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1页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2页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3页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4页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秒的认识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秒的认识。(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第4页“做一做”上)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珍惜时间的意识与习惯。

重点难点

重难点: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具学具

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教材第2页第一幅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

九、八、七...二、一)

2.教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

间?(1秒)

教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秒"O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一个有秒针的钟表,请同学们观察,你能从钟面上发现什么?

(我发现钟面上有时针、分针,还有秒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还有一些小格)

教师说明:同学们说得很正确,钟表上又细又长的针就是秒针。

2.在钟面上怎样表示1秒呢?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教师用课件演示秒针走1小格的动作,请学生观察。

3.请学生谈一谈对1秒钟有什么感受。

(特别短)

4.请学生继续观察课件中的表。教师演示秒针走一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1小格,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所以1分

=60秒)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1分=60秒。

5.教师出示有秒针的钟表,和同学们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

请学生谈感受。

(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过得也很快)

6.出示教材第4页“做一做"上第2题,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现在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你亲自实践一下,这段时间能做些什么。然后把你的感受告

诉同小组的同学。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WjA

二激/e

大约每天睡9()大约需要2()()大约要25(

⑴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由小组合作完成。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2.根据实际情况填一填。

1分钟跳()下1分钟做()道题1分钟写()个字

(考查知识点:时间与时间单位;能力要求: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1.填空。

⑴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内能深呼吸()次。

(2)从1数到30用了()秒。

(3)1分=()秒120秒=()分

2.绕操场跑1圈,王刚用59秒,李月用1分零3秒。谁跑得快?

(考查知识点:对秒的认识;能力要求:能熟练运用秒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

1.时秒分2.略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3:001:3010:052:252.略

B类

1.⑴略(2)略(3)602

2.王刚跑得快。

教材习题

教材第4页“做一做”

1.略2.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

作为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秒”经常会出现在“倒计时”中。

2经过时间的计算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经过时间的计算。(教材第4~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使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的换算方法。

难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学具

钟表、课件。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口答:

1.钟面上有()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0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秒针走一

圈是()分。

3.1时=()分1分=()秒

二自主探究

1.学习例lo

⑴出示例1:

42时=()分]

⑵师问:谁知道2时等于多少分?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因为1时是60分,所以2时是2个60分,也就是120分。所以2时=120分)

教师板书:2时=120分

(3)练习:3分=()秒,你是怎样想的?

(1分是60秒,3分就是60加60再加60,也就是180秒。所以3分等于180秒)

2.学习例2。

⑴出示例2:

引导学生观察钟表上所表示的时刻,小明几点离家,几点到校?

(小明7:30离家,7:45到校)

(2)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样算的?

独立完成后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个大格,每个大格是5分钟,所以一共是15分钟。也可以这样想:

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三巩固练习

1.3时=()分4分=()秒

2.小明来到商店门前,商店还没有开门,他看到营业时间牌上写着早9:00开门,晚8:00关门,

他又看了看自己的手表,心想:“现在才8:40,我还要等多久才开门呢?”

教师提问:你能帮助小明计算一下还要等多长时间吗?

用钟表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从8:40到9:00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回答:从8:40到9:00分针走过了4个大格,一共是20分钟,所以小明还要等20分钟。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体育课上跑400米,小强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小力比小强多用了多少秒?

2.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每天早晨要在7:35到学校,小明应该在几时几分前从

家出发?

(考查知识点:有关时间的计算;能力要求:能应用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B类

儿童游泳队测试100米蛙泳成绩。小强用2分28秒,小刚用3分5秒。小强比小刚快了

多少秒?

(考查知识点:有关时间的计算;能力要求: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

1.180240

2.从8:40到9:00分针走了4个大格,一共是20分钟。所以小明还要等20分钟。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1分54秒-1分48秒=6(秒)

2.小明应该在7时20分前从家出发。

B类

3分5秒-2分28秒=37(秒)

教材习题

教材第4页"做一做”

1180100

教材第6页“练习一”

1.少于1分钟多于1分钟2.时秒分3.略4.>>><>=

5〜7.略8.11:4020分12:004:1545分5:0025分5:25

9.在9:40的时候能到达。

11.(1)40分钟。

(2)眼保健操。

(3)最晚要7:30从家里出发,因为学校要求7:40到校,路上要用10分钟,那么比到校时

间提

前10分钟就是7:30从家出发。

(4)每节课都是40分钟,课与课之间的活动时间一般是10分钟,所以第四节课的时间

10:55—11:35o

板书设计

经过时间的计算

1时=60分1分=60秒2时=120分

3分=()秒

•宣f更多薪新见《创新一点通》!

1两位数加两位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材第9、第10页)

教学过程

1.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的),会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口算。

难点: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同学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主题图)

生:因为他们要去参观“世博会"啦!

