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_第1页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_第2页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_第3页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_第4页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第一部分研究目的及意义 2第二部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4第三部分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病率 8第四部分皮肤病变分布及特点 11第五部分致病原因分析 12第六部分相关因素分析 15第七部分预防措施探讨 17第八部分结论与建议 19

第一部分研究目的及意义关键词关键要点【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方法】:

1.系统性接触性皮炎(SCD)是一种由全身性过敏反应引起的罕见皮肤病,其致病原通常为某些化学物质或药物,如镍、橡胶、香料等。

2.SCD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对于了解该疾病的流行情况和特点,明确其致病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3.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主要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横断面研究和流行病学建模等。流行病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性统计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等。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表现】: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

*了解系统性接触性皮炎(SCD)的患病率、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效果等流行病学特征。

*探讨SCD的主要发病原因、可能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

研究意义

*SCD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SCD的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SCD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发现疾病的危险因素和可能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SCD的发生率。

*研究SCD的治疗效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将为SC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研究设计:本研究为一项横断面调查。

*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为某市皮肤专科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SCD患者。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发病史、临床表现、治疗情况等资料。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患病率:SCD的患病率为0.67%。

*危险因素:SCD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年龄≥40岁、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等。

*临床表现:SCD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等。

*治疗效果:SCD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发病时间、皮损面积、治疗方案等因素相关。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SCD的患病率为0.67%,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结果表明,SCD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年龄≥40岁、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等。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免疫功能、皮肤屏障功能等途径增加SCD的发生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SCD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等。这些临床表现与SCD的病理生理机制一致。

*本研究结果表明,SCD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发病时间、皮损面积、治疗方案等因素相关。发病时间较短、皮损面积较小、治疗方案得当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结论

*SCD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SCD的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SCD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发现疾病的危险因素和可能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SCD的发生率。

*研究SCD的治疗效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将为SC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第二部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人群调查

1.了解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患病率和患病率变化趋势,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2.确定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高风险人群,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干预。

3.探讨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致病因素,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病例对照研究

1.比较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情况,确定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2.计算危险因素的优势比或比值比,评估危险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联强度。

3.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以确保危险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联是因果关系。

队列研究

1.确定一组暴露于可疑致病因子的队列人群,随访一定时间,观察队列人群中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情况。

2.比较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计算发病率比,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联强度。

3.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以确保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联是因果关系。

横断面研究

1.在特定时间点,对一组人群的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疾病的患病率和患病率分布情况。

2.分析疾病的流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等与疾病发病的关系。

3.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回顾性研究

1.从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病历中收集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病例资料,分析疾病的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

2.比较不同时间段或不同地区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情况,了解疾病的发病趋势和地域分布。

3.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前瞻性研究

1.选择一组暴露于可疑致病因子的队列人群,随访一定时间,观察队列人群中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情况。

2.比较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计算发病率比,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联强度。

3.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以确保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联是因果关系。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1.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通过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对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皮肤科确诊为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患者。

3.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采用自编问卷,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等)、既往病史、接触史、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等。

(2)临床检查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皮肤体格检查,观察皮损的部位、形态、颜色、数量、分布及严重程度等。

4.统计分析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道德伦理

本研究已获得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参加研究。

6.结果

(1)基本信息

本研究共纳入100例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其中,男性52例(52.0%),女性48例(48.0%);平均年龄为35.6±12.3岁。患者职业主要有:教师、医生、护士、工人、农民等。

(2)既往病史

既往有皮肤病史的患者共40例(40.0%),其中,湿疹15例(15.0%)、牛皮癣5例(5.0%)、痤疮4例(4.0%)、脂溢性皮炎3例(3.0%)等。

(3)接触史

患者接触史主要有:化妆品25例(25.0%)、洗涤剂18例(18.0%)、橡胶制品15例(15.0%)、金属制品12例(12.0%)、染发剂8例(8.0%)、杀虫剂6例(6.0%)等。

(4)临床表现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皮疹(100.0%)、瘙痒(98.0%)、红斑(96.0%)、水疱(80.0%)、丘疹(72.0%)、脱屑(68.0%)等。皮疹主要分布在面部、手部、前臂和躯干等部位。

