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学讲授提纲_第1页
侦查学讲授提纲_第2页
侦查学讲授提纲_第3页
侦查学讲授提纲_第4页
侦查学讲授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侦查学讲授提纲谢蓉

第一讲侦查学概述第二讲犯罪侦查史略第三讲现代各国刑事犯罪和侦查破案概况第四讲物证技术与司法鉴定第五讲痕迹检验第六讲文书(笔迹)检验第七讲新兴侦查、鉴定技术第一讲侦查学概述

第一节侦查学的概念一、侦查的概念(一)大侦查的概念侦查是有关人员为了查明案情和收集证据而就被控犯罪行为进行的调查活动(何家弘)侦查即“调查或通过调查进行的跟踪程序”(布莱克法律辞典)大侦查概念的特点:1、侦查主体既包括国家专门机关的侦查员,也包括民间的调查人员(如律师、私人侦探)2、侦查手段更多的是非强制性措施大侦查的概念盛行于英美法系国家,认为不仅在审判阶段控辩平等,即使在侦查阶段,侦查机关和犯罪嫌疑人也是地位平等、利益相对的当事人,两者都有权调查和收集证据(二)小侦查的概念侦查是由国家追诉机关实施的犯罪调查活动

我国《刑事诉讼法》侦查立法的完善刑诉法104条: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侦查概念包括的要素:侦查的主体-必须是法定侦查主体侦查的目的-查明事实、收集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侦查的性质-依法采取的专门调查和特定措施的总和该定义存在的问题(1)侦查主体的问题-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五个侦查主体(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军队保卫部门、监狱)(2)无侦查目的的规定-易导致侦查措施的滥用;(3)侦查的性质-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侦查是法定侦查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为了查明犯罪事实,收集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依照法律采取的专门调查和特定措施的总称二、侦查学的概念(大侦查学体系)侦查学是在研究和掌握刑事犯罪活动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为有效地发现、收集、固定证据以制止、揭露、证实犯罪,查获犯罪人所应用的各项侦查技术、侦查策略措施与侦查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侦探学、犯罪对策学、司法鉴定学、刑事侦查学、刑事侦察学、犯罪侦查学,侦查学)研究对象-侦查活动及其规律结构体系-侦查技术、侦查策略措施、侦查方法学科性质(应用性学科、对策性学科)特点(应用性、实践性、交叉性)1、法律学科(刑事法学、边缘法学)2、公安学科(公安学的分支学科)第二节侦查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以侦查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揭露、证实犯罪、查获犯罪人的侦查技术、侦查策略措施和侦查方法的科学。侦查活动及其规律:侦查活动的一般原理案件侦查的程序、方法具体侦查行为的实施策略与方法一、侦查技术广义的刑事科学技术概念指运用于刑事司法(刑事侦查、起诉、审判与执行)中,为科学调查证据、获取犯罪信息与线索、预防与控制犯罪的科学技术的总称,简称刑事技术或刑侦技术。狭义的侦查技术指侦查主体运用现代各种科技同犯罪做斗争的专门技术,是利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侦查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发现、记录、提取、识别、检验和鉴定等各种技术方法的总称。二、侦查策略、措施指侦查机关为有效地查明案情、获取证据而在实施侦查时采取的各种专项活动和策略手段。(一)96刑诉法规定的公开的侦查措施: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被害人)、勘验、检查、侦查实验、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通缉等刑侦工作中采取的主要侦查措施:调查访问、侦查讯问、勘验、搜查(人身、场所)、通缉、刑事特情、控制赃物、追缉堵截、强制措施、侦查实验外线侦查(跟踪盯梢、守候监视、秘密逮捕、侦查化装)查缉措施(录音、拍照、录像、辨认、通报、追缴赃款赃物)现代刑事侦查的三个有效手段(三大支柱):刑事技术(痕检、文检、法医、化验、照相、技术侦查手段)刑事情报(信息管理、犯罪预测、串并案件)刑事特情(耳目、关系)传统的侦查模式大多属于被动型侦查,即案件发生后,再出动警察进行案件的现场勘查与调查被动型侦查已难适应现代社会控制犯罪的需要对社会危害性大的恐怖活动犯罪、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出于对国家与社会安全的考虑,需要采取先发制人或者预防性的控制措施犯罪主体智能化程度高、经常使用反侦查手段的特殊类型案件的侦查,必须使用有效的侦查策略,这种侦查策略通常带有隐蔽性,甚至欺骗性和利诱性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从侦查、起诉、审判到执行,最具有神秘色彩的措施,莫过于秘密侦查在侦查谋略指导下的秘密侦查,极易成为警察手中的法外特权,从而侵害到公民的隐私权及其它人权秘密侦查是保障人权与控制犯罪这一两难选择中表现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在法治国家,如何将秘密侦查控制在一个合理合法的范围内,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二)12刑诉法技术侦查一节及有关侦查法规、规章所规定的秘密侦查措施秘密侦查的类型以侦查措施的性质分类,可分为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秘密侦查措施

