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理论及概念(个人总结)_第1页
规划理论及概念(个人总结)_第2页
规划理论及概念(个人总结)_第3页
规划理论及概念(个人总结)_第4页
规划理论及概念(个人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规划理论及概念(个人总结)

【规划理论及概念】1【田园城市】1898

gardencity

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

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

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霍华德在他的著作

《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

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1919年,英国“田园

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彼,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

、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

度。

1.1田园城市的设想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

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

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

“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他提出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和农

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了一种“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

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因此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

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於当地。田

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

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

亩(1英亩=0.405公顷)o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

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

得改作他用。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

居在乡间。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

,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中央是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

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个区。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

面对著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霍华德提出,

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於农业。

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

烟尘的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城市

之间用铁路联系。

1.2田园城市的试验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彳爰,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

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

,要给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霍华德於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传他的主张。

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

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

(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雷蒙.翁温于1922年出

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正式提出了卫星城市的概念,即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

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它往往是城市

聚集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翁温的助手帕克,于1930年在英国建设了第三个田园

城市——威顿肖维,位于曼彻斯特的南面,人口10万人。它具有莱奇华斯和韦林规划设

计的基本特征即围绕着城市的绿化带、工业和居住区有机组合并精心设计了独户住宅。帕

克在威顿肖维实行了他从美国获得的把城市明确划分成相互结合的邻里单位的思想。田园

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称,

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成都市新都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拥有深厚的文化

底蕴是“田园城市”的必备条件。而新都作为古蜀国“三都”(成都、广都、新都)之

-,拥有3000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书香、佛香、花香“三香”袭人,山

脉、水脉、文脉、人脉''四脉"传承。宝光寺、桂湖、说唱俑、正因商周村落遗址、东湖

等文化符号,无不证明新都历史人文的独具特色;同时,新都区位独特,是成都对接北向

经济能量集聚的重要载体,在成都经济圈尤其是成德绵经济走廊中具有重要的优势,具备

城市组团与生态HI园良性发展的条件,在成德绵发展板块中具备枢纽型城市条件。

1.3田园城市的影响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

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

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

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

要的城巾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2【花园城市】1898

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1771-

1858)提出的。“花园城市”(也称园林城市)的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建筑学家霍华德提

出,1898年,霍华德发表了题为《明天的花园城市》专著。阐述了“花园城市”的理论,

提出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突出园林绿化。

他的''花园城市”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

构,每一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

区,然后在一定距离上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市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一个

单元都有一定人口容量限制(约30000人左右)。

“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

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

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

花园城市其实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只不过那个时候叫“天人合一”

当今社会提倡“花园城市”,其实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是从整体有机联系上以

生态规律来揭示并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其实施手段,更以当

代科学技术的物质条件为重,来实现人在自然生态系统下构建人工生态系统,以其间的具

体的、物质的交流,争取达到最优关系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尽管受到当时落后的科学和物质技术手段的限制,仍然追求顺应自

然,并有节制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协调与合作的意境,早于西方现代文明几

千年登上了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的高峰。

国际''花园城市”评选活动于1996年开始,每年评选一次,迄今为止,全世界有近30

个城市获此殊荣,我国深圳市和广州市分别荣获2000年度和2001年度国际“花园城市”

的称号。

3【卫星城】1919

satellitetown

在大城市周围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

性的城镇。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

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

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

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

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

“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3.1分类

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卫星城市按主

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

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

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及人为规划发生;按其

与母市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通常,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

居住职能强,依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独立性强,人口规模也大,有时甚至

可达中等城市规模。按霍华德花(田)园城市思想,卫星城市距母城不论远近,均应以绿

带包围,与母城在地域上相分隔,但实际上两者间常因发生膨胀而连成咻(称为“集合

城市”)。

3.2起源

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FH园城

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这种设想提出•种兼有城市和乡村

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

“卫星”。这是卫星城

3.3卫星城地图规划

镇的思想萌芽。根据霍华德的设想,1919年英国规划设计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时,

即采用了卫星城镇这个名称。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订咨询性规划,

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当时:所以采用卫星城

镇的名称,主要是因为田园城市已被用于泛指城后“开阔的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

其次,也为了表明韦林之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紧密的联系。以后,卫星城镇一词便流

传开来,并被广泛运用,有时还被用于称呼大城市边缘那些规划良好的工业郊区。20世纪

30年代前后,伦敦郡议会又用过“准卫星城”一词,指的是伦敦郊区仅具有“卧城”性质

(即只作为生活居住之用)的居住区。在P-艾伯克龙比1944年主持编制的大伦敦规划中,

为疏散人口,计划在伦敦外围建设8个城镇,最初也称为卫星城镇,以后通称为“新

城”。

3.4发展阶段

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

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

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

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

力。

3.5建设

自192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市以来,得到各国响

应。英国政府于1946年制订“新城市法”,把在特大城市外围建设新城的设想,作为政

府计划予以实施。日本在1956年公布“首都圈建设法”,强调在东京100公里范围大规

模发展卫星城。苏联于50年代中期提出要大力发展卫星城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是

英国、瑞典、苏联、芬兰,后是法国、美国、日本等国都规划建设了许多卫星城镇。近30

年来发达国家在大城市外围建设的卫星城镇,具有代表性的有: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魏林