师:跟小组同学说一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把主要信息板书出来。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为下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lo

师:现在老师想知道,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呢?你能根据刚才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

吗?该怎样列式呢?

生:要求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只要把一年级两个班的人数相加就可以了。我们已

知一⑴班有35人,一(2)班有34人,所以算式是35+34。

师:你会口算吗?试一试,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口算方法。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口算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把34分成一个整十数30和一个一位数4,先算出35+30=65,然后再算65+4=69。

生2:我是把35和34都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4,—位数,这样35分成30和5,34分成30和

4,然后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30+30=60;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5+4=9,最后把它们的和相加

60+9=690

对于学生的不同算法,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不必强求算法的统一。

师: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呢?谁会列式?

生:我们已经知道二⑴班有39人,二⑵班有44人,所以要买的车票张数就是这两个班的人

数和,算式是39+44。

师:谁能很快算出结果?说一说你的算法。

生1:我们可以先算39+40=79,再算79+4=83。

生2:我们还可以先算30+40=70,再算9+4=13,最后算出70+13=83。

只要学生算法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表扬鼓励。

2.教学“做一做"。

师: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课件出示:教材第

10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算法:

生1:三年级一共要买的车票数就是三年级两个班的人数之和,33+36=69(张)。口算的时候

可以先算33+30=63,再算63+6=69。

生2:要算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就要把四年级两个班的人数相加,36+38=74(张)。

口算的时候可以先算30+30=60,6+8=14,再算60+14=74。

生3:模仿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问:五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算式是41+42=83(张),也

就是说五年级一共要买83张车票。

【设计意图: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构建方

法。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15+75=37+24=81+11=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两

位数(和在100以内的)]

B类

一辆玩具汽车29元,一辆玩具坦克47元,如果这两样玩具都买需要多少元钱?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口算两位数

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75906192

B类

29+47=76(元)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一⑴班35人一(2)班34人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二⑴班39人二⑵班44人35+34=69(张)想:35+30=6565+4=69

三⑴班33人三⑵班36人或想:30+30=605+4=960+9=69

四⑴班36人四⑵班38人

五⑴班41人五⑵班42人

六⑴班39人六⑵班43人

2两位数减两位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两位数。(教材第11-13页)

教学过程

1.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难点: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口算。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去“世博会"参观的事情吗?大家把问题解决得真棒!今天我们继

续研究参观"世博会”购买车票的问题。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

主题图)

生1:我知道了普通快客的票价是65元,动车的票价是54元。

生2:我知道了乘坐世博专线大巴最便宜,票价是48元。

师:同学们获取了这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才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大家有信心正确解答问题

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鼓励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为新课的

探究奠定基础】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2。

师:今天老师还想请大家帮帮忙来解决问题!⑴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们已知普通快客的票价是65元,动车的票价是54元,要求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

多少钱,就是计算65比54多多少,用减法计算65-54o

师:你会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算法跟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我们可以先算65-50=15,然后再算15-4=1lo

对于算法合理的学生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表扬。

⑵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钱?

师:你知道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

生:我们已经知道普通快客的票价是65元,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是48元,要计算世博专线

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的票价便宜多少钱,用减法计算65-48。计算的时候,可以先算65-40=25,

再算25-8=17,所以结果是便宜了17元钱。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提问题并解答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问题合理,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鼓励。

2.教学"做一做"。

师:你能完成下面的习题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开展抢答比赛,汇报交流计算结果;对解答全部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究

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课上你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交流汇报。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97-43=52+16=34+56=

25+36=44-19=82-48=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减两位数;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B类

小红的爸爸体重是65千克,小红的体重是36千克,爸爸比小红重多少千克?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减两位数;能力要求:能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546890612534

B类

65-36=29(千克)

教材习题

教材第11页“做一做”

88328394549

教材第12页“练习二”

1.4759667854407278

2.8299778790895851

3.834.615.略

6.47195210

7.15248.884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

65-54=11(右)

IA

84

15

答: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11元钱。

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材第14页)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计算并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在众多方法中择优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难点: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和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退位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终于进入了世博园,同学们想不想进纪念品商店逛一逛呢?

【设计意图:借助轻松的谈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3。

师:说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3)

生:知道了世博园里的一个纪念品商店,上午卖出380个"海宝",下午卖出550个“海宝”。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说:

生: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

师:谁能尝试解答这个问题呢?先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算法跟大家分享?

生1:求这一天卖出多少个“海宝”,就是计算上午与下午卖出"海宝”个数的和,用加法

计算,算式是380+550。计算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因为380可以看作是38个十,550可以看作

是55个十,这样38+55=93,所以380+550=930。

生2:在计算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竖式笔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就要向前

一位进1,这样就是

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肯定表扬。

生: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

师:会解答这个问题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呢?

