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三中2024届中考历史猜题卷含解析_第1页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三中2024届中考历史猜题卷含解析_第2页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三中2024届中考历史猜题卷含解析_第3页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三中2024届中考历史猜题卷含解析_第4页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三中2024届中考历史猜题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三中2024届中考历史猜题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图片中的两位人物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这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彻底改写了半封建的历史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2.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A.各种抗日力量配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B.正面战场的正规军是日本进攻的唯一目标C.日本侵略者从未侵入过中国内地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宣告彻底失败3.《管子牧民》有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下列学说与之最接近的是A.老子的无为而治B.孔子的“仁”、以德治国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提倡节俭D.韩非的法治思想4.两岸一家亲。环球网综合报道:高雄市长韩国瑜将于2019年3月22日至28日率团访问大陆香港、澳门、深圳、厦门等四城市。对此,国台办表示欢迎并支持。以下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岛一向是属于中国的。在中国人不需要时,可以允许荷兰人暂时借居;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时自应把它归还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A.荷兰殖民者占领B.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C.郑成功大力建设D.清政府实行对地区的管辖5.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下面不符合这一原则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B.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C.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彻底完成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6.下图所示摘选自《困境中的突围:重大突发事件与国民政府的对策》一书,由此判断国民政府是针对哪一事件采取的对策?()A.国共内战B.西安事变C.九一八事变D.七七事变7.下图是中国代表在哪一次会议上的情形()A.多哈会议 B.日内瓦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万隆会议8.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加速发展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列强侵华方式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D.《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9.下列有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有()A.它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快B.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C.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不利因素10.阅读下图。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俄签订《瑷珲条约》B.中日签订《马关条约》C.中英签订《南京条约》D.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11.下列内容关联正确的是A.辽金议和——澶渊之盟B.“苏湖熟,天下足”——商业繁荣C.编年体通史巨著——《史记》D.12世纪初期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12.法国国旗上的蓝、白、红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当时资产阶级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此文件是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C.《独立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二、简答题(共3小题,满分26分)13.仔细观察下列各图南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它亲眼见证了中国近代中国的兴衰荣辱(1)请将与南京有的三幅图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排列(2)从上面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3)请选出其中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谈谈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1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的稳定、团结、人民幸福安康,是国家的最高利益之所在。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新疆、西藏是分别在哪个朝代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的?又分别设置了机构管理?(2)清朝前期,为维护国家统一又分别在新疆、西藏设置了什么机构?(3)历史上有两次被外国侵占,分别是哪两个国家侵占了?还有两次回归又指的是什么?(4)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是什么?,今天解决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15.强军目标,就在前方。从新中国建立到今天拥有巩固强大的国防,都有哪些原因?(至少写出5条)

参考答案一、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毛泽东领导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起来,故A符合题意。彻底改写了半封建的历史、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辛亥革命,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起点。2、A【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正规军”,“游击队”,由此判断与抗日战争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是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人民和爱国华侨的支持。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3、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意思是政策不符合民心,会导致政权灭亡,与之最接近的是学说是孔子的“仁”、以德治国思想,故B符合题意;老子的无为而治、墨子的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韩非的法治思想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是解题的关键,与之最接近的是学说是孔子的“仁”、以德治国思想。4、B【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该岛一向是……荷兰人暂时借居”,该岛指的是。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对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和实施侵略,1662年郑成功成功收复,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5、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表明我国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不能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彻底完成,故C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故排除A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故排除B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排除D项。故选C。6、D【解析】

依据材料“积极做好应战准备”“开展对日交涉,谋求和平解决”由此可知国民政府做好的是应战日本的准备。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提出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国民党也发出表示,准备抗战。D项符合题意;1927年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国共两党内战开始,A项不合题意;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国共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B项不合题意;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民党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陷。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7、C【解析】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进行表决。表决的结果是,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图片中即是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的情景。故选C。8、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使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符合题干的“投资+特权”,所以答案选C。9、ABC【解析】根据题干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正确说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多种技术的革新;科技贡献率提高,西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说对发展中国家都是不利的,不够准确。故正确答案为ABC。10、C【解析】依据课本所学,鸦片战争中,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最后一项内容,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对中国危害最大,是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C项符合题意;图表中变化的时间是1843年,结合所学,1958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A项不合题意;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C项不合题意;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点睛:图表题,图表的标题、时间、数字变化规律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图表分析,以1843年为界,清朝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变化。1843年后,清朝进口货物的税率下降了。结合课本所学,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因此进口的货物税率下降了。11、D【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A项不符合题意;“苏湖熟,天下足”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是农业发展的表现,B项说法不正确;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C项说法错误;12世纪初期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D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12、B【解析】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注意题中题眼,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资产阶级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制宪议会通过了多项法令,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权等基本原则。B符合题意;《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法律文件;《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颁布的法律文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美国南北战争颁布的法律文件;从而得出A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二、简答题(共3小题,满分26分)13、(1)c、b、a(2)c图:1842年8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近代历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b图:1937年12月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平民和中国士兵进行了持续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共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a图: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3)选c图: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漩涡。(或答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选a图: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解析】

(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a反映的是解放军占领总统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图b反映的是南京大屠杀,图c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是c、b、a。(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三幅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分别是c图:1842年8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近代历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b图:1937年12月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平民和中国士兵进行了持续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共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a图: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图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漩涡。(或答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图:解放军占领总统府,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14、(1)西汉、元朝;西域都护、宣政院。(2)伊犁将军;驻藏大臣。(3)荷兰;日本;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回归祖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祖国怀抱。(4)“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元朝疆域广大,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元朝时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管理。(2)据所学知,1727年,清朝设置了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与西藏的管辖。乾隆时,在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回归祖国。1895年《马关条约》将割让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祖国怀抱。(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解决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5、(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一切行动听党指挥。(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