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建议_第1页
语文高考建议_第2页
语文高考建议_第3页
语文高考建议_第4页
语文高考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高考建议

对湖南省高考语文自行命题的认识和建议

湖南

省津市一中郁振霞

语文学习“乏”而“泛”,“乏”者谓其无味,“泛”者谓其无边。我们很多同学没有趁高一、

高二学习相对轻松时好好学好语文,到了高三月考一考就急了,一急就容易出问题:有的病

急乱投医,一不做,二不“休”,拿一本大部头的练习试卷就一头扎了进去;有的干脆听天

由命,寄希望于无为而“治”•这两种极端的做法的结果都不会令人满意。于是我们很多同

学对语文学习出现了困惑和浮躁:语文不学不得了,学了不见好,真是欲罢不能,欲学还差。

其实这是没有理解语文的特点所犯的浮躁病: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它似乎没有“块状”

的知识,也似乎没有明显的层次性;有的是点点滴滴滴的积累,有的是心领神会的感悟,这

不能够靠一朝一夕,但又不能不靠一朝一夕,真正的语文素养决不能速成,只能日积月累。

所以我们要提高语文水平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努力。

当然我们也可以适当地注意点方法,提高我们学习的效率。比如说仔细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

卷,特别是我们湖南自行命题的独具特色的试题对我们的教、学是很有好处的。

湖南高考自从2004年开始自行命题,现已走过了八年。2012年高考命题方案现已公布。与

2011年相比,我省2012年高考命题方案未作任何变化,只是分值有些小变动。这也表明,

从2004年开始的我省高考自行命题工作已经进入成熟操作阶段。

当然对于高考命题,我也有些个人见解。

一、基础题,字音、字形和成语不要选用特别冷僻的词语。所出现的错误都是实际语言运用

中可能发生的错误。如“仰慕”m6,“万壑”hb,“未雨绸缪”mid,“毗连”bi,“奶酪”lu

do不考标点符号,我个人非常赞成。因为标点符号虽然也存在一些混淆和用错的毛病,

但相对于其他语文错误,其危害性要稍稍轻--点,况且标点符号在作文中可以得到考查。在

实际语言运用中,标点符号的对错又是争议最大的。可以说考标点符号无论是从命题还是考

试的角度都是最费力不讨好的。

二、文言文阅读材料不要过于单一。要改变以前史传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涉及面要尽量广泛。

像2010年考查传记《诸葛孔明》,2011年考查散文《严祺先文集序》,内容就有了变化。因

为不论是哪种文体,考查的内容都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断句、文意理解和文言翻译。

当然文意理解现改成简答题,无形中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因为小现代文里也有简答题,文言

文也有,而大阅读里更多,还增加了语言运用题,所以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充裕。

三、名句默写要尽量考名篇名句。我省高考命题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考名篇不一定考名句。

收进中学教材的当然都是名篇,但如果不考其中的名句,在主观上是引导学生完整地背诵,

但是客观上会增加学生负担,严重地会使个别试题成为大家都做不到的无效题。我觉得名句

默写还是应当考查思想性、文学性都很强并且有一定引用频率的句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也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诗词鉴赏要尽量体现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水平。像2011年考的诗歌《春暮西园》难度不

大,也比较通俗易懂。而设题是“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这样学生自然能调动自己掌

握的诗词鉴赏知识,写自己最擅长的一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将自己的的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体现出来。

五、小阅读材料不要过于知识化,而要更贴近生活。这几年湖南卷做了一些改革,现代文既

考查科技文,也考查社科文,不再局限于科技文。2010年考的《志愿精神》,是2011年选

的是《今夜星光灿烂》中关于明星的话题,这两篇文章都是高中生们热衷的话题,所以让学

生有阅读兴趣。

六、语言表达试题不要一味增加分数,而是要精选题目。这两年兴起后,似乎势头太盛。2010

年是6分,2011年是9分,据2012年新的湖南《考试说明》将增至12分。这无疑又在为

学生设置难度。当然对于语言表达,作文也可以考查到,甚至作文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的。而这题实际上.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分解式考查,往往是一份试卷中最能体现命题

者创意,最能出彩最有特色的一道试题。语言表达试题,有时就训练某项语文能力是很到位

的。如果题目命得好,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七、作文命题不要太程式化,要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近三年我省的作文命题,社会反响较

好,也得到了国家考试中心的高度评价。但我个人认为2011年的作文更好。

当然,以上只是我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浅显的看法,最后希望我们湖南高考语文的命题真正能

从学情出发,真正能为学生考虑,让真正爱语文的学生在考试中能突显出来,而不是一个灰

溜溜的成绩,要让高考语文也“看得见

2012年2月20日

谈谈我对高考语文命题的认识、意见与建议

常德市七中汪华

作为影响中国教育和全社会的高考,其指挥棒作用应如何发挥?命题是最关键之所在。语文

命题应该考什么?应该怎样考?这三十几年高考命题和考纲,已经昭示得十分明确了。然而,

这样的命题,有许多“非语文”的东西,有许多不能考出语文能力的东西,有许多不利于创

新人才培养的东西。

目前,由高考命题的副作用而导致的我国教育的畸形态势不能不引起命题专家与考纲制定者

的注意。著名学者周国平对我国的考试和教育曾忧心忡忡地说:“今天的教育已经多么严重

地违背了常识。一种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和谋生树为目标,使受教育

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来

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我们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

高考命题的依据理应兼顾考试大纲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纲”重在规定本年度高考考什

么、怎么考,而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它与择优选拔部分考生的高考

目标虽有不同,但由于目前招生数量及比例的加大,考题更应面向全体高中学生。高考尽管

是高校的招生考试,但它不能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应与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和谐统一,

应起到引领中学教学的良好作用。

本人对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与语文教学实际存在的一些不和谐之处,作了一些思考,很不成

熟,在此就教于方家。

1.试卷的整体难度应该降低,试题数量应该减少,要保证学生做题有较充足的时间。对于

试题的难度,我们认为,语文考试要让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的考生能考到140分以上,而目

前的最高分只有137分左右,且人数少之又少,连十万分之一也不到。语文在高中学生心目

的地位真正是“语老五”了,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因为语文的

区分度小,怎么学都得不了高分。

另外,语文命题的卷面文字不宜太长,要让考生有阅读思考的时间,众所周知,语文要考的

应是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不是认字阅读的速度,如果没有合理的文字数量限制,没有必

要合理的时间保障,那就只能逼迫考生“猜题押宝”,靠运气来得分,这还是在考语文能力

吗?

