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高二(上)期中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太阳位置有很大变化。2017年二十四节气每个对应日期的9点,某摄影爱好者在北京海淀区的一栋高楼上,从朝东的窗口以相同位置拍摄太阳。一年下来,他将拍摄的24个太阳叠加,全部位点呈现为倾斜的“8”字形(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摄影师在夏至日9点拍摄太阳时,太阳所处的方位是()A.东北 B.正东 C.东南 D.正南2.下列节气中,北京昼夜长短差值最大的是()A立夏 B.白露 C.立冬 D.小寒【答案】1.C2.D【解析】【分析】【1题详解】夏至日太阳的升落轨迹为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9点是太阳的位置为东南,C正确,A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当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是昼夜长短差异最大,也即夏至或冬至时昼夜长短差别最大,选项中四个节气,与两至点最接近的是小寒,因此,昼夜长短差别最大的是小寒,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日出方位和二十四节气,日出方位要记住不同季节日出日落的轨迹,通过轨迹判断太阳的方位。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有关,解题时最好画出太阳的直射曲线,进行推断。下图为2019年12月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3.此时刻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4.此时刻可能出现雨雪天气的是()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答案】3.A4.B【解析】【3题详解】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图中,甲地是甲、乙、丙、丁四地中等压线最密集的,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4题详解】甲地受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A错误。此时是12月份,是冬季,乙地位于冷锋锋后,是冷锋的主要降水区,可能存在降雪,B正确。丙丁均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不会有降雪,C、D错误。故选B。读某地区2019年11月中下旬气象资料,完成下面小题5.18日该地区天气特点()A.阴雨多风 B.温暖湿润 C.温暖晴朗 D.低温湿润6.19-20日,该地区天气变化()A.云层加厚,产生连续性降水 B.大风、多云、雨雪C.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D.狂风暴雨【答案】5.C6.B【解析】【分析】【5题详解】读图可知,该地18日气温相对较高,气压较低。自18日至21日,该地气温明显下降,气压升高,可能经历冷锋过境。18日为冷锋过境前,该地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温暖晴朗,C正确,ABD错,故选C。【6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19日至20日,该地天气变化剧烈,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应为冷锋过境时,可能出现大风、多云、雨雪等天气,B正确;一般来说,连续性降水并非冷锋过境产生的天气现象,A错;“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更符合21日的天气特点,C错;狂风暴雨一般形容台风过境的天气,D错。故选B。【点睛】一般而言,冷锋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冷锋过境时,暖气团被迫抬升,一般出现降温、降雨、大风等天气;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升高越南中部的雨季与东亚大部分地区不同,这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有密切的关系(见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推测越南中部的气候特征是()A.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暖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多雨 D.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多雨8.越南中部平原上的自然带由西北—东南方向延伸,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洋流 D.地形【答案】7.A8.D【解析】【分析】【7题详解】由图可知,长山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与季风风向近似垂直,冬季原本干冷的东北季风经过海洋的增温作用变得湿润,被山脉阻挡抬升后给越南中部地区带来大量地形雨,越南中部冬季多雨,B错误;夏季西南季风受长山山脉的阻挡,位于长山山脉背风坡地带的越南中部地区,因气流下沉形成了高温干旱天气,夏季少雨,C错误;据此可推断越南中部的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暖多雨,A正确;越南所处纬度较低,冬季气温相对较高,不会出现寒冷的特征,D错误。故选A。【8题详解】由图可知,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并且距离海洋很近,沿海地区形成了西北一东南走向的狭窄平原,受地形的约束,自然带向西北一东南方向延伸,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水汽在山地迎风坡受地形阻挡抬升作用,多地形雨,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焚风效应,降水少;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阳坡热量条件较好,蒸发较强,阴坡热量条件较差,蒸发较弱。9.读图,该图所示季节是北半球的()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答案】D【解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图中赤道低气压带位于0°纬线以南,可知气压带南移,该图所示季节是北半球的冬季,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的春季是(3、4、5)月,夏季是(6、7、8)月,秋季是(9、10、11)月,冬季是(12、1、2)月。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岩层⑥ B.岩层②断裂之后相对下降C.形成岩层③④的内力作用不同 D.⑤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11.下列关于图中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a处适宜开凿隧道 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的储水条件【答案】10.C11.A【解析】【分析】【10题详解】从图中看,岩层⑥被断层①切断,故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⑥,A错误。从图中的断裂处看,岩层②断裂之后左侧相对上升,右侧相对下降,B错误。岩层④为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岩层③为在岩浆岩周围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岩层③④形成的内力作用不同,C正确。⑤处为岩浆喷出地表形成,故物质主要来源于软流层,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a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适宜开凿隧道,A正确。b处为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喷出岩,花岗岩为侵入岩,B错误。c处有断层,地质不稳定,不适宜建坝蓄水,C错误。由图可知d处岩石为石灰岩,该岩石易渗水,故不适合储水,D错误。故选A。【点睛】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最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A.②类岩石 B.①类岩石 C.④类岩石 D.③类岩石13.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A.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 B.利用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C.利用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 D.利用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答案】12.B13.D【解析】【分析】【12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岩石为花岗岩,它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它是由岩浆侵入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形成的,结合图2可知,①为侵入型岩浆岩,B正确。②类岩石为喷出型岩浆岩,③类岩石是沉积物沉积形成,为沉积岩;④类岩石应为变质岩。故选B。