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八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共6页,22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运用(30分)1.默写古诗文。(1)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2)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4)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________。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5)___________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中书》)(6)王绩《野望》与杜甫《春望》中都描写了诗人的所见。王绩《野望》望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目浓浓秋意的山野。杜甫《春望》望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目凄凉的长安春日,传达出忧国伤时之情。【答案】①.铜雀春深锁二乔②.几处早莺争暖树③.采菊东篱下④.悠然见南山⑤.误入藕花深处⑥.惊起一滩鸥鹭⑦.晓雾将歇⑧.沉鳞竞跃⑨.树树皆秋色⑩.山山唯落晖⑪.国破山河在⑫.城春草木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雀、莺、篱、藕、鸥鹭、歇、鳞、晖。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wèimiǎn()(2)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bīnlín()绝望的边缘。(3)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dānjīngjiélǜ(),青丝变白发。(4)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qiǎomiàojuélún()。【答案】①.慰勉②.濒临③.殚精竭虑④.巧妙绝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慰勉:wèimiǎn,慰劳勉励。濒临:bīnlín,紧接;临近。殚精竭虑:dānjīngjiélǜ,使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巧妙绝伦:qiǎomiàojuélún,灵巧高明,无与伦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__________________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知道我的心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__________________着血液吧,__________________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__________________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每时每刻喷洒虽然仰望B.每时每刻喷涌虽然眺望C.无时无刻喷洒因为眺望D.无时无刻喷涌因为仰望4.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心里怀着挚痛热爱,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B.广大的关东原野,对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C.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D.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关于广大的关东原野。【答案】3.D4.C【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①空,“无时无刻”意思是没有时刻。常与否定词连用,“无时无刻不”指时时刻刻、随时的意思。“每时每刻”表示每分钟,每一时刻。依据“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可知,应该填写“无时无刻”;②空,都是从某个孔隙或洞口冒射出来的意思。“喷涌”是水由下向上冒出且喷射的意思。“喷洒”意思是使溶液成雾状或飞沫状喷射散落。依据“血液”可知,这里形容血液向全身流淌的情景,所以用“喷涌”;③空,“虽然”表示转折关系。“因为”表示因果关系。依据“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可知,应该填写“因为”;④空,有“看”的意思。不同之处是:“眺望”是向远方看;眼睛平视;“仰望”是抬头看,眼睛向上。依据“当我天上的星星”可知,应该填写“仰望”;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画线句前半句“对广大的关东原野”缺少主语,可改为“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作为状语;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报讯近日,高州市委统战部组织开展了“做文明市民,树诚信新风”宣传教育活动,旨在通过诚信宣传教育,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机关的诚信表率作用,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助力文明城市建设。在本次活动中,该部为职工举办了诚信专题讲座,宣讲了国家有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普及了诚信文化知识,引导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诚信服务意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针对廉洁办公、诚信自律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同时,利用冼夫人文化推广中心、潘州公园等公共场所,通过面对面、零距离的宣传方式向干部、群众普及信用知识,并发放诚信宣传资料100余份,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信、用信、守信,让诚信深入人心。此次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既弘扬了诚信精神,倡导了文明新风,又对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诚信意识,提升城市文明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5.