技术类侦查措施电子侦听、电话监听、电子监控、秘密录音、拍照或录像、电子跟踪、秘密截取电子资料信息、邮件检查等以窃取通讯内容为目的的通讯监控行为,如电话监听、截取电子邮件以监控他人电脑使用情况和搜查电脑内存储资料为目的的网络搜查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子传感仪和对移动电话用户通讯定位系统进行定位追踪利用热成像仪器、红外线探测仪等对室内活动进行监控的电子监听、监控秘密录音、录像、拍照电子监控侦查机关在当事人不知晓的情况下,为搜集线索和证据,利用视频监控设备,对被监控人的住所、其他主要活动场所、日常活动进行时时动态监视和控制的一种秘密侦查技术。从技术实现上,可将其分为基于安装闭路监控设备的监控和利用远程监控设备的监控两类根据监控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人员、场所和物品监控三类非技术类秘密侦查措施

诱惑侦查类措施:机会提供型引诱、虚示购买(12刑诉法:不得诱使他人犯罪)控制下交付(12刑诉法给付毒品、违禁品或财物)等

派遣密探类措施:派遣线人、特情、卧底侦查员等2012年刑诉法第二编第二章侦查中增加第八节技术侦查措施共五条规定(148-152)1、技术侦查措施

适用范围:公安机关: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检察院: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

追捕被通缉或者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对象,可以采取追捕所必需的技术侦查措施适用期限:签发三个月内有效,批准延长每次不超过3个月执行机关:公安机关;检察院采取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一稿为由公安机关执行)2、非技术类秘密侦查措施: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可以由有关人员隐匿其身份实施侦查(刑事特情卧底侦查)限制:不得诱使他人犯罪,不得采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发生重大人身危险的方法对涉及给付毒品等违禁品或者财物的犯罪活动,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实施控制下交付

(诱惑侦查)3、技术侦查(秘密侦查)获得的证据的使用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可能危及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采取不暴露有关人员身份、技术方法等保护措施必要的时候,可以由审判人员在庭外对证据进行核实4、技术侦查(秘密侦查)的批准、决定程序技术侦查--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非技术类秘密侦查---经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5、技术侦查(秘密侦查)实施的保密原则对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保密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与案件无关的材料,必须及时销毁获取的材料只能用于对犯罪的侦查、起诉和审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三、侦查方法以特定的刑事案件为目标,综合运用侦查技术和策略措施,制定侦查计划、组织侦查力量,揭露、证实犯罪,查获犯罪嫌疑人的具体方法。1、侦查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基本程序包括侦查的提起、实施和终结审查立案(初查)、案情分析、制定侦查计划(确定侦查的方向和范围、选择侦查途径)、查证嫌疑线索和嫌疑人、侦查终结2、各类犯罪的侦查方法由各类犯罪的特点和侦查要点构成杀人案件的侦查(一般杀人案件、碎尸案件、白骨案件、未发现尸体案件、系列性杀人案件的侦查)爆炸案件、绑架类案件、拐卖人口案件抢劫案件、盗窃案件(夜间入室、闯空潜入、商店旅馆盗窃、扒窃、单位机关盗窃)的侦查毒品案件、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侦查学的边缘学科:侦查情报学、侦查心理学、侦查语言学、侦查管理学等第二讲犯罪侦查史略第一节西方侦查学史一、西方国家侦查制度的建立(一)18世纪前犯罪侦查的方法极其简单(二)18世纪工业化过程中,犯罪大量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要求有效的打击犯罪;人类知识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达为打击犯罪提供了新的手段18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了三种侦查模式(独立化、专门化,私人化的趋势)1、苏格兰场模式:专业化侦查模式(1829年)2、维多克模式:罪犯对付罪犯模式(1810年)3、平克顿模式:私人侦探所模式(1850年)二、西方国家侦查科学的产生(一)历史背景1、19世纪以后侦查活动不断独立化、专门化和私人化,是侦查发展史上的深刻革命侦查活动在国家职能活动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也为侦查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辟了更广泛的研究前景2、西方国家新的刑事诉讼制度和原则的确立为侦查学的产生创造了基本条件3、急剧增长的犯罪及犯罪手段的日益复杂从反面促进了以研究侦查方法和策略手段为目的的侦查学的产生4、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运用科学手段对付犯罪提供了科学基础5、侦查相关学科和分支性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侦查学的诞生(法医学、司法化学、法毒物学、指纹学、笔迹学、司法弹道学等)

