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作文主题素材-人性光辉_第1页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作文主题素材-人性光辉_第2页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作文主题素材-人性光辉_第3页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作文主题素材-人性光辉_第4页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作文主题素材-人性光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作文主题素材---人性光辉【核心概念】人性的光辉,是指人类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一些美好的品质和行为,比如尊重、理解、包容、合作、信任、诚实、友爱等。这些品质和行为不仅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价值感。人性的光辉,是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应该追求和实践的目标。人性的光辉是真、善、美、圣在人身上的体现。中国古代孟子有云:“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云,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人性的魅力,在于崇高的气节,高尚的品格以及高雅的情操。我们也知道。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为了自己的生存,很少有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不汲汲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人少之又少。不因盗窃之水,不受嗟来之食的人,也是寥若晨星。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现实。但是,我们能因为这些种种所谓的缘故,就可以丢掉宝贵的人性光辉吗。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借口和美丽的谎言吗?诚然,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古时的人,如五柳先生等,他们尚且能坚贞不屈,何况我们今天21世纪的人呢,我们不管处在什么环境,都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拒绝人性的光辉在自己身上的彰显。因为这是我们做人处世的根本和原则。其实,我们不要有偏见,常常认为这些光辉只属于伟人,而不属于凡人,只有属于那些古圣先贤和志士仁人,而不属于黎民百姓和凡夫俗子,殊不知,我们每一个人在上主的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是他可爱的子女,都有着一样的人格与尊严,都有着一个不死不灭的珍贵灵魂。正如圣女小德撒所言: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修德成圣,因此。我们不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都不要对自己说放弃,都应满怀信心地对前途和未来充满希望,都要保持和发扬人性的光辉,并且使其传承万世,让我们的子孙以及世世代代的人都珍藏和广传这精神。人性的光辉犹如一颗璀璨的珍珠,永远闪耀着迷人的无限光芒,有永恒的照亮着人的眼睛和心灵世界,让人们不至于生活在黑暗中,反而行走在光明里;让人不致死亡,却获享永生。【阅读积累】引用名言警句(一语点亮生光辉)1.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曾子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3.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战国策》4.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夫如是,吕梁可以游,汤谷可以浴。方将观大鹏于南溟,又何忧于人间之委曲!——嵇康5.古之学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太平御览》6.如果你对生命有深情,一切看起来不存在的东西,都会变成你在意和珍惜的部分。在这个世界上,当你对许多事物怀抱着很大的深情时,一切看起来无情的东西,都会变得有情。——蒋勋7.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再是愚昧的了。——王小波8.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古罗马]尤维纳尔9.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英]莎士比亚10.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精读微型文言(以文化人厚素养)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出自《四书白话注解》【注解】(1)幽厉:周时幽王厉王。(2)铄:闪动。(3)蓰:音師,五倍曰屣。(4)蒸民:是言民众。(5)有物有則:既有形体,又有良心。(6)秉夷:秉守常性。(7)懿:与好同。【译文】公都子说:「告子说:「人的本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不善。」有人说:「人的本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所以文王、武王兴起,人民就喜欢和善;幽王、厉王兴起,人民就喜欢凶暴。」也有人说:「有的人本性是善的,有的人本性是恶的。所以以尧这样的圣人做君王,而有暴戻的象;以瞽叟这样不明事理的人做父亲,而有纯孝的舜;以纣这样残暴的人为侄子,而且奉做君王,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这样仁慈的叔父。」现在说人的性都是善的,那么他们说的都不对吗?」孟子说:「只要顺着本性所发动的情去做,就可以行善,这便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要是有人作恶,不能归罪于他的资质。怜悯伤痛的心,是人人都有的;羞耻厌恶的心,是人人都有的;恭谨尊敬的心,是人人都有的;辨别是非的心,是人人都有的。怜悯伤痛的心,属于仁;羞耻厌恶的心,属于义;恭谨尊敬的心,属于礼;辨别是非的心,属于智。仁、义、礼、智,并不是外人给与我的,而是我自己本来有的,只是不去探索它罢了。所以说,去寻求,就得到它;一舍弃,就失掉它。到头来,得到或失掉它的人,好坏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这都是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性的本质的缘故啊!《诗经》上说:「天生下这许多人民,有事物就有法则。人民所乗持的常性,都喜欢这美好的品德。」孔子称赞说:「作这诗的人,恐怕知晓大道了吧!所以说既有事物,就必定有法则:人民能执守着常道,便自然喜欢这种种的美德。」【章旨】是言天性本善,夫为不善,乃以不能尽其才。