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检测A卷-【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单元AB卷(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解析版)_第1页
期中检测A卷-【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单元AB卷(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解析版)_第2页
期中检测A卷-【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单元AB卷(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解析版)_第3页
期中检测A卷-【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单元AB卷(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解析版)_第4页
期中检测A卷-【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单元AB卷(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期中检测卷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8题,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留在上海,日本人不会把他怎么样;可在日本人占领的伦陷地区演出,无异于与侵略者合作,为民族的敌人粉饰太平。梅兰芳必须做出抉(jué)择。面对日本人彬彬有理的拜访,梅兰芳屡屡谢绝。B.是不是我的身影已被上天定格于你生命的长廊,所以哪怕我远离你的视线,你也能想象我所有静默和嫣然的模(mú)样?是不是前世我们情根深种,所以哪怕惊鸿一瞥只如昙花一现,旧年盛景只化烟花往事,我们还是会穿越千里烟波重新相聚在一起?C.是谁遮住了星辰璀璨,月儿弯弯,苍穹的脸;是谁蒙住了大山伟岸,绿州的期盼。欲望变得无止境,攀比变得无边际,膨胀了虚荣,庞大了伪装,真善渐行渐远,本真消失不见。灰暗莫要遮了光明,污浊莫要混(hún)淆视听,彼此多一些阳光,少一些暗淡,生活的天空才会如海尉蓝。D.在一块糕点里,在一方酥糖里,那突如奇来的一阵风运来的桂花香啊,就是那些故去的亲人!它们依然以各种方式,缠绕着我们的鼻息,温暖着我们的味蕾。便将嗑瓜子这类“粗活儿”搁在了一边,像开了和尚赐的斋佛果盒,却拈出一柱香来,揣(chuǎi)摩着个中意思。【答案】B【解析】A沦陷C混(hùn)淆蔚蓝D突如其来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或者▲,未老而先亡。但是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A.演绎

昨日黄花

昙花一现B.演化

明日黄花

昙花一现C.演绎

明日黄花

惊鸿一瞥D.演化

昨日黄花

惊鸿一瞥【答案】B【解析】“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运用逻辑的规则,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演化”,变化发展,特指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多用于自然界,尤其是生物的进化。第一处,是说传统文化变化发展出新的内容与形式,强调的是“变化”,应使用“演化”。“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没有“昨日黄花”这一词语。第二处,从前面“抱残守缺”可知,后面应该是“抱残守缺”的结果,自然是过时,应使用“明日黄花”。“昙花一现”,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惊鸿一瞥”意思是女子不经意的一眼,却勾人魂魄,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前者指美好的事物,而后者是形容人。第三处,是形容传统文化,且后面说“未老而先亡”,可见此处是形容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出现的时间短,应使用“昙花一现”。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标准药物,并建议和其他药物一起使用来减少产生耐药性的风险。B.2015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C.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本周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今年以来范围最大的雨雪天气过程,这次大范围的雨雪降温天气是由于两股冷空气前后“合作”所致。D.当今时代的主角应是勇于实现梦想的年轻人,政府为他们解开了束缚手脚的政策,投资人和创业服务机构给他们备足了“弹药”。【答案】A【解析】B“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主宾搭配不当。“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且表意不明;C句式杂糅,“是由于……所致”将“是由于……”和“是……所致”杂糅,可二者取其一;D搭配不当,“解开”与“政策”不能搭配,可将“解开”改成“取消”,或将“政策”改成“绳索”。4.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下列分类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甥打灯笼——照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属于谐音类B.“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属于故事类C.“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属于喻物类D.“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皮匠不带锥子——真行”属于喻事类【答案】D【解析】“皮匠不带锥子——真行”属于谐音类,“针”与“真”相谐。5.小明高三备考,课余复习期间经常一边想着学习,一边想着游戏。他想用一则座右铭来警戒自己。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B.精诚所至,金石为开。C.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D.群居不倚,独立不惧。【答案】C【解析】A.意思是“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谈的是认识和行动。不合题干要求。B.意思是“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强调专心和诚恳。不合题干要求。C.意思是“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意思是一心不能二用。符合题干要求。D.意思是“竹子丛生时互相不倚靠,哪怕自己是孤独的,也不恐惧”。侧重的是独立,不合题干要求。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就此而言,应当加快拓展应用场景,进行规模化市场探索,打造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②随着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更多潜在应用场景将会不断涌现。③加速新技术落地,有助于保持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势。④挖掘更多应用场景,着力打通落地环节,推动人工智能与相关行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应用必将发挥更大效用。⑤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矿山、智能供应链等,为拓展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A.⑤③④②① B.⑤①④③② C.②⑤①③④ D.②①③⑤④【答案】C【解析】语段主要谈的是加快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⑤衔接②的“潜在应用场景”;①“就此而言”衔接⑤;③衔接①的“加快拓展应用场景”;④是结论,放在最后。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7.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立”以下几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B.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铺垫了气氛。然后,诗人激昂慷慨地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C.下阕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D.最后“记”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答案】C【解析】“……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错误,应该是“转入对革命者早期生活的回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8.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碧”二色都富有生命的力度,勃发着生命的光彩,再加上“遍”“透”的程度修饰,一派蓬勃生机跃然纸上。B.“漫江碧透”中的“漫”极有特色,它是“遍布”的意思,即放眼望去,整个江中碧绿通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和沉重的感受。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儿游动得欢愉自在的景象。D.“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万类”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霜天”表面上指自然界的霜天,也暗指当时我国的政治气候。【答案】B【解析】“沉重的感受”错误,与语境不符,体现的应是江水清澈澄碧,给人美好又充满生机的感受。二、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②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③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④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⑤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名我固当

