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我”观照下的困境与超越——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一、本节课设计思路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本单元选取了五篇写景抒情的名篇,内涵丰富,写景手法多样,极具审美价值。单元导读课,感受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体味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通过作品中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本节课抓住“景”与“物”的交融关系,着重探讨散文阅读中“物”与“我”的观照本源,引导学生以有我之境,由景入情,获得自身独特的审美体验,带着饱满的兴趣进入本单元的学习。二、学习目标1.掌握作品中自然景物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观察和欣赏自然景物的角度,学习写景抒情散文精妙的语言艺术。2.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提升文本细读的能力,感受“物”“我”观照的内在规律。3.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作者寄于景物背后的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鉴赏与审美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自然景物的特点,分析情景交融的写景手法。2.难点:感受景物之于作家的意义,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位作家似乎都有一个可触、可感、可忆的灵魂栖居地,正如陕北的沟沟峁峁之于路遥,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瓦尔登湖之于梭罗。于我们个人而言,拥有一个精神家园,亦十分重要。或顺遂时,用以聊爱;或苦闷时,借以解脱。“物”与“我”的观照,情与景的交融,往往启发我们学会旷达,学会超然,更学会坚强,而在黑暗之中,这份观照,则显得尤为珍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在导读课中,感受“物”“我”观照下的困境与超越。(二)知人论世,感知困境1.自主阅读导学案的知识链接,找出各作家创作作品时所遭遇的困境。《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的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个性已觉醒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我与地坛》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在史铁生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2.同桌合作,对找出的内容进行概括3.检测成果,自由回答。(三)有我之境,由景入情面对如此困境,这些作家是如何实现自我超越的呢?接下来,请跟随我的声音,进入有我之境。请大家闭上眼睛,静心聆听:我是生于富春江水边的郁达夫,从小喜看书,要说我的命运,用命途多舛来形容也不为过。从前,每到秋天,我便感到十分的伤感,似乎今年尤其如此,白色恐怖的气息逼迫我,不得不迁居杭州,可我实在想念北平,所以从杭州到青岛,再由青岛到北平,再品一品,这故都的秋。我是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我悄悄带上门,往荷塘走去。我渴望自由,却又深陷惆怅,或许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或许徘徊在憧憬中的这份苦难,不仅于我而言,也属于这个年代的所有知识分子吧!我是史铁生,从前,二十多岁的生命,总是涂着多种色彩的。但似乎是上天的安排,使我在“最狂妄的年纪”瘫痪,工作、前途都离我而去,最爱我的、也是我辜负最多的母亲,也离开了我。一夜之间,我成了这个世界的弃儿。而每当我走进地坛,每当我看见地坛,就仿佛看到了我自己。我是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回想起当年被贬黄州,回想起当年夜游赤壁,回想起当年与友泛舟畅谈,那大概是我生命中最忧愁,内心却又最开阔的日子了。由此,我们可以感知到:这四位作家在创作作品时,有着一种共同的情感:喜或是悲?悲。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领略了如此情感的先决条件下,请大家进行文本细读,去到相应自然段中,找出各篇课文出现的景物,圈注在课本上。并通过小组合作,概括各篇课文中景物的特征。结合导学案中提示的自然段位置,我们不难找到:《故都的秋》中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北平的破屋、浓茶、天色、驯鸽的飞声、日光、蓝朵、槐树、丝纹、秋蝉、秋雨、树,这些景物清、静、悲凉,是郁达夫心灵的家园,灵魂的归处。《荷塘月色》中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小煤屑路、月下荷塘、塘上月色、四面景色;这些景物素淡宁静、朦胧清幽;结合写作背景,我们可以品味出:这些景物之于朱自清,是“另一世界”,是他的心灵栖息地。《我与地坛》中描写的景物荒芜但不衰败,促使史铁生开展了自我的审视,最终获得了心灵的超越。《赤壁赋》中围绕“赤壁”,描写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开阔辽远、清丽优美的景物,给此时被贬黄州而内心苦闷的苏轼以心灵的激荡,是形成其“儒释道”思想品格的重要推手。(四)物我观照,自我超越至此,我们体悟了四位作家在物我观照下,从困境中实现的超越,那么,请尝试进行微写作:作为高中生,或许大家都曾因学习状态不佳、考试失利而内心沮丧,围绕这个情境,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着重体现“在这种困境下,哪些景物的何种特征给了我心灵上的慰藉,使我完成了自我内心的超越”,字数为200-300字。请这位同学朗诵自己的作品。谢谢这两位同学,我从他们的文字中感受到了散文的美,更感受到了他们真实而细腻的情感。阅读后进行写作,将各自所感之内容诉诸语言,分享出来,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也是文学的价值,更是文学存在的意义。(五)板书设计(六)课堂小结我们这一节课,感受了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品味了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亦体会了赤壁之下的哲理情思。人,从自然中来;终又回到自然中去。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人与自然、有限与无限、短促与永恒中,选择并皈依于自然的怀抱,从大自然中找寻我们人生的方向,形成我们的自然观,更生成了我们独特的民族审美心理。语文的课堂是有限的,但从自然和文学中感受美却是无限的,老师希望大家能带着这种语文的深味继续前行。五、教学反思大单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