刑事照相、录像技术1刑事照相、录像的任务(1)记录、固定案件中具有物证意义的物品与痕迹(2)显现、提取普通方法难以发现或提取的痕迹、字迹等细微特征(3)鉴定某些纸张、墨水、铅笔等书写物质的异同(4)通过拍照、复制检验材料及检验结果,并为建立指纹等物证照片档案奠定基础2、刑事照相、录像的主要内容(1)刑事照相:现场照相、检验照相、辨认照相、照相检验(2)刑事录像:现场录像、人犯录像、刑事录像片制作(3)图像处理光谱技术1原理: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在外界能量的作用下,其内部发生量子化的能级间跃迁,由此发射、吸收的电磁辐射的波长及强度取决于物质的组成及含量光谱技术通过测定跃迁产生的电磁辐射的波长及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2光谱技术的种类原子光谱技术分子光谱技术

色谱技术及质谱技术1色谱技术俄国植物学家1903年开始采用的一种分离技术色谱技术最突出的特点能将复杂混合物分离为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将其一一检测出来,因此是成分分析和结构测定的重要手段2质谱技术诞生于1912年质谱技术测定样品离子的质量与强度,首先使被分析的样品离子化,然后利用离子在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性质,使离子按质荷比分开,记录并分析离子按质荷比大小排列的谱图后,就可对样品的成分及结构测定电泳技术

1电泳现象发现于1809年

2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的现象称电泳利用电泳现象可使某些物质的化学成分分离开来,达到分析和鉴定的目的以上五种技术主要运用于物质成分的检验(微量物证的定性、定量分析)譬如毒品鉴定、爆炸物鉴定(二)早期萌芽早期侦查学集中于科学知识在犯罪侦查中运用的刑事技术领域1、人体测量法法国人贝蒂隆创立的人体测量法曾被誉为“十九世纪刑侦部门最伟大最独特的发明”

1=4︰1;2=16︰1;