【短评】孟子同时,有好多种论性的学说,一种是主无善无不善,一种是主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一种是主有性善,有性不善,孟子对这三说给了一个总答,这个总答也可算得孟子说性善的总论,滕文公篇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那可知性善论,在孟子学说中可以说是中心问题呢。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西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注释】晋文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原:原国,春秋时期的小诸侯国。裹:携带击金而退:古时作战,击鼓则前进冲锋,鸣金则后退收兵,金,类似乐器,敲击声响。士:有学识的读书人。群臣左右:身边所有的大臣,左右,专指君主身边的近臣。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卫:卫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帶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的定十天攻下原国。到原国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鸣钟退军,收兵离去。有一个从原国出来的人说:“原国三日就可攻下。”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您姑且等待一下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撤兵回青国。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不归顺他吗?”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晋国。卫国的人听到这个清息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顺从他吗?”于是向文公投降。回望历史名人(丰富情怀铸诗篇)永远的布衣曾子说曾子是位布衣,似乎有些牵强,史载他为了养活父母曾经在莒地做过很短时间的“得粟三秉”的官职。但我总觉得他的这个官做得多少有些言不由衷,曾子的骨子里有着太多的铮铮之音,与那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同,他的不苟同于权贵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和品格。曾子的话语中不时地闪现着理性的光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仁以为己任”,这种掷地有声的精神气概,堪与日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媲美。从这一点上可以想见他的为官从政决非倾慕权势,最多也只不过是生活艰难中的一种无奈之举。说他是位布衣,是位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其实也并不为过。曾子是在十六岁那年师从孔子的,那个时候父亲曾皙早已完成了与孔老夫子的一次著名的对答。我们至今很难想像曾皙当时的真实想法,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充满了梦幻色彩的理想境界确实令孔子大加赞赏。父子师从于同一人,这在当时似乎并不值得奇怪,但曾参超越父亲迅速成为儒学的一颗璀灿的明星,却不能不让我们肃然起敬。站在荒烟蔓草的曾庙中,心中涌里无限的凄凉。相对于儒学的另两位大师孔孟,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不公。“至圣先师”孔子的身后,我们可以列出许许多多的荣耀,孔府、孔庙、孔林,至今车如流水马如龙。亚圣孟子的享庙是一处长方形、具有五进院落的古建筑群,逐院前进,起伏参差,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建筑雄伟,院院不同,格局迥异,前来参拜者也是络绎不绝。那么我们的宗圣曾子呢?面容清癯、身材修长的曾参当初是奉父命至楚从学于孔子的,两年后随师入卫,自卫返回鲁国的时候,他的生活几乎陷入了绝境,“敝衣而耕,常日不举火”,但他并没有因为家境的贫寒而不思进取。他深知自己是后进弟子,在众多的师友之中处于劣势,因而他发愤苦学,不敢稍有懈怠。无论寒暑,那管春秋,读书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曾子广为涉猎,学有思,习有问,这种异于常人的刻苦执着精神终于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和赏识。公元前482年,最为赏识的弟子颜回病故后,曾子以其才学和品格真正成为了孔子的主要继承人。孔门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人,而曾子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众多贤才之首,这不能不让我们对曾子产生敬畏之感。三年后,七十三岁的中国儒学大师孔子终于走完了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征程,在一个暖阳初升的早晨驾鹤西去。临终之际,他将儿子孔鲤的遗孤托付给曾子,叮咛再三,含泪长逝。悲痛欲绝的曾参哀毁过度,昏厥数次。其时,他的父亲曾皙柱着拐杖,颤颤微微地站着冰冷的地面上为师长孔子流泪。如今想来,曾参那时必定感知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守丧三年后,他毅然决然地担负起承传儒学的大任。鲁钝的天资,并没有使他却步,他的目光掠过茫茫的齐鲁大地眺望得更加高远。日以继夜,晨昏达旦,他不断地咀嚼着夫子的教诲,慢慢地浸润着高远的思想和深邃的哲理。终于,他形成了自己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和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这些观念为中国的政治体系的形成、官吏自身修养的熏染和伦理价值取向的定位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站在曾庙门前,我的脑海里面无数次出现了曾参独自沉思的情景。在人生的航线上,曾子是位懂得为自己定位的人。在那个洪荒时代,凭着超前的理念和治国的方策,他完全可以走上政途,必然会获得君相的垂青。事实也果真如此,当曾参五十岁时,齐国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然而自感责任在肩,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去做,他只能放弃,此时的曾子要用思想的光辉照亮整个社会前行的路途。在这里,我不能不提一提曾参的以孝为中心的伦理思想。曾子是位很重视孝道的人,有次耘瓜,误斩其根,父亲大为恼怒,用杖击其背,曾参昏倒在地,好久才苏醒过来。先是向父亲请罪,然后回房弹琴而歌,以示身体康健。曾子这是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的理论主张。其实,他的孝似乎有些过分,比如他还说“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这在今天几乎是难以令人想像的。然而正是这种孝道伦理,才真正铸就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无怪乎在曾子死后仅仅六年的时间,周考王便迫不及待地为他建立祠堂,亲定为“忠孝祠”,以示褒扬,供后人瞻养和凭吊。