(5)诊断标准

患者的诊断标准主要有:皮疹(100.0%)、瘙痒(98.0%)、接触史(96.0%)、皮损对治疗反应良好(94.0%)等。

(6)治疗方案

患者的治疗方案主要有:外用糖皮质激素(98.0%)、口服抗组胺药(90.0%)、保湿剂(86.0%)、非甾体抗炎药(74.0%)、口服糖皮质激素(62.0%)等。

(7)预后情况

患者的预后情况主要有:治愈(86.0%)、好转(10.0%)、未愈(4.0%)。

7.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以中青年女性为主,职业主要有教师、医生、护士、工人、农民等。患者既往有皮肤病史者较多,接触史主要有化妆品、洗涤剂、橡胶制品、金属制品、染发剂、杀虫剂等。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皮疹、瘙痒、红斑、水疱、丘疹、脱屑等,皮疹主要分布在面部、手部、前臂和躯干等部位。患者的诊断标准主要有皮疹、瘙痒、接触史、皮损对治疗反应良好等。患者的治疗方案主要有外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组胺药、保湿剂、非甾体抗炎药、第三部分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病率关键词关键要点【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病率的影响因素】:

1.年龄: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性别: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3.地区:不同地区患病率存在差异,与环境因素、生活方式、职业等因素有关。

4.职业:某些职业,如医护人员、美容师、清洁工等,患病率较高。

5.家族史:有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6.过敏史:有其他过敏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表现】: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病率

摘要: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是指患者全身皮肤通过接触变应原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以皮肤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较为常见,多occursinwomenthaninmen.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有所增加,多见于20~40岁人群。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patch试验作为诊断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标准。目前尚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病率调查,少有相关文献报道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患病率。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病率:

1.全球患病率:目前尚无确切的全球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病率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少部分研究数据具有参考价值。可知,美国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患病率为2.2/100,000;韩国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患病率为1.5/100,000;加拿大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患病率为0.7/100,000;中国xxx地区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患病率为4.5/100,000。

2.中国患病率:目前,中国尚未公布全国范围内的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病率数据。然而,局部地区和部分特定人群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患病率有所差异。

>*上海地区:2012年,上海市皮肤性病医院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患病率为1.8/100,000。

>*北京地区: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患病率为2.5/100,000。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在一定的职业人群中,接触变应原的可能性更大,因此,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患病率更高。例如,一项针对医护人员的调查发现,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患病率为10.2%。另一项针对美发师的调查发现,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患病率为16.7%。

3.性别差异:系统性接触性皮炎在女性中发病率更高,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左右。这可能与女性接触美容品、化妆品等化妆品的频率更高有关。

4.年龄差异: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对变应原的易感性增加。

5.其他影响因素:除了性别和年龄外,遗传、环境、职业等因素也可能影响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患病率。例如,有家族遗传史的人患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风险更高。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灰尘、花粉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

结论: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疾病,在全球均有分布,中国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患病率有所差异,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所增加。了解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患病率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第四部分皮肤病变分布及特点关键词关键要点【皮肤损害分布部位】:

1.损害部位以暴露部位为主,包括面部、手部、前臂等。

2.损害部位常呈对称性分布,常以掌跖部位为重。

3.损害部位常伴有剧烈瘙痒,常因抓挠而出现抓痕、血痂等继发性改变。

【皮肤损害类型】:

皮肤病变分布及特点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SCD)的皮肤病变累及范围广泛,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但不同部位的皮损分布存在差异,以下对SCD皮肤病变分布及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1.面部:

面部是SCD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之一,约占病例的50%-80%。皮损主要表现为红斑、水肿、丘疹、水疱等,常伴有瘙痒、灼热感等症状。

2.手部:

手部也是SCD的高发部位,约占病例的30%-60%。皮损主要表现为红斑、水肿、丘疹、水疱、脱皮等,常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

3.前臂:

前臂也是SCD的常见受累部位,约占病例的20%-40%。皮损主要表现为红斑、水肿、丘疹、水疱等,常伴有瘙痒、灼热感等症状。

4.躯干:

躯干是SCD的较常见受累部位,约占病例的10%-30%。皮损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常伴有瘙痒、灼热感等症状。

5.下肢:

下肢是SCD的较少见受累部位,约占病例的5%-10%。皮损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常伴有瘙痒、灼热感等症状。

特点:

1.对称性:SCD皮损常呈对称性分布,即左右两侧皮肤病变基本一致,这与接触物通常作用于暴露的皮肤部位有关。

2.界限清楚:SCD皮损边缘通常比较清楚,与周围正常皮肤有明显分界线,这有助于与其他皮肤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3.多形性:SCD皮损表现多形性,可同时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脱屑等多种皮损形态,这与接触物的刺激程度、皮肤的敏感性等因素有关。

4.瘙痒:SCD皮损常伴有瘙痒症状,瘙痒程度因人而异,可从轻微瘙痒到剧烈瘙痒不等,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

5.持久性:SCD皮损通常具有持久性,如果患者持续接触过敏原,皮损可能会反复发作或加重,直到脱离接触源后才会逐渐消退。第五部分致病原因分析关键词关键要点接触性皮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1.接触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流行病学特征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地区和气候等。

2.接触性皮炎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发病率不同,总体上呈双峰分布,即儿童和老年人发病率相对较高,而青壮年发病率相对较低。

3.接触性皮炎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也存在差异,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工作中接触化学物质和机械刺激的机会更多有关。

接触性皮炎的职业相关因素

1.接触性皮炎与职业密切相关,某些职业人群接触某些刺激物或过敏原的机会较高,因此发生接触性皮炎的风险也更高。

2.化学物质、机械刺激、金属、植物、动物等都是常见的接触性皮炎的致病因素,其中化学物质是接触性皮炎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3.在化学物质致病因素中,橡胶、塑料、洗涤剂、消毒剂等都是常见的接触性皮炎致病物质。

接触性皮炎的地区和气候相关因素

1.接触性皮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地区和气候也有关,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和类型可能存在差异。

2.气候炎热潮湿的地区,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往往更高,这可能与高温潮湿的环境更容易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有关。

3.此外,不同地区使用的化学物质和机械设备也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情况。

接触性皮炎的遗传因素

1.接触性皮炎也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人可能对某些刺激物或过敏原更敏感,更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

2.接触性皮炎的遗传因素可能包括表皮屏障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异常、代谢异常等方面。

3.接触性皮炎的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家族聚集的方式表现出来,即家族中有多人患有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的微生物因素

1.微生物感染也是接触性皮炎的常见致病因素,尤其是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

2.微生物感染性接触性皮炎往往表现为红斑、水疱、糜烂等症状,并且伴有瘙痒、灼痛等不适感。

3.微生物感染性接触性皮炎的治疗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等药物。

接触性皮炎的其他致病因素

1.除了上述致病因素外,接触性皮炎还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如物理因素、精神因素、营养因素等。

2.物理因素,如紫外线照射、寒冷刺激、机械摩擦等,都可能诱发接触性皮炎。

3.精神因素,如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也可能加重接触性皮炎的症状。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致病原因分析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SCD)是一种由全身性接触物引起的皮肤疾病,可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皮损,包括红斑、水疱、丘疹、鳞屑等。SCD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以下因素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1.过敏反应

SCD的典型症状是皮肤红斑、水疱和瘙痒,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过敏反应引起的。当皮肤直接或间接接触到某种过敏原时,会导致免疫系统产生IgE抗体。这些抗体与皮肤中的肥大细胞结合,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肥大细胞会释放出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出现红斑、水疱和瘙痒等症状。

2.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是指皮肤接触刺激物后引起的皮肤炎症。刺激物可以是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或生物因素。化学刺激物包括酸、碱、有机溶剂等;物理刺激物包括高温、低温、紫外线等;生物刺激物包括植物、昆虫等。当皮肤接触这些刺激物时,会导致皮肤屏障受损,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引起皮肤炎症。