比,巴黎外围的赛尔基-蓬杜瓦兹等5个新城,华盛顿的卫星城雷斯登,东京的卫星城多

摩等。苏联在30年代提出在莫斯科外围建设小城镇,以控制城市人口。1971年的莫斯科

规划中,计划在外围布置11个卫星城镇,其中泽列诺格勒等已经建成。中国在40年代

末,在上海城市规划中已提出在市区周围建设卫星城镇的设想。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

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考虑了卫星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上海城市规划中建设的第一批卫星城镇

有闵行、吴泾、松江、嘉定、安亭和吴淞。70年代上海市由于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

来的金山卫卫星城,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

3.6作用和趋向

卫星城镇作为一种积极的城市规划理论出现,己经有80余年历史。卫星城市是现代化

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可以分担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功能,是中心城市职能的延

伸。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会议,把它

列为限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方法之%

世界各国建设的卫星城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工业或科学研究

机构等而建设的;另一类是为了在大城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而建设的。

一般认为,卫星城镇对于自由涌入大城市的人口有一定的截流作用;而疏散大城市人口

的效果相对较弱。世界各国实践证明,建设城市职能比较单一的卫星城镇较难取得理想的

效果。

近年来各国在卫星城镇规划建设方面的趋向是:人口规模适当增大;职能向多样性发

展;尽量使工作与生活居住就地达到平衡;采用先进的交通系统与母城取得便捷联系。

当前卫星城的发展趋势是: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与中心城市距离越来越远。这对发展生

产协作,提供就业机会,平衡男女劳动力,提高公共设施水平,强化卫星城的独立性有着

重要作用。

3.7卫星城市

satellitecity

所谓卫星城市,是引用了宇宙间卫星和行星的关系,借以表明子城与母城相互依存的关

系。一般说,卫星城市是指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与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在生产、生活等方

面,既有一定联系,又按规划建成自成体系的工业企业、住宅区和成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具

有相对独立和一定规模的城市。

卫星城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衡量卫星城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一般性的定义如下:现代卫星城市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城市有一定距

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兴城镇。确认是否

能够成为卫星城市的关键是这些新兴城镇同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联系的密切程度,与该城镇

的人口规模以及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距离无关。在城市建设中,卫星城市常常作为母城发展

规划的一部分,职能主要是承担母城的部分功能,限制母城的过分扩张。这些城市没有独

立的发展规划,形式主要集中在“卧城”、“辅城”上,是消极的、初级的卫星城市。这

些都体现不了卫星城市。

卫星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卫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独立性也日益加强。

3.8新型卫星城市一“带城”

“带城”是第四代卫星城市,从单中心的城市结构过渡到多中心开敞式结构,它们相互

连接而出现小规模城市群,并把中心城市的功能疏散出去,而且各分城之间也有快速便捷

的交通设施。人口更加密集,距离中心城市也更远。开敞式结构的另一个发展,就是线状

城市。它把传统的点状中心变为线状,线状中心的两侧串挂着团组(城市单元)其道路与

城市轴(快速交通系统)立体交叉。线状中心和整个城市可向两边无限延伸,适应发展需

要。

“带城”能有效缓解原有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环境压力、交通压力,分担城市职能,

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还具有带动功能,本身也具有极强辐

射力,甚至成为反磁力中心,并且不是单独和一个中心城市形成经济联系,与其它的卫星

城市在以高速公路为主的交通轴之间形成“葡萄串”式的具有独特功能(如教育、科技、

休闲、生态农业……)和适度规模的城镇。“带城”与中心城市在行政管辖上是独立

的,因此能够积极的从自身区位条件出发,制定发展目标。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实力最

强、产业规模最大的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和最大的城市(镇)连绵带,也是

世界各大河三角洲人口数量最多、密度最高和城镇数量最多的地区。这为“带城”的发展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有机疏散】

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

其布局结构的理论。他用研究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他举树木生长的例子,大树

枝从树干上生长出来时就本能地预留空间,以便较小的分枝和细枝将来能够生长。他的理

论是把无秩的集中变为有秩的分散。

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式能使人们居住在一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沙里宁认为,城