2.字音题应该弱化音调的辨别,强化声母的考查。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误读的

绝大多数原因是声母的误读,所以考查声母误读更有效,重点也要纠正“秀才读半边”的情

况。如“莘莘学子”等误读现象。

3.错别字的考查移入作文中是否有反思效应。虽说一个错别字扣1分,理论上不封

顶,但从考试评卷上看,又有潜规则,要么前3字不扣分,要么6分或10分封顶,特别是,

要求阅卷者去甄别,不现实,不科学,不公平,无效度。这些内容可在一定的语境中设题考

查。目前的考查形式脱离语境,也就剥离了“意义”。而这样的脱离意义的技巧考查,因为

偏离语言本质而使得其价值大打折扣,也误导中学语文教学。

4.古典诗歌鉴赏应该降低难度,立足于根本。要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功的

考查,不作太过细致的挖掘,极端个性化的解读应留给研究者和有兴趣的人去做,不适合高

考考试,更不能用专家的研究和《唐诗宋词鉴赏》词典的解读,来考学生。以重在涵咏引发

学生阅读兴趣为主,过深、过偏,会使学生丧失阅读鉴赏古诗的兴趣。首先应考查学生是不

是读得懂,然后再考查意境、主旨和写作技巧等。

5.文言文阅读,要把握好“浅易文言”的尺度。选文不宜艰深,设题不要太隐晦,

也不要太绕,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是否能读懂“浅易文言文”。翻译应该注意体现“理解和现

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且应该降低难度,以响应“浅易”的要求。文意选择

题还是逐步减少并逐步取消为好。命题者在此煞费苦心地编制选择题,让考生捉迷藏,这能

考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吗?

6.应该调整选考内容的设计。考纲规定的阅读选考内容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

用类文本阅读。而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中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

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当前中学教学现状

是,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不学,这个教学现状谁能改变?这样的社会大

环境能无视吗?但是,从教学情况来看,实用类文本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很小,学生投入时间

最少,但是在高考中选考实用类的学生比例并不低,得分率有时比文学类更高,况且选考文

学类文本的考生语文功底要比选考实用类文本的考生好,这种不公平、不科学的考试,如何

解决?是否把占教材比例最高、学生投入最多的文学类阅读纳入必考?(建议把“文学类文

本”的考查放在“必考部分”)

7.一般论述文的考查,应以考查实际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主。前几年的命题中的客观选

择题,设题太绕,偷换几个概念、已然必然的转换,特称全称的变化,句子变换一下说法等,

这样的命题,使读懂文章的做错了题是常有的事;读不懂文章作对了题,也是常有的事。建

议取消选择题,改用主观题。且选文,也要规范易懂,不要选那些连作者自己都看不懂的文

章,尤其不要选那些所谓“高科技”“新术语洋论文”,令考生流连在各种专业术语之间,毕

竟“文贵清通

8.作文建议加大论述类文章考核力度。考纲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而在

课程标准的必修课中则没有写作文学类文章的要求。在社会实践中,从更实际、实用的角度

看,走上文学道路的考生毕竟是极少数,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是大多数人的需要。

作文不应排斥文学性。但高考作文命题也没必要往文学方面引导。

9.作文可适当考虑增加字数要求和分值。800字给考生的空间毕竟太小,不足以

充分展示其写作能力,也不利于“发展等级”中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发挥;分值

似应增加到70分为佳。阅卷形式和组织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加强,以保证公平、公正原则。

据阅卷教师反映,作文阅卷的组织每年都不够严谨和规范,要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规范。

10.作文命题要慎出所谓“新材料作文”。尽管高考可以命出好的“材料作文”,但

它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各地的模拟题“材料作文”泛滥,因“材料作文”限制过多,阅读材料

就使许多考生审题出现问题,会造成写作能力考查的不公平,因为作文是以考学生的写作能

力为主,不是考阅读,故不要在审题上设置过多的障碍,且“材料作文”由于限制过多,不

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好的材料作文的命制,也是没必要排斥的。如何把握

好这个度,值得研究。

另外,我们的作文命题是否可以参考一下美国、法国的作文命题。美国的作文命题

给考生提供两种有争议的观点,然后让考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命题的内容比较实用,更接近社会实际,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考查。而我国的高

考作文题目的内容,比较“虚”,特别重视考生的“人文素养”和“文采”的考查。例如,

广东的“传递”,江苏的“怀想天空”,湖南的“诗意的生活”,安徽的“提篮春光看妈妈”

等等。这样的作文命题,有利于考生文学想象力的发挥,但对思辩能力和认识社会能力的考

查,相比美国的的作文命题,要弱一些。

我们的考试的目的是什么?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认识能力,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感,而不是

培养作家。事实上,作家不是学校语文教学所能培养出来的。何必要在高考中牺牲一个民族

的实际发展所需要的能力,而非要往文学方面引导呢?