固:本来B.根拳而土易

拳:拳曲,伸展不开C.字而幼孩

字:写字D.故病且怠

病:穷困【答案】C

【解析】字:养育10.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名我固当②旦视而暮抚③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⑧而木之性日以离矣⑨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答案】A

【解析】①③④⑦(名作动)②⑧名作状⑤⑥⑨使动用法1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段介绍了主人公“郭橐驼”名字的由来。既体现其坦荡明达的性格特征,又隐约可见“顺天致性”之意。B.第二段作者从买树者、树、他植者三个角度,极写郭橐驼种树之业绩非凡。他种的树不仅成活率高而且长得硕茂。C.第三段用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相比,提到了橐驼栽种树苗时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照顾,成活后更是要早晚察看,使得树可以顺应其天性。D.作者在本文中借种树进行类比,说明为官治理百姓也和种树一样,要顺应天性,而不要政令重重,使百姓不得安宁。【答案】C

【解析】成活后,“其置若弃”。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答案】(1)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效仿羡慕,(也)没有能比得上他的。(窥、效慕、如、句意2分)(2)我没有能让树活得长久而且繁茂(的本事),能顺应树的天性来使得它的天性发展的完全罢了。(寿、孳、使动、句意2分)三、课内阅读(共3小题,共10分)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13.下列对本文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中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兼用。如详写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略写舅母、李纨等。(贾母穿针引线,较详)(原文贾敏教女,说及宝玉)B.文中写贾府用晚膳寂然严整,各有丫鬟伺候漱口、盥手、饮茶,这无一不在显示大家族行止的井然有序。C.在凤姐亮相前先写黛玉心中的“纳罕”,设置悬念,侧面烘托了凤姐的性格,暗示其在贾府的特殊地位。D.宝玉出场前夕,在黛玉心中唤起“不见也罢”的印象,是以强烈的反差来引起读者一探究竟的欲望。【答案】A

【解析】“详写贾母”错。人物出场时,并未详细写贾母。选文中人物出场时,只有王熙凤、贾宝玉为详写。14.王熙凤见黛玉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刻画了王熙凤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①暗示了她在贾府威重令行,敢于“放诞无礼”的身份地位。②表现了她察言观色、逢迎机巧的性格特点。③表现了她喜好弄权的性格特点。④表现了她精明泼辣的性格特点。