市作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如果机体中

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和坏死。为了挽救今天城市免趋衰败,必须

对城市从形体上和精神上全面更新。再也不能听任城市凝聚成乱七八糟的块体,而是要按

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有

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

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

业外迁而腾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

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很大一部分事.业,

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

区。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中心地区的

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基本原则——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

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例如看比赛和演出)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

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

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无妨,因为在

日常活动范围外绿地中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有机疏散论

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这种理论还认为

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而是城市的机能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

费大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塞。

影响——有机疏散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欧美各国建设新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

向城郊硫散扩展的过程有重要影响。70年代以来,有些发达国家城市过度地疏散、扩展,

又产生了能源消耗增多和旧城中心衰退等新问题。

5【邻里单位】1929

neighborhoodunit

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

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

规划理论

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欧美各国,它针对当时城市道路上机动交通日益增长,车祸经常

发生,严重威胁老弱及儿童穿越街道,以及交叉口过多和住宅朝向不好等问题,要求在较

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的“细胞”,并把居住区

的安静、朝向、卫生和安全置于重要位置。在邻里单位内设置小学和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

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并以此控制和推算邻里单位的人口及用地规模。为防止外部交

通穿越,对内部及外部道路有一定分工。住宅建筑的布置亦较多地考虑朝向及间距,该理

论对30年代欧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颇大,在当前国内外城市规划中仍被广泛应用。

5.1创建者——

1929年美国人科拉伦斯.佩里(ClarencePerry)创建了"邻里单元"

(NeighbourhoodUnit)理论。邻里单元理论包括6个要点:

(1)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

(2)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

(3)邻里公共空间;

(4)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

(5)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

(6)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C-A•佩里于192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

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

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

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

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

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5.2组成原则——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

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

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

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

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

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

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

用。

5.3大街坊概念——根据这些原则,佩里建立了一个整体的邻里单位概念,并且给出

了图解。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其中以

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最为著名。雷德朋的设计(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

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概念。就是以城市中的主

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

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由若干栋住宅围成一个花园,住宅面对着这个花园和步行道,背

对着尽端式的汽车路,这些汽车道连接着居住区外的交通性干道。在每一个大街坊中都有

一个小学校和游戏场地。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这种

人行交通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的做法,通常被称作“雷德朋原则”。6【雅典宪章】

1933

CharterofAthens

定义: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

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雅典宪章,即国际建筑协会(C.I.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份关于城

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

法国勒•柯比西埃(LeCorbusier)的观点。他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

整体来研究。

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大纲》首先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

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大纲》认为,居住问题主要是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差;房

屋沿街建造,影响居住安静,日照不灵;公共设施太少而且分布不合理等。建议住宅区要

有绿带与交通道路隔离,不同的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大纲》认为,工作问题主要是由于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并

因此造成了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建议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

《大纲》认为,游息问题主要是大城市缺乏空地。指出城市绿地面积少而且位置不适

中,无益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建议新建的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增辟旧区绿地,降低旧区

的人口密度,并在市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

《大纲》认为,交通问题主要是城市道路大多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宽度不够,交叉口过

多,未能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并认为局部放宽、改造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建议从整个道

路系统的规划入手,按照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功能分类。另外,《大纲》还指出,办公

楼、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等过分集中,也是交通拥挤的重要原因。

《大纲》还提到,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留名胜古迹以及历史建筑。

最后,《大纲》指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而引起。城

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规划。其步骤为:在区域规划基础上,按居住、工作、游息进行分

区及平衡后,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并强调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

空间科学,应考虑立体空间,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

6.1定义和引言

城市与乡村彼此融会为一体而各为构成所谓区域单位的要素。城市都构成一个地理的,

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区域单位的一部分,城后即依赖这些单位而发展。因此

我们不能将城市离开它们所在的区域作单独的研究,因为区域构成了城市的天然界限和环

境。

这些区域单位的发展有赖于下列各种因素:

(1)地理的和地形的特点——气候,土地和水源;区域内及区域与区域间之天然交

通。

(2)经济的潜力——自然资源(包括土壤,下层土,矿藏原料,动力来源,动植

物);人为资源(包括农工业产品);经济制度和财富的分布。

(3)政治的和社会的情况——人口的社会组织,政体及行政制度。所有这些主要因素

集合起来,便构成了对任何一个区域作科学的计划之唯一真实的基础,这些因素是:

(1)互相联系的,彼此影响的。

(2)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而不断的变化的。

自有历史以来,城市的特征,均因特殊的需要而定:如军事性的防御,科学的发明,行

政制度生产和交通方法的不断发展。由此可知,影响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是经常在演变

的。现代城市的混乱是机械时代无计划和无秩序的发展造成的。

6.2城市的四大活动

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设计时最基本的分类。下面叙

述现代城市的真实情况,并提出改良四大活动缺点的意见。

6.3居住是城市的第一个活动

现在城市的居住情况:

(1)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太大,甚至有些地区每公顷的居民超过一千人。

(2)

(3)过度拥挤在现代城市中,不仅是中心区如此。因为十九世纪工业的发展,在过度拥

挤的地区中,生活环境是非常不卫生的。这是因为在这种地区中,即在广大的住宅中亦发

生同样的情形。地皮被过度的使用,缺乏空旷地,而建筑物本身也正在一种不卫生和败

坏的情况中。这种情况,因为这些地区中的居民收入太少,故更加严重。

(4)

(5)因为市区不断扩展,围绕住宅区的空旷地带亦被破坏了,这样就剥削了许集体住宅

和单幢住宅常常建造在最恶劣的地区,无论就住宅的功能讲,或多居民享受邻近乡野的幸

福。是就住宅所必需的环境卫生讲,这些地区都是不适宜于居住的。比较人烟稠密的地

区,往往是最不适宜于居住的地点,如朝北的山坡上,低洼、潮湿、多雾、易遭水灾的地

方或过于邻近工业区易被煤烟、声响振动所侵扰的地方。

(6)

(7)人口稀疏的地区,却常常在最优越的地区发展起来,特享各种优点:气候这种不合

理的住宅配型,至今仍然为城市建筑法规所许可,它不考虑到种好,地势好,交通便利而

且不受工厂的侵扰。种危害卫生与健康的因素。现在仍然缺乏分区计划和实施这种计划

的分区法规。现行的法规对于因为过度拥挤,空地缺乏,许多房屋的败坏情形及缺乏集体

生活所需的设施等等所造成的后果并未注意。它们亦忽视了现代的市镇计划和技术之应

用,在改造城市的工作上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8)

(9)在交通频繁的街道上及路口附近的房屋,因为容易遭受灰尘噪音和臭味的在住宅区

的街道上对于那些面对面沿街的房屋,我们通常都未考虑到它们侵扰,已不宜作为居住房

屋之用。获得阳光的种种不同情形,通常如果街道的一面在最适当的钟点内可以获得所

需要的阳光,则另外一面获得阳光的情形就大不相同,而且往往是不好的。

(10)现代的市郊的因为漫无管制的迅速发展,结果与大城市中心的联系(利用铁路公

路或其他交通工具)遭受到种种体形上无法避免的障碍。

根据上面所说的种种缺点,我们拟定了下面几点改进的建议:

(1)住宅区应该占用最好的地区,我们不但要仔细考虑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的条件,

而且必须考虑这些住宅区应该接近一些空旷地,以便将来可以作为文娱及健身运动之用。

在邻近地带如有将来可能成为工业和商业区的地点,亦应预先加以考虑。

(2)

(3)在每一个住宅区中,须根据影响每个地区生活情况的因素,订定各种不同在人口密

度较高的地区,我们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集的人口密度。体住宅,

这样才能留出必需的空地,作公共设施娱乐运动及停车场所之用,而且使得住宅可以得到

阳光空气和景色。

(4)

(5)为了居民的健康,应严禁沿着交通要道建造居住房屋,因为这种房屋容易住宅区应

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遭受车辆经过时所产生的灰尘、噪音和汽车放

出的臭气、煤烟的损害。

6.4工作

叙述有关工商'业地区的种种问题:

(1)

(2)

的旅程。

(4)在上下班时间中,车辆过分拥挤,即起因于交通路线缺乏有秩序的组织。由于地

价高昂,赋税增加,交通拥挤及城市无管制而迅速的发展,工业常工作地点(如工厂、商

业中心和政府机关等)未能按照个别的功能在城市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因事先缺乏有计

划的配合,产生两者之间距离过远中作适当的配置。被迫迁往市外,加上现代技术的进

步,使得这种疏散更为便利。商业区也只能在巨款购置和拆毁周围的建筑物的情形下,方

能扩展。

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1)工'也必须依其性能与需要分类,并应分布于全国各特殊地带里,这种特殊地带包含

着受它影响的城市与区域。在确定工业地带时,须考虑到各种不同工业彼此间的关系,以

及它们与其他功能不同的各地区的关系。

(2)

(3)

(4)

(5)

(6)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工业区与居住区

(同样和别的地区)应以绿色地带或缓冲地带来隔离。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而且不引

起扰乱危险和不便的小型工业,应留在市重要的工业地带应接近铁路线、港口、通航的河

道和主要的运输线。商业区应有便利的交通与住宅区及工业区联系。区中为住宅区服

务。

6.5游憩

游憩问题概述

(1)

(2)

(3)