谈谈我对语文高考命题的认识、意见和建议

“典雅厚重”是湖南省高考自主命题以来语文卷一直保持的优良传统。以“典雅厚重、求实

创新”为基点,选取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厚重”的作品,注重语言和词汇材料的“典雅”,

从而使整个卷面更加鲜明地洋溢出青春、阳光、温馨、和谐的审美情趣,是湖南语文卷对体

现高尚的文化价值的自觉追求。

2011年湖南省高考是我省实施“统一考试,分省命题”以来的第八次高考,也是实施新课

标高考方案后的第二次高考。典雅、工稳、新变、鲜活是2011年语文湖南卷的四个特点。

湖南卷语文试题坚持试卷结构、题型和难度的基本稳定。力求知识严谨、考点分布均衡,考

查目标明晰。坚持新课标指引的“自主性阅读”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向,题型设计更加注

重基础性和选择性,内容上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语言文字运用”坚持考查考生

的“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以及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文言文阅读”考

查考生对文言实词、虚词、文意的理解,以及断句和古文今译。“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

写”侧重从语言和文学两方面,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理解、识记和鉴赏评价的能力。“现代

文阅读”一是从把握和理解论点论据、筛选和整合信息、分析评价文本的意义与影响等方面,

考查考生对社科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能力;二是从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作品

表现手法、探究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方面,考查考生对文

学类文章的阅读能力。“选做题”根据新课标“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的原则”,侧

重考查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文由标题作文改为材料作文,表现出在继

续探索开放性与限制性有机结合的命题形式上的努力。

2011年湖南高考语文卷有几大新变化值得引起重视:

1、语言文字运用题。考虑到“古诗文默写”、“有增字、漏字及有错别字不给分”和作文题

“每1个错别字扣1分”的明确规定,考点由拼音、字形、词语、语病、语用5个调整为拼

音、词语、语病、语用4个。

2、文言文阅读。第8小题将“文意理解”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要求考生能在整体理解的

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相关内容,由去年的3分调整为4分。

3、古代诗歌鉴赏题。由原来提供2个鉴赏角度并设置两间,改为由考生”任选一个角度赏

树。

4、现代文(论述类升凫读。第14小题要求考生综观全文,谈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

候,你向内进入自己”一句的理解。

5、现代文(文学类)阅读。更灵活多样,如“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

鹏’”,在考查文意理解的同时兼顾了对“过程”的考查。

6、选做题。分别提供的是新闻和文化经典的语料•,任由考生自主选择题目、角度作答,由

6分增加到9分。

7、写作题。由过去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带提示的材料作文,改为不带提示的材料作文。

专家们表示,为充分发掘考生的能力素养和特长个性,2011年语文湖南卷以素质立意,在

考点的选择和题型的设计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利调整。这些变化鼓励考生打破常规,放开手脚,

进行个性化感悟、深层次剖析、多元化解读和自主选择并有创意地表达,充分展示其能力素

养和个性特长。

但是,语文科目是一门相对特殊的科目.从高考语文题的构成可以看出,高考主要是考查学生

的语文素养与理解能力.而众所周知,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提高并非•朝一夕之功,而是日

积月累,潜移默化习得的.所以,学生要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一一•

年级要积累丰富的词汇便于阅读,进行大量的有益的课外阅读,并连贯初中三年,这是提高语

文能力的不二法门.如果仅仅是高中老师抓阅读理解,那么多半是费力又收效甚微的.

另外,我私底下对语文高考主观题的阅卷,是颇有质疑的.主观性较强,会否影响阅卷的客观性

科学性?如果有责任心较差的现象存在,那么,对高考考生是不公平的.并且,一些专家学者也写

过文章表示对高考语文主观题的标准答案质疑.因为,有很多问题,本身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

题,根本不存在标准答案,那么,对于不符合标准答案甚至与之相反的而又言之有理的考生答

卷,该如何酌情给分呢?老师下手的轻重,往往有几分的差距,尽管表面看来,几分差距不大,但

是须知,高考的几分之差,有时是决定考生能否上线,上什么线的问题,是决定考生命运的几分

啊!

对于高考命题,谈不上有什么建议,只想趁此机会写下我的疑惑,渴望有专家能解除这个疑惑

而已.

我国的高考命题又要开始紧锣密鼓进行了,截至今年,我国的统一

高考命题和各省市的自主命题加在一起,已有三十儿年了,其中有过不

少的变化和改革,但是全国和多数省市近十几年形成的命题格局,却变

化不大。我国的高考命题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其中不止语文一科)。

作为影响中国教育和全社会的大考,其指挥棒作用应如何发挥?命题是

最关键之所在。

语文命题应该考什么?应该怎样考?这三十儿年高考命题和

考纲,已经昭示得十分明确了。然而,这样的命题,有许多“非语文”的

东西,有许多不能考出语文能力的东西,有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

东西,难道还有必要坚持吗?

本文对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与语文教学实际存在的一些不和谐之处,作了•

些思考,很不成熟,只是表达一下语文教师的拳拳之心,诚请考纲制定专家和命题专家听听

一线教师的心声,亦请各位网友多多指教,并留下您的宝贵意见。

高考命题的依据理应兼顾考试大纲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纲”重在规定本年度高

考考什么、怎么考,而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它与择优选拔部分考生

的高考目标虽有不同,但由于目前招生数量及比例的加大,考题更应面向全体高中学生。高

考尽管是高校的招生考试,但它不能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应与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和谐

统一,应起到引领中学教学的良好作用。

以下是我们的一些思考和建议,请专家和博友指正。

1.试卷的整体难度应该降低,试题数量应该减少,要保证学生做题有较充足的

时间。对于试题的难度,我们认为,语文考试要让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的考生能考到140

分以上,而目前的最高分只有137分左右,且人数少之又少,连十万分之一也不到。语文在

高中学生心目的地位真正是“语老五”了,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

因为语文的区分度小,怎么学都得不了高分。以广东高考为例,自广东高考由标准分改为原

始分以来,广大中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骤然下降,有的学校减少了语文学习的课时.,增加了

,,数学,,等学科的课时。

另外,语文命题的卷面文字不宜太长,要让考生有阅读思考的时间,众所周知,

语文要考的应是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不是认字阅读的速度,如果没有合理的文字数量限

制,没有必要合理的时间保障,那就只能逼迫考生“猜题押宝”,靠运气来得分,这还是在考

语文能力吗?