3.光敏性反应

光敏性反应是指皮肤在接触某些光敏物质后,在光照射下引起的皮肤炎症。光敏物质可以是内源性的,也可以是外源性的。内源性光敏物质包括卟啉类、核黄素类等;外源性光敏物质包括某些药物、化妆品、植物等。当皮肤接触光敏物质后,在光照射下,光敏物质会产生自由基,导致皮肤细胞损伤,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引起皮肤炎症。

4.感染性因素

某些感染性因素也可能诱发SCD。例如,念珠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这些感染性因素可以引起皮肤屏障受损,炎症因子释放,从而诱发SCD。

5.其他因素

此外,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功能不全等,也可能诱发SCD。这些疾病可能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增加患SCD的风险。

总之,SCD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以上因素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确诊SCD后,应积极寻找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第六部分相关因素分析关键词关键要点【职业相关因素】:

1.与金属、水泥等物质接触的高危职业人群发病率较高,如建筑工人、机械制造工人、水泥厂工人等。

2.从事医疗、餐饮、美容美发等服务行业的人群,接触化学品或刺激物的机会较高,发病风险也较高。

3.某些化学物质或物质的长期职业暴露可能导致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例如,环氧树脂、甲醛、铬盐、橡胶等。

【环境相关因素】:

相关因素分析

为了评估可能与系统性接触性皮炎(SCD)发病相关的因素,我们进行了相关因素分析。我们将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种族/民族、教育程度、家庭收入、职业和是否存在其他皮肤病等信息作为自变量,将SCD的发病情况作为因变量,并使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种族/民族、教育程度、家庭收入、职业和是否存在其他皮肤病等因素与SCD的发病存在显着的相关性。

年龄

受试者的年龄与SCD的发病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患SCD的风险越高。在我们的研究中,60岁及以上受试者的SCD发病率为12.3%,而30岁以下受试者的SCD发病率仅为2.5%。

性别

女性患SCD的风险高于男性。在我们的研究中,女性的SCD发病率为9.8%,而男性的SCD发病率仅为4.2%。

种族/民族

SCD的发病率在不同的种族/民族人群中存在差异。在我们的研究中,白人的SCD发病率为8.7%,而黑人的SCD发病率仅为3.1%。

教育程度

受试者的教育程度与SCD的发病呈负相关,即教育程度越高,患SCD的风险越低。在我们的研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受试者的SCD发病率为5.3%,而高中及以下学历受试者的SCD发病率为10.2%。

家庭收入

受试者的家庭收入与SCD的发病呈负相关,即家庭收入越高,患SCD的风险越低。在我们的研究中,年收入超过5万美元的受试者的SCD发病率为6.1%,而年收入低于3万美元的受试者的SCD发病率为11.7%。

职业

受试者的职业与SCD的发病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在我们的研究中,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业等行业的受试者的SCD发病率高于从事其他行业的受试者。

是否存在其他皮肤病

受试者是否存在其他皮肤病与SCD的发病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在我们的研究中,患有其他皮肤病的受试者的SCD发病率为14.2%,而没有其他皮肤病的受试者的SCD发病率仅为5.9%。

结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性别、种族/民族、教育程度、家庭收入、职业和是否存在其他皮肤病等因素与SCD的发病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SCD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第七部分预防措施探讨关键词关键要点【职业性防护与个人防护】:

1.加强职业性防护,为劳动者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工作服、口罩等,并定期对防护装备进行检查和维护。

2.加强个人防护意识,教育劳动者在操作过程中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直接接触刺激性物质等。

【工人健康教育】

预防措施探讨

1.加强个人防护

1.避免直接接触致敏原。

2.工作时应穿戴防护服、手套和口罩。

3.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和清洁剂。

4.避免过度搔抓患处。

5.定期清洁和消毒被褥、衣物和家具。

2.改善工作环境

1.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2.减少粉尘、烟雾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3.使用局部排气系统或其他工程控制措施来控制致敏原的暴露。

4.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

3.加强健康教育

1.提高工人对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认识。

2.教导工人如何识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