曾参对孔子的孙子循循善诱,把自己的思想如春风雨露般地洒落在孔汲的心田。在中国历史上,此后我们看到过好多临终托孤的催人泪下的场面,然而,孔子的这次托孤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被封为“宗圣”,如果没有这次令后人一再感慨万千的孔子临终遗言,也许儒学学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会是一场虚幻的大梦。我曾数度前往位于山东嘉祥的曾庙,去凭吊这位以自己的建树跻身于儒学五大圣人之一的曾子,然而残阳如血下的凄凉之感总是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再后来,徘徊于曾庙的石枋前,我甚至有些莫名的踌躇,不敢抬起脚踏进大门半步。我担心,一脚下去,又会像当前苏轼凭吊赤壁那样,虽有千古文章留世,却被后人讥笑怀悼的只是虚空的假象。曾子故里之争销烟仍在弥漫,我的心此时却隐隐作痛。曾子,不管出生在何处,他留给我们后人的只有伟大的精神和卓绝的品格!回头再望一眼暮色苍茫中的曾子庙,此时,霞光正从西边的天空悄然升起,一道道美丽的光波穿越亘古时空就那么静静地洒落在林立的碑碣和森然的古柏上,这让我到底感到了些欣慰。布衣曾子,正沿着荒草凄凄的小径,朝着霞光迤逦走来……人性的光辉:天生仲尼地生子舆一、人性究竟是东西?为什么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对人性究竟有着怎样的困惑和思考?他对人性有着怎样的选择?在第一讲中,我们讲了中华文明的道统,了解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了解到在孔子以前基本没有人性只有“鬼性”。在殷商时期,人们尊神尚鬼,人文精神还没有觉醒,人们对自身属性的认识还没有形成,直到周朝初年,人们重视的依然是天、地以及天命。殷朝的统治者之所以尊神尚鬼,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上的神和鬼可以保佑他们的统治,然而殷朝最终没有逃过覆灭的命运,之后的天下成为了周天子的天下。周朝初期的统治者从殷商统治者失去天下和周朝统治者得到天下的事实当中得出一个结论,上天并不总是眷顾某一族或某一姓,它对人世的关心是有所变化的。当周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对天命有所怀疑,甚至产生了天命靡常的思想。那么上天根据什么来改变对一种、一族、一国的态度呢?周朝人得出了一个结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即有德的人才能够得到上天护佑,获得主宰天下的权利,也就是老子所讲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自此,周朝人懂得天不是某一族、某一姓的天,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并且上天是公正的,谁的德性好,它就辅佐谁。这个理论蕴含着一种思想,即人的命运既掌握在人的手中,也掌握在天的手中,修炼道德的主动权在人,所以人可以通过修德来获得天的信任、福佑和庇护,“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也就因此而产生了。纵观现代历史,很多国家依然没有摆脱神的观念,比如美国这样的世界第一经济体也一样,而我们在2600多年以前就从唯神论变成了有神加人命论。孔子用一句话就把这一论断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尽人事,听天命”。有神加人命论的思想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苗头,人性意识开始复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由此,有些人就在想我为什么不能当皇上去统治别人呢?我们家为什么不能像张三、李四家一样有钱呢?我为什么不可以做大官儿呢?别人有三套房子,我为什么不能有五套呢?其实,人性意识的复活是另一种灾难和天下大乱的开始,老子曰:“何谓贵大患若身?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价值以及尊贵太当成一回事的时候,他就开始“生病”了。每个人都想称王,而王却只有一个,人们纷纷争权夺利,于是就有了春秋时期诸多不义之战,自此中国历史走向了极权和割据的交替。即便孔子对人性问题进行了诸多的思考,但并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他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本性极其相似,只是因为后天习惯的不同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一句话,一个人的文化属性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在孔子之前六百年的历史当中,人们认定的人性是以人的欲望为内涵的自然属性,就是告子讲的“食色,性也。”“食”指的是食物;而“色”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美色”,它指的是人生活所需要的所有物质生活资料。因此,在孔子之前,人的本性只有两点:第一,解决温饱;第二,占有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资料。在孔子看来,人性虽然相近,但后天的性格和习惯却相去甚远,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修炼自己的道德和德行,比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比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甚至还提出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甚至是“朝闻道,夕死可矣”。春秋时代,孔子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到此,正是一个契机可以让人们意识到除了人本身的自然属性之外,还要依靠其他的属性使人们懂道德、有理性,即“克己复礼”。何为“克己复礼”?就是在人世间要有一个秩序存在,即“礼”,人们依据“礼”来克制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意念,以此来避免一些弱肉强食、强买强卖甚至是更加极端的事情。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无比巨大的意义,因为人的第一性是社会性,因为我们不能也不可能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关于“仁”,孔子的学生向他提出了很多问题,他作了以下回答:第一,“知德者,鲜矣”,由此告诉学生现世依道而行的人太少了;第二,“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崇尚道德就像崇尚物质资料一样的人。孔子甚至还对此发出了一声感叹:“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句“已矣乎”(算了吧)就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的礼崩乐坏感到极度的失望与无奈。