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海浮宫中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科试卷_第1页
福建龙海浮宫中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科试卷_第2页
福建龙海浮宫中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科试卷_第3页
福建龙海浮宫中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科试卷_第4页
福建龙海浮宫中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科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2010学年(下)浮宫中学高二年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2),烟光凝而暮山紫。(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4),俯察品类之盛(5),秋水共长天一色。(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2-5题。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清]龚自珍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悲、鬼神泣”者?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文章有删节)注释:①零瓮(zhòu)断甓(pì):残墙碎砖。②信:连住两夜。③鼯抗(wúyòu):鼯鼠(大飞鼠)、黑色长尾猴。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礼曹,客有过者日

过:拜访。B.审视,玻璃五色具

审:仔细地。C.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

既:既然。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风侧艳诗

于:在。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断甓。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A.①④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3分)译文:(2)、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3分)译文: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①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注]①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一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其中的一种并加以分析。(3分)(2)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赵云保护着麋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曹操的追兵又到了。赵云苦苦劝说受了重伤的麋夫人抱着阿斗上马,自己步行护卫。但为了让赵云全力保护刘备的骨肉,麋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就拔剑自杀了(《三国演义》)B.吴荪甫雄心勃勃,总想扩大自己的事业。他和几个朋友组建了益中信托公司,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了几个小厂,并准备加以扩充。他希望自己生产的灯泡、肥皂等日用品将来能销往乡村。(《子夜》)C.高老太爷的病一直不见好,高家便求助于神的帮助,拜菩萨、祭天之后,便是捉鬼。捉了高老太爷病房里的鬼,还要捉高工馆所有房间的鬼。捉鬼捉到觉慧的房间时,觉慧却紧闭房门,将巫师等人挡在了门外。(《家》)D.马斯洛娃被判去西伯利亚做苦工。为了替被诬告的马斯洛娃伸冤,涅赫柳多夫四处奔走。上诉失败后,涅赫柳多夫决定陪她去西伯利亚,并再次向她求婚。但是,马斯洛娃拒绝了他,决定与西蒙斯结婚。(《复活》)E.老葛朗台的葡萄园这一年收成非常好,他十分高兴,于是从太太的衣柜里挑了一件十分漂亮的衣服,送给了一直为主人效忠的拿侬。这是老葛朗台送给拿侬的许多礼物中最贵重的一件(《欧也妮·葛朗台》)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1)简述玛斯洛娃从拒绝涅赫柳多夫到接受西蒙松爱情选择的心路历程。(2)却说张飞拔剑要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请问上面文段中所说的“丢了城池”的“城池”指哪座城?张飞是如何把它丢了的,请简述。()(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慎重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10、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11、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偷父刘心武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再回过头去观察大门,没有问题呀!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呀!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动,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出来咱们好商量!”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来到门厅里,我让他站在长餐桌短头靠里一侧,自己站在靠外一侧,把窗帘叉收到自己这边,开始讯问。“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你想过,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吗?”他叹口气,说出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小学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冲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我决心放他出去,对他说:“我知道,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了。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我要去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天哪!原来还有个大人在卧房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子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里,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并且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那幅油画,是我前几年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茬,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我就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可是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后来我听懂了,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的男人跑了。他爸把他拉扯大。他记得他爸,记得一切,记得那扎人的胡子茬,记得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是给老板挖,于是他讲到了去年那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没想,就先叫了声“爸”。他奇怪他爸的像怎么挂在了我屋里?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这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画像的油画,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关上门以后,我竟自倏地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从人间蒸发,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有删节)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5分)()()A.