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澜中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_第1页
浙江省文澜中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_第2页
浙江省文澜中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_第3页
浙江省文澜中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_第4页
浙江省文澜中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历史课上,同学们对老师展示的“人类进化示意图”(见下图)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比较合理的说法是A.人的身高越来越高 B.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C.原始人类以群居为主 D.女娲造人是有依据的2.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A.全部是炎帝黄帝二人亲手做出的伟大发明B.是河姆渡、半坡聚落生活状况的集中反映C.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D.证明我国在七八千年前就出现了早期国家3.“教化群生兴社会,中华始祖拜轩辕。”该诗句歌颂了谁的主要功绩?()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皇帝4.夏、商、西周三个王朝都历经数百年,但最终都没有摆脱灭亡的命运,它们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C.后期统治者不修德行 D.国家发生严重的叛乱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是()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甲骨文6.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水利工程的兴修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农业产量的提高7.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该水利工程A.修建于春秋时期 B.助力秦统一六国C.连接湘水和离水 D.减少了黄河水患8.儒、墨、道、法等学派在“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他们的相同点是()A.都要求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B.都强调治理国家要顺应自然和民心C.都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D.都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9.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10.象棋中的“楚河汉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官渡之战 B.长平之战 C.刘邦项羽之争 D.陈胜吴广起义11.下图为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墓葬的《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该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仿佛在说唱一个盛世。它最有可能说唱以下哪个盛世()A.文景之治 B.汉武盛世 C.光武中兴 D.太康之治12.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意见①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②推动儒学占据主导地位③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推行的政策是()A.中央集权 B.以德化民 C.提倡节俭 D.以农为本1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时代是A.商朝、东周、三国 B.商朝、秦朝、三国C.商、西汉、北魏 D.商、东汉、西晋15.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传统的中医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A.华佗 B.扁鹊 C.张仲景 D.李时珍16.“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首猎、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中央集权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17.下图变化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B.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C.江南地区社会秩序安定 D.农作物新品种大量引进18.我国原来居住在北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大量内迁到黄河流域始于()A.秦朝末年 B.东汉后期 C.西汉后期 D.南北朝时期19.我国历史上许多朝代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过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A.独尊儒术 B.实行汉化C.开发江南 D.统一黄河流域20.“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诗反映了南朝宗教的兴盛。南北朝时期宗教盛行的原因主要是()A.南方经济发展 B.中国经济重心南移C.南方人口增加 D.社会动荡二、综合题2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情境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请回答.(1)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2)概括情境一中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情境二同学们学完《百家争鸣》一课,商议着排练一段历史剧来表现当时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同学们纷纷要求扮演角色,并设计了以下的对话.同学甲说.“我认为国君只要实行仁政,就能天下无敌了。”同学乙说.“我觉得国君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国家自然就能治理好。”同学丙说.“我反对你们的观点,我以为国家要立法严厉明确,要树立君主的权威,这样就没有人敢犯法,国家才能治理好!”请你判断.(3)同学甲反映的是那个学派的观点?这个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谁?(4)同学乙和同学丙分别反映哪两个学派的观点?并分别写出它们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5)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哪个学派的治国观点来加强对全国统治?22.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帝王,对其功过是非,历来众说纷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人称赞秦始皇的理由。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质力尽,民不聊生。——《史记・张耳陈徐列传》(2)据材料二,分析司马迁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材料三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朝代。(3)材料三中的“封建领主制”是指什么?据材料三,指出翦伯赞对秦始皇的评价及其主要依据。(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23.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材料二北魏都城平城所处位置偏北,周围农业不太发达。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决定把都城迁到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的洛阳。鲜卑贵族大多反对迁都。孝文帝没有退却,他巧妙而坚定地实施了迁都计划,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摘编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魏主(孝文帝)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今欲断诸北语(少数民族语),一从正音(汉语)。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突然改变)。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3)据材料三,指出所涉及的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4)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24.改革、创新是引领时代发展的原动力。历史证明,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必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阅读材料请回答.材料一(人物)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孔子材料二……商君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中空缺处的人物得益于管仲改革,终成霸业。他是谁?(2)材料二中支持“商君”改革的国君是哪一位?(3)材料三中的“魏”政权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魏主为“断诸北语,一从正音”采取了什么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B解析.B【详解】根据图示可知,从图片来看是从爬行变为直立,结合所学可知,人与古猿有很多类似指出,可能是古猿进化而来的,故B符合题意;人的身高越来越高,这一说法没有科学性,从图片来看是从爬行变为直立,并不是说身高越来越高了,故A不符合题意;原始人类以群居为主,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女娲造人是有依据的,说法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C解析.C【详解】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都是当时生产生活和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体现,而距今8000—6000年属于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所以这些发现都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故选C;炎黄二帝生活的时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河姆渡位于长江中下游流域,与题意内容不符,排除B;这些物品的发现并不能证明我国出现了早期的国家,排除D。3.B解析.B【详解】由材料“炎联蚩败统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被尊称为华夏初祖,因此该诗句歌颂了黄帝的主要功绩,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皇帝是一个称为不是特指具体一个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4.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施行暴政,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导致桀成了亡国之君。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中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取悦于王妃褒姒,竟烽火戏诸侯,后来,戎族进攻西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来救援,结果,幽王被杀,西周灭亡。所以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末代国君的统治昏庸残暴,不修德行。选项C符合题意;ABD项表述错误。故选C。5.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D项正确;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隶书起源于战国,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排除A项;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排除B项;小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排除C项。