以上我们讲的都是让孔子困惑的人性问题,他在人的自然属性和德性中并没有找到真正的人性所在,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意思是: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而在《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大发其财。《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这里的“废举”是指贱买贵卖。“转货”是指“随时转货以殖其资”,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以成巨富。面对颜回的穷不改其乐,面对子贡的投机取财,孔子困惑不已,无法作出明确的论断。孔子的学生冉求,长于政事,具有出色的经济管理才能,尤其善于理财,季氏就聘他为宰臣,相当于季氏家的总管、总务长,他曾长期为季氏改革田赋,以增加税收。之前他也多次征求过孔子的意见,但都被孔子严辞拒绝,结果冉求还是没有听老师的话。周公被封为鲁国的始祖,是鲁国的国君初祖。孔子说季氏家族为鲁国的权门,财富已经够多了,比始祖国君周公还多,已经富可敌国了。可是冉求作为他的学生,还公然替他设法找钱,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更多的钱财,所以孔子生气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意思是冉求已经不是他的学生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了。孔子还曾经对伯夷、叔齐跟齐景公作过比较,他说:“齐景公有马千驷。”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打猎时,马有千驷,一驷是四匹马,千驷就是四千匹。这真的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中原地区马少,而草原马多,汉民族和匈奴打仗的时候,最大的苦恼,就是缺少马,齐景公一人就有四千匹马,其富有可想而知。但孔子又说:“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他死的时候,老百姓实在找不到什么理由来称赞他,他除了有四千匹马,别的什么都没有。没德行、没智慧、没仁慈、没人格,所以他死后也没有人怀念他。与之相反,伯夷、叔齐这两个活活饿死的人,“民到于今而称之”,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称赞他们,怀念他们。试想如果孔子认为求富的自然欲望是人性的话,他还会对冉求的作为那么生气吗?在齐景公与伯夷、叔齐的对比中,孔子能不去思考德与自然人性之间的关系吗?因此,孔子的许多话表明,他对传统的人性与德为什么总是冲突一直想不通,并为此十分苦恼。孔子内心十分肯定德作为人的本性这一事实,只是很可惜他并没有在《论语》中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他的这一思想却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孔子来,人若想“仁”,立马就可以得到“仁”;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仁”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并不是别人要求才去做的;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即没有“仁”,哪里来的礼?没有“仁”,如何能得到快乐呢?孔子的这些话无不在表明他内心的潜意识,即人应该有道德、有仁德,“仁”才是人的本性。如果人没有“仁”的话,怎么会在看到牛流下两行热泪的时候就放下屠刀?如果人没有“仁”的话,歹徒怎么会听到四岁女孩喊他一声“爸爸”就停止了犯罪?孔子没有对人性做出明确的结论,只是将其描述出来供后人思考,比如,“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比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比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比如,“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前几日,我采访了山东世博演艺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刘卫东先生,他说现在的人总是喜欢炫富,说自己有多少辆车、有多少套房子,这其实是很可笑的。此种行为与非洲土著来到中国炫耀自己家有一百袋大米,可以供全家吃上三年没有一点区别。我们怎么能跟这样的人讲人生志向?我们怎么能跟这样的人合作?一句话,他们只会跟你谈利,绝不会谈仁义和道德。孔子反复强调道是第一位的,满足个人食与色的自然欲望是第二位的,这不仅仅是在告诉人们如何做人,同时也表明了他不喜欢传统的“食色性也”的人性观念。如果追求自然欲望是人的本性的话,那些志士仁人杀身成仁岂不是违背了“人性”?谭嗣同曾经讲过:“中国没有为变法而流血牺牲者,他愿做第一个”,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在孔子看来,如果大家都按照欲望去做,都去追求食和色的话,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怨恨,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了秩序。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的根本就是敬老,而现在人总觉得能让老人吃得好,穿得好就是孝了,这太过片面了。就像孔子说的,如果以让老人生活好就算是孝的话,那我们养一只猫、一只狗,给他们买高级猫粮、狗粮岂不是也很“孝顺”吗?过去的狗是用来看家护院的,吃的都是剩菜、剩饭,现在的宠物猫、宠物狗都吃什么?不客气地说,现在这些宠物的粮食比人的饭还贵。一句话,如果把自然欲望当做人性的话,那么人将无法与禽兽区别开来。人与禽兽虽然在肉体的生存方式上有相同之处,但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人除了对食和色有需求之外,还要有精神生活,即灵魂的满足。一句话,人有人的尊严和需求,人有人的光荣与梦想。这一切已经表明,孔子对六百年以来人们秉持的“食色,性也”的人性观点一直保持着警惕。孔子在人性问题上的困惑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个课题,谁能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谁就能够在人性论的学说中做出重大的贡献,由此,便有了今天的题目:天生仲尼,地生子舆。正是因为有了孔子,中国人才打破了唯神论的传统思想;也正是因为有了孔子,中华大地的漫漫长夜才有了曙光。孔子的贡献在于:首先,他抢救出了中华道统的几部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其次,他对人性进行了深刻地思考,并且通过一部《论语》,让后人对人性问题不断地发现、探索、实践和完善。二、孟子在人性问题上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究竟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食色,性也,食与色究竟又是指的什么东西?孟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从义利、从食色开始,既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同时还继承了孔子的德与仁的思想。