新疆 D.义和团运动23.把握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各项中,没有因果关系的是A.罗马人对犹太人的残酷统治--基督教产生B.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欧洲大学的建立C.《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拜占庭帝国灭亡D.繁荣开放的唐朝文化--日本大化改新24.2005年5月,宋楚瑜先生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团祭拜黄帝陵。与黄帝一起被尊奉为华夏族始祖的人物是A.炎帝B.禹C.尧D.舜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________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________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6.历史上重大战役(战争)常常是国家命运的转折。______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______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______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7.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即___________诞生。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苏联___________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7分)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塑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关系一个政党兴衰的重要力量。文化作为软实力,是各种制度和社会秩序在精神层面上的投射,客观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影响力。材料一:1913年康有为在《与陈焕章书》中认为,发展和宣扬孔教、提倡等孔可以动员尊孔可以动员很多政治力量:“近者大变,礼俗沦亡,教化扫地。非唯一时之革命,实中国五千年政教之尽革,进无所依,退无所据。……今其时也。吾欲复立孔教会以振之”。相反,钱玄同则认为“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胡适的逻辑是这样的:“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扯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还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胡适面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却从来没有打算小心求证。概述康有为对待孔子与钱玄同、胡适对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各自的理由是什么?胡适和钱玄同参与发起的运动是什么?结合材料指出钱玄同观点的错误之处,分析这一运动对待传统文化存在什么缺陷。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29.(6分)2019年3月24日,在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指出,今年是中法建交5周年,我在这样一个特殊年份访问法国,具有特殊意义。某历史小组开展“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主题探究活动,完成下面各题根据材料一、二,中国、法国资产阶级通过哪些途径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境况?下面是小华、小夏同学对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评述,请你谈谈这样评述的理由。小华:法国大革命是全欧洲的反封建运动中的重要一步。小夏:辛亥革命没有完成革命任务,民主共和只是一块空招牌。结合史实分析,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共同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0.(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前期(627年)中国疆域示意图材料二:(北魏)尚书于果曰:“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孝文)帝曰:“今代(平城)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而独不得迁乎!——《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九材料三:1153年,金迁都燕一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紂居之,虽卜善地何?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自《大金国志》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图中B地生活的是今天族的祖先;元政府在AB两地管辖的机构分别是、。(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做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主张迁都的理由及其历史影响。②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3)结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什么感悟?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D【解析】

根据题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前辈谭嗣同选择为变法流血牺牲、邓世昌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用生命来唤醒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邓世昌为国家牺牲自我,是民族英雄,可见“初心”指的是挽救民族危亡,故选项D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清末新政的内容之一是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是民主共和,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选D。2、D【解析】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题目,可以用排除法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都城是长安,秦朝的都城是咸阳,因此①项不是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排除含有①的ABC三项。D选项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秦朝和隋朝的相关知识点。秦朝、隋朝的相似点有:(1)都是在长期分裂之后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2)都建立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3)都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如秦朝万里长城,隋朝大运河;(4)都因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导致大规模农民大起义,都是二世而亡。(5)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3、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图片中某品牌轿车的部分零件生产分布示意图说明世界经济发展出现全球化趋势。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4、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进行了严密的监管,设置十三州刺史,将全国地域纳入其监控范围,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5、D【解析】

依据材料关键信息“1949年2月”“长江北岸”分析可知,解放军多次成功渡江侦察敌情。这些准备工作是为了发动渡江战役,顺利解放南京。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1926年北伐战争的目的,B项取得长征胜利是1936年,C项发起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6、A【解析】

依据题干“如果说国藩开辟了西化之路的话,左宗棠和李鸿章则是斗志昂扬地紧握西化的火把”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洋务运动的代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和设备的内容,是近代化的开端,A项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不涉及题干的人物,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7、C【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可知,该内容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个人的价值的追求,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影响,选项C符合题意;AB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8、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罚。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并发展这一政治主张。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9、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故与毛泽东主张相似的历史人物是老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10、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1912年“广东省临时省议会上首次出现了数十名女性代议士的身影”“湖北省议会也特设了女子旁听席”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女性可以参加政治活动,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项表述不全面;C项表述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故选A。11、D【解析】