11=4191304︰1;14=286435456︰11879年开始分析比较,1883年鉴别出50名、1884鉴别出300名前科罪犯

1884年开始在英国使用,1892年以后,在欧洲乃至全世界迅速传播

1902年欧洲开始摒弃人体测量法

1914年,在摩纳哥召开的国际警察代表大会上,指纹鉴定法取代人体测量法成为公认的人身识别方法2、指纹鉴定法指纹鉴定的创始人托马斯.泰勒的倡导威廉.赫舍尔在孟加拉的指纹实验第一个得出皮肤乳线花纹具有稳定性结论亨利.福尔兹在东京提出利用指纹查验犯罪人1880年,《自然》杂志发表了福尔兹的研究成果1892年弗朗西斯.高尔顿写成经典性著作《指纹学》,1895年开始在伦敦推行指纹法胡安.符采蒂奇对指纹学的贡献1896年,阿根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警察部门单用指纹作为鉴别人身方法的国家爱德华.亨利的指纹分析法1897年《指纹的分类及利用》1900年全英废贝蒂隆法则,全面推行亨利指纹法1905年英国斯特拉顿凶杀案中,指纹鉴定作为证据在诉讼程序中第一次得到确认威廉·赫谢尔与印度商人科奈签定的合同上按印的全手印1887年8月,赫谢尔写了《手之纹线》一文威廉·赫谢尔弗朗西斯·高尔顿英国学者佛朗西斯•高尔顿于1892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指纹的专著——《指纹学》,对指纹进行了分析,为指纹用于人身鉴别提供了客观依据弗朗西斯·高尔顿爱德华·亨利1873年在印度任行政官员1900年,亨利系统正式被英国政府承认。1901年,英国苏格兰场正式采用指纹鉴定法,废除了人体测量法。爱德华·亨利3、笔迹学的形成笔迹鉴定历史上千年,但成为科学体系还是在19世纪末期(1)笔相学派(最早是“善书派”的业余鉴定)笔相学派的早期倡导人意大利人卡米洛·巴尔迪1622年《根据字迹判断写字人的性格和气质》(世界上最早有关笔迹的论文)西方笔相学的创始人法国神父米尚1872年《书法的秘密》1891年《笔相学的体系》《笔相学的方法》龙勃罗梭(意大利法医学教授、刑事人类学家)

1895年《笔相学指南》

“笔相”一词译自希腊文“Graphologos”笔相学派按其理论观点的性质分为:心理学笔相学派基本观点:笔迹特征与人的性格和气质密切联系代表人物:米尚(法)、莫尔甘斯季耶尔(苏)、伊萨诺夫(苏)、缅甘(法)生理学笔相学派基本观点:笔迹特征是人的品质的反映代表人物:龙勃罗梭(意)、布林斯基(苏)、马特威耶夫(苏)等(2)特征描述派

基本观点:笔迹鉴定按照特征模式进行比较代表人物:贝蒂隆(法)、阿托连基(意)、列伊斯(瑞士)、阿斯波(英)(3)书法测量派由特征描述派演变而来代表人物:埃·洛卡尔法国刑事侦学家、刑事化学家、汗孔学家和刑事警察实验室的奠基人洛卡尔在《犯罪侦查指南》一书中提出:

“认识就是测量”;“书写人可以改变字母的大小、形状、高度、倾斜方向,但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是不会变的”;“笔迹鉴定的基础,是依靠字母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测量的方法使笔迹鉴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法医学刑事毒物化学司法弹道学(三)侦查学的形成1、犯罪侦查学的创始人-汉斯.格罗斯格罗斯(1847-1915),奥地利人,侦查员、司法检验官,大学侦查学教授,被公认为是犯罪侦查学之父经过20年的苦心钻研,于1892年发表了《预审员手册》1893年修改为《犯罪侦查手册》,系统建立了犯罪侦查学的学科体系;1899年该书第三版时,格罗斯创造了(Criminalistics)“译为犯罪侦查,或译为侦查学”这个专用词汇,作为该书的副标题在这个科学体系中包括犯罪现象和手段,以及侦查犯罪的措施和科学方法等内容,把犯罪对策与法医学、毒物学、显微学、人体测量学、笔迹学、枪弹检验、司法化学等技术方法融合在一起,并提出了一些侦查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规则(如现场勘查的黄金规则),成为犯罪侦查学三大部分(侦查技术、侦查措施、侦查方法)的样板2、阿尔方斯.贝蒂隆(1853-1914)法国人,人体外貌特征、照片辨认与鉴定的创始人1885年贝蒂隆巴黎任警察局辩真局局长贝蒂隆创立了“刑事外貌登记法”,其创立的“人像组合技术”为现代的“模拟画像”打下了基础3、埃得蒙.洛卡尔(1877-1966)法国侦查学家、笔迹学家、刑事化学家,警察技术实验室的创始人洛卡尔交换原理:“当任何两个物质相互接触时,总会在两者之间出现某种交换。”(物质转移)8卷巨著《刑事侦查学专论》被视为犯罪侦查学的经典著作

