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1页
河南省鹤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2页
河南省鹤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3页
河南省鹤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4页
河南省鹤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调研七年级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确立了一套官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每个部门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监督。由此推断,这种制度有利于()A.缓解社会矛盾B.削弱地方权力C.规范经济秩序D.提高行政效率2.科举制度下选士的标准不是品行表现,也不是门阀族望,而是藉由考试通过才学水平的竞争而获得的成绩。这强调了科举制()A.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B.推动了教育的持续发展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强化了皇帝用人的权力3.隋炀帝即位后,为巩固国家统一,且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使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物资为中央政府所掌握,于是隋炀帝()A.南下灭陈B.开通大运河C.营建东都D.创立科举制4.根据下面表格反映的信息,分析可知唐朝两次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贞观之治唐太宗减轻百姓负担;劝课农桑,不夺农时,使百姓能勠力生产开元盛世唐玄宗强调“农业种植的时间不能耽搁,州县官员做好监督”A.重用贤能B.重视民生C.制度革新D.民族和睦5.根据下图展示的这一工具的工作原理,判断此工具的作用是()A.利用水力,消除水患B.水利工程,旱涝保收C.灌溉工具,节省人力D.技术先进,精耕细作6.7世纪,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表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气象。能够印证这一说法的是()A.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B.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C.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D.颜真卿《颜氏家庙碑》7.自文成公主入藏后到松赞干布去世,吐蕃从未与唐发生军事冲突,即唐蕃“数十年间,一方清静”。由此可知,文成公主入藏()A.增进了唐蕃友好关系B.使西藏归属于唐朝管辖C.促进了吐蕃经济发展D.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力8.某中学举办联谊活动,主持人给出诗句,要求同学们从史实、韵律角度选出可与之搭配的诗活句。可与“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搭配的是()A.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B.负笈关山百万重,不辞艰辛游天竺C.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D.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9.季羡林认为,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永不枯竭的原因之一在于有新水注入,最大的有两次,其文中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且从“印度来的水”注入中华文明的顶峰是唐代。下列史实可以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是()A.张骞“凿空”B.玄奘西行C.遣唐使来华D.鉴真东渡10.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写道:“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这些诗句折射出()A.晚唐统治者腐败无能B.唐朝社会风气的变化C.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D.民族政权间战乱频发11.整个北宋时期,一共有85人担任过统帅全国军事要务的枢密使,其中63个是文官,22个是武将。一共有143人担任过枢密副使,其中120个是文官,23个是武将。这说明北宋()A.军队战斗力弱B.官吏冗余C.行政效率低下D.重文轻武12.辽太宗时期,占领燕云十六州,与北宋冲突不断。澶渊之盟后,北宋边境一些地方开放交易,北宋人民用香料、茶叶、瓷器、漆器等交换辽的牛、马、羊等牲畜。据此可知,政权并立时期的宋辽()A.战争频繁B.贸易繁荣C.战和相间D.和为主流13.南宋时期,泉州迅速崛起,发展为世界级的大都会。据下图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宋代海外贸易图A.南宋政治中心南移B.政府支持且交通便利C.农业生产技术进步D.沿海且紧邻多个国家14.下图反映了唐朝诗人、宋朝词人地域分布的占比示意图。这一比重变化主要印证了()唐朝北方与南方诗人占比图宋朝北方与南方词人占比图A.北方是文化发展的中心B.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C.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D.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5.13、14世纪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社会影响至深。引起这一变动的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16.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沿用蒙古族传统;畏兀儿地区设置北庭都护府等机构;南方地区设置土官,政治和经济上仍沿用当地传统进行管理。这反映了元朝()A.因地制宜的边疆管理B.君主专制的加强C.四通八达的境内交通D.疆域范围的扩大17.下图所示体现了宋代()《清明上河图》(局部:勾栏)《蹴鞠图》A.都市生活丰富B.商业贸易发达C.享乐之风盛行D.重视体育活动18.他一生至少写了67部杂剧,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材料中的“他”是()A.李白B.苏轼C.关汉卿D.曹雪芹19.唐代邸报由首都向地方传发,主要读者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到了宋代技术得到发展,邸报传发扩展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造纸术的发明B.科举制的发展C.印刷术的改进D.宋朝重文轻武20.“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段材料体现了元朝()A.航海技术发达B.商业贸易繁荣C.交通网络发达D.疆域范围扩大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是在地方性运河基础上形成的。古时运河的开凿、治理已经有严格的工程程序,先勘测设计然后全面开工,如旧河道的改造利用,新河道的开凿,水源的引导等,都先作出具体的规划……许多工程设计技术配调科学、结构施工精妙,有的工程已经接近或达到现代水利工程的水平。大运河的开通也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大大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摘编自王守功《大运河的开凿治理》材料二通济渠的开凿,直接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成为隋朝运河的主体部分,使得“地管御河”的郑州一度出现了“商旅往返,船乘不绝”的繁忙景象……到了北宋时期,全国兵额约一百三十万,而禁军马步就大约八十三万,且大都驻扎在国都,是国都驻兵最多的朝代,其能够这样布置,正是因为开封漕运便利。