(4)在今日城市中普遍地缺乏空地面积。空地面积位置不适中,以致多数居民因距离

远,难得利用。因为大多数的空地都在偏僻的市外围或近郊地区,所以无益于住在不合

卫通常那些少数的游戏场和运动场所占的地址,多是将来注定了要建造房屋生的市中心区

的居民。的。这说明了这些公共空地时常变动的原因。随着地价高涨,这些空地又因为

建满了房屋而消失,游戏场等不得不重迁新址,每迁一次,距离市中心便更远了。

改进的方法

(2)

(3)新建住宅区,应该预先留出空地作为建筑公园运动场及儿童游戏场之用。在人口

稠密的地区,将败坏的建筑物加以清除,改进一般的环境卫生,并在儿童公园或儿童游戏

场附近的空地上设立托儿所、幼儿园或初级小学。将这些清除后的地区改作游憩用地,广

植树木花草。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

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

(4)现代城市盲目混乱的发展不顾一切的毁坏了市郊许多可用作周末的游憩地点。因此

在城市附近的河流、海滩、森林、湖泊等自然风景幽美之区,我们应尽量利用它们作为广

大群众假日游憩之用。

6.6交通

关于交通与街道问题的概述

(1)今日城市中和郊外的街道系统多为旧时代的遗产,都是为徒步与行驶马车而设计

的;现在虽然不断的加以修改,但仍不能适合现代交通工具(如汽车电车等)和交通量的

需要。

(2)

(3)

(4)

(5)城市中街道宽度不够,引起交通拥挤。现在的街道之狭窄,交叉路口过多,使得

今日新的交通工具(汽车电丰等)交通拥挤为造成千万次车祸的主要原因,对于每个市民

的危险性与日俱增。今日的各条街道多未能按着不同的功能加以区分,故不能有效的解

决现代不能发挥他们的效能。的交通问题。这个问题不能就现有的街道加以修改(如加

宽街道、限制交通或其他办法)来解决,唯有实施新的城市计划才能解决。

(6)

(7)

改革

(1)

(2)解决种种最重要的文通问题需要下面几种改革:摩托化运输的普遍应用,产生了

我们从未经验过的速度,它激动了整个城有一种学院派的城市计划由“姿态伟大”的概念

出发,对于房屋、大道、铁路线往往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它们围绕某些地区,使得这些

地区与城广场的配置,主要的目的只在获得庞大纪念性排场的效果,时常使得交通情况更

为复杂。市别的部分隔开了,虽然它们之间本来是应该有便捷与直接的交通联系的。市

的结构,并且大大的影响了在城市中的一切生活状态,因此我们实在需要一个新的街道系

统,以适应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3)

(4)

(5)同时为得准备这新的街道系统,需要一种正确的调查与统计资料•,以确定各种街道

应根据不同的功能分成交通要道,住宅区街道,商业区街道,工街道上的行车速率,须根

据其街道的特殊功用,以及该街道上行驶车辆的街道合理的宽度。业区街道等等。种类

而决定。所以这些行车速率亦为道路分类的因素,以决定为快行车辆行驶之用或为慢行车

辆之用,同时并将这种交通大道与支路加以区别。

(6)

(7)各种建筑物,尤其是住宅建筑应以绿色地带与行车干路隔离。将这种种困难解决

之后,新的街道网将产生别的简化作用。因为籍有效的交通组织将城市中各种功能不同的

地区作适当的配合以后,交通即可大大减少,并集中在几条路上。

6.7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

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一)真能代表某一时期的建筑物,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者。

(-)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

(三)在所有可能条件下,将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筑区,并使交通不增加拥挤,亦不

使妨碍城市有转机的新发展。

在古建筑附近的贫民窟,如作有计划的清除后,即可改善附近住宅区的生活环境,并保

护该地区居民的健康。

6.8总结

以上各章总结与说明

我们可以将前面各章关于城市四大活动之各种分析总结起来说:现在大多数城市中的生

活情况,未能适合其中广大居民在生理上及心理上最基本的需要。

自机器时代开始以来,这种生活情况是各种私人利益不断滋长的的一个表现。城市的

滋长扩大,是使用机器逐渐增多所促成-----个从工匠的手工业改成大规模的机器工业的

变化。

虽然城市是经常的在变化,但我们可以说普遍的事实是:这些变化是没有加以预料的,

因为缺乏管制和未能应用现代城市计划所认可的原则,所以城市的发展遭受到极大的损

害。

一方面是必须担任的大规模重建城市的迫切工作,一方面却是市地的过度的分割。这两

者代表了两种矛盾的现实。

造成的问题

这个尖锐的矛盾,在我们这个时代造成了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使我们急切需要建立一个土地改革制度,它的基本目的不但要满足个人的需

要,而且要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

如两者有冲突的时候,广大人民的利益应先于私人的利益。

城市应该根据它所在区域的整个经济条件来研究,所以必须以一个经济单位的区域计

划,来代替现在单独的孤立的城市计划。

作为研究这些区域计划的基础,我们必须依照由城市之经济势力范围所划成的区域范围

来决定城市计划的范围。

城市计划工作者的主要工作

-、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息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的