1910年在法国里昂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刑侦实验室(四)早期侦查学的基本特点1、形成时期的侦查学的技术性运用学科的特征明显,其自然科学属性远大于其社会科学属性2、形成时期的侦查学内容虽多局限于刑事技术领域,但与法医学、司法化学、法毒物学等共为一体,构成大侦查学体系3、形成时期的侦查学中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内容第二节、中国侦查学史一、中国古代刑事侦查秦代的《封诊式》

中国是最早运用指纹技术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人们在签署契约、供状画押时即捺手印《秦简·封诊式》“穴盗”篇有专门记载南宋宋慈所著《洗冤集录》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公元1247年成书比欧洲最早的法医学著作《医生的报告》(意大利的费德罗)早350年

“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著名著作:《疑狱集》(北宋)《折狱龟鉴》《棠阴比事》(南宋)著名案例:张举焚猪(三国)核年辩奸(宋)故纵查奸(汉)佐史诬裴(唐)著名审讯策略:“五听狱讼”(周礼):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五曰目听:观其眸子,不直则眊然。《封诊式》“治狱,能以书从迹其言,毋笞掠而人情为上,笞掠为下,有恐为败”著名的侦查理论:“情迹结合法”(《折狱龟鉴》郑克著)“案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是据证,固当兼用之也。然证有难凭者,则不若察情可以申肺腑之隐;情有难见者,则不若据证可以屈口舌之争。两者迭用,各适所宜也。”情迹结合即口供与物证相互印证。唐代文书契约在契约的落款处,当事人、保人、知见人都画上指节印

唐代已经运用掌印、指节距、指印作为个人凭证了,且掌印为最早中国古代侦查的特点1、组织体制上,司法行政不分,军警不分、军政合一,始终未有独立职能的侦查2、实体内容上,侦查理论丰富,形成很多智慧性的侦查思想和原则3、侦查技术上,中国古代成就突出,居于古代各国的前列4、诉讼程序上,实行侦审合一的办案方式,刑讯逼供是司法审判的重要形式二、中国近代刑事侦查特点:1、侦查的军事色彩仍然浓厚(统领步兵衙门保留至北洋政府时期,1924年裁撤)2、帝国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行使侦查、审判权,中国国家司法独立丧失3、侦查出现独立化萌芽湖南保卫局的创办(黄遵宪1898年)京师成立协巡总局和工巡局(1901年、1902年)正式建立警察制度民政部稽查督捕司

北洋政府时期基本形成(改组民政部为内务部,设民治、职方、土木、礼俗、卫生和警政六司,统一全国警政)(警政为内务之首)三、中国现代刑事侦查(一)国民党时期的侦查文明化与现代化方面的趋势:专职侦查队伍的建立和纵横交错的侦查体系的形成开始吸收国外先进的侦查理论和侦查技术注重警政人员和侦查人员的培训(二)新中国侦查体制的变迁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三)中国现代侦查学的创立1、1950年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是全国唯一的法律系。当时人大的办学方针是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法律系自不例外。2、1954年—1955年法律系聘请了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犯罪对策学”专家柯尔金教授讲授“苏维埃犯罪对策学”。学员不仅有法律系的专业教师,而且有司法部新建不久的全国几所政法学院的教师,以及公安部、北京市公安局有关业务部门的干部。3、1979年第一部《刑事侦察学》,1982年《犯罪侦查学》(主编周应德教授)4、1990年代《犯罪侦查学》分为《侦查学》和《物证技术学》(1991年和1996年分别出版)5、全国侦查学会的创建

杂志类文献

《侦查》《现代侦查》《中国刑事警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公安部刑侦工作简报》《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各公安警察院校学报

《犯罪研究》《人民公安》《人民检察》《警察技术》《刑事技术》《中国司法鉴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版)》《侦查论坛》《证据法论坛》