——摘编自鲍君惠《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历史考述》(1)材料一中大运河的修建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智慧?(2分)(2)据材料二,分析通济渠发挥的重要作用。(2分)(3)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请再举出一例水利工程并加以说明。(2分)22.(5分)阅读: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唐西域记》书影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材料二唐政府实行友好开放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鼓励对外交往并设置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不少地方设商馆以招待外商;设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中外贸易广泛展开,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使者、学者和商人的频繁交往,大大加强了中国和各国间的相互了解和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摘编自许敏《唐前期的改革与兴盛》(1)材料一中的两则史料分别属于哪种史料类型?(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2分)(3)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方式有哪些?(1分)2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安作为唐政治中心,繁盛一时。唐太宗有诗云:“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唐人王建曾写道:“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这里士子云集,孟郊《登科后》描写了士子们考中后的喜悦,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同时城外文化也通过商旅、使节、留学生等交往而在长安得以传播。——摘编自檀新林《以诗证史——从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材料二北宋时期开封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手工业和商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手工业从业者超过8万人。商户2万多户,分属于160余行……当时位于开封的最高学府——太学中的贡生最多时达到3800人。大批文人、学者荟萃东京。——摘编自张妙弟《开封城与黄河》(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都长安繁盛的表现。(3分)(2)据材料二,说明北宋时期开封城市发展的条件。(3分)(3)综上所述,谈谈你从我国古代城市繁荣发展中得到的启示。(1分)24.(6分)请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材料25.(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辽宋夏金时期……虽表现为多政权分庭抗礼的分裂形态,但诸政权都未脱离华夏认同这一前提。辽夏金等政权为强化统治,以儒家思想和中原政治体制为主导,进一步加强边疆民族区域与中原地区的同质化发展。辽朝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国策;金朝在中央实行汉制,在地方上同时推行女真制与汉制,大大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摘编自高福顺《内聚性:辽宋夏金时期中国历史演进的核心动力源泉》材料二元朝改变了宋、辽、西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偏守一隅的情况,过去视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原有的地域观念在减弱。除此之外,迁到中国的阿拉伯、波斯等各国人与其他各族人民杂居、互相通婚、文化上互相渗透。这足以证明我国民族调整、交融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下)》(1)据材料一,概括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历史背景。(3分)(2)据材料二,说明元朝我国民族交融出现的新发展。(2分)(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历史上民族交往交融的认识。(1分)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调研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ABBCAADBCDCBDDAACCC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6分)(1)制定严格工程程序,先勘测设计再开工;对旧河道进行改造利用,并进行新河道开凿与水源引导;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精妙。(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沟通了三大水系,是大运河的主体部分;促进了郑州的商业贸易发展;为北宋驻兵保卫国都提供交通条件。(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举例:都江堰。说明: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从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2.(5分)(1)文献史料;实物史料。(2分)(2)唐朝统治者实行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开展对外交往活动;政府管理机构齐全;唐朝制度先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具有对外吸引力。(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贸易往来;派遣使者等。(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3.(7分)(1)商业繁荣发展,店铺林立;士人云集;民族交融加强;中外往来频繁。(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具有全国政治中心地位;手工业、商业聚集;拥有大量人才。(3分,每点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前提。(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4.(6分)【示例】题目:中国的科技成就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正文:宋代制成了指南针,随后指南针经阿拉伯商人传播到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条件。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它们的外传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综上,中国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进步作出重大贡献。评分标准:一等(6~5分)①题目恰当,观点明确;②史实运用正确;③条理清晰,语句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