布置,同时建立•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二、订立各种计划,使各区依照它们的需要和有机律而发展。

三、建立居住、工作和游息各地区间的关系,务使在这些地区间的日常活动可以最经济

的时间完成,这是地球绕其轴心运行的不变因素。

在建立城市中不同活动空间的关系时,城市计划工作者切不可忘记居住是城市的一个为

首的要素。城市单位中所有的各部分都应该能够作有机性的发展。而且在发展的每一个阶

段中,都应该保证各种活动间平衡的状态。

所以城市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应该保证个人的自由和集体的利益。

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

功的关键。

一切城市计划应该以一幢住宅所代表的细胞作出发点,将这些同类的细胞集合起来以形

成一个大小适宜的邻里单位。以这个细胞作出发点,各种住宅、工作地点和游息地方应该

在一个最合适的关系下分布在整个城市里。

要解决这个重大艰巨的问题,我们必须利用一切可以供我们使用的现代技术,并获得各

种专家的合作。

方法与途径

一切城巾计划所采取的方法与途径,基本上都必须要受那时代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影

响,而不是受了那些最后所要采用的现代建筑原理的影响。

有机的城市之各构成部分的大小范围,应该依照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

城市计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二度空间而不是长宽两度的科学,必须承认了高的要素,我

们方能作有效的及足量的设备以应交通的需要和作为游息及其他用途的空地的需要。

最急切的需要,是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一个城市计划方案与区域计划、国家计划整个的配

合起来,这种全国性、区域性和城市性的计划之实施,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

现。

每个城市计划,必须以专家所作的准确的研究为根据,它必须预见到城市发展在时间和

空间上不同的阶段。在每一个城市计划中必须将各种情况下所存在的每种自然的、社会

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因素配合起来。

7【马丘比丘宪章】1977

charterofMachupicchu

国际建筑协会于1977年底在智利首都利马会议期间发表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

文件。批评了雅典宪章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

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简称CIAM)通过了一项文件,即后来著名的“雅典宪

章”。此后,这一文件多少年来一直是欧美高等建筑教育的指针。1977年12月,一些城

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利马(LIMA),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讨论时四种语盲并

用,提出了包含有若干要求和宣言的马丘比丘宪章(CHARTEROFM1ACHUPICCHU)。

1933年的雅典,1977年的马丘比丘,这两次会议的地点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雅典是西

欧文明的摇蓝,马丘比丘是另•个世界的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的象征。雅典代表的是亚里

士多德和柏拉图学说中的理性主义,而马丘比丘代表的却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

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

(以下按照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城市化问题的讨论中所占的重要程度,依次提出雅典宪章

所包含的各项概念。)

7.1城市与区域

雅典宪章认识到城市及其周围区域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统一性。由于社会不认识城市增K

和社会经济变化所带来的后果,还迫切需要毫不含糊地具体地对这条原则予以重新肯定。

今天由于城市化过程正在席卷世界各地,已经刻不容缓地要求我们更有效地使用现有人

力和自然资源。城市规划既然要为分析需要、问题和机会提供必需的系统方法,一切与人

类居住点有关的政府部门的基本责任就是要在现有资源限制之内对•城市的增长与开发制定

指导方针。

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基本的动态的统一

性,并且要明确邻里与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其它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

系。

规划的专业和技术必须应用于各级人类居住点上——邻里、乡镇、城市、都市地区、区

域、州和国家——以便指导建设的定点、进程和性质。

一般地讲,规划过程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必须对人类的各

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它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的

城市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为达到这些目的,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

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

宏观经济计划与实际的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普遍脱节已经浪费掉为数不多的资源并降低

了两者的效用。城市用地范围内往往受到了以笼统的、相对抽象的经济政策为基础的各种

决定所带来的副作用。国家和区域•级的经济决策很少直接考虑到城市建设的优先地位和

城市问题的解决以及一般经济政策和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功能联系。结果系统的规划与建

筑设计的潜在效益往往不能有利于大多数人民。

7.2城市增长

自从雅典宪章问世以来,世界人口已经翻了一翻,正在三个重要方面造成严重的危机,

即生态学、能源和粮食供应。由于城市增长率大大超过了世界人口的自然增加,城市衰退

已经变得特别严重;住房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和运输以及生活质量的普遍恶化已成了不可

否认的后果。

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的探讨并没有反映最近出现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加速城市增长的

现象。

(以下按照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城市化问题的讨论中所占的重要程度,依次提出雅典宪章

所包含的各项概念。)