依据题干“……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地区。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D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军功;建立县制等。A项不合题意;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成为皇帝,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B项不合题意;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独尊儒术、罢黜百家;颁布推恩令等巩固大一统。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点睛】“……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是解题的关键,可知是魏孝文帝改革,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改用汉服,与汉人通婚等。12、B【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军队被迫投降。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尼布楚条约》为中、俄两国带来一百七十年的和平,故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红军不怕远征难、战略大决战的相关内容。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1911辛亥革命发生,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1948年9月-1949年1月发动三大战役取得胜利,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红军不怕远征难;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战略大决战14、C【解析】依据“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应在院中唱歌。”可知是白话文新诗。结合课本所学,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C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15、D【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在地狱里,他看到盗贼、贪官污吏和高利贷者,还见到给当时的教皇预留的位置。炼狱用来惩罚轻罪者。在天堂里,正人君子和贤明君主享受着无上的快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人物,他创作的长诗《神曲》,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天主教会的厌恶,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颂扬人的价值;因此但丁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16、C【解析】

依据题干“日本兵舰大集,先攻基隆……英官包干臣奉命来助战,夺日兵官首级以归,遂报大捷,吏民皆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绪元年为1875年,光绪二十一年是1875+21-1=1895年,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年,A项不符合题意;筹建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的内容,B项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是1900年,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年代的算法,光绪元年为1875年,光绪二十一年是1875+21-1=1895年,1895年,根据时间去分析四个选项,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17、B【解析】

材料“日本每年把全部财政预算的20%投入到教育领域”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重视对教育的投入,B正确;ACD也属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18、C【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城,制造了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全国性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所以“7.7”火花的创作与卢沟桥事变有关,C项符合题意;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8月。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点睛】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材料信息—“7•7”,判断历史事件所指—“卢沟桥事变”。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19、C【解析】

1861年,俄国实行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C正确;ABD表述错误,排除。故选C。20、A【解析】

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以英国为首的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两大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使世界大战一触即发。A符合题意;凡尔赛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体系,B不符合题意;图片显示的是一战的背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C不符合题意;两极格局下的对抗和冲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D不符合题意。故选A。21、D【解析】

依据题干“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的劳动人民在摆脱贫困、文盲、缺乏公民权和经济权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们争取到了40小时工作周、妇女选举权、增加工资、强制性社会保险、罢工和工会组织合法”反映了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在保证了劳动人民的权利和改善人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进步,推动了西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22、A【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面对鸦片流毒,1839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要求严禁鸦片。1839年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取得胜利的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23、C【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拜占廷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古老的拜占庭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灭亡与《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无关,故C符合题意;ABD存在因果关系,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24、A【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黄河流域,生活着黄帝和炎帝部落,他们为了争夺中原已开发地区,以炎帝为首的部落和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在“阪泉之野”大战,炎帝战败,归附黄帝,两个部落不断繁衍,形成了日后华夏族的主体,炎帝与黄帝一起被尊奉为华夏族始祖,故A符合题意;禹、尧、舜是原始社会禅让制时期的人物,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鸦片战争五四运动【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最先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成为近代化的开端;五四运动中,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本题答案:洋务运动五四运动。26、平型关大捷莫斯科保卫战抗美援朝战争(朝鲜战争)【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苏德战场爆发,德军攻占莫斯科,和苏军展开了剧烈的战斗,史称莫斯科战役,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保卫了中国大陆的安全,维护了亚洲及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27、马克思主义高度集中【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即马克思主义诞生。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1)康有为宣扬孔教,提倡尊孔。理由:尊孔可以动员政治力量;辛亥革命使礼俗沦丧,教化扫地。钱玄同、胡适则主张废孔学、礼教。理由:孔教宣扬的封建伦理不符合世界文明发展要求。为了挽救民族命运,必须废除孔教。(2)新文化运动。废除汉字。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客观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解析】

(1)根据材料“1913年康有为在《与陈焕章书》中认为,发展和宣扬孔教、提倡等孔可以动员尊孔可以动员很多政治力量”、“近者大变,礼俗沦亡,教化扫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宣扬孔教,提倡尊孔。他认为尊孔可以动员政治力量;辛亥革命使礼俗沦丧,教化扫地。根据“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扯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可知,钱玄同、胡适则主张废孔学、礼教。因为孔教宣扬的封建伦理不符合世界文明发展要求。为了挽救民族命运,必须废除孔教。(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和钱玄同参与发起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根据“废记载孔门学说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可知,钱玄同观点的错误之处是废除汉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对东西方文化有绝对的否定和绝对的肯定的偏向,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客观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9、(1)发动武装起义;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资产阶级政权。(2)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3)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等。【解析】

(1)根据材料一信息可知,中国辛亥革命中通过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推翻清政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