请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5字。6.请你根据新闻的主题,为高州市委统战部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答案】5.做文明市民树诚信新风6.示例:讲社会公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讲家庭美德做一个有孝心的人,讲个人品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结合“近日,高州市委统战部组织开展了‘做文明市民,树诚信新风’宣传教育活动,旨在通过诚信宣传教育,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机关的诚信表率作用,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助力文明城市建设”概括可得:做文明市民,树诚信新风。【6题详解】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注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示例:弘扬社会美德方便大众,培养家庭美德温暖亲人,塑造个人品德待人真诚。7.下列关于《昆虫记》的说法有误的一项()A.《昆虫记》是一篇科普作品,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B.《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他足足花了三十年时间写成这本巨著,罗曼·罗兰称他为“掌握田野无数小子秘密的语言大师”。C.《昆虫记》之所以引人入胜,与作者的独特研究方法有关,他把昆虫装在木盒里,浸在酒精里,睁大眼睛观察触角、上鄂等,努力思考这些器官的功能。D.在法布尔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读来情趣盎然。【答案】C【解析】【详解】C.“他把昆虫装在木盒里,浸在酒精里,睁大眼睛观察触角、上鄂等,努力思考这些器官的功能”错误,原文是“在法布尔那个时代,研究动物是蹲在实验室里做解剖与分类的工作。昆虫学家的研究是把昆虫钉在木盒里,浸在烧酒里,睁大眼睛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翅膀、足,至于这些器官在昆虫的劳动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却很少思考”。法布尔挑战传统,将自己变成虫人,深入昆虫的生活,用田野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故选C。8.美国著名记者()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23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周年。【答案】①.埃德加·斯诺或斯诺②.87【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红军长征起止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因此2023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9.无论是档案展、音乐会,还是根据著作改编的影视剧,宣传海报上,“红星照耀中国”这几个大字不约而同都使用了行书,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具体内容,说说使用这种书体的好处。【答案】《红星照耀中国》里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坚强乐观,而行书笔画连绵,行云流水,(潇洒飘逸,灵动自如,秀美遒劲,气韵生动),能很好地表现红军领袖和战士们的这种革命精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首先了解行书的特点:大小相兼、有断有连、顾盼呼应、收放结合、疏密得体。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浓淡相融。行书书写轻松、活泼、迅捷,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理法通达、笔力遒劲、姿态优美。这正如《红星照耀中国》的具体内容里写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越、坚强乐观的革命精神。据此理解作答,答案不唯一。二、阅读(40分)(一)(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富贵不能淫》)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父命之(2)往之女家(3)与民由之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人告之以有过/人恒过B.禹闻善言则拜/闻寡人之耳者C.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自三峡七百里中D.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而两狼之并驱如故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14.从短文中可以看出舜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可以从文中摘取关键词概括,也可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答案】10.(1)教导、训诲(2)同“汝”,你(3)遵从11.(1)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2)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12.C13.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14.善与人同(与人为善)、舍己从人、乐取人以为善(取诸人以为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父亲训导他。命:教导、训诲。(2)句意:到了你夫家。女:同“汝”,你。(3)句意: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惧:害怕。安居:安静。熄: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2)淫:使……迷乱。移:使……改变。屈:使……屈服。【12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过错/犯错;B.听到/使……听到;C.都意为“在、从、由”;D.