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滨州市重点中学中考冲刺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滨州市重点中学中考冲刺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滨州市重点中学中考冲刺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滨州市重点中学中考冲刺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滨州市重点中学中考冲刺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滨州市重点中学中考冲刺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我国古代倫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朋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3.《稗史汇编》(明)中写道:“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京官”上述表现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厂卫特务机关的存在B.农民起义的频发C.军机处的设立D.少数民族的侵扰4.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反映了宋朝统治者推行的国策是()A.重文轻武 B.重农抑商 C.重视教育 D.重武轻文5.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说:“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毛泽东认为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的决定因素是()A.工农群众作为基础 B.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C.形成中的统一战线 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6.下图为淸政府颁发的“金奔巴瓶”。与此相关的制度A.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B.推动了西藏地区经济发展C.密切了汉藏间的文化交流D.统一了藏族地区宗教信仰7.下列图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A.B.C.D.8.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同学对两个历史事件的比较,他比较的是相同点:①面临民族危机②向西方学习③制度变革不同点:事件1依附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失败事件2改革派已经掌握了实权,结果成功A.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B.戊戌变法与废除农奴制改革C.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D.明治维新与废除农奴制改革9.二战后,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历史事件是A.英法侵略埃及B.以色列国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C.埃及和叙利亚试图收复失地D.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发动突然袭击10.“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材料所述的是A.全球化发展的原因B.全球化发展的积极影响C.全球化发展的表现D.全球化发展的消极影响11.从贝币到铜币、纸币再到今天的移动支付,都反映了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最早的纸币“交子”最初出现在A.长安 B.洛阳 C.泉州 D.四川12.《资治通鉴》记载: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知觉、韩虔为诸候,材料中所记述的史实发生在()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国二、简答题(共3小题,满分26分)13.“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带来落后。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十九大报告(1)“开放带来进步”,善于学习和吸收东方文明促进了欧洲的发展,请举例说明。(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转折,中国打开封闭的国门,走向世界。请问,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构建对外开放格局的第一步是什么?(3)“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下,我国中西部不少省份和重点城市纷纷提出要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请问,内地重点城市是何时开放的?结合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回答,“成为对外开放新高地”可能给西部省份和重点城市带来什么益处?14.请写出《三国鼎立图》中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国名。A.B.C.15.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其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繁荣、开放时期;宋元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时期;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C【解析】

根据材料“我国古代倫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3、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大概的意思是,明朝在京城为官的每天上早朝,一定要先和妻子说诀别的话,等到晚上活着回来,就一起庆祝,觉得是又多活了一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明太祖时设立“锦衣卫”,监视、侦查官员的行为;明中叶后与东厂,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对官员进行严格监视,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4、A【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知在宋朝时期崇尚读书,这是因为宋代实行的国策是重文轻武,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为防止武将篡弑重演,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5、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要包括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有很好的党;有相当数量的红军;有便于作战的地势;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但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决定因素,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6、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金瓶掣签”制度是清代乾隆年间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使呼毕勒罕的转世秩序化和合法化,同时也为提高和强化驻藏大臣的职权而确立的一种制度。所以答案选A。7、B【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会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B项符合题意;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房屋,屋内有灶炕。A项不合题意;河姆渡人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开始种植水稻。C项不合题意;半坡人的生活的陶器,最具特色的彩陶。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8、C【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依据图片“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光绪帝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的推动下,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史称“戊戌变法”。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变法法令,因为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结果失败。所以题干中事件1是指戊戌变法。1868年,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在改革中,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改革派掌握了实权,结果成功。因此,题干事件2是指明治维新。故C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不属于政治制度的变革,而明治维新是政治制度的变革,故A项不合题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向西方学习的变法,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不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故B项不符合题意;明治维新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改革,但废除农奴制改革不属于西方学习的改革,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请注意下列改革的区别: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是政治制度的变革;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洋务运动均没有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9、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获得巴勒斯坦地区“委任统治权”的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批流亡的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二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建立(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矛盾尖锐起来),以色列国成立后至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发生了四次战争,历史上称为中东战争。以色列国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国家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0、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是: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C选项正确。题干说的是全球化发展的表现,没有涉及到原因及影响,所以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11、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的纸币“交子”最初出现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D正确。ABC不符合史实,排除ABC。综上故选D。12、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实力最强,史称“战国七雄”。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三家分晋”,是发生在战国时期。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二、简答题(共3小题,满分26分)13、(1)新航路开辟(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特区(3)1985年;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引进资金、技术对周边起到辐射作用;中国工业布局更趋合理,有利于均衡发展;为21世纪实施新的战略奠定了基础【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善于学习和吸收东方文明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如:新航路开辟,把欧洲、非洲、亚洲连为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发展起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构建对外开放格局的第一步是建立了经济特区,1980年我国开放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内地重点城市开放是在1985年开始开放的;“成为对外开放新高地”给西部省份和重点城市带来的益处如:中国对外开放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引进资金、技术对周边起到辐射作用;中国工业布局更趋合理,有利于均衡发展;为21世纪实施新的战略奠定了基础等等。14、A魏B蜀C吴【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攻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200年,曹丕在洛阳自称皇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蜀汉;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故答案是A魏B蜀C吴。15、主要表现在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新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以及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与应用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以“电”为核心的革命,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能源领域的巨变史实的识记。第(1)问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7课电气时代的来临,第二子目能源领域的巨变中的内容:“在已经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和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研究、探索和发明创造的新热潮,其中主要包括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新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以及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与应用等。”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