第三讲现代各国刑事犯罪和侦查破案概况

第一节近年国内外刑事犯罪活动的趋势、特点一、刑事犯罪活动的共同趋势:1、犯罪成员低龄化(青少年犯罪占60%以上,盗、抢、杀人居多)2、盗窃案件在各类刑事案件中占相当大比例(60%多至90%)3、经济犯罪活动伴随经济发展速度急增(伪造犯罪、文物走私、金融诈骗、偷税)4、贩毒、走私等有组织犯罪日益国际化(麦德林贩毒集团)5、武装抢劫、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日益对社会构成严重威胁6、国际恐怖性犯罪成功率高、破坏性大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口总数近1亿,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约占整体案件的三分之一

公安部统计数据表明,2000-2002年,抢劫、盗窃、诈骗三类以攫取金钱为目的的犯罪分别占该年度刑事案件总数的78.98%,77.79%,78.55%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犯罪案件总量年均增幅9.2%2010年前三季度,经济犯罪案件增幅达到19.9%涉银行卡犯罪、涉发票犯罪、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假币犯罪、贷款诈骗犯罪、非法集资、非法传销、非法证券内幕交易等现象比较突出

二、新中国刑事犯罪的发展及现阶段状况(一)新中国刑事犯罪发展的三个阶段

建国以来,我国刑事犯罪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低发案阶段,从建国初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保持在16万至50多万起(50-51年立案51万起61年42万起)第二个阶段是刑事犯罪的快速增长阶段,从八十年代初(81年89万起)至九十年代末,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从50多万起快速增长到300多万起

第三个阶段是高发案阶段,从2000年以来,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保持在400多万起以上(91年236万起,10万人犯罪率215人,持续上升至2004年的471万起,363人)

刑事犯罪是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并且这种反映表现的领域和强度,与一个国家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密切相关中国刑事犯罪活动发展的三个阶段,与新中国六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相符合犯罪是和平时代对于政权威胁最大的反秩序行为,对犯罪活动的应对最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国家能力过去三十年的“网格社会”以全体人民的自由换取了秩序强大的基层组织的崩溃流动人口的剧增意识形态的弱化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形成国家控制能力严重下降,突出的表现即是犯罪率大幅上升;犯罪率大幅上升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必然代价犯罪的峰值与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对差异系数具有趋同关联性(08年人均3266美元2011年5431.8美元人均5000美元为制度变革临界点)1978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29上升到1995年的0.45之后,一直保持在0.40这一国际警戒线之上,并且在2000年之后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收入差距导致对抗性社会心理的形成,一部分相对剥夺感强烈的贫困人员“理性”地选择了犯罪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犯罪率上升,并使公众心理和社会心态日益复杂化,给社会稳定带来新的变数我国正处于并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刑事案件高发期和对敌斗争复杂期2001年至2007年全国刑事案件立案总数分别为:445万余起,433万余起,439万余起,471万余起,464万余起,465万余起,474.6万起,增幅不明显,且时有回落自2002年以来,几类严重威胁群众安全感的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包括放火、爆炸、杀人等,连续5年持续下降2009年全国刑事案件立案数和治安案件发现受理数大幅增长,打破了2000年以来违法犯罪数量一直保持的平稳态势2009年全年刑事立案数达到530万件,增长幅度在10%以上;治安案件数990万件,增长幅度达20%左右杀人、强奸、放火、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主要犯罪类型的犯罪数量也明显增加侵犯财产犯罪增幅明显黑恶势力犯罪处于活跃期群体性事件持续增多境内外敌对势力煽动、组织的恐怖暴力犯罪活动时有发生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持续增加跨国企业刺探、购买、窃取中国商业机密与国家支柱行业及其大型企业的商业贿赂行为相互交织(二)2010中国刑事犯罪九大特征(2010法治蓝皮书)1、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下降趋势明显,但一些重大恶性案件仍严重影响社会安全感2、危险驾驶行为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重大安全事故损害严重3、重大侵犯财产犯罪持续下降,电信诈骗、盗窃等犯罪仍严重影响群众的生活4、黑恶势力犯罪与暴黄赌毒腐相交织,全国“打黑扫黄”进入高潮