【13题详解】在风化坑剖面图中,可发现坑口是有水渍线的,且风化坑概念明确指出是积水风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积水,而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易于坑内保存积水,促进化学风化,D正确。潮水涨落的海浪侵蚀并非只对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起作用,A错。太阳辐射引起的风化作用对各类坡度的岩石均有影响,不一定会使得该坡度岩石形成特有的风化坑,B错。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流水速度慢,流水侵蚀弱,C错。故选D。【点睛】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此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岩(喷出岩或侵入岩),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14.如图为某河谷局部地层剖面示意图。与图中地貌形成有关的是()①断层线上,易被侵蚀②水平挤压,变形成谷③地壳抬升,流水侵蚀④背斜顶部,侵蚀成谷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读图可知,图示岩层为水平岩层,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推测其没有发生水平挤压,没有发生褶皱,不会挤压形成谷地和背斜构造,②④错误;图中显示河谷两侧的岩层发生了明显错动,应该是岩层发生断裂,然后一侧的岩层抬升,断层处岩石比较破碎,易被侵蚀,流水沿断裂向下侵蚀,形成河谷,①③正确。故选B。【点睛】断层发育河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从而形成沟谷和河流。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的断裂和错动,形成了有利于地表水汇集的条件,进而促进了沟谷和河流的形成。在陡崖的石壁山,凿石打孔,植入木桩或者石桩,在木桩上设横木,以通行人或者车马,谓之“栈道”。秦岭大山的古栈道闻名全国。古人在山区发现“有谷必有水,遇水必有源,源头必相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等都是“沿溪开道”,主要原因是()A.地形坡度小 B.施工、取水方便 C.扩大运输市场 D.劳工数量充足16.栈道修建时,多设有二层或三层木桩,甚至更多层。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少占耕地,保障农业用地 B.减少投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危害C.减小坡度,保障行人安全 D.加大栈道承重量,增加安全稳固性【答案】15.A16.D【解析】【15题详解】秦岭山区地形崎岖,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形比较平坦,修建交通线难度较小,成本较低,A正确。施工、取水方便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沿溪开道”与扩大运输市场、劳工数量充足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材料指出:在陡崖的石壁山,凿石打孔,植入木桩或者石桩,在木桩上设横木,以通行人或者车马,谓之“栈道”。据此可知,栈道修建在陡崖的石壁上,与耕地无关,A错误。多设有二层或三层木桩,甚至更多层,这样会加大投入,而不是减少投入,B错误。木桩层数增多与坡度无关,C错误。木桩层数增多可以加大栈道的承重量,增加安全稳固性,保证通行的人或车马的安全性,D正确。故选D。【点睛】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科技水平、社会发展、资源开发等。建设原则是:成本低、安全性高、环境破坏小,经济效益高。二、非选择题:第17~19题,共52分。17.图1为“俯视的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图”,图2中弧BAC表示晨昏线,①②③④⑤为卫星发射基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太阳直射a位置时,北半球节气为____。当太阳直射点从a移动到c位置,地球公转速度变化为____。(2)当太阳直射点从d移动到e期间,卫星发射基地中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变小的是____地(填序号),昼长一直变长的是____地(填序号)。(3)图2中若AB为晨线,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图1中____(b或d)位置;此时地球上进入新一天的经度范围是____。(4)图2中若AC为晨线,M地日出地方时是____点,昼长为____小时。【答案】17.①.秋分②.先变快后变慢(由慢到快,再到慢)18.①.②②.①19.①.b②.90°E向东到180°(顺自转方向由90°E到180°)20.①.4②.16【解析】【分析】此题以俯视的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图”和晨昏线图为载体,涉及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以及日界线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片,图1中左侧地球顺时针自转,是南极点俯视图,因此太阳直射a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b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且将向南移动,所以太阳直射a位置时,是北半球的秋分;当太阳直射点从a移动到c位置是从北半球的秋分到次年的春分,中间经过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位于1月初的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小问2详解】图1中右侧地球逆时针自转,是北极点俯视图,当太阳直射点从d移动到e期间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到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变小”说明太阳直射点先靠近该地,然后再远离,由于直射点是从北回归线向赤道单向移动,说明该地在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内即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图2中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的只有②地,当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过程中②地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先变小后变大,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该时期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南半球的昼一直变长,所以①地昼长逐渐变长。【小问3详解】图2中若AB为晨线,则AB线右侧(东侧)是昼半球,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是北半球的冬至,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对应图1中的b位置;此时90°W经线平分昼半球,因此平分夜半球的经线是90°E,地方时是0时,新的一天由0时顺自转方向到180°,故此时地球上进入新一天的经度范围是从90°E向东到180°。【小问4详解】图2中若AC为晨线,则90°W经线平分夜半球,地方时是0时,M地方时为4时,正值日出。昼长=2×(12-4)=16小时。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世界上有许多谷地。从形态上看,有U形谷,如挪威峡湾;有V形谷,如雅鲁藏布江谷地。谷地对气候、生物、水文等影响很大,河谷往往也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下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某河谷剖面简图,该谷地沿线无断层。(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图中该形态河谷的形成过程。(2)河谷地区有大量的沉积物,请你指出这些沉积物在空间上和颗粒上的特点。(3)河谷地区往往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河谷地带对古人类活动的有利影响。【答案】(1)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形谷;后来冰川后退,谷地中河流下切侵蚀,形成V形谷(2)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来越好、粒径越来越小;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性好,(3)谷地海拔低,热量充足;谷坡有森林和草地,可提供木材、牧场和狩猎地点;谷地中的河流,可提供饮用、灌溉水源,也方便人们捕鱼和运输;河流中堆积的泥沙提供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发展种植业,提供粮食。【解析】【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难度一般。【小问1详解】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所处纬度高,地质历史时期,冰川发育,受冰川的侵蚀,形成U形谷;冰川消融后,谷地受河流的下切侵侵蚀,形成V形谷。【小问2详解】河谷地区的河相沉积物自河流上游到下游,随着流水的冲刷及流水携带沉积物不断打磨,沉积物的磨圆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