2.字音题应该弱化音调的辨别,强化声母的考查。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误读

的绝大多数原因是声母的误读,所以考查声母误读更有效,重点也要纠正“秀才读半边'’的情

况。如“莘莘学子”等误读现象。

3.错别字的考查移入作文中是否有效应反思。虽说一-个错别字扣1分,理论上不封顶,

但从考试评卷上看,又有潜规则,要么前3字不扣分,要么6分或10分封顶,特别是,要

求阅卷者去甄别,不现实,不科学,不公平,无效度。这些内容可在••定的语境中设题考查。

目前的考查形式脱离语境,也就剥离了“意义”。而这样的脱离意义的技巧考查,因为偏离语

言本质而使得其价值大打折扣,也误导中学语文教学。

4.古典诗歌鉴赏应该降低难度,立足于根本。要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功

的考查,不作太过细致的挖掘,极端个性化的解读应留给研究者和有兴趣的人去做,不适合

高考考试,更不能用专家的研究和《唐诗宋词鉴赏》词典的解读,来考学生。以重在涵咏引

发学生阅读兴趣为主,过深、过偏,会使学生丧失阅读鉴赏古诗的兴趣。首先应考查学生是

不是读得懂,然后再考查意境、主旨和写作技巧等。

5.文言文阅读,要把握好“浅易文言”的尺度。选文不宜艰深,设题不要太隐晦,

也不要太绕,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是否能读懂“浅易文言文”。翻译应该注意体现“理解和现代

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且应该降低难度,以响应“浅易”的要求。文意选择题还

是逐步减少并逐步取消为好。命题者在此煞费苦心的编制选择题,让考生捉迷藏,这能考出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吗?

6.应该调整选考内容的设计。考纲规定的阅读选考内容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和

实用类文本阅读。而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中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

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当前中学教学现状

是,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不学,这个教学现状谁能改变?这样的社会大

环境能无视吗?但是,从教学情况来看,实用类文本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很小,学生投入时间

最少,但是在高考中选考实用类的学生比例并不低,得分率有时比文学类更高,况且选考文

学类文本的考生语文功底要比选考实用类文本的考生好,这种不公平、不科学的考试,如何

解决?是否把占教材比例最高、学生投入最多的文学类阅读纳入必考?(建议把“文学类文

本”的考查放在“必考部分”)

7.一般论述文的考查,应以考查实际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主。前几年的命题中

的客观选择题,设题太绕,偷换几个概念、已然必然的转换,特称全称的变化,句子变换一

下说法等,这样的命题,使读懂文章的做错了题是常有的事,读不懂文章作对了题,也是常

有的事。建议取消选择题,改用主观题。旦选文,也要规范易懂,不要选那些连作者自己都

看不懂的文章,尤其不要选那些所谓“高科技”“新术语洋论文”,毕竟“文贵清通”。

对此,南京师大博导、江苏高考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也说:“面对它列出一篇汉

学的论文,本人用了十几分钟时间,看了三遍,才从晕天黑地中看清了他在说什么,试想,

考生能在几分钟内看明白吗?"(《语文教学研究》2011.4)

8.作文建议加大论述类文章考核力度。考纲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而在课程标准的必修课中则没有写作文学类文章的要求。在社会实践中,从更实际、实用的

角度看,走上文学道路的考生毕竟是极少数,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是大多数人的需要。

作文不应排斥文学性。但高考作文命题也没必要往文学方面引导。

9.作文可适当考虑增加字数要求和分值。800字给考生的空间毕竟太小,不足以

充分展示其写作能力,也不利于“发展等级”中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发挥;分值似

应增加到70分为佳。阅卷形式和组织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加强,以保证公平、公正原则。

据阅卷教师反映,作文阅卷的组织每年都不够严谨和规范,要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规范。

10.作文命题要慎出所谓“新材料作文”。尽管高考可以命出好的“材料作文”,但它

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各地的模拟题“材料作文”泛滥,因“材料作文”限制过多,阅读材料就使许

多考生审题出现问题,会造成写作能力考查的不公平,因为作文是以考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

不是考阅读,故不要在审题上设置过多的障碍,且“材料作文''由于限制过多,不利于学生创

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好的材料作文的命制,也是没必要排斥的。如何把握好这个度,

值得研究。

11.我们的作文命题是否可以参考一下美国、法国的作文命题?美国的作文命题

给考生提供两种有争议的观点,然后让考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命题的内容比较实用,更接近社会实际,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考查。而我国的高

考作文题目的内容,比较“虚”,特别重视考生的“人文素养”和“文采”的考查。例如,广东的

“传递”,江苏的“怀想天空”,湖南的“诗意的生活”,安徽的“提篮春光看妈妈”等等。这样的

作文命题,有利于考生文学想象力的发挥,但对思辩能力和认识社会能力的考查,相比美国

的的作文命题,要弱一些。

我们的考试的目的是什么?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是也;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

什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认识能力,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感,

而不是培养作家。事实上,作家不是学校语文教学所能培养出来的。有在作家的路子上发展

的,让他自由发展好了,例如韩寒、郭敬明,给他们提供良好的读书写作的环境便可以了,

何必要在高考中牺牲一个民族的实际发展所需要的能力,而非要往文学方面引导呢?

