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辞”的文体特点。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把握文言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语句,3.体悟作者的情感变化,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4.正确理解作者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的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把握文言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语句,体悟作者的情感变化,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正确理解作者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的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情景导入导入语: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里,有时候是不是也会向往那种回归自然、追求自由的生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绘这种生活的经典文言文——《归去来兮辞》,一起感受陶渊明的皈依自然之旅。二、课前预习任务检测1.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2.写作背景义熙元年(405年)。41岁的陶渊明在亲友的劝说下,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县令。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東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3.作品介绍《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内容:全文叙述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文章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其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相为表里,成“双美”之势。4、文言现象积累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横”)2、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3、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多义词1.行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②赵王畏秦,欲毋行(前往)③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执行)④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行为)③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⑥琵琶行(文体之一)⑦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行列,队伍)2.引①引而不发(开弓)②引壶觞以自酌(端起)③乃引匕首提秦王(举起)④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带领)⑤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吸引)⑥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⑦李凭箜篌引(诗歌体例)3.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同乘一辆车)②乘虚而人(利用)③聊乘化以归尽(顺随)④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③自京师乘风雪(冒着)⑥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4.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鞭子)②策扶老以流憩(拄着)③退而论书策(竹简)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策略5.之①求之靡途(代词,代“为长吏”)②四方之事(助词,“的”)③悦亲戚之情话(助词,的)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取独)⑤恨晨光之熹微(取独)⑥审容膝之易安(取独)⑦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取独)⑧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6.以①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使、让)②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③问征夫以前路(介词,拿)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连词,来,表目的)③倚南窗以寄傲(连词,来,表目的)⑥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结果)⑦策扶老以流憩(连词,表修饰)⑧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⑨景翳翳以将人(连词,表修饰)四乐琴书以消忧(连词,来,表目的)(11)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12)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13)聊乘化以归尽(连词,表顺承,然7.而①奚惆怅而独悲(表并列)②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③风飘飘而吹衣(表修饰)④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⑤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7.而⑥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⑦抚孤松而盘桓(表修饰)⑧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饰)⑨或植杖而耘籽(表修饰)⑩临清流而赋诗(表修饰)古今异义原文古义今义1.于时风波未静指战乱。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2.尝从人事指做官。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4.悦亲戚之情话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常用于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5.悦亲戚之情话知心话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6.于是怅然慷慨感慨。指大方的行为7.恨晨光之熹微遗憾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8.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之事指发生某事。/泛指9.幼稚盈室小孩指不成熟的做法。10.知来者之可追挽救,补救。追赶,追求11.策扶老以流憩拐杖扶着老人12.问征夫以前路行人指出征的人13.既窈窕以寻壑幽深曲折的样子;女子文静而美好。14.景翳翳以将入阳光景色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弹琴,读书)或棹孤舟(棹:用桨划)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②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日:每天)时矫首而遐观(时:常常)情在骏奔(骏:像骏马)当敛裳宵逝(宵:在晚上)③形容词作名词:倚南窗以寄傲(傲:傲然自得的情怀)携幼人室(幼:儿童、小孩④动词作名词:审容膝之易安(容膝: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⑤使动用法:眄庭柯以怡颜(怡:使愉快)审容膝之易安(安:安适)⑥意动用法:乐琴书以消忧(乐:以……为乐)悦亲戚之情话(悦:以……为愉快)⑦形容词作动词:善万物之得时(善,羡慕)特殊句式1.判断句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富贵非吾愿2.宾语前置复驾言兮焉求(“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之”即“之何”,去哪里)乐夫天命复奚疑(“疑奚”疑惑什么)3.省略句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介词,寓形“于”宇内复几时)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足以为酒(省略宾语,足以“之”为酒)云无心以出岫(省略介词,云无心以出于岫)4.被动句遂见用于小邑(见,被)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5.状语后置句农人告余以春及(即“以春及告余”)将有事于西畴(即“于西畴有事)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即“于武昌丧”)问征夫以前路(即“以前路问征夫”)5、题解归去:回去来:助词,无实际意义兮:语气助词辞:一种文体6、文体知识链接——辞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故又称楚辞、楚辞体。屈原所作的《离骚》为这种文体的早期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人们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文体特点:(1)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2)押韵和句式都比诗自由,又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常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3)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4)以六字句为主,多按三拍读。辞与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的,重铺陈。初读文本,文艺疏通和理解1、听朗诵,正字音,整体把握文章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归去之因归去之乐归去之悟本文就紧紧围绕“因、情、悟”三个字更深刻地表现了陶渊明的隐逸情怀。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序文:余家贫,耕植(v作n,种植的粮食)不足以(用来)自给。幼稚(古今异义,adj作n,年龄较小的孩子)盈(adj作v,充满)室,瓶无储粟,生生(前一个"生"为动词,维持;后一个"生"为名词,生活,生计)所资(凭借),未见其术(解决的办法)。亲故(亲戚好友)多劝余为长吏(地位较高的官员),脱然(轻快的样子)有怀,求之靡(没有)途。会(恰逢)有四方之事(出使到外地去的事务),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连词,表原因)余贫苦,遂见(表被动)用于小邑。于时(在那时)风波未静,心惮(害怕)远役,彭泽去(距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足够用来)为(酿)酒。故便求之。译文: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蒙江洲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及少日,眷然(思念的样子)有归欤(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之情。何则(为什么呢?多用于自问自答)?质性(资质、本性)自然,非矫厉(勉强克制自己的情感欲望)所得。饥冻虽切(急迫),违己交病(违反自己的意志,身心都感到痛苦)。尝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皆口腹自役(都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饮食役使自己)。于是怅然(失意的样子)慷慨(古今异义,古义:感叹;今义:指大方的行为),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当敛裳(收拾行装)宵(n作状,连夜)逝(离去)。寻(不久)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n作状,像骑着骏马一样)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译文】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着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第一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田地荒废)胡(为什么)不归!既自以(让)心为(表被动)形(身体)役(奴役),奚(为什么)惆怅(失意)而(表并列)独悲?悟已往之(取独)不谏(挽回),知