因此/原来;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大舜有大焉”是对舜帝的整体评价,句意完整;“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是舜帝为人处世的特点,为并列关系;故断句: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14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可知,舜帝与人为善,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点睛】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的三从四德。(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乙】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统文化藏在皮影戏中材料一:皮影戏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29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又称纸影戏、驴皮影、灯影戏等,是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古老的综合性艺术,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中国的皮影戏历史悠长,始于先秦,兴于汉代,盛极于宋代,元代传播到西亚和欧洲各国,绵延至今。如果上溯追源,最早可追溯到武王伐纣时期。过去皮影戏艺人供奉黄龙真人,传说他是“影戏之祖”。材料二:在历史发展中,皮影戏不断吸收各地戏曲、小调、民歌等精华,逐渐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皮影戏流派。在中国皮影戏诸多流派中,不得不先提到华县皮影戏。华县皮影戏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又称碗碗腔。碗碗腔属于板腔体,其腔调分花音、平音、哭音,声调刚柔兼济、典雅清丽,征战戏激昂刚健,悲苦戏凄婉缠绵,唱腔形式灵动不拘束。一个剧团一般由四五个人组成,表演时除了演唱和对白之外,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鼓、钗、梆、唢呐等二十多件乐器,平均每个人要充当4个以上的角色,对皮影艺人的要求极高。特别是挑线手,一人操作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皮影造型,临阵不乱,游刃有余,堪称绝技。山西孝义皮影戏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唐山皮影戏,因以河北唐山乐亭、滦县、滦南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主要流行于唐山、承德、廊坊以及东三省地区。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四川皮影戏、湖北皮影戏、北京皮影戏、山东皮影戏、青海皮影戏、宁夏皮影戏等多种风格迥异的地方皮影戏闻名中外。材料三:以下是关于皮影戏相关知识的调查报告。图1:喜欢皮影戏的家庭成员占比图2:皮影戏吸引人的因素调查统计材料四:皮影戏能够传承千年,在不同地方落地开花,离不开皮影艺人的付出。“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皮影戏场子虽小,天地却大,皮影艺人一个人,加上简单的皮影道具,就可以调动千军万马,穿越上下五千载。皮影戏有“一专三会八能”的老传统,说的是一个皮影艺人要会制作、会表演。有时候一台戏里的人物,要由他一个人完成,如果有多人出场,就要有多种声音,如同说书一样。不同流派的皮影戏各具特色,但都重视皮影的制作。“登台保太平,箱内乾坤大。”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熨平、缀结合成八道工序,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为了让皮影制作惟妙惟肖,制作过程中要使用多种雕刻刀,一般有十几把,一些老艺人甚至有几十把雕刻刀。雕刻刀可分为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艺人们根据图案差异,非常熟练地使用各种刀具。(根据相关材料改写)15.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皮影戏是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盛极于汉代。B.皮影戏能够传承千年,在不同地方落地开花,全靠皮影艺人的付出。C.据调查,喜欢皮影戏的家庭成员中,爷爷奶奶辈的占比最多,超过一半。D.皮影的制作程序复杂而奇妙,都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雕刻、熨平等工序。16.综合上面这几则材料,可以看出皮影戏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17.请根据材料三图2中的调查数据,对传承和发展皮影文化提一些建议和意见。【答案】15.C16.历史源远流长、流派异彩纷呈、精工细作17.示例:由调查数据可知,皮影戏吸引人的是表演形式、故事情节、舞台效果,而“服装搭配”方面吸引人的效果相对较弱。因此在继承和发展皮影戏时可提取表演形式、故事情节和舞台效果方面的优点,优化表演形式、改良故事情节、强化舞台效果等。同时可改进服装搭配,注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服装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结合【材料一】“中国的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代,盛极于宋代”可知,“盛极于汉代”表述有误;B.结合【材料四】“皮影戏能够传承千年,在不同地方落地开花,离不开皮影艺人的付出”可知,选项“全靠皮影艺人的付出”表述太过绝对;D.结合【材料四】“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熨平、缀结合成八道工序”可知,本项中“雕刻”不属于皮影的制作程序;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通过【材料一】中“中国的皮影戏历史悠长,始于先秦,兴于汉代,盛极于宋代,元代传播到西亚和欧洲各国,绵延至今”可知,皮影具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在历史发展中,皮影戏不断吸收各地戏曲、小调、民歌等精华,逐渐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皮影戏流派”可知,皮影具有流派异彩纷呈的特点;根据【材料三】中“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熨平、缀结合成八道工序”可知,皮影具有精工细作的特点。【17题详解】本题考查提建议的能力。要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回答。