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人性的问题,但是如果孟子不是从义利的角度建立起自己的人性论的构架的话,那么他所倡导的“王道天下”也就没有了理论依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与人性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产物,孟子的人性论让我们懂得,人活着不是只为了坐吃等死,而是在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之后,为“国治、天下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就是老子讲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一般人很难超越孟子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读过孟子关于人性的十几篇文章之后,就会发现他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面对一个问题,我们只有考虑到五个层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比如,人不可貌相的五层含义:第一,相由心生,人当然要看貌相;第二,貌相是可以改变的,即一个人18岁和80岁的貌相一定是不一样的;第三,貌相是可以伪装的,但是高级的说谎者,即使用测谎仪也测不出来他在撒谎,用我们老家的一句话就是:“说了瞎话都不带脸红的”;第四,不能看貌相,要从表象之后看到真相,还要从真相之后看到心相;第五,回到原点,懂得了伪装之道、之术,再以貌相去判定心相与真相。洪涛老师以前在工厂是一名挡车工,负责开机器,有一次机器坏了,厂长问我:“小窦,你怎么闲着呢?”我说:“车坏了”。领导接着问:“那修机工呢?”我说:“修机工没来。”于是领导就调来一号车的修机工把我的三号车修好了。虽然这一次的问题解决了,但下一次问题依旧出现。由此,我们就明白,低阶层的人只说两条,解决一时的问题;而高阶层的人要讲五条,一次就把问题解决掉,我们还是以这件事情为例,作为领导应当问到以下五个问题:第一,车为什么停了;第二,修机工为什么没来?答:家里有病人;第三,家里有病人,他就可以不来吗?答:他是独生子女;第四,他的家境如何?答:穷困潦倒;第五,以后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怎么办?洪涛老师告诉大家,只有问到这五条,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修机工要辞职,准备去卖油条,因为干这个比上班的工资高,作为领导,如果不问这五个问题,怎么能知道其中的原委?三、为什么说孟子指出“人之为人者”是他对人性论的巨大贡献,又是对孔子人性困惑与未说出口的人性观的巨大关联?孟子用追根溯源的方法找到了人性的根,他的人性论以论述人性善为核心,但并不是只对人性做了简单的判断,他所探讨的是人为什么成为人的问题。从经验层面上讲,并不存在人之为人者的问题,比较的也就是某几个人,谁的人性更好罢了,但是如果把人抽象成一个整体,再去问人性是什么?那么,普通人就很难回答了。孟子抽象思维的能力以及说理的能力高于常人,所以,他开创性地得出了人之为人到底是什么的结论。孔子和孟子研究人性问题的方法论存在巨大差异,困惑孔子的问题是传统人性观和德的关系,即为什么人性与德行总是相背离;而孟子研究的是人性价值判断的问题,他虽然没有对人性做出明确的结论,但是却确立了“仁”作为人性的思想,这与孔子潜意识当中以“德”为人性的思想是一致的。无论是性善说还是性恶说,我们都要懂得善与恶其实是一体的,老子与王子朝携典籍图法奔楚,当时楚国还没有建立,而周朝还没有灭亡,于是那些国家档案从此失踪,直到孔子与孟子的出现,我们才慢慢地看到了中国人文化的曙光。从他们的理论中,我们懂得人与人之间不是相食的,而是可以相亲相爱的。同时,人的善恶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何能使天下太平?就是让老百姓丰衣足食,唯有此才有可能实现天下大治,因此,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实现天下大治的理论基础,如果人之初,性本恶的话,那么我们给予老百姓再多的东西,也填不满他们欲望的沟壑。【典型素材】人物篇1.陆鸿:想证明残疾人不是不行“残疾人找工作不容易,我希望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岗位,让他们把自己的光给发亮。”2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陆鸿说道。2017年,在苏州市吴江区残联的帮助下,身体残疾的陆鸿开了一家相册工厂,并吸纳残就业。短短几年时间,他的相册工厂从家庭作坊,发展成正式企业。陆鸿的工厂里共有多名员工,其中30多名是残疾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陆鸿的工厂一度停工,但独守空厂的他仍坚持给工人们发工后来,陆鸿购置了近500万元的机器设备,在员工们不能来上班、人手紧张的情况下,机器保证了工厂的正常生产。陆鸿还带领员工们做自媒体、开网店。在陆鸿的带领下,工厂2021年的营业额约1000万元;2022年营业额近1400万元,比疫有翻了整整一倍。如今,陆鸿的工厂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陆鸿被选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之一。《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辞是:一生迟疑,从不行动;而你从不抱怨,只想扼住命运的喉咙。能吃苦,肯奋斗,有担似一叶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如一株小树在万木前迎来春光。在阴霾中,你的笑容给们带来力量。素材解读角度1:捍卫残疾人尊严,凸显人文关怀。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应用样眼光”看待残疾人,应对他们予以尊重。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在就学、就业等方面,残疾人和健全人应做到“一视同仁”,努力消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歧视,让人人都能公平地活与工作。我们为残疾人创造什么样的社会环境,社会就将收获什么样的精神馈赠。角度2:人生贵自强,折翼也要飞翔。凭着自强不息、永不服输的精神,陆鸿不但改变自己的命运,还为不少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陆鸿眼里,残疾是一场人生考验,他用自强书写了一份高分答卷。“我以前经常会问,别人为什么笑我?在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所以,我想跟所有的残疾人说,多问问自己为什人生贵自强!”2.邓小岚:耕耘18载,歌声飞出太行山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44位来自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的孩子,用天籁清演唱了希腊语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这群在鸟巢体育场内唱响世界的孩子们背,是18年来风雨无阻地往返于北京和马兰村的音乐教育志愿者老人邓小岚。邓小岚给马兰村带来的不仅是歌声。