5、经济犯罪持续高发,银行卡犯罪、集资诈骗、非法传销、内幕交易等现象较为突出

6、涉黄赌毒犯罪得到一定控制,足球比赛中的贿赂、赌博案件受到了社会的关注7、“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农民工亟待市民化和城市化8、职务犯罪上升趋势明显,非物质性利益贿赂成了腐败的新动向9、互联网犯罪类型增多,黑客犯罪出现新特点三、我国当前几种主要(新类型)犯罪(一)流动(外来)人口犯罪与流窜犯罪

犯罪的流动性是近三十年犯罪变化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城市发展进程中,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城市实有人口大幅增多,流动人口犯罪日益严重(人户分离无生存条件无社会制约的游民)四川省近年刑事案件作案成员中,外来人口比重在30%以上,成都市已经突破了50%(“六城区”已经达到了75%左右)

跨省、跨地区流窜案件增多,犯罪人员所在地、犯罪行为实施地、犯罪结果发生地分属不同地区、省份的案件频繁发生,甚至开始不断出现跨国(境)犯罪

流窜犯罪在刑事犯罪中的比例已从1979年的2.3%上升到目前的25%左右(二)电信诈骗犯罪给社会公众安全感构成严重威胁,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最典型的新型犯罪这类犯罪案件多是盘踞一地建立窝点,通过手机、互联网、网络电话等现代通讯技术,快速、大范围实施诈骗这一新型犯罪颠覆了传统犯罪概念范畴冲破了时空界限,无传统犯罪的现场,少有痕迹物证,作案范围广,涉案电话、账户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归属地、开户地分布全国各地近年侦破的一些案件情况:幕后老板在台湾,诈骗电话打出地在东南亚国家,服务器在美国,赃款通过地下钱庄又流到台湾,给侦查控制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1年破获的9.28特大跨国电信诈骗案(中国、台湾、东盟各国,涉案金额2.22亿,涉案人员800多名,境内抓获500多名,境外押解回国100多名)(三)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犯罪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0年7月,中国网民数量为4.2亿人,手机网民用户2.77亿,网络普及率31.8%,宽带普及率98.1%,2011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中国已进入人人手握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的时代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强势载体,迅捷、实时、全球、海量、灵活、低廉,让公众在网络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舆论空间和舆论自由,话语权得到极大释放,促进了公民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和社会民主化的进程网络成为“意见的自由市场”,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网络言论社会责任弱化,网络舆情难以管控,对社会稳定造成深远影响(贵州翁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互联网的出现使中国遇到了真正的对手”(西方媒体)网络威胁国家安全网上网下形成了两个战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贩枪、贩毒、雇佣杀人、卖淫嫖娼、赌博等犯罪突出犯罪分子利用QQ群、网络论坛等方式进行网上交易。互联网已经成为刑侦工作的又一主战场公安部督办的珠海“2.18”专案,犯罪嫌疑人邱晋秋、胡壮飞等二人通过互联网QQ与买家联系,自2008年9月以来向全国29个省共109个地、市通过物流邮寄枪支701批,已收缴仿真枪和气枪142支,气枪铅弹7000发。2013年公安部督办、广州出动近千警力侦破的“116”网络赌博案,被告人多达68名,设局开赌5年多、波及全国9省17市、投注总金额超过4840亿元,分红、输赢返利18亿多元。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9、9)目的:厘清在信息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使公民依法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和监督权

背景:社会上出现一些专事造谣、炒作、“删帖”的“网络公关公司”、“策划营销组织”、“网络推手”2013年8月内,数以百计的网民因“制造传播谣言”而遭处理,一场以打击网络谣言为主的网络“严打”行动席卷中国有关部门在8月底下发文件,称要依法打击网络谣言,严防扩大化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对谣言盛行、谬种流布要依法亮剑,但也不能因噎废食;遏制网络活力,同样有违中央精神和时代潮流《解释》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的行为方式,即“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认定问题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或者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

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被转发达到500次以上的,为“情节严重”