【解析】“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暗示了她在贾府威重令行,敢于“放诞无礼”的身份地位。“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表现了她察言观色、逢迎机巧的性格特点。“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不等回答一连串的发问,表面看是关心黛玉,实则表现了她喜好弄权的性格特点。“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闻其人先闻其声,以及贾母的话语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表现了她精明泼辣的性格特点。15.选文主要以林黛玉的视角来叙述,这样的叙述有何作用?(4分)【答案】①林黛玉是初入贾府的客人,由她叙述,有新鲜感,故事显得真切自然。②有利于表现林黛玉细心、敏感、善于察言观色的性格特点。③贾府主要人物的形象借由林黛玉之眼来展现,也更加生动、丰满。④以林黛玉一人之眼,串联贾府核心人物,能使情节更为有序、紧凑。

【解析】林黛玉是初入贾府的客人,“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黛玉一一拜见过”“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她寄人篱下多愁善感,由她叙述,使故事充满了新鲜感,并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更具现实感。选文主人公是林黛玉,“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主要以林黛玉的视角来叙述,借林黛玉的角度展现贾府人物关系,有利于表现林黛玉细心、敏感、善于察言观色的性格特点。“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贾府主要人物的形象如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借由林黛玉之眼来展现,也更加生动、丰满,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立体丰满,便于读者阅读。以林黛玉一人之眼,串联贾府核心人物,能使情节更为有序、紧凑,这样就避免了人物视角过多造成的混乱现象。四、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共12分)满窗明月刘江滨①人在旅途,夜晚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最打疼我们眼睛的一定是一窗一窗的灯光。那温暖、柔和的光亮,不禁勾起游子思乡思亲的情愫,照得内心的孑然孤独无处躲藏。②窗是家的象征。《说文》云:“在墙口牖,在屋曰囱。窗,从穴。”远古时期,人们筑房造屋,在墙上或屋顶上凿出一洞,以透光和空气,还可让烧饭的烟冒出。白天看袅袅炊烟,晚上看荧荧灯光,在田里耕作的人就知道归宿在何处。虽然对一处房屋或一个家来说,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窗,没窗或许可以将就,没门是万万不行的。但门更多的是物质属性,而窗却更多的是精神属性,寄寓了人们诸多情感和审美的内在要素。③小时候,家在农村,窗户是木头做的,由窗框、窗棂组成。窗棂也不讲究,简单的方格状。夏天钉上浅绿色的窗纱,冬天则糊上粗糙廉价的麻纸。这种麻纸上面疙里疙瘩,透光性差,白天屋里也暗乎乎的。天麻麻亮的时候,经常被鸡鸣或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吵醒,又不愿意起来,就盯着窗户看,那些纸上的疙瘩像极了诸般人或动物的形状,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白云苍狗,天马行空,有趣好玩。遇到凛冽的寒风在树梢上狂啸,薄薄的窗纸呼哒呼哒地响,反而觉得室内暖和,睡得更香。④讲究一点的人家将窗户做成了艺术品。那一年我去山西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不禁为各种窗棂所吸引,造型各异,式样繁多,不仅仅是方格形的,还有菱形、圆形、扇形、瓶形等等我叫不出名来的形状,还雕刻着蝙蝠石榴、葫芦仙桃等寓意美好吉祥的物事。普通人家喜欢在过年或结婚时贴窗花,即在窗户上贴上各式各样的剪纸,或飞禽走兽,或神话人物,或五谷丰登,或福禄喜寿,红彤彤,喜洋洋,一个物质的窗户成了透视人们心灵的窗口。山西有一首民歌《剪窗花》,这样唱道:“银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呀剪窗花。莫看女儿不大大。你说剪啥就剪啥。啊儿哟,祖祖辈辈多少年,解开多少愁疙瘩。不管风雪有多大,窗棂棂上照样开红花。”物质生活固然重要,可艺术的生活同样不可或缺,精神的抚慰让一切都漾出了生命的机趣,与过年贴窗花一样,一条红头绳就足以令喜儿欢欢喜喜过个年。⑤窗户是人们在室内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连接点,即使足不出户,一年四季的细微变化,春草绿了,秋叶黄了,风雨雷电,雪花纷飞,都能在窗前依次展现。窗户更像是一个画框,涂抹描绘出各种色彩各种意象的图画。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如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白居易“清风两窗竹,白露一庭松”。张耒“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乌满山啼”,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等等。现代诗人卞之琳也有名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窗莫妙于取景”,其实,窗外的景色是固定的,如何看景,更在于取景者的心情。譬如秋末的残荷,破败寥落之相何美之有?乐观的人却找到了听雨之乐。“隔窗听雨”成了古诗词中最多见最丰饶的意象。而东西南北四面的窗,本是普普通通的方位,却被诗人赋予了迥然有别的特殊况味,如南窗寄傲,北窗下卧,西窗剪烛,东窗嘛,哈,——东窗事发!窗户也有诸多雅称,如茜窗、绿窗、竹窗、纸窗、玉窗、全窗、幽窗、轩窗等等,这些好听的名字无不盈满了诗人温润美好的意趣。⑥窗外的风景不仅是风景、是美,有时还是信念、意志和生命。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青年女画家琼珊患了肺炎,病得厉害,而且对活着已失去了信心。她躺在床上望着窗对面墙上的常春藤,秋风中叶子一片一片落下。她认为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她也要随之而去了。但奇迹发生了,经过几天的风吹雨打,那最后一片叶子依然贴着墙挂在藤枝上,绿中泛黄,不曾凋落。琼珊以为这是天意,信心大增,身体竟好了一半。后来得知,那片叶子是老画家贝尔曼在闻知此事后在夜雨中画在墙上的,他却因此患了肺炎死去。这时的窗,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来的是人性善的底色和力量。⑦我现在的居室,南窗北窗通透,不再是狭小的纸窗,而是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北窗外是一条河,河对岸是公园,花红柳绿,碧波荡漾,四季皆为风景。南窗外不仅可观赏小区庭院的绿草如茵、枝叶扶疏,更喜欢明月破窗而入的清幽感觉,一如李白诗句“满窗明月天风静”所述的意境。明月装饰了窗子,窗子也装饰了人生的诗和梦。(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1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满窗明月”为标题,“窗户”“明月”两个意象在笔墨上平均用力,既写了与窗户有关的事物,又以明月寄寓美好,增强诗意美,从而引发读者的想象。B.文章第②段引用《说文》语,追根溯源,将“门”与“窗”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窗”。C.文章第④段,作者描写了造型与雕刻多样化的窗棂和寄寓美好祝福的窗花,再加上一曲地道陕西腔的民歌《剪窗花》,营造出浓浓的地方特色。D.文章第⑥段中大篇幅转述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的故事,意在表现老画家贝尔曼人性的善良。【答案】C