目前,由高考命题的副作用而导致的我国教育的畸形态势不能不引起命题专家与考纲制定者

的注意。著名学者周国平对我国的考试和教育曾忧心忡忡地说:“今天的教育已经多么严重

地违背了常识。一种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和谋生树为目标,使受教育

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来

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我们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

谈谈我对语文高考命题的认识、意见和建议

语文高考命题本着“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原则,在积极

地发挥其导向作用,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如果我们能重新对语文高考命题进行全方

位审视和深刻的反思,也许就不难发现存在着的与其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将高考语文命题视为语文教学的“指挥棒”是一种错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称高考语

文命题为“指挥棒”,且深信不疑,而对这种称呼是否妥当,却很少作一番冷静的思索。所

谓“指挥棒”,《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作这样的解释:①乐队指挥,交通

警等指挥时用的小棒;②借指起导向作用的事物(多含贬义)。人们将高考命题称之为“指挥

棒”,显然是取的第二个义项,而且不含贬义。怎么比,并无妨;问题是,既然是“指挥棒”,

就得随着它“转”,而语文教学也就得随着高考语文命题这根指挥棒“转”,让语文教学跟着

高考这根指挥棒“转",会“转"出什么结果呢?我们再也不能无视这样一个现实:在“高

考语文命题是指挥棒”这一错误舆论的误导下,如今不少语文教师进入误区,语文教学偏离

轨道、陷入困境;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出于追求高考升学率这

一功利目的,“跟着高考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成了时尚;真正站在素质教育的高

度,依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包括听说读写)语文基本功和基本

技能训练的,并不多见。这又怎能不导致语文教学方向性的偏差?又谈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

量和效率?过去有人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依我看,现在还应加上一条,就是“偏”。

这个问题不尽快解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考查的内容、方式已与当今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众所周知,学生的语文素质

应包括听说读写几个方面,语文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根本点就是要严格训练学生这几个方面

的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这几个方面全面发展。高考语文命题也理应涉及这几个方面,

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地反映考生的语文水平。可从近几年高考语文命题的实际

看,考查的内容仅涉及“读”(还不包括诵读等)和“写”两个方面,而对“听”与“说”

两个方面却未作要求。其实,语文的“听”与“说”至关重要,单就“说”而言,一方面口

头表达最能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另•方面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学生应具备的

语言修养。可见,高考语文命题与当今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相去甚远,并不能很好地体

现语文素质教育的精神。同时,由于受某种因素的制约,目前高考语文除侧重考查读与写的

能力外,也未能采用一个比较合理的检测手段(如听力考试、口试等)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

行有效的考查,以全面衡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考查内容的偏颇失衡就不可避免地影响r

检测的信度和效度,难怪不少语文教师还有这样的感触:往往“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在高

考中反而得不到高分”。

三、试题偏难,产生了很大的负效应。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试题是偏难的。考查内容有难

度,固然是由语文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但也与命题者的人为因素有关。试题偏难,

加之命题的某些疏漏(仅1997年,值得商榷的就有十多处),150分制的高考语文试题,

考生能拿到100分尚不容易,超过更难,历年的考查结果都表明,语文能达120分的

确是凤毛麟角;其他学科就不同,14。分以上也不稀罕。我想,语文得120分,与其

他学科(如数学)得140分究竟有多大区别,也很难说,总不能说数学学得好,语文学得

差吧?内行的是懂这一点的。我们承认中学生语文水平普遍偏低,但每年高考,考生逾百万,

为何至今连140分(不用说150分)竟一个也没有!我们是不是应该再降低一下高考语

文试题的难度?难度不降低,害莫大焉。在“应试教育”的阴影尚挥之不去的背景下,分数

是个“宝。你不看重,学生看重;你不重视,社会重视,家长重视。事实上,语文试题得

分偏低而不易得高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确是匪夷所思。-是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失去动力,致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难以和谐地开展。语文教师

希望学生学好,也只能是一厢情愿,他们从事语文教学可谓举步维艰。二是出现学科之间学

习的不平衡。不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转移,重“理”轻“文”的现象尤其严重。结果是,他

们的数理化越学越好,语文却越来越差,于是产生了“马太效应”。三是社会不理解、教师

受冷遇。现在就有不少人认为“语文教与不教无所谓”、“语文人人都能教、人人都难教好”。

因此,语文教师压力很大。尤其是那些高中毕业班的语文老师,他们也希望通过理想的高考

成绩来得到社会的认可,可高考成绩一揭晓,不少人只能发出“欲说如今好困惑”的感叹!

倘若再来一届,便又会道出“才跳离苦海,又入迷宫”的无奈心声。

对语文高考命题的认识、意见和建议

石门一中林敏

一、高考语文试题的四大弊病高度紧张的考生难出水平

据说,每年高考出题时,命题组都要智斗那些热衷于猜题的投机者「我偏不让你猜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考命题研究者一语中的,深刻揭示了当前高考语基试题的弊病:第一

弊病是知识题脱离课本,在古今典籍的汪洋大海中寻觅考题。这使得学生无兴趣学课本,老

师不认真讲课本,都一味地揣测命题者的选题范围和思路,押宝式地搞“迁移训练”,命题

“指挥棒”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第二弊病是文字阅读量越来越大,儿篇文言文和现代文阅

读一遍就得几十分钟,这导致考生来不及思考,只能“即兴”回答,所谓的“能力考查”也

成了一•句空话。第三个弊病是,语文考试是讲求“贯通”和“灵气”的考试,然而,为了在

现代文阅读中引出得分点,命题者往往弄出一些不成问题的问题;为了把考生的思路引向局

部,命题者只好在考卷上标出许多“记号”,这是在“弯弯绕”,搞“脑筋急转弯”游戏。第

四个弊病是,作为考生语文综合素质最直接显示的高考作文,还不占据重点考查的分量,留

给考生作文的时间太少了。其实有些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如标点的使用、错别字和病句改正、

成语理解、模仿造句等,根本不必单列出来考试,只要看一看考生的作文就成了,但是出卷

时还是要单独出题,显得多余。

这位专家说,他自己也曾试着做过几回“选择题”,结果不是看不明白题目,就是几乎

全都选错了。他还曾经下过一次“水”,写了一篇平平常常的“高考作文”,结果竟花了一个

半小时。他因此感叹:”面对这样的试题,高度紧张的考生能真正考出自己的水平来吗?”