7.3主要观点

《马丘比丘宪章》首先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

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马丘比丘宪章》摒弃了《雅典宪章》

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社会文化论认为,

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起决定性

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在考察了当时城市化

快速发展和遍布全球的状况之后,《马丘比丘宪章》要求将城市规划的专业和技术应用到

各级人类居住点上,即邻里、乡镇、城市、都市地区、区域、国家和洲,并以此来指导建

设。而这些规划都“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并“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

条件和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的城市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从人的需要和人之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马丘比丘宪章》针对于《雅典宪章》和当时城市发展的实际情

况,提出了一系列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马丘比丘宪章》在对40多年的城市规划理论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

《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果使城市患了

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

间这一事实”。确实,《雅典宪章》以后的城市规划基础上都是依据功能分区的思想而展

开的,尤其在第二次大战后的城市重建和快速发展阶段中按规划建设的许多新城和一系列

的城市改选中,由于对纯粹功能分区的强调而导致了许多问题,人们发现经过改建的城市

社区竟然不如改建前或一些未改选的地区充满活力,新建的城市则又相当的冷漠、单调,

缺乏生气。对于功能分区的批评,认为功能分区并不是一种组织良好城市的方法,从20

世纪5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而最早的批评来自于CIAM的内部,即Team10,他们认为

柯布西埃的理想城市“是一-种时尚的、文雅的、诗意的、有纪律的、机械环境的机械社

会,或者说,是具有严格等级的技术社会的优美城市”。他们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

合思想以及流动、生长、变化的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60年代的理论

则以杰克布斯充满激情的现实评述和亚历克山大相对抽象的理论论证为代表。《马丘比丘

宪章》接受了这样的观点,提出:“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

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并且强调“在1933年,主导思想

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

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义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

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60年代以后,系统思想和系统方

法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直接改变了过去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进行描述的

观点,而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在二次大战期间逐渐形成、发展的系统思想

和系统方法在50年代末被引入到规划领域而形成了系统方法论。在对物质空间规划进行

革命的过程中,社会文化论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批判,而系统方法论则从实践的角度

进行建设,尽管两者在根本思想上并不一致,但对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转换都起了积极的

作用。最早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的规划研究当推开始于美国1950年末的运输-土地使用规

划。这些研究突破了物质空间规划对建筑空间形态的过分关注,而将重点转移至发展的过

程和不同要素间的关系,以及要素的调整与整体发展的相互作用之上。自20世纪60年代

中期后,在运输-土地使用规划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思想和方法,经麦克劳林、恰得威克等

人在理论上的努力和广大规划师在实践中的自觉运用形成了城市规划运用系统方法论的高

潮。《马丘比丘宪章》在对这一系列理论探讨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作了进一上的发展,提出

“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

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在这样的意义上,城市规划

就是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只有通过这样不间断的连续

过程才能更有效地与城市系统相协调。

7.4宪章内容

7.4.1城市与区域

雅典宪章认识到城市及其周围区域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统一性。由于社会不认识城市增长

和社会经济变化所带来的后果,还迫切需要毫不含糊地具体地对这条原则予以重新肯定。

今天由于城市化过程正在席卷世界各地,已经刻不容缓地要求我们更有效地使用现有人

力和自然资源。城市规划既然要为分析需要、问题和机会提供必需的系统方法,一切与人

类居住点有关的政府部门的基本责任就是要在现有资源限制之内对城市的增长与开发制定

指导方针。

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基本的动态的统一

性,并且要明确邻里与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其它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

系。

规划的专业和技术必须应用于各级人类居住点上——邻里、乡镇、城市、都市地区、区

域、州和国家——以便指导建设的定点、进程和性质。

一般地讲,规划过程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必须对人类的各

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它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的

城市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为达到这些目的,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

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

宏观经济计划与实际的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普遍脱节已经浪费掉为数不多的资源并降低

了两者的效用。城市用地范围内往往受到了以笼统的、相对抽象的经济政策为基础的各种

决定所带来的副作用。国家和区域一级的经济决策很少直接考虑到城后建设的优先地位和

城市问题的解决以及一般经济政策和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功能联系。结果系统的规划与建

筑设计的潜在效益往往不能有利于大多数人民。

自从雅典宪章问世以来,世界人口已经翻了一翻,正在三个重要方面造成严重的危机,

即生态学、能源和粮食供应。由于城市增长率大大超过了世界人口的自然增加,城市衰退

已经变得特别严重;住房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和运输以及生活质量的普遍恶化已成了不可

否认的后果。

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的探讨并没有反映最近出现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加速城市增长的

现象。

可以看到城市的混乱发展有两种基本型式:

第一种是工业化社会的特色,就是私人汽车的增长,较为富裕的居民都向郊区迁移。而

迁到市中心区的新来户以及留在那里的老户缺乏支持城市结构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能力。