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B.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C.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时,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D.“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小孩子。14、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4分)15、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刘半农①:教我如何不想他林天宏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如果将韬略比作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支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不已。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他作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刘半农便当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于是,时人评论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浅”。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为他饯行,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刘半农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发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3天。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他曾自言:“学问即爱好,爱好即学问。”其专业是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作为诗人,他著有《瓦釜集》和《扬鞭集》;作为散文家,又著有《半农杂文》;他还客串翻译,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篇小说集》;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民谣,编纂《中国俗曲总目稿》;他甚至还是摄影家,参加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身为北大名教授,前去采访—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不为所动。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于是,有后人评论:“……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死理;潇洒者,又往往难有所成。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1934年6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啊!”听者为之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考察途中,刘半农为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回京后耽误治疗,于当年7月中旬离世。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最为贴切。多年来,赵刘二人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注】①刘半农(1891—1934),又名复,江苏省江阴县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陈独秀和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对敌斗争中都比较讲究韬略,但两人所采用的韬略却各不相同。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因而写出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样风行一时的流行歌歌词。C.文章标题中“教我如何不想她”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表达了后人及友人对刘半农先生的怀念之情D.时人评论刘半农时,送其一“浅”字。一是因为他“胸无城府,浅如清溪”;二是因为他所学颇杂,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E.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写得最为贴切,挽联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他对刘半农的深切怀念之情。14、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例,归纳概括刘半农的形象特点。(4分)15、时人认为刘半农为人治学都“浅”,你同意不同意这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四、语言应用(13分)16、下面是上个世纪一家四代人的姓名,请参照第一代和第二代示例,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另外两代各自命名的用意,并概括它们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3分)示例1:祖父一代(二三十年代):李有金、李有银、李有财用意:对财富的向往和追求。示例2:父亲一代(四五十年代):李翻身、李解放、李建国用意:对新中国、新时代的赞美和热爱。(1)儿女一代(六七十年代):李运动、李文革、李红卫用意:(2)孙子孙女一代(八九十年代):李约翰、李安娜、李丽莎用意:(3)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17、阅读下面一则报道,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重庆市叫停对市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跆拳道和散打等特长生的高考加分照顾。重庆市的这一做法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材料二:浙江某校因航模比赛获高考加分的学生,多来自权势家庭,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人们对高校招生加分政策的公平性问题提出质疑。(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加以简要阐述。(字数在150个字左右,7分)五、作文(70分)18、《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浮宫中学2009-2010学年下学期高二年期中考语文答题卷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2),烟光凝而暮山紫。(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4),俯察品类之盛(5),秋水共长天一色。(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二)文言文阅读(15分).2、()(3分)3、()(3分)4、()(3分)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译文:(3分)(2)译文:(3分)(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1)、(3分)(2)、(3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5分)8、()(5分)(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1)、()(3分)(2)、(3分)三、现代文阅读10、()(3分)11、()(3分)12、()(3分)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13、()(5分)14、(4分)15、(6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6、(3分)(1)(2)(3)17、(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加以简要阐述。