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1页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2页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3页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4页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出现与形成的?秦朝时,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请用史实说明。温故知新鲁壁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第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请回顾儒家思想的发展经历春秋:应运而生

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遭打击(焚书坑儒)

汉朝:?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一、从“无为”到“有为”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①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③具体政策:与民休息一、从“无为”到“有为”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④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无为而治”有何消极作用汉武帝时的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问题匈奴问题汉武帝怎样解决?——无为?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2.汉武帝的“有为”:①背景:国力日盛;割据势力,土地兼并,匈奴威胁②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一、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知识链接:汉武帝“有为”的表现政治:必修①:P12、P14(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经济:必修②:P17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军事:课外补充: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1、董仲舒的贡献: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春秋繁露》书影西汉实行察举制,董仲舒被以贤良方正推举给汉武帝。董仲舒三次书面应答策问,即“天人三策”,阐述他的儒学思想。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策”是一个长沙方言词,但在古代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如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苏轼的《教战守策》等。在此对“策”的正确解释是

A.古代回答命题者问题的一种文体

B.陈述某种意见和事情的一种文体

C.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D.用委婉方式规劝上级的一种文体

【解析】答案A。B、C、D项对应的分别是“表”、“疏”和“谏”三种文体。随堂演练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拓展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积极消极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统一2、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3、唯心主义成分多4、神学迷信色彩浓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3、如何评价汉代新儒学(独尊儒术)?4、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影响(1)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并付诸实行。(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学思之窗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不单纯是为尊儒,其真正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于是所有其他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他也都会吸取。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思想:

政治: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教育:(1)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2)设立五经博士(3)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儒学的推广儒学成为用人标准,儒学大兴教育为儒家所垄断使部分非贵族可以通过太学为官,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并说明理由。深入探究有道理。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儒学的坎坷发展(总结)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沉重打击西汉初期: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异彩纷呈——法家思想,严刑峻法——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儒家思想,正统独尊春秋战国秦朝西汉初汉武帝时巩固练习:1、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2、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AC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A.儒家主张B.墨家主张C.道家主张D.法家主张BC5.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6.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的形成④儒学之外其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CD7、董仲舒是通过汉朝哪种选官途径进入官员行列的

A.凭太学资格

B.“举贤良对策”

C.依郡望而选评

D.科举考试8、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是:

A、仁者爱人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D、性本善9、新儒学体系的“新”,指的是新儒学吸收融合了诸子百家的一些思想,它包括A、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B、道家、墨家C、法家、阴阳五行家D、墨家、法家BCA10、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实际上吸收了

A、孟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D、孔子的思想11、“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宝典,“五经”除《诗经》外还有

A、《书》《礼》《易》《春秋》B、《大学》《论语》《中庸》《孟子》C、《礼》《乐》《书》《春秋》D、《书》《礼》《孟子》《春秋繁露》12、汉武帝兴办太学所产生的影响是A使汉朝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B使儒学在各郡县得以推广和传播C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D使新儒学思想体系完全形成CAC1(10年天津卷)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D高考回眸2(09年安徽卷)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C高考回眸3(09年海南卷)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A高考回眸“《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