第二种型式是发展中国家的特色,在那里大批农村住户向城市迁移,大家都挤在城市边

缘,既无公共服务设施又无市政工程设施。要处理这种情况远远超出了现行城市规划程序

所可能做到的范畴。目前能做到的不过是对这些自发的居住点提供一些最起码的公共服

务,公共卫生和住房方面的努力恰恰反而加剧了问题本身,更加鼓励了向城市迁移的势

头。因此不论是那•种形式,不可避免的结论是,当人口增加,生活质量就下降。

7.4.2分区概念

雅典宪章设想,城市规划的目的是综合四项基本的社会功能——生活、工作、休憩和交

通—而规划就是为了解决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这就引出了城市划分为各种分区

或组成部分的做法,于是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这一错误的后果在

许多新城市中都可看到。这些新城市没有考虑到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使城市

生活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

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

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

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7.4.3住房问题

与雅典宪章相反,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城市规划与住

房设计必须反映这一现实。同样重要的目标是要争取获得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与自然环境

的协调。

住房不能再当作一种实用商品来看待了,必须要把它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一种强有力的

工具。住房设计必须具有灵活性以便易于适应社会要求的变化,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

地参与设计和施工。还需要研制低成本的建筑构件供需要建房的人们使用。

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这一点应作为为不同社会阶

层选择居住区位置和设计的指针,而没有有损人类尊严的强加于人的差别。

7.4.4城市运输

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城市必须规划并维护好公共运输系

统,在城市建设要求与能源衰竭之间取得平衡。交通运输系统的更换必须估算它的社会费

用,并在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中适当地予以考虑。

雅典宪章很显然把交通看成为城市基木功能之一,而这意味着交通首先是利用汽车作为

个人运输工具。44年来的经验证明,道路分类、增加车行道和设计各种交叉口方案等方面

根本不存在最理想的解决方法。所以将来城区交通的政策显然应当是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

共运输系统的发展。

城市规划师与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

系,它的最后形式是很难事先看到或确定下来的。运输系统是联系市内外空间的一系列的

相互连接的网络。其设计应当允许随着增长、变化及城市形式作经常的试验。

7.4.5城市土地使用

雅典宪章坚持建立一个立法纲领以便在满足社会用地要求时,可以有秩序地并有效地使

用城市土地,井设想私人利益应当服从公共利益。

自从1933年以来,尽管多方面的努力,城市土地有限仍然是实现有计划的城市建设的

根本阻碍。所以,对这一问题今天仍迫切要求拟订有效的公平的立法,以便在不久的将来

能够找到确有很大改进的解决城市土地的办法。

7.4.6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

当前最严重问题之一是我们的环境污染迅速加剧到了空前的具有潜在的灾难性的程度。

这是无计划的爆炸性的城布化和地球自然资源滥加开发的直接后果。

世界上城市化地区内的居民被迫生活在日趋恶化的环境条件下,与人类卫生和福利的传

统概念和标准远远不相适应,这些不可容忍的条件包括在城市居民所用的空气、水和食品

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以及有损身心健康的噪音。

控制城市发展的当局必须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环境继续恶化,并按整理的公共卫生与福

利标准恢复环境的固有的完整性。

在经济和城市规划方面,在建筑设计、工程标准和规范以及在规划与开发政策方面,也

必须采取类似的措施。

7.4.7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

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

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

物必须保护起来。

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

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

在考虑再生和更新历史地区的过程中,应把优秀设计质量的当代建筑物包括在内。

7.4.8工业技术

雅典宪章在讨论工业活动对城市所产生的影响时.,略微提到了工业技术的作用。在过

去44年内,世界经历了空前的工业技术发展,技术惊人地影响着我们的城市以及城市规

划和建筑的实践。

在世界的某些地区,工业技术的发展是爆炸性的,技术的扩散与有效应用是我们时代的

重大问题之一。

今天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以及各国人民之间交往改进,应当可以使人类社会克服地区的

局限性和提供充分资源(注:应理解为资料资源)去解决建筑和规划问题。然而对这些资源

不加批判地使用,往往为了追求新颖或者由于文化依靠性的恶果,造成了材料、技术和形

式的应用不当。

因此由于技术发展的冲击,结果是出现了依赖人工气候与照明的建筑环境。这样做法对

于某些特殊问题是可以的,但建筑设计应当是在自然条件下创造适合功能要求的空间与环

境的过程。应当清楚地了解,技术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技术的应用应当是在政府适当支持

下,认真研究和试验的实事求是的结果。

在有些地区,要求高度工业化的生产过程或施工设备是难以获得和推广的。这不应当因

此而在技术上一要求不严或者在解决当前的问题上就可以不讲究建筑设计要在可能的范围内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对建筑与规划也是一种挑战。

施工技术应当努力采用经济合理的方法,做到设备能重复使用,利用资源丰富的材料生

产结构构件。

7.4.9设计与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