二、亦步亦趋,难有大胆创新只有两地作文提至70分

纵观命题思路,各省市仍然视全国卷为范本,亦步亦趋,不敢有自己大胆的创新,今年

全国仍然只有上海与福建省,将高考作文提高到70分,没有第三个省份大胆跟进。从语基

题部分来看,试卷中大量的题目,实际上都重在考查学生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能力。最为明显

的特征是:在每年的高考语文卷子中都有一道名曰“科技文阅读”的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

所谓“说明文阅读能力:全国卷选的一篇《地球气候成因新说》,共820字。全篇充斥着数

字和专业名词,读来枯燥乏味,单调平淡,毫无美感可言。而下面的三道阅读题都是要求学

生判别其句子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一共9分。

一位命题研究专家说道,高考作为指挥棒,命题要符合三大原则:要有利于答题,体现

相对的公平和公正;要有利于具有不同的素质和积累的学生的最佳发挥;要有利于引导语文

写作教学,促成学生个性化、素养化的发展。但面对如今的高考试题,不知道命题者们是否

想过,为了对付这样一道阅读理解的选择题,一个孩子从进入高中开始,要阅读多少篇同样

枯燥乏味的所谓“科技说明文”,要做多少道“模拟试题”,才能拿下这9分?而在这个过程

中,他们丢失的是什么?是对汉语的领悟力、想像力和鉴赏力,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光。那

么,语言学习的规律是什么?是积累、感悟、想像,还是逻辑分析?这样做的结果是将考生

引向逻辑分析的死胡同,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到底是什么?

三、未来高考命题的三大趋势:人本性、素养性、表现性。

可以说,人文关怀高于一切,怎样在考卷,特别是高考作文中使学生不论水平高低,言

语的优势如何,都能让他们的语文水平发挥到最高程度,给他们最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

也就最大地体现在命题的公平和公正匕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能够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最擅长

的方面去发挥,而不是让他们为了凑合命题而去说假话、套话。怎样尊重一个十二年寒窗苦

读的生命,怎样让他们的话语在最重要关头得到充分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的命题者们在命

题形式上,在命题观念上,要有什么样的改变。

其次是素养性。今天的语文教改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了,走了比较远的路了。其中有

个核心概念,叫做“语文素养”,针时以往强调能力、训练,今天提出了三维学习,提出了

研究性学习,提出了方方面面的提高,但是高考命题却又是一套。基础教育改革走的是人本

化、素养化的道路,但高考命题考的大部分却都是并不能够体现语文素养的东西。比如语音

题,比如找错别字。

第三是表现性。语文索养在能力层面上,就是表现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那么考生阅读

的能力要从哪里体现?真正的语文应该是对语文的意识,语文的思维,是对字词句的

真诚的理解,是心灵的自由,是精神的托付。最能体现语文的这种理想的应该是写作,应该

是言语的表现性。阅读,也能体现,但它不是简单的对字词句的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它可以

是鉴赏,可以是批判,总之,它要包含着自己的创新的思考。但是,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高

考只考作文就够了,阅读考查的也一样是写作能力,言语悟性,它可以考鉴赏、评论,还可

以批判,对于给出的文章,可以让考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阅读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如果

不能将阅读的东西转化为言语表达能力,那么这样的阅读就是浪费。

这位命题研究专家列举了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法国的高三分“文、理、经济科”,

作文考试各科均有三题,学生可任意选做一题。题目不但有深度,而且没有标准答案作参考,

完全靠自己习文阅读的功力。与之相比,我们的命题者们应该感到汗颜,法国人将作文分科

命题,照顾到不同语言兴趣的考生倾向,照顾到他们的不同需求,这正是最基本的命题原则

------人本关怀。

谈谈我对高考语文命题的认识、意见和建议

我国的高考命题又要开始紧锣密鼓进行了,截至今年,我国的统一高考命题和各省

市的自主命题加在一起,已有三十几年了,其中有过不少的变化和改革,但是全国和多数省

市近十几年形成的命题格局,却变化不大。我国的高考命题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其中不

止语文一科)。作为影响中国教育和全社会的大考、其指挥棒作用应如何发挥?命题是最关

键之所在。

语文命题应该考什么?应该怎样考?这三十几年高考命题和考纲,已经昭示得十分明

确了。然而,这样的命题,有许多“非语文”的东西,有许多不能考出语文能力的东西,有

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东西,难道还有必要坚持吗?

本文对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与语文教学实际存在的一些不和谐之处,作了一些思考,

很不成熟,只是表达一下语文教师的拳拳之心,诚请考纲制定专家和命题专家听听一线教师

的心声。

高考命题的依据理应兼顾考试大纲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纲”重在规定本年度高

考考什么、怎么考,而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它与择优选拔部分考生

的高考目标虽有不同,但由于目前招生数量及比例的加大,考题更应面向全体高中学生。高

考尽管是高校的招生考试,但它不能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应与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和谐

统一,应起到引领中学教学的良好作用。

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请专家指正。

1.试卷的整体难度应该降低,试题数量应该减少,要保证学生做题有较充足的时间。

对于试题的难度,我认为,语文考试要让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的考生能考到140分以上,而

目前的最高分只有137分左右,且人数少之又少,连十万分之一也不到。语文在高中学生心

目的地位真正是“语老五”了,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因为语文

的区分度小,怎么学都得不了高分。广大中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骤然下降,有的学校减少了

语文学习的课时,增加了“数学”等学科的课时。

另外,语文命题的卷面文字不宜太长,要让考生有阅读思考的时间,众所周知,语文

要考的应是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不是认字阅读的速度,如果没有合理的文字数量限制,

没有必要合理的时间保障,那就只能逼迫考生“猜题押宝”,靠运气来得分,这还是在考语

文能力吗?