不明知是虚假事实而在网络上发布、转发的不构成诽谤罪在网上辱骂恐吓他人,或者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属寻衅滋事罪以发布或删除信息为由索取财物属敲诈勒索罪(“发帖型”、“删帖型”)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构成非法经营罪(四)有组织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全世界警察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当前中国刑侦部门面临的主要对手和最大挑战有组织犯罪(合法的正式组织、非法组织)毒品、走私、抢劫、盗窃、金融诈骗、拐卖妇女儿童、流氓恶势力根据其组织严密程度、内部分工与成员稳定情况、犯罪首领对组织的控制程度、权威高低及其职业化犯罪水平分为:犯罪团伙、犯罪集团、黑社会组织中国黑社会的演变:明清的结社游民民国的帮会中国50—70年代的空白期80年代严打犯罪团伙2000年打黑除恶专项斗争

06年至09年打黑除恶专项斗争09年至今全国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当前黑恶犯罪处于活跃期,并呈现一些新特点、新动向:1、呈现出“黄赌毒枪黑”合流的趋势2、组织头目幕后化、组织形式松散化、犯罪手法软暴力化(成都市“李昌果”案)3、以“合理身份”插手民间矛盾,增加警方甄别打击难度“逢工必堵、征地必阻、医闹必赔、遇判必访”4、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向经济领域渗透加剧80%染指经济建设领域近期高利放贷和暴力追债活动突出5、寻求“保护伞”级别越来越高,办案阻力加大2010年四川省高院《四川省涉黑犯罪调研报告》对5年来四川法院审理的涉黑案件的审判进行调研:黑恶势力犯罪,多要寻求政治“保护伞”,或直接将自己“染红”无业人员、劳释人员是黑恶势力犯罪的“主力军”未成年人在我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中占到较大比例敛财行为向高层次多领域方向发展组织构成呈现家族化亲缘化特征作案方式主要依靠暴力强制或滋扰2006年至2011年:四川省公安机关侦办黑社会性质组织案63个检察机关公诉黑社会性质组织案50个法院依法判决黑社会性质组织案31个公安机关摧毁恶势力团伙1720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2719起,抓获涉案人员12665名查处与黑恶势力有染、充当“保护伞”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0名全省统一打黑标准,涉黑案件均上报省高院基层法院受理涉黑案件后,要将检察机关的起诉书呈报省高院,案件审结后宣判前,要将全案呈报省高院严格区分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恶势力犯罪、涉黑恶势力犯罪与一般刑事犯罪的界限2006年《关于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2008年《关于依法打击“恶势力”违法犯罪的意见》(五)涉毒犯罪(六)涉拐犯罪(七)涉枪犯罪(八)盗抢汽车犯罪四、刑事犯罪活动的规律指犯罪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普遍的必然联系,决定犯罪活动的特点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趋势对犯罪的科学认识是制定、实施科学的侦查措施、谋略和方法的前提1、犯罪活动的隐蔽性:犯罪时空的秘密、手段的狡猾、犯罪人身份的合法性2复杂性:犯罪成员的复杂性,犯罪动机、目的、犯罪方式的多样性、犯罪结果的多样性3、特定性:不同的犯罪活动因犯罪时间、犯罪空间、犯罪主体、犯罪对象、犯罪手段等结构要素的不同,使每一犯罪活动具有特定性犯罪活动的区域性、时间性、季节性、个性习惯性4、客观反映性:犯罪行为、犯罪痕迹、证人证言成为犯罪意识的反映、犯罪行为的自然反映、犯罪行为的形象反映和自然再现

第二节各国刑事案件侦破概况一、主要国家的犯罪率和破案率1、犯罪率较高的国家(前十名):瑞典、新西兰、芬兰、英国(十万人中的比例各上万)丹麦、加拿大、德国、美国、法国、挪威(7000多至9000多)近年美、德、法、英、日等国犯罪率上升较快,美国每年刑案数已达2000余万件以上2、破案率较高和较低的国家:较高:希腊、芬兰、日本、新西兰、泰国最低:马来西亚、美国、比利时、荷兰、英国、法国3、破案率较高的案件类型:杀人、伤害、诈骗(传统类型)、强奸较低:盗窃、抢夺、抢劫、新类型诈骗联合国“国际犯罪防范中心”的统计数据(各国政府上报)2000年刑事犯罪率最高的10个国家:(1)瑞典:13679(2)新西兰:12053

(3)芬兰:11598(4)英国:10345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