生1:求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其实就是计算上午与下午卖出的“海宝”相

差多少个,用减法计算,550-380=170(个)。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2:因为550可以看作55个十,380可以看作38个十,我们可以先计算55-38=17,所以

550-380=170o

生3:我们也可以借助竖式进行笔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当哪一位不够减时,

向前一位借1,就是这样算:

师:谁能说一说为什么百位上是1呢?

生:因为十位上的5减8不够减,向百位上借走了1,这样百位上还剩4,再减3就得1。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

2.教学“做一做”。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出下面各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展示竖式计算方法及结果,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整个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点拨”为主,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

习的机会,处理好课堂上可能生成的问题】

三总结提升

师: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满十进1;减法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把下列算式按得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50+170740-210290+310

>>

(考查知识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B类

解决实际问题。

180元290元310元

⑴妈妈准备买一部电话和一个电饭煲,共需要多少钱?

⑵一个电饭煲比一台电风扇贵多少钱?

(3)爸爸有700元钱,买一台电风扇和一个电饭煲够吗?

(考查知识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290+310>740-210>350+170

B类

⑴180+310=490(元)(2)310-290=20(元)(3)290+310=600(元)600元<700元够。

板书设计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80+550=930(4)550-380=170(4^)

380550

+55。-38()

―930-170

各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930个“海宝二卷千千,匕上午多卖出17()小“海宝”。

4估算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估算。(教材第15-18页)

教学过程

1.学习估算的一般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

2.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

难点: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主题图)

生1:我知道了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

生2:我知道了一到三年级来了223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

师:问题是什么呢?

生: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与理解”,了解主题图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学

习目标】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哪些信息呢?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学生可能会说:

生1:要想知道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能否坐得下,就要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人

数,即223+239得多少。

生2:223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3+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o

生3:把223看成220,把239看成230,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就比较容易算出220+230=450,应

该是坐不下。

生4:223>220,239>230,220+230=450,223+239一定大于450,所以坐不下。

生5:223接近220,239接近240,这样220+240=460,所以坐不下。

生6:在计算223+239时,我们可以从223中拿出1,这样就可以看作222;把刚才拿出的1放

在239中就成了240,这样222+240=462,说明六个年级是462人,比座位总数441多,所以坐不

下这么多同学。

只要学生讲解估算方法合乎情理就要给予肯定。

师: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生1:首先要计算出这两个旅行团的总人数,算式是196+226。估算的时候,可以把196看作

200,这样200+226=426,应该是能坐下。

生2:可以把196看作200,把226看作230,这样200+230=430,比441小,所以坐得下。

只要学生解答合理就要给予肯定鼓励。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感觉到估算给我们的计算带来了很多方便,并且我学会了多种多样的估算方法。)

【设计意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不是都需要精确计算的,这个时候估算给我们

带来的好处就是方便而且接近真实情况。所以在课堂上就要模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多

种多样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不用计算,把苹果准确地放到筐里。

(考查知识点:估算;能力要求:掌握估算方法,能进行合理的估算)

B类

育红小学有学生723人,八五小学有学生606人,估算这两所小学的学生数大约相差多少

人。

(考查知识点:估算;能力要求:掌握估算方法,能进行合理的估算)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比400小的:525-239

比500大的:106+438349+226720-112419+201864-243

B类

把723看作700,把606看作600,这样700-600=100,所以这两所小学的学生数大约相差100

人。

教材习题

教材第16页“练习三”

1.7705003608060081019060

2.850-780=70(千克)

3.850690970520

4.300-150=150(度)

5.(1)接近100的:123114

接近200的:203195215

接近300的:285308

⑵接近440的:436441

接近450的:452447

接近460的:458459463

7.700-218=500(元)

8.把245看作240,把187看作190,240+190=430(元)430元>400元不够。

9.64099050022053050

10.32011.100

12.280+350=630(米)或350-280=70(米)

13.610大约还剩多少瓶饮料?528-184=350(瓶)

板书设计

估算

223+239想法:①220+230=450,450>441坐不下。

②220+240=460,460>441坐不下。

5整理和复习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题目浮生能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进一步掌握

本单元内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及估算策略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对第一单元的学习就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来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你有

信心做好吗?首先来说说你的收获吧。

学生可能会说: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学会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我学会了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我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啊!值得表扬,希望大家能再接再厉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归纳整理阶段性知识】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知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要相同数位对齐。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举例说一说。

生: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其实质就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如650-340,其实就是65

个十减34个十。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第1题)

学生尝试完成口算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奖励解答全部正确的学生一面小红旗。

师:你能自己笔算下面各题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竖式计算的结果,对于解答完全正确的学生给予奖励。

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第3题)

生1:可以把441看作440,把632看作630,这样630-440=190(个),所以中国科技馆的巨幕影

院比上海科技馆的大约多190个座位。

生2:可以把441看作400,把632看作600,这样600-400=200(个),所以中国科技馆的巨幕影

院比上海科技馆的大约多200个座位。

只要学生估算合理就要给予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题目,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方法和要注意