(150字左右)(7分)六、作文(7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作文写在背面稿纸)浮宫中学2009-2010学年下学期高二年期中考语文参考答案1、(1)钩心斗角(2)潦水尽而寒潭清(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4)仰观宇宙之大(5)落霞与孤鹜齐飞(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6分)2、C(既:已经。)(3分)3、B(①是客人所说的话;③是郡里的人知道我来到这里,非常喜悦;⑥是作者的身世状况)(3分)4、A(文章开头并没有作者的所见)(3分)5、(1)有拿着古代经典请教(我)并质疑问难的,有提出历史事实询问我的。[译出大意给1分;“以”“质难”“见问”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3分)(2)天地间的四季,没有比酷热的夏天令人难受的,又没有比初秋令人感觉良好的。(“病”“善”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两个状语后置句各1分)(3分)6、(1)示例:(3分)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此时却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②、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③、融情于景。“汉月”高照,“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沙漠上行进的艰难。④、“费”字炼字极佳。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马蹄”之“费”,明指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⑤、运用对偶的手法。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点明了月照沙漠的情景(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2)“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暗含了李判官入京旅途艰难、须多保重的惜别之意,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之情。(意思对即可。如有不同看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分)7、A、E(5分)8、(1)、探监时,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让她认为他是为了赎罪才这样做,所以愤然拒绝。后来,他为她奔走上诉,她又重新爱上他,但是不愿意给他的生活带来不幸,依然没有答应他。在流放途中她遇到政治犯西蒙松,他正直善良,纯粹是因为喜欢她才爱她的,所以她最终选择了西蒙松。(2)、是徐州。刘备奉曹操之命起兵讨伐袁术,张飞留守徐州,后因喝酒怒鞭曹豹,致使曹豹与吕布里应外合,夜袭徐州。张飞醉酒不抵,徐州城失陷后逃奔至淮南,使刘备家室落于吕布之手。张飞与刘备等会合,关羽指责张飞,张飞羞愧难当,欲拔剑自杀,被刘备劝住。(5分)9、(1)、C(3分)(2)、“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3分)(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10、D(从第4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3分)11、D(文章并末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3分)12、B(文章并末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3分)甲13、AB(C少年偷像父亲的画像这件事来看,少年对父亲有深厚的感情,不应该是冷漠;D第一次想报警而没有报是因为当时还不知道事情到底有多严重;E我若有所失,是因为我内心油然而生的对社会的责任感。)(5分)14、=1\*GB3①他对父亲有难以割舍的爱,令人敬佩;=2\*GB3②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值得同情;=3\*GB3③他混在窃贼之中,需要教育和救治;=4\*GB3④他对社会冷漠,需要人们用人性的温暖去感染。(一点1分,4分)(4分)15、(1)合情合理。①从人物性格上来说,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说,符合“我”的性格特征;②从情节上来说,与前文的翻窗而入形成呼应,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③从主题上来说,这样结尾能强化主题,使小说表现的人文关怀更清晰。(2)不合实际。①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虽然“我”同情他,也想救治,但他毕竟是个窃贼,“我”对他还有防范之心,不可能希望他经常光顾。②从情节上来说,这是少年消失之后“我”想说的话,并不会起到什么效果,有“马后炮”之嫌。③从主题上来说,“我”对社会的批评和忧虑,对少年的愤恨和同情已经在前文表现出来了,最后这样结尾有些画蛇添足。(6分)乙13、BD(B无因果联系;D“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说法不当,从文中看,他虽然所学颇杂,但却研究颇深,成就颇大。)(5分)14、示例:①他在巴黎留学时指挥众人作乞讨状照相,征求方言时挨骂等事例表现出他诙谐幽默、不拘小节的特点。②他嘲讽为他送别之人、嘲讽考试院院长等事例表现出他不通世故、胸无城府等特点。③他采访名妓赛金花调查民俗等事例表现出他治学既认真又不失灵活等特点。(任选两点作答即可)(4分)15、示例:同意。从为人处世来说,做人当然贵在正直诚实,但还需要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善于与别人处好关系,否则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如在为他送别的宴会上,他讽刺文友就不太合适。从治学上来说,爱好广泛是一件好事,但不宜过杂,因为这样往往很难出成果。如果他的爱好不是如此广泛,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也可答“不同意”,从做人方面来说,可以谈耿直坦率敢作敢为是做人的宝贵品德;在治学方面,可以从他取得的成就方面来谈“杂”的好处。)(6分)16、(1)对政治运动的追随和狂热。(2)对外来文化的仰慕和偏爱。(3)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3分)(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17、(1)、高校招生加分政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意思对即可)(3分)(2)、示例:高校招生中的特长生加分政策,是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有力措施(2分)。笼统叫停部分特长生加分政策,可能导致学生和家长降低对综合素质的关注度(2分)。当然,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高考加分政策在某些地方成了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的工具,所以我们呼吁教育主管部门规范程序,强化监督,严惩违规,不给造假者以可乘之机(2分),使高考加分政策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意图得到更充分的彰显(1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7分)18、作文(70分)评分标准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18、[作文提示]要写好这篇作文,关键是对题目中“自然”一词的理解,即要从题目所提示的有关“自然”的三个解释中选择一个义项来构思作文。当然,无论选择哪个义项来写作都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如写①可从环保写起,通过写它给予人类的恩赐来赞美大自然的伟大,继而写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大自然破坏的种种行径,号召人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我们的地球。如写②可从对青少年的培养角度立意,家长、学校对青少年过多地束缚,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我们不应对青少年过多地束缚,要敢于放手。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温室是培育不出参天大树的。从这个角度写起,考生更有话可说;这个角度属于大众角度。如写③淡泊名利,顺其自然则是一个不错的角度。选好“自然”的含义确立一个有深意的主题是前提,而“生活”却是文章的重点,写作成功的关键。不管选择哪一个义项写作,都应该表达某一种感悟、观念或思想,意在诠释“生活”这一动词的内涵,因为这里的“生活”应该有经历与感悟、过程与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