在她多年的奔忙下,社会各界对马兰村的关注越来越多,在阜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桩桩惠农扶贫政策得以落实,马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马兰村已经有了三张响亮的名片——生态马兰、红色马兰、音乐马兰。邓小岚被选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之一。《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她的颁奖辞是:“你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小山村,你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最绚丽的舞台。你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离开。山花烂漫,杨柳依依,为什么孩子的歌声如此动人?因为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素材解读角度1:心中有情怀,行事有担当。在邓小岚的精心培育下,马兰村的孩子们像春天的花朵惊艳绽放,他们从最初的“一首歌也不会唱”,到在北京举办音乐会,并登上河北卫视春晚、北京卫视春晚等多个舞台。美妙动听的歌声,从小小的马兰村飘荡到广阔无垠的外面世界。她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情怀和担当,启示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生命浪费于无知和平庸的生活中,活着就要出力发声,用生命的光芒照亮更多的人。角度2:初心如磐,使命如炬。正是对马兰村乡亲的感念、对生养之地的初心,激励着邓小岚攻克了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她用音乐启迪心灵,帮马兰村的孩子们树立信心,“让孩子们的童年变成彩色的”,诠释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赤子之心。角度3:无私奉献,爱在人间。面对电视机前亿万的观众,邓小岚曾饱含深情地表达心声:“总有人问我,是什么力量支持你,这样长时间地在山村里教孩子们音乐?我想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来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邓小岚用质朴纯静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情怀,谱写了一首悠扬动听的大爱之歌。3.施一公执掌西湖大学中科院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辞去了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他表示,这是为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筹建中的西湖大学,“脚踏两只船”也不符合他一贯的做事风格。西湖大学将于2018年正式成立,定位为“小而精、高起点和研究型、有限学科:聚焦科学技术”。施一公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是存在问题的,比如他所在的清华大学,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接受“就业引导教育”。施一公称,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他最好的学生、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他,未来想去金融公司工作。施一公希望可以实现他回国的初衷:“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希望自己可以培养出一批胸怀大志而又脚踏实地的人才。”素材解读1.敢于脱轨,自由独立的人格。施一公让我们依稀看见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风骨。说真话,做真人,不懦弱,不盲从,实在可贵。2.敢于变革,开拓进取的精神。当一个国家的大学精英都只谈利益不谈理想,只谈就业不思创造,当所有人对这一切习以为常,麻木漠视深陷其中,施一公此举不啻平地惊雷。施一公敢于打破沉疴,积极开拓进取,是胆识,更是勇气。3.敢于担当,心系教育的情怀。施一公回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希望培养一批胸怀大志又脚踏实地的人才。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这里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的地方。4.发展是消除国人离愁别绪的根本“爸爸你在城里打工,一天赚多少钱?”“大概200多块吧。”“这是我所有的压岁钱,一共213块5毛钱,全部给你。爸爸,你再陪我一天好不好?”父亲瞬间泪如雨下。2022年春节期间在网络流传的这个故事,引起网民共鸣。网友们表示:“这是人世间最温情的‘工资!孩子不要红包、新衣服和玩具,用所有的积蓄‘雇父亲多陪自己一天。”实际上,这样的故事在年后的中国大地上,每天都在上演。从根本上来说,只有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才能消除目前这一代国人身上的离愁别绪。一方面,很多中青年农民工通过之前在城市务工数年的积累,同时也借国家和地方政府各项政策的出台,在城市买了房子、有了户口,开始把自己的父母和子女接到城市生活,成为了“新市民”。而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的发展势头迅猛,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开始返乡就业、创业,成为了大家眼里的“新農民”,他们同样也不用再忍受和父母、子女的离别之苦。以农民工输出大省四川为例,2022年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5.24万人,新增返乡创办企业1.7万个,实现总产值115.8亿元,吸纳就业21.2万人。素材解读任何人都有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告别的时刻,所以离愁别绪并不是农民工的专属,但是在现实语境下,确实放大了进城务工人员和父母、子女告别时那种情感上的折磨,因为一个白领外出出差时和家人的分别是短暂的,但是农民工和家人的分别,却往往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好在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未来的中国,离愁将不再漫长。美文篇掌心化雪期盼已久的一场大雪不期而至,下在北国的山川大地上,下在阒寂深沉的冬夜里,下在无梦的睡眠中。睁开惺忪的睡眼就看到屋子里来自窗外的不同寻常的亮光,赶紧穿衣跳到窗前。场院里,屋顶上,树枝间,小巷口,满眼全是洁白的厚厚的积雪。那些醉人的雪啊,让我的心狂跳不已!嘴里不断埋怨,你们这些天地间的小精灵们,飘落世间为何不唤醒我这迟钝而笨拙的愚人,枉把你们当作最为挚爱的心上人。扑向书厨,去翻捡那些描绘雪花的诗句。燕山的雪花呢?你真的片片大如席?胡天的八月,飞下又是怎样的漫天的大雪?一夜的春风,能否刮出千树万树的梨花?江南江北雪漫漫之时,如何就将易水变得寒澈?那位孤傲娟介的蓑笠翁呢?寒江雪中,只有你在垂钓吗?该有个红泥小火炉,置于房屋的正中间,点燃通红的炭火。