2.字音题应该弱化音调的辨别,强化声母的考查。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误读的绝

大多数原因是声母的误读,所以考查声母误读更有效,重点也要纠正“秀才读半边”的情况。

如“莘莘学子”等误读现象。

3.错别字的考查移入作文中是否有效应反思。虽说一个错别字扣1分,理论上不封顶,但从

考试评卷上看,又有潜规则,要么前3字不扣分,要么6分或10分封顶,特别是,要求阅

卷者去甄别,不现实,不科学,不公平,无效度。这些内容可在一定的语境中设题考查。目

前的考查形式脱离语境,也就剥离了“意义”。而这样的脱离意义的技巧考查,因为偏离语

言本质而使得其价值大打折扣,也误导中学语文教学。

4.古典诗歌鉴赏应该降低难度,立足于根本。要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功的考

查,不作太过细致的挖掘,极端个性化的解读应留给研究者和有兴趣的人去做,不适合高考

考试,更不能用专家的研究和《唐诗宋词鉴赏》词典的解读,来考学生。以重在涵咏引发学

生阅读兴趣为主,过深、过偏,会使学生丧失阅读鉴赏古诗的兴趣。首先应考查学生是不是

读得懂,然后再考查意境、主旨和写作技巧等。

5.文言文阅读,要把握好“浅易文言”的尺度。选文不宜艰深,设题不要太隐晦,也

不要太绕,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是否能读懂“浅易文言文”。翻译应该注意体现“理解和现代

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且应该降低难度,以响应“浅易”的要求。文意选择题

还是逐步减少并逐步取消为好。命题者在此煞费苦心的编制选择题,让考生捉迷藏,这能考

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吗?

6.应该调整选考内容的设计。考纲规定的阅读选考内容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

类文本阅读。而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中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

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当前中学教学现状是,

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不学,这个教学现状谁能改变?这样的社会大环境

能无视吗?但是,从教学情况来看,实用类文本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很小,学生投入时间最少,

但是在高考中选考实用类的学生比例并不低,得分率有时比文学类更高,况且选考文学类文

本的考生语文功底要比选考实用类文本的考生好,这种不公平、不科学的考试,如何解决?

是否把占教材比例最高、学生投入最多的文学类阅读纳入必考?(建议把“文学类文本”的

考查放在“必考部分”)

7.一般论述文的考查,应以考查实际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主。前儿年的命题中的客

观选择题,设题太绕,偷换几个概念、已然必然的转换,特称全称的变化,句子变换一下说

法等,这样的命题,使读懂文章的做错了题是常有的事,读不懂文章作对了题,也是常有的

事。建议取消选择题,改用主观题。且选文,也要规范易懂,不要选那些连作者自己都看不

懂的文章,尤其不要选那些所谓“高科技”“新术语洋论文”,毕竟“文贵清通”。

对此,南京师大博导、江苏高考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也说:''面对它列出一篇汉学的

论文,本人用了十几分钟时间,看了三遍,才从晕天黑地中看清了他在说什么,试想,考生

能在几分钟内看明白吗?"(《语文教学研究》2011.4)

8.作文建议加大论述类文章考核力度。考纲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而在

课程标准的必修课中则没有写作文学类文章的要求。在社会实践中,从更实际、实用的角度

看,走上文学道路的考生毕竟是极少数,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是大多数人的需要。

作文不应排斥文学性。但高考作文命题也没必要往文学方面引导。

9.作文可适当考虑增加字数要求和分值。800字给考生的空间毕竟太小,不足以充

分展示其写作能力,也不利于“发展等级”中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发挥:分值似

应增加到70分为佳。阅卷形式和组织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加强,以保证公平、公正原则。

据阅卷教师反映,作文阅卷的组织每年都不够严谨和规范,要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规范。

10.作文命题要慎出所谓“新材料作文”。尽管高考可以命出好的“材料作文”,但它

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各地的模拟题“材料作文”泛滥,因“材料作文”限制过多,阅读材料就

使许多考生审题出现问题,会造成写作能力考查的不公平,因为作文是以考学生的写作能力

为主,不是考阅读,故不要在审题上设置过多的障碍,且“材料作文”由于限制过多,不利

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好的材料作文的命制,也是没必要排斥的。如何把握好

这个度,值得研究。

11.我们的作文命题是否可以参考一下美国、法国的作文命题?美国的作文命题给考

生提供两种有争议的观点,然后让考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命

题的内容比较实用,更接近社会实际,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考查。而我国的高考

作文题目的内容,比较“虚”,特别重视考生的“人文素养”和“文采”的考查。例如,广

东的“传递”,江苏的“怀想天空”,湖南的“诗意的生活”,安徽的“提篮春光看妈妈”等

等。这样的作文命题,有利于考生文学想象力的发挥,但对思辩能力和认识社会能力的考查,

相比美国的的作文命题,要弱一些。

我们的考试的目的是什么?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是也;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

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认识能力,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感,而

不是培养作家。事实匕作家不是学校语文教学所能培养出来的。有在作家的路子上发展的,

让他自由发展好了,例如韩寒、郭敬明,给他们提供良好的读书写作的环境便可以了,何必

要在高考中牺牲一个民族的实际发展所需要的能力,而非要往文学方面引导呢?

谈谈我对语文高考命题的认识、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高中语文测试命题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新的课程标准体系对教育考试命题具有决定性影响:大规模教育考试通常是纸笔考试,考试

以试题为基本的测量单元,试题具有不同的形式,即题型,如多项选择题、匹配题、填空题、

简释题、问答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等。考试中采用不同的题型,并且每种题型保持一定

的数量比例,尤其是主、客观题的比例,以达到考试的效度利信度的平衡。

考试测量目标包含两个层面含义,一是理论层面的目标,称之为测量目标。过去,考试是以

知识立意,人们理解的考试的测量目标就是考查考生掌握了学科的哪些知识和基本技能现

在考试是以能力立意,人们理解考试的测量目标是考查考生的能力。通俗地说,考试就是考

察考生的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能力。

试题分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是选择题,选择题通常是由一个问题和一组备选答案组成,

