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瘤46例术后两种放疗方式疗效浅析_第1页
瘢痕瘤46例术后两种放疗方式疗效浅析_第2页
瘢痕瘤46例术后两种放疗方式疗效浅析_第3页
瘢痕瘤46例术后两种放疗方式疗效浅析_第4页
瘢痕瘤46例术后两种放疗方式疗效浅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瘢痕瘤46例术后两种放疗方式疗效浅析

【摘要】目的探讨瘢痕瘤手术后即时放射治疗的有效性及不同放疗方式对疗效的影响。方法46例瘢痕瘤患者手术切除后24h内行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6MeV)电子束放射,其中40例照射剂量为15Gy,每次5Gy,连续3次。另6例照射剂量为9Gy,单次照射。结果两种放疗方式有效率分别为93.2%和87.5%,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手术后放疗是治疗瘢痕瘤的有效方法,两种放疗方式对疗效影响不大【关键词】瘢痕瘤/手术;放疗;疗效[Abstract]ObjectiveTostudyradiotherapyeffectafterkeloidsurgeryandinfluencetotreatmentindifferencewaysofradiotherapy.Methods46peoplesafterkeloidsurgerywereforradiotherapyin24hours,exposedin6Mevelectronrayscamefromlineaccelerator,40peopleswereexposedfor15Gy,eachwas5Gy,3consecutive.Other6peopleswereexposedfor9Gyinonetime.ResultsInthefirstway,theeffectwas93.2%,anotherwas87.5%,withoutstatistically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Radiotherapyafterkeloidsurgerywasaneffectivewayintreatingkeloid,theinfluencetotreatmentwassmallindifferencewaysofradiotherapy.[Keywords]Keloid/surgery;radiotherapy;effect瘢痕瘤是指具有瘢痕体质者在皮肤损伤的伤口周围出现严重的纤维组织增生及玻璃样变性,是皮肤损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所致的良性皮肤肿瘤[1],且不能自发性退化,其主要表现为外观上难看的肿块并伴随痒痛症状,给患者带来生理上、心理上的痛苦。除体质因素外,手术时缝线张力和缝线感染也是引起瘢痕增生的原因。瘢痕瘤如采用单纯外科手术切除后局部复发率高达50%~100%[2]。为探讨瘢痕瘤有效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应用直线加速器6MeV电子束放射治疗46例瘢痕瘤手术切除后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5月—2008年12月共收治瘢痕瘤术后患者46例,其中男11例,女35例;年龄12~65岁,中位年龄34岁。病变部位:面颈部13例,胸部10例,背部6例,四肢15例,腹部2例。单发者40例,两处以上者6例,共计病灶52处。1.2治疗方法患者皆于术后24h内行放疗,采用美国VARIAN公司2100C/D医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6MeV),照射野范围包括手术切口及缝线的针孔周边扩大0.5~1.0cm,用铅块遮挡以达到照射野的适形效果,放疗时加用1.0cm组织补偿胶以提高皮肤表面剂量,其中40例(44个病灶)照射剂量为15Gy,每次5Gy,连续3次;另6例(8个病灶)照射剂量为9Gy,照1次。1.3疗效评价治愈:放疗后随访1年以上未出现新病灶及旧病灶的复发,且瘢痕术后痒痛症状消失,瘢痕瘤术后部位变平变软同正常皮肤;好转:治疗后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痒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瘢痕瘤术后部位50%以上变平变软;复发:治疗后1年以内局部复发或出现原针眼处新的瘢痕,痒痛症状有所减轻或无变化。治愈率+好转率为有效率。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2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1年以上,未发现明显与放疗有关的并发症。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分别为93.2%和87.5%,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表1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的比较3讨论瘢痕瘤又称瘢痕疙瘩,是由于手术、外伤、烧伤或痤疮等原因引起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其好发部位为前胸、肩背部等。瘢痕生成的结节逐渐增大、增厚,甚至沿瘢痕四周向外生长,如蟹足状,故又称蟹足肿。瘢痕形成早期为红色,逐渐呈暗褐色,质硬,有的瘢痕中间已变为暗褐色,四周或两端红色,表示其还向外生长。患者往往感觉瘢痕瘙痒,有时因瘢痕挛缩而影响功能。瘢痕疙瘩与自体免疫有关,属一种特异性瘢痕体质[3]。瘢痕瘤的治疗可用药物,如局部注射皮质类激素、透明质酸酶等,或用中药局部外敷,但效果皆不理想。外科手术切除后往往瘢痕又生长,对于已经成型或已经“老化”的瘢痕疙瘩,颜色暗褐,质地很硬,完全由已经成熟的纤维细胞、胶原细胞组成,对放射线很不敏感,单纯放疗效果不好,一般应于手术切除后再行放射治疗。采用射线治疗瘢痕疙瘩的机制主要是电离辐射抑制或破坏纤维细胞增生,减少胶原纤维合成与沉积,以达到减轻瘢痕增生的目的,目前认为,放射治疗应在胶原纤维细胞增生之初进行,所以多数人主张在手术切除后24h内开始放疗[4]。至于放射治疗的剂量问题,Borok等曾报告治疗375个部位,术后3次剂量12Gy,92%患者得到极佳的美容效果。Doombos等[5]报告203例瘢痕疙瘩放射治疗,53个部位剂量低于9Gy,控制率40%;120个部位剂量大于9Gy,控制率77%;15Gy可以得到更好的局部控制(85%)。本次46例病例均在手术后24h内开始放疗,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分别为93.2%和87.5%,差异无显著性;本科应用连续3次照射病例较多,是考虑单次大剂量照射是否会引起切口愈合慢,至今尚未完成论证。总之,瘢痕瘤术后切除可预防瘢痕切除后再复发,疗效与给予的放疗总剂量成正比,且低剂量放疗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并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此外,瘢痕瘤患者需要在照射时注意手术后未拆线的伤口清洁,每次照射后应给予清洗换药处理,防止感染;放疗后伤口处应减少活动,否则影响伤口愈合,反而刺激瘢痕的产生,而且应注意忌辛辣温热食品,因为辛辣食物易刺激神经和血管,容易引起瘢痕复发,相反某些食物(如海带、海藻)可使之趋于稳定状态。2鲁峰,高建华,黎小间.瘢痕疙瘩形成机理研究进展.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0,16(1):49-52.3RubinP,SoniA,WilliamsJP.Themolecularandcellularbiologicbasisfortheradiationtreatme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