左手执书卷,右手捧茗茶,于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读千秋古书。闻悠悠的羌笛和急促的号角声卷地而来,听潺潺的流水声和滚滚涌动的江流;看历史的烟尘从眼前飘飞,想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一杯浊酒,万千气象……忽而忆起早年冬夜听雪的情景。宿于破旧的马棚,躺在干草堆中,听北风呼啸,想象着屋外从天而将的大雪,身旁那匹浑身赤炭般的高头大马正狼吞虎咽地吞着草料。夜半时分,狂风骤止,只有雪还在屋外飞舞,耳边是马儿嚼食草料嘎崩嘎崩的声音。幼小的心灵,瞬间升出一种别样的感觉。那些个六出的飞花来到人间,到底是为了什么?匆匆地来,悄悄地去,留给世间一片美好,然后呢?它们去了哪儿?还是去院中吧,去寻一枝心爱的梅花。那火红的、冷艳的梅,你正开放在雪地的那个角落呢?满院的积雪中,我苦苦寻觅,生怕漏掉一点点蛛丝马迹。梅,我醉心于你的美丽、妖艳和坚贞不屈。曾经,在酣梦中,多少次与你相遇,痴痴地望着你的眉眼,静静地注视着你的俏丽的面庞,暖流在心中流淌。我知道,每年冬季,你会伴着洁白的雪花来到我的身旁,然后,夙兴夜寐地与我相伴。待万紫千红之时,你消褪了你的容颜,悄然离我而去。而我只能流下整整一年的泪水,盼望着你重新回到我的身边。在期待中,我看到了微茫的希望,听到了你的心音。雪中的梅儿,你到底在何方?堆个雪人,回归到遥远的记忆深处。乡村冬雪,别有情致。大雪已过,穿红着绿的小伙伴们便蜂拥而至。挥舞着小小的铁锨,在冰冷的雪地里铲雪。三五个人,将胡同口的积雪全都扫到一棵大树旁,堆高,将其塑成人的形状,再做个活灵活现的人头安装上;找来果核或玻璃球做眼睛,弄个胡萝卜做鼻子,这样,一个形神毕备的雪人就做成了。小伙伴们狂跳着,欢舞着,用雪球互掷着,来展现自己的喜悦。而今思之,历历在目,令人感怀。院中也有如许积雪,只是人到中年,往昔的心境恐怕再也难以找寻。堆来堆去,堆出的大概只会是岁月的沧桑和心灵的累累伤痕。天空又在飘舞雪花,无风的冬日让人生出许多温暖的感觉。站在院中,任小小的精灵落在掌心,看它跳落,融化,变成星星点点的水珠,心里恬然而淡静。雪花儿真美,美得让人心疼。从空中随风飘扬,哪里是家,哪里是生命的归宿,它全然不管,随性而来,任性而去,无知无欲,着实没有万千的烦恼和心忧,这哪里是我等所能比拟?面对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又怎能不生出内疚之情?真想生活着雪花的世界里,没有纷扰,没有无休无止的喧嚣,只有快乐。雪花的快乐,应该是天地间最美的追求。你看,那些雪地里忽然冒出的三三两两的人们,跳来飞去,与雪同舞,不正是在追求着与雪花一样的快乐与幸福吗?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是苹果树。树身上结满了雪花,远远望去,煞是好看。在枝杈横生的枣树和苹果树的枝头,我忽然看到些许绿意,一朵晶莹的雪花飘落,在掌心融化,似乎春天正悄悄向我走来……时评篇01“生命至上”彰显人性光辉一切以挽救生命为重。疫情突袭,习近平总书记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求“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短短两三个月时间,绝大多数省份实现确诊病例和新增病例“双清零”,7万多名患者治愈出院,迅速扭转了疫情快速蔓延的严峻局面,以较高的治愈率和较低的病亡率创造了抗击重大传染病的“中国奇迹”。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有一线希望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写照。一切为挽救生命让路。为了尽快阻断疫情传播,党中央果断作出关闭离汉离鄂通道的决策,即使付出城市停摆、经济下滑的代价,也在所不惜!生命重于泰山,340多支医疗队、超过4.2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中国最顶尖的10个院士团队奋战一线,全国近1/10的重症医学骨干接力上阵……举全国之力、集优势兵力,尽锐出战,昼夜不息。正是凭借着世所罕见的防控力度和救治速度,中国兑现了生命至上的诺言,彰显了生命无价的情怀。挽救生命,中国不计成本。1月22日,中国政府即宣布,新冠肺炎患者和疑似患者的治疗费用无需个人承担。国家财政紧急下拨疫情防控补助资金,各地纷纷加大疫情防控投入,呼吸机、防护服、救护车等各类医疗物资全国调运,粮油、蔬菜、水果等各类生活必需品八方汇集。有两组数据最具说服力,一组是武汉市新冠肺炎患者总体治愈率达94%。另一组是,据国家医保局披露,确诊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达到2.15万元,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这些费用除部分由医保报销外,其余均由国家财政补助。这其中,一位70岁的患者接受治疗近3个月,两度用上ECMO,治疗费用近140万元。英国学者、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说得好:“中国从一开始就深刻理解什么是真正影响人们生活的人权。在致命的大流行病中,最要紧的人权不是刻板、肤浅的‘人权’概念,而是要能活下去”。挽救生命,中国伸出援手。疫情全球蔓延,中国秉持人道主义精神,向世界许多需要帮助的国家和地区伸出援手。截至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或正在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急需的医疗物资援助,累计派出15批医疗队援助16个国家,向世界卫生组织捐款5000万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疫情防控和卫生体系建设……一批批珍贵物资、一次次视频连线、一个个援外医疗专家组,尽己所能,扶危济困,绽放出命运与共、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光辉。重大危机面前,对待生命的态度检验着一个国家的道德良知和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无论是面对汹涌的洪水、惨烈的地震,还是肆虐的疫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既源于执政党高度的政治自觉,也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使命担当,始终坚守的执政理念。4月4日,清明节,中国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一家外国驻华使馆在微博中写道:“中国以国之名祭奠新冠肺炎遇难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对个体尊严与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也读懂了14亿中国人集体情感释放背后的团结与力量。”真诚关怀每一个生者、衷心尊重每一个生命、全力拯救每一个病患,中国抗击疫情闪耀的人性光辉,在病毒肆虐的当下,唤起了团结的愿望,传递着温暖的力量。02“关微”出场,酸楚之外不失人性光辉九年前,《南方日报》等权威媒体,发起一场寻找汕头籍化名好心人“关微”的行动。在各方赞誉下,“关微”坚持他“点滴心意,微不足道”的信念,没有公开露面。被有关部门诗意地誉为“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爱,却已撒播天涯海角”。九年后,总是帮助他人的“关微”,自己陷入困境,成为负债人,在媒体朋友的反复劝说下,终于走到台前。尽管他已一贫如洗、债台高筑,尽管他身材瘦小、银发斑驳,并无想象中“行侠仗义”的潇洒风骨。