【解析】A.“平均用力”错误,文中主要写与窗有关的事物,不是平均用力。B.“是为了说明‘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窗’”错误,“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窗”并非说窗不重要,而是为了引出窗的精神属性。D.“意在表现老画家贝尔曼人性的善良”错误,是为了说明“窗外的风景不仅是风景、是美,有时还是信念、意志和生命”。17.本文第⑤段,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案】①用杜甫、张耒、李清照、白居易等人诗句和词句来说明窗户更像是一个画框,涂抹描绘出各种色彩各种意象的图画;②引用卞之琳、李渔的诗文说明窗外的景色是固定的,如何看景,更在于取景者的心情;③引用古诗文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解析】“窗户更像是一个画框,涂抹描绘出各种色彩各种意象的图画。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如杜甫……”,引用杜甫、张耒、李清照、白居易的诗句,说明窗户更像是一个画框,涂抹描绘出各种色彩各种意象的图画,窗户是“人们在室内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连接点”,是“人们在室内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连接点”,是诗人情感意趣的寄托;“现代诗人卞之琳也有名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窗莫妙于取景’,其实,窗外的景色是固定的,如何看景,更在于取景者的心情”,引用卞之琳、李渔的诗文说明窗外的景色是固定的,如何看景,更在于取景者的心情。引用大量的古诗文,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且使文章增添了文化意蕴,使文章锦上添花。18.选文第②段中说“而窗却更多的是精神属性,寄寓了人们诸多情感和审美的内在要素”,“窗的精神属性”在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呢?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①童年时面对窗纸上的疙瘩产生的美好想象以及窗纸呼哒呼哒的响声伴着入眠的温馨;②窗子各式各样的形状、精美的雕刻以及寓意丰富的窗花表现出的人们对美的热爱与追求;③古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