故选D项。6.C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所以C项符合题意;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AB排除;农业产量的提高是农业发展的表现,不是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D排除。故选择C。7.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促进了秦国的发展,助力秦统一六国,故B符合题意;都江堰修建与战国时期而非春秋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链接起来。故C不符合题意;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与黄河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8.D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了“诸子百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都提出各自的治国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重构社会秩序,D正确;法家强调法治,主张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A项并非相同点,不符合题意;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治理国家要顺应自然和民心,B项并非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C项不是相同点,不符合题意。故选D。9.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御史大夫是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故C符合题意;丞相位列三公,为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太尉是最高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西汉的刺史制,是源自秦的监御史。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C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所以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便是来源于这段历史,C项符合题意;A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之间,B项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D项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1.C解析.C【详解】依据题干“山东汉墓葬的《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该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仿佛在说唱一个盛世”,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等。到光武帝统治后期,东汉出现了一个盛世局面,社会出现了比较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正确;“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是西汉时期的盛世局面,AB排除;太康之治是指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后出现的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D排除;故选C。12.C解析.C【详解】依据题干“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这一政策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②④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①③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关,排除ABD;故选C。13.D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可知,贾谊和晁错都建议汉文帝重视发展农业。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故D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以德化民和提倡节俭,与材料无关,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4.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故①对应的朝代是商朝;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故②对应的朝代是秦朝;220年魏建立,221年蜀建立,222年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故③对应的朝代是三国,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15.C解析.C【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C正确;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他发明了麻沸散;还模仿动物,创编出了“五禽戏”。A排除;扁鹊是战国时期医学家,创制了望、闻、问、切四诊法。B排除;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编写了《本草纲目》,D排除;故选C。16.C解析.C【详解】依据题干的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地区和西域物种尤其是农作物的交流,如茶叶,桃,梨,苜蓿,蚕豆等,C项正确;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与题意无关,排除AB项;古代经济结构为以小农经济为主,新作物的传入并没有影响小农经济的优势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7.B解析.B【详解】根据图示可知,江南地区在秦汉时期落后于北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故选B项;自然条件优越和社会秩序相对安定,是江南地区所具备的有利条件,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没有大量引进农作物新品种,排除D项。所以本题应选B。18.B解析.B【详解】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B项正确;秦朝末年和西汉后期尚未出现少数民区内迁的现象,排除A和C项;南北朝时期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9.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属于游牧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北魏孝文帝南迁是为了实行汉化,吸收中原优秀的文化,因此B项正确;A项为汉武帝时期;C项与材料表述无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未到达江南地区;在439年,北魏就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因此D项说法错误,综上选择B项。20.D解析.D【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儒学思想受到怀疑,社会普遍崇信佛教,这是南北朝时期宗教盛行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南方经济发展、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南方人口增加都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有关,不是导致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二、综合题21.(1)儒家。(2)仁或仁者爱人。(3)儒家;孟子。(4)道家与法家;庄子与韩非。(5)法家思想。【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解析.(1)儒家。(2)仁或仁者爱人。(3)儒家;孟子。(4)道家与法家;庄子与韩非。(5)法家思想。【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依据情境一的“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以概括出情境一中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3)依据“我认为国君只要实行仁政,就能天下无敌了”可知同学甲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观点。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非正义的战争。(4)依据“我觉得国君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国家自然就能治理好”可知同学乙反映的是道家学派的观点。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依据“我以为国家要立法严厉明确,要树立君主的权威,这样就没有人敢犯法,国家才能治理好!”可知同学丙反映的是法家学派的观点。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韩非提出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5)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学派的治国观点来加强对全国统治。秦始皇首创中央集权制,秦朝法律严苛,刑法残酷。22.(1)秦始皇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2)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3)西周分封制;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朝代。(解析.(1)秦始皇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2)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3)西周分封制;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朝代。(4)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史实为依据,一分为二地全面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详解】(1)据材料一“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的信息可知,秦朝人称赞秦始皇的理由是秦始皇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2)依据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质力尽,民不聊生”的信息可知,司马迁认为秦始皇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封建领主制”是指西周分封制;依据材料三“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朝代”的信息可知,翦伯赞对秦始皇的评价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其主要依据是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朝代。(4)依据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史实为依据,一分为二地全面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23.(1)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2)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平城位置偏北,农业不发达,洛阳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答出其中一点即可)(3解析.(1)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2)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平城位置偏北,农业不发达,洛阳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答出其中一点即可)(3)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4)促进了民族交融(或“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答出其中2点即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