在很多情况下,一道或多道选择题共有一段情景材料。选择题的问题可以是一个直接提问,

也可以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它们就是选择题的题干。备选答案可以是文字、数字或符号等,

备选答案中一般有一个或•个以上是正确的或最好的,其余的备选答案又称为干扰项或迷惑

项。情景材料可以是文字、图、表、符号等,含有考生应答需要的相关信息。

在我国的教育考试的选择题中,直接提问形式的题干和不完整陈述形式的题干,都很常见。

一般直接提问形式的题干,问题呈现得比较清楚明确,不容易产生歧义;不完整陈述形式的

题干更加简明,如果题干撰写得好,也能够比较清楚明确地呈现问题。但如果题干撰写有缺

陷,就有可能产生歧义。

主观题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测量各种比较复杂的行为目标。包括:(1)辨认或汲取相关信息

的能力和表达相关信息的能力;(2)分析归纳或分析说明材料的能力,包括文字、图表、

数据和关系材料;(3)解释各种关系的能力;(4)应用概念或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5)提

出、组织和表达观点的能力或用事实、资料支持观点的能力;(6)陈述推理的能力;(7)设

计实验或调查程序的能力;(8)提出假设的能力以及对资料进行分析支持或驳斥假设的能

力;(9)对论点或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

主观题编制出来后,尚未施测前制定比较详细的评分标准,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主观题的编撰

任务,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制定评分标准,对试题进行进•步的反思,从而使试题的表述更

加清晰,有利于使学生明白试题要求其作出的反应,作出合适的应答。同时,告诉考生试题

评价的标准也可以增强考试内容的相关性,使学生对试题作出适当的反应和应答。

二、关于我对语文高考命题的的浅薄认识

关于我国的统一高考命题和各省市的自主命题加在一起,已有三十几年了,其中有过不少的

变化利改革,就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来看,内容可谓群芳斗艳,“艳”的是试题的推陈出新,

“香”的是命题者的睿智和匠心。一任“桃花朵朵开”,现撷六朵入文:

高考命题的依据理应兼顾考试大纲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纲”重在规定本年度高考

考什么、怎么考、而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它与择优选拔部分考生的

高考目标虽有不同,但由于目前招生数量及比例的加大,考题更应面向全体高中学生。高考

尽管是高校的招生考试,但它不能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应可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和谐统

一,应起到引领中学教学的良好作用。本文对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与语文教学实际存在的一

些不和谐之处,作了一些思考,很不成熟,只是表达一下语文教师的拳拳之心。

1.试卷的整体难度应该降低,试题数量应该减少,要保证学生做题有较充足的时间。

对于试题的难度,我们认为,语文考试要让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的考生能考到140分以匕

而目前的最高分只有137分左右,且人数少之又少,连十万分之一也不到。语文在高中学生

心目的地位真正是“语老五”了,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因为语

文的区分度小,怎么学都得不了高分。以广东高考为例,自广东高考由标准分改为原始分以

来,广大中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骤然下降,有的学校减少了语文学习的课时,增加了“数学”

等学科的课时。

另外,语文命题的卷面文字不宜太长,要让考生有阅读思考的时间,众所周知,语文

要考的应是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不是认字阅读的速度,如果没有合理的文字数量限制,

没有必要合理的时间保障,那就只能逼迫考生“猜题押宝”,靠运气来得分,这还是在考语

文能力吗?

2.字音题应该弱化音调的辨别,强化声母的考查。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误读的绝大

多数原因是声母的误读,所以考查声母误读更有效,重点也要纠正“秀才读半边”的情况。

如,,莘莘学子,,等误读现象。

3.错别字的考查移入作文中是否有效应反思。虽说一个错别字扣1分,理论上不封顶,但从

考试评卷上看,又有潜规则,要么前3字不扣分,要么6分或10分封顶,特别是,要求阅

卷者去甄别,不现实,不科学,不公平,无效度。这些内容可在一定的语境中设题考查。目

前的考查形式脱离语境,也就剥离了“意义”。而这样的脱离意义的技巧考查,因为偏离语

言本质而使得其价值大打折扣,也误导中学语文教学。

4.古典诗歌鉴赏应该降低难度,立足于根本。要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功的考

查,不作太过细致的挖掘,极端个性化的解读应留给研究者和有兴趣的人去做,不适合高考

考试,更不能用专家的研究和《唐诗宋词鉴赏》词典的解读,来考学生。以重在涵咏引发学

生阅读兴趣为主,过深、过偏,会使学生丧失阅读鉴赏古诗的兴趣。首先应考查学生是不是

读得懂,然后再考查意境、主旨和写作技巧等。

5.文言文阅读,要把握好“浅易文言”的尺度。选文不宜艰深,设题不要太隐晦,也不

要太绕,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是否能读懂“浅易文言文”。翻译应该注意体现“理解和现代汉

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且应该降低难度,以响应“浅易”的要求。文意选择题还

是逐步减少并逐步取消为好。命题者在此煞费苦心的编制选择题,让考生捉迷藏,这能考出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吗?

6.应该调整选考内容的设计。考纲规定的阅读选考内容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

文本阅读。而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中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

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当前中学教学现状是,

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不学,这个教学现状谁能改变?这样的社会大环境

能无视吗?但是,从教学情况来看,实用类文本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很小,学生投入时间最少,

但是在高考中选考实用类的学生比例并不低,得分率有时比文学类更高,况且选考文学类文

本的考生语文功底要比选考实用类文本的考生好,这种不公平、不科学的考试,如何解决?

是否把占教材比例最高、学生投入最多的文学类阅读纳入必考?(建议把“文学类文本”的

考查放在“必考部分”)

7.一般论述文的考查,应以考查实际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主。前儿年的命题中的客

观选择题,设题太绕,偷换几个概念、已然必然的转换,特称全称的变化,句子变换一下说

法等,这样的命题,使读懂文章的做错了题是常有的事,读不懂文章作对了题,也是常有的

事。建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