结合图二可知,皮影戏吸引人的是“表演形式、故事情节、舞台效果”,可提建议为:在继承和发展皮影戏时可提取表演形式、故事情节和舞台效果方面的优点,优化表演形式、改良故事情节、强化舞台效果等;结合图二可知,皮影戏在“服装搭配”方面吸引人的效果相对较弱,可提建议为:改进服装搭配,注意传统与时代的结合,使服装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三)(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念蛙鼓①乡下的四五月间,一切都像从油塘子里提出来一样,光亮亮的,鲜艳艳的。村东头的禾苗已长得碧油油的了,黄瓜蔓、南瓜蔓拼命往上窜;芥菜、兰草,田字草也赶趟儿似的,聚满了田野;青蛙这时的嗓门也像上了油的齿轮,声音又脆又亮。一到夜里,音乐会更隆重了。先是一只青蛙领唱,“呱——呱——呱”,清脆有力。然后是大合唱,“呱呱呱,呱呱呱……”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弘。这场大合唱持续了三四个小时,接下来又是二重唱,童声独唱……②它们各自把最美的音色献给你,一声比一声响亮,一声比一声抒情。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有长短不同的曲调,有弦音,有乐音,有强音,有弱音,时而齐唱时而合唱,不需要指挥更无需歌谱。它们分明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流水,在这长夜里,让你忘记了忧虑,在这美妙的天籁之声里徜徉……它们仿佛是在歌颂这美好的家园,在庆祝即将来临的生命盛季。③村头的晒谷坪里,乡亲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着家常。听到这热闹非凡的蛙鼓,大家心底便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个好年成仿佛就在眼前了。④我们小孩子就从人群中溜出来,有的一手提一个瓶子,一手拿一把扇子,跑到田边去捉萤火虫;有的提一根钓竿在田边钓青蛙。父母说不要往深草里走,小心蛇。因此,大家都不敢走远,只在近地方耐心地呼唤:“呱——呱——呱。”就是钓不到,大家也毫不在意,毕竟“醉翁之意不在蛙”。夜深了,大合唱也渐渐地低下来,换成了很抒情的女生清唱,“呱——呱——呱”,像催眠曲一样在空旷的田野飘荡,越发衬出夜的宁静。孩子们也倦了,躺在晒谷坪的草席上,伴着蛙声入眠。⑤这是我童年里最温馨的记忆。蛙声聒噪使我感到生命的奔腾和美好。试想:月白风清的晚上,万籁寂静是不是有一点单调和阴森?只有蛙声的合鸣才是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⑥如今,随着父母工作的变迁,我从乡村走到城镇。在都市里生活久了,“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便只是一个遥远的意象了,儿时那种恬静的田园生活,我已不敢奢望能亲临。“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蛙鸣夜半寻荷塘,误作星辰友人灯”……这些美好的精致在社会发展的车轮中已经被碾得粉碎,“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⑦今年的清明节,当我再一次回到家乡,再一次静立田头,等候蛙声的洗涤时,我失望了:苍白的月光下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没有虫鸣,也没有了蛙鼓。只有偶尔几声低低的叹息:“呱——呱——呱。”不远处又来了一群扫荡者。那些穿梭不息捕蛙的灯火像残忍的鬼子的探照灯。萤火虫销声匿迹,只有死亡的火光威胁着一切,吞噬着一切。我不由颤栗起来……⑧辛弃疾曾乐观地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当蛙声疏落时,稻花不香、丰年不再的噩运离我们还会远吗?⑨今夜,我又听到了蛙鸣,如此的亲切,如此的温馨,它如初夏夜里拂动着的暖风,沿着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情绪中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忧虑。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让我们的城市也保有一丝自然的地方,为了那些虫、鸟、蛙,也为了我们自己。⑩突然想起了齐白石的一幅国画,题曰《十里蛙声出山泉》。画里除一条溪水中的十几只蝌蚪外,并不见一蛙。而你仿佛看到了在不远处,蛙们的悠闲与自在,仿佛能听到一片片如歌如吟的蛙鼓,嘹亮而宏阔……⑪怀念蛙鼓。(选自散文集《活在尘世中》有删改,作者简默)18.文章多处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名句。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请以第⑥段为例分析。19.下面两小题,任选其一完成。(1)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词语的表达效果。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弘。20.“比较”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任选下面一篇散文与《怀念蛙鼓》进行比较,说说两篇散文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有何不同。A《老山界》B.《白杨礼赞》C.《五猖会》21.本文被《南方日报》编辑选中了,准备安排在“视窗·关注”栏目中发表。请结合文本内容,揣摩编辑这样安排的原因。【答案】18.第⑥段中,这些古诗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各种生活场景下蛙鸣的美好景致,表达了作者因久居都市而再也见不到这些美好景致的遗憾之情。隐含着作者对童年及恬静美好的乡村田园生活的怀念和留恋。古诗词的运用,也使本文语言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为文章增添了韵味。19.选(1),“聆听”是集中精力听的意思,常用于晚辈对长辈,表达尊敬、恭敬之意。这里用在人们听蛙声的语境中,有“大词小用”的意味,能突出体现“蛙鸣”所蕴含的生命和自然的美好,表达作者对蛙鸣声的热爱以及希望人们亲近自然保护环境之意。选(2),比喻。连用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青蛙鸣叫时此起彼伏、响亮欢快、气势恢弘的壮观场面,体现出蛙声所展示出的生命的奔腾和旺盛,表达作者对童年时期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怀念之情。20.选A.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蛙鼓”被情感化、意象化,作者借景抒情,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希冀。《老山界》是典型的叙事性散文,按照时间变化和空间转移的顺序来叙述,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赞颂了红军战士乐观昂扬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选B。