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传统文化)PAGEPAGE1制天命而用之高三历史学案(二轮:以文化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主题】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并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目标】唯物史观: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历史解释:理解中华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培养家国情怀。史料实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理解其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情扫描】【时空观念】【教学过程】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1)发展历程(选必Ⅲ第1课P2-4)(2)文化的内涵(选必Ⅲ第1课P4-5)(3)特点(选必Ⅲ第1课P4-5)(4)价值(选必Ⅲ第1课P5-6)【对点训练】1.(2021·全国乙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2.(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3.(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4.(2023·北京高考,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重点突破:中华文化的价值】(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材料1: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节选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2:一曰德行高妙二曰学通行修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材料3: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甚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忠于职守,谨慎而不松懈)——《旧唐书.职官志二》材料4:令有司察举贤才,“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明史》根据上述材料,明经科考的主要是哪家思想的典籍?提炼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原则?这主要是受到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影响?【链接高考】(2022全国乙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二)法律与教化材料1: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礼记曲礼》材料2: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韩非子.有度》以上反映了先秦时期哪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材料3: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疏】议曰: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唐律疏议.斗讼.告祖父母父母》上述材料体现了《唐律疏议》何特点?材料4: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吕氏乡约》材料5: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上述材料体现了宋明时期通过什么方式施行教化?【链接高考】1.(2021·全国·高考真题)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2.(2021·湖南·高考真题)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3.(2020·全国·高考真题)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三)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材料: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儒家施行仁政的治国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救济方面有哪些具体表现?(四)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材料1: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选自统编版《经济与社会生活》材料2:营缮令: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王溥《唐会要·舆服上》影响材料1中周朝城邑布局的思想观念是?2.材料2体现了中国古代民居什么特点?二、民本崇德——儒家思想的趋时更新趋时更新的发展历程时期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创立与发展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西汉完善与独尊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魏晋至隋唐吸收与改造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为官方所接受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陆九渊、王阳明主张“心”就是“理”,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陆王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探究一】孔子的德治和周代的礼治比较

材料一:孔子通过对“德”的阐发重建礼的合法性。……在尽可能维护周礼的前提下,儒家的“德礼体系”对周礼之精神进行了重新解释,改变了周礼以血缘、出身为标准分配社会资源和权力的原则,以内在之“德”取而代之,作为人能够配享礼乐的前提条件。周礼本来只施行于贵族阶层,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孔子却“有教无类”,不但将包括周礼在内的礼乐文化传播给社会上的各个阶层,而且主张对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按照周礼之“亲亲”原则,官员任用、人才选拔皆举“亲故”,孔子却主张“举贤才”,最大程度地倡扬“贤贤”之原则。……可以说正是经过儒家的一番改革和重新阐释,德才成为礼的内在精神实质,礼治才成为德治的同义词。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德治”对周代“礼治”的发展。【探究二】孔孟思想和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比较材料二:董仲舒认为《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如果各师其道,各持一端,就无法维护一统,因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统治天下,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同时提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董仲舒强调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并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为人伦道德标准;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则为天经地义、绝对不能改变的“王道之纲”。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特点(不是内容)【探究三】汉唐儒学和程朱理学比较材料三:因五经时代久远,文字古奥,字义艰深,佶又历经秦火和战乱,残破不全,汉学学为了弄懂五经原义,不得不下大功夫从事考据训诂,陷于文字训诂之末而失其本。而四书则文字易懂,说理明白,便于阐发义理,向民间普及。于是程朱等宋学学者和理学家推重四书,把四书的重要性和地位置于五经之上,直接从儒家孔孟原理着手。程朱理学体现了儒学发展的连续性和创新性。所谓连续性是指以四书为主要文本依据而阐发的天理论,核心内涵仍是孔孟仁义思想,是对儒学价值观的一脉相承;所谓创新性指经学理学化是对汉唐儒家经学重训诂注疏,轻理论发挥流弊的修正,在哲学理论上对传统儒学加以发展,它成功回应了唐宋之际面临的各方面的挑战,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理学家以道德修养而不以宗教信仰为中心来实现其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考察,以宋代理学的伦理约束、道德修养来代替宋代以前流行的人身束缚和宗教迷信,这在当时不失为一种进步的趋势。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对儒学继承和发展3.为什么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1)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独尊儒术的结果;(2)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3)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4)儒家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补充】儒家思想在近代的地位演变(补充)(1)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减小变法阻力。(2)新文化运动:受到猛烈抨击,正统地位动摇——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解放人们的思想。(3)“文革”期间: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对儒家文化进行全民的、规模最大的破坏,儒家思想在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减弱(4)文革结束至今:儒学焕发新春——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提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儒家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儒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探究】运用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读儒学的发展演变三、繁荣自信——古代的科技和文学艺术1.中国古代的科技(1)发展历程(2)特点(3)古代科技之问:李约瑟难题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②政治上: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阻碍了科技的进步。③思想文化上:以儒学为主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专制政策,使人们对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科技人才短缺。④中外交流上:封建社会晚期,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2.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1)推动力①科举制度:选官制度直接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促进艺术更加追求意境。②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推动文学艺术向世俗化方向发展。③科技发展: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发展过程【链接高考】1.(2021·天津高考,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2.(2023·全国乙卷,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3.(2022·湖南高考,4)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真题感悟】从核心素养角度认识唐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发展折射的时代特征时空观念隋唐至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不断发展,特别是宋元时期,儒学转型并走向成熟;四大发明发展且外传至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①科技:唐宋元是三大发明的成熟并西传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②文学:唐代诗歌繁荣反映了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宋词一方面表达了对国家分裂的悲愤情怀;另一方面也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元曲反映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造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的现实。③书画艺术: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期,人们欣赏刚劲有力的书法风格,王羲之的作品受到推崇;宋元诸多书画家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盛行的风俗画是北宋城市工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家国情怀理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个人品格的形成;唐宋元时期的思想、科技、文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又散发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四、古代中外文明交流1.古代中国的交流与交往(选必Ⅲ第2课)(1)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古代中国广泛交流与交往的新纪元。①中华文化不断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②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2)唐宋元时期,古代中国广泛交流与交往进入发展的高峰与持续繁荣阶段。①维持陆上丝绸之路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繁盛,对外贸易进一步繁荣;②“中华文化圈”就在这一时期形成,四大发明也在这一时期广为传播,这些都增进了中国对域外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双方共同的发展与进步。(3)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末清初,是古代中国广泛交流与交往的一个特殊时期。①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相对自由,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又一次高潮;②中国则由于专制主义制度空前强化,统治者逐渐走向封闭与保守,这就使中华文明的优势丧失并逐渐落后于西方,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埋下了祸根。2.传播阶段及内容第一阶段:中国文明外传为主阶段(16世纪以前)(1)汉字:BC4C—公元3C,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2)制度文明: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如日本大化改新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制度文明的外传推动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程。(3)儒家文化: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教育的发展。(4)科学技术:①8世纪以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②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骑士阶层的衰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④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5)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带到了欧洲。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也因此被称为“瓷路”。第二阶段:西方文明东传为主阶段(16-18世纪)(1)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文明的交流不断发展。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而美洲的烟草、可可、马铃薯、玉米等也传入中国。(2)明末欧洲传教士来华、西学东渐兴起,传播了西方的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的成就。四、中华文化的传承1.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学校教育官学:汉朝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私学:春秋时期产生,孔子“有教无类”;唐朝以后,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朝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印刷书籍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制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