尽管从慈善家变成了负债人,让人感到有些酸楚,却盖不住他身上的人性光辉。顺逆得失,风云变幻,这也许才是真实的人生。在旦夕祸福之间,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就是人性的光辉所在。作为一个平常人,“关微”尽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信仰,也没有将他的爱心比拟得多么高大,他却始终信奉孟子那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穷困时,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在顺达时,应当帮助别人。这种心态,显得平和,甚至有些平常。但是,能有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世事无常、顺逆得失,方才是人性之中最为夺目的那一缕光辉。明末大思想家黄宗羲有言:“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利害成败,不过是时势所致,有时并非人力所能左右。心中有是非,才应该是一个大丈夫行事为人的根本准则。看“关微”的从幕后走向台前,曾经是慈善家,如今是负债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多年来,“关微”施恩不图报,用无私之心温暖着无数人心;如今,一个有爱有善的社会,向“关微”伸出友善的援手,不计利害得失,帮助他度过“逆境”,幕后慈善家“关微”的好心,得到了社会的“好报”,也就彰显了一个社会应有的是非曲直,也是“助人者,人恒助之”的题中之义。当空有霾,人性有光。关怀备至,春风入微。我们相信温暖的力量,面对多年来每况愈下的经营困境,“关微”所遭遇的困难,虽不为人知,但困难对人心的磨砺,是能为人感受得到的。让我们用掌声,为“关微”的尴尬出场加油,为他送去冬日里最温暖的祝福,激励他陷入困境多年的心境。我们相信,在市场的规则下,友善之士,可以携起“关微”的双手,开展市场合作,帮助他从跌到处再次爬起来。这样的帮扶理念,也是“关微”多年来“授人以渔”的行善之道。03让人性光辉照暖人心十字路口,一辆三轮车与电瓶车相撞。滚滚热浪下,不相识的路人不约而同地停车,司机和乘客冲出车门,以最快的速度扶正三轮车,把伤者送往医院。连云港的这段视频在网络传播开来,网友评论:“40度的高温下,冲出车门是一种勇气”“大家都急着赶过去帮忙的时候看的好感动!”而这样的感动场景,不止一次在江苏发生。去年6月中旬,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路口,一名男子过马路未走斑马线,被一辆私家车撞倒在地并压在车底。路边众人纷纷伸出援手,十几名男士合力抬车救人。从事发到男子获救,仅用了两分钟的时间。正如网友所言,这是“炎炎夏日的温暖和凉快”。曾经有人说,时代场景发生巨大的变化,将影响社会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建构。毋庸讳言,曾经一段时间内,在众多媒体的推波助澜中,老人倒地时究竟扶不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老人有难、不敢伸手,似乎成了不少人内心纠结的道德隐痛。当冷漠成为很多人的习惯,行动与实践便会在“扶起来会不会被讹诈”的质问中延宕。但是,社会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需要文明来坚守,需要道德来维持,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实际行动去呵护。正是这些平凡朴实的普通人,依然用自己的行动塑造成为一个时代与时俱进的精神标杆。老人一句“年轻人别担心,我有医保”,便将更多老人家从“变老的坏人”的质疑声中解脱出来,也让更多的人有了愿意伸手的举动;不小心刮伤车后给车主留下字条,诚信在少年的心中开出美丽之花;为救病人自动让开车道,生命之道豁然宽阔。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心胸坦荡,一心向善,那些不和谐的现象必然会销声匿迹。诚然,伸手于别人危难之中,抬车救人这样的事称不上英勇,只能算是善举。一句真诚的话语也算不得什么,这是人的本性使然。但不可否认,“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社会需要以共同价值来凝聚,普通人的坦诚、善举无疑筑成了城市文明最坚固的基石,人性的光辉更能照暖人心。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勇气,只要我们把生活中的一些小善坚持下来,久而久之小善会变成大善,而这种行为也会成为一种习惯,最后成为温暖他人的正能量。感谢我们的时代行动者,用善意之举,点亮中国;用人性光辉,照暖人心。【写作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越来越便捷。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种便捷归根结底是基对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熟练使用,如,扫码点餐、在线挂号、网购车票、网约车出行……这一切智能服务,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却在无形中给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设置了壁垒,他们被称为“数字鸿沟”中的“慢行者”。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佳作示范】连接“数字鸿沟”,社会方可“疾行”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服务因人们的熟练使用而使生活更加便捷,加快了生活节奏,但也给弱势群体设置了壁垒,使他们在“数字鸿沟”中越走越慢。这不禁引发了我对科技发展和人文关怀关系的思考。诚哉斯言,人类千万年的文明史不如说是千万年的科技发展史。科技的发展节约了人们的宝贵时间,让人们有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可是现今,科技的推动者似乎对人文关怀方面的考虑有所忽略。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数字鸿沟”的产生是源于科技推动者对人文关怀的考虑不周。智能服务的初衷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但有些科技推动者为将利益最大化,往往忽略了占少数的弱势群体,无形中为他们设置了壁垒。相反,一些智能手机出厂时自带语音识别、系统使用指南、短信朗读系统,为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提供尽可能周到的技术支持,就很好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相比科技发展,我认为人文关怀更应得到重视。“人”“仁”“文”是亘古不变的核心精神主题。科技本应该服务于人,而弱势群体却往往受到当代科技的区别对待,实在令人生悲。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人文关怀的普遍缺失使得“数字鸿沟”越来越深,逼迫着与时代脱节的老年人、无能力熟练使用智能服务的残障人士等因慢行而陷入鸿沟,被岸上的人们所遗忘。但是,人文关怀应是发展的根基,没有了以人为本,社会又如何进步呢?同时,相比所谓“数字鸿沟”中的“慢行者”,岸上的人们是不是就可以自诩为“疾行者”了呢?并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