的问题,进一步掌握本单元内容,从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掌握估算的策略】

三总结提升

师:经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各自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及时总结收获,帮

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50+230=740-460=530+380=540-130=

490+150=440-350=230+170=340-180=

(考查知识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能力要求:能正确完成相关计算)

B类

认真审题,解决问题。

(考查知识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能力要求: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98028091041064090400160

B类

197+201=400(个)能坐下。

教材习题

教材第19页"整理和复习”

1.8752805692444450

2.990850640820280210290360

3.632-441=190(个)

教材第20页“练习四”

1.略2.v<><><

3.(1)600-405=200(米)

(2)(答案不唯一)广州塔比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大约高多少米?600-468〜130(米)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实质就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

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估算的策略:接近整十数、整百数。

•曾f更多裾彤见《创新一点通》!

1毫米的认识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1、第2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

硬币一枚(1分、2分或5分的),磁卡一张(电话卡、商店积分卡或储蓄卡),学生尺,曲别针,

铅笔盒,数学书,铅笔或签字笔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⑴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⑶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

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和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⑴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⑵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怎么办呢?

引出亳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位于厘

米间的1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尺子,从尺子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10

个)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度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⑴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亳米。(硬币、磁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用毫米作单位计量的。(电脑演示:①自动铅笔、签字笔

标志0.5mm、0.7mm等;②天气预报,今日降雨量达到了多少毫米)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⑷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既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

力】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⑴橡皮长4()o(2)教室长10()。

(3)玻璃厚5()。(4)铁皮厚2()o

(考查知识点:对毫米的认识;能力要求:能熟练应用长度单位)

B类

怎样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

(考查知识点:对毫米的认识;能力要求:能运用毫米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

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⑴厘米(2)米⑶毫米(4)毫米

B类

先测量出多少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然后除以2,就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

毫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22页“做一做”

1.2842

2.略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尺子上每1厘米长度都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2分米的认识

■—课时

教学内容

分米的认识。(教材第23〜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难点: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教具学具

例2情景图(课件),照片,尺子等。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导言: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它叫什么吗?到现在为止,我们

共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述或用手比画出1米、1厘米和1毫米的长度。

3.量出下面物体的长度,并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

照片长:数学书长:

宽:宽:

---PN7UW|7^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⑴估算课桌的长和宽。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和宽。

(3)汇报测量方法: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出示例2情景图,教师拿一把米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请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的

长度,用手比画一下,感受10厘米有多长。

师:10厘米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类似课桌的长和宽这样的长度,一般选用分米作单位。

2.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⑴观察学生尺,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2)练习:2米=()分米30厘米=()分米

1米-2分米=()分米14厘米+26厘米=()分米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师:我们来测一测硬币的宽度和书桌的高度吧!(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例3)请同学们完成

下面的小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单位换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⑴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2)用手比画一下,1分米的长度。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⑷估测一下黑板的长度约是多少分米。

指名学生到前面测量,看谁估测的最接近准确长度。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

能力】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在一块长2分米的塑料板上,沿长标刻出长度为1毫米的线段,可以标出多少段?

(考查知识点:对分米的认识;能力要求:能熟练应用分米的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分米=100毫米,2分米=200毫米,所以可以标出200段。

教材习题

教材第23页“做一做"

70506

教材第24页"练习五”

1.第一个是正方形。测量略

2.略

3.分米毫米厘米

4.9120060

5.略6.略7.毫米分米1

8.><=><<

9.2米=200厘米200+4=50(厘米)

10*.4+2+2=1(分米)

思考题:10厘米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0度衣长的一段就是1分表。

1未.=10全米1分耒=10反未

1未=方末l反呆=£来

3千米的认识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教材第26页)

教学目标

1.明确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难点: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

师:这些都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当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今天我们一

起来认识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设计意图:借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关于"千米"这一概念,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生1:"千米”也是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生2:“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是测量比较长的路程时选用的计量单位。

生3:“千米"也叫“公里”。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看起来大家对千米的了解还真不少呢。不过刚才大家所说的,都

是凭自己的主观感觉猜测的,那么,到底1千米有多长,需要走多长时间?你们哪位同学估测得

最准确,能不能自己想办法来验证一下?可以跟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验证方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生1:走一步大约长5分米,走2000步大约是1千米。从学校门口出发,走2000步,看走到

什么她方是1千米,再计算一下时间。

生2: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沿着100米的跑道走10次,就是1千米,并计算一下时间。

(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右下方图)

生3: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400米,沿着跑道走2圈半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

单位表示是1千米。(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4情景图)

师:根据自己的验证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

各小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汇报:走1千米大约需要15分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真正

地落实能力教学】

三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