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蛙鼓”被情感化、意象化了,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往事和对蛙鼓的描写来表达情思。《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类散文,先抑后扬,用白杨树来象征广大的北方人民,象征抗日军民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意志。选C。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蛙鼓”被情感化、意象化,通过这一物象抒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思。《五猖会》是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和“我”看五猖会前后心境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揭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21.示例:本文通过对“蛙鼓”的反复描写、渲染,为我们展示了乡村田园生活的迷人魅力,抒发了作者浓重的乡愁和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也叙述了作者因久在都市生活而欣赏不到“蛙鼓”这样美好景致的遗憾,描叙了当下乡村再也听不到“蛙鼓”的现状,表达出作者对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故乡逐渐消逝的隐忧和关心,表达出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如何处理好乡村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反思。本文与报刊“视窗·关注”栏目内涵相符,所以编辑将本文放在此栏目。【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⑥段中的“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蛙鸣夜半寻荷塘,误作星辰友人灯”,描写了不同生活场景下的蛙鸣的美好景致。联系本段中的“这些美好的精致在社会发展的车轮中已经被碾得粉碎”可知,表现了作者因久居城市而再也见不到这些美好景致的惆怅之情。联系“‘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可知,表现了作者对童年时期美好的田园生活的怀念与留恋之情。引用古诗词,使文章的语言典雅,富有诗意之美和文学之美,为文章增添了韵味。【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1)“聆听”是集中精力听的意思,常用于晚辈对长辈,表达尊敬、恭敬之意。这里用来形容人们听蛙鸣,这是大词小用的手法。联系⑨段后句“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让我们的城市也保有一丝自然的地方,为了那些虫、鸟、蛙,也为了我们自己”可知,作者之所以用“聆听”,是因为作者认为蛙声所代表的,是自然和生命的美好。他希望人们“能有爱护之心”,表现了希望人们能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爱护弱小生灵,保护环境之意。(2)“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是比喻的修辞,把青蛙鸣叫比作万马奔腾和浪涛汹涌。万马奔腾,声音响亮而杂乱,以此为喻,表现了蛙鸣的响亮欢快。浪涛汹涌,气势恢弘,以此为喻,表现了蛙鸣的气势恢弘。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蛙鸣声所展现出来的生命的奔腾与旺盛。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童年时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怀念之情。【20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开放类试题,选择自己熟悉的课文与文本进行比较即可。示例:联系文本内容可知,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题目“怀念蛙鼓”点明主旨,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行文中,作者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听到了蛙鸣之声以及蛙鼓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在本文中,“蛙鼓”不仅是描写的对象,也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物,作者借描写蛙鼓,表现了对童年时期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怀念之情,以及希望人们亲近自然保护环境之意。《老山界》是一篇叙事散文,主要按时间和空间顺序记叙了红军长征时翻越老山界经过,其中的细节描写,比如对睡不着时听到的若有若无的声音,还有环境描写,如描写山路的陡峭难行,表现了作者对红军战士们革命乐观义认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的赞美之情。【21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主旨。本文前五段作者回忆往事,重点描写了儿时的“蛙鼓”,展现了蛙鸣中蕴含的生命的奔腾与美好。为我们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原汗原味,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回忆与怀念之情。第⑥段中的“这些美好的精致在社会发展的车轮中已经被碾得粉碎,‘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表现了作者因久居都市而再也见不到这些美好景致的遗憾之情。隐含着作者对童年及恬静美好的乡村田园生活的怀念和留恋。第⑦段中的“苍白的月光下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没有虫鸣,也没有了蛙鼓”“萤火虫销声匿迹,只有死亡的火光威胁着一切,吞噬着一切”描叙了当下乡村再也听不到“蛙鼓”的现状。第⑨段表达作者的思考,“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让我们的城市也保有一丝自然的地方,为了那些虫、鸟、蛙,也为了我们自己”,作者希望人们能处理好乡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故乡曾经那些美好风物逐渐消失的隐忧与关心。本文与报刊“视窗·关注”栏目内涵相符,所以编辑将本文放在此栏目。三、作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