来者(未来的事情)之可追(补救)。实(确实)迷途其(语气副词,大概)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认识到今天回家是正确的,昨天做官是错误的)。舟遥遥(漂流摇荡的样子)以(表修饰)轻飏(飞扬、轻快),风飘飘而(表修饰)吹衣。问征夫以(拿、把)前路,恨(遗憾)晨光之(取独)熹微(光线微弱)。【译文】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行,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遗憾天亮的太慢。第二段

乃(于是)瞻衡宇(简陋的房屋),载欣载奔(一边高兴,一边奔跑)。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院中小路)就(接近、靠近)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拿来)壶觞(酒杯)以(表目的,来)自酌,眄(mian)(看)庭柯(草木的枝茎,这指树)以(表目的,来)怡(使动,使…愉快)颜。倚南窗以(表目的,来)寄傲(adj作n,傲世的情怀),审(深知)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之(取独)易安(使人安逸)。

园日(n作状,每天)涉(游玩、走到)以(表承接)成趣,门虽设而(表转折,却)常关。策(拄着)扶老(拐杖)以(表修饰或承接)流憩(无目的地漫步、随时随地地休息),时(时常)矫(举)首而(表修饰)暇观(远望)。云无心(无意)以(表修饰)出岫(xiu)(峰峦),鸟倦飞而(表承接)知还。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以(表修饰)将入(指太阳落山),抚孤松而(表修饰)盘桓(徘徊)。【译文】终于看了自己的家,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幼儿们守候在门庭等待。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

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赏析】作者归家,喜与家人团聚,亦享受家中简朴宁静。他描绘在庭院中自斟自饮、赏景、漫步的生活,流露出内心的宁静满足。文章艺术特色鲜明,通过生动描绘和细腻情感表达,展现作者情感世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象征意象,如山中云气、倦鸟归巢,体现对自然生活的深刻感悟。自叙方式(第一人称)使读者深入感受作者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第三段

归去来兮,请息(断绝)交以(表目的)绝游。世与我而相违(不合),复驾言(驾车出游;言:助词,无意义)兮焉求(宾语前置,"求焉",追求什么)?悦(意动,认为…愉悦)亲戚之情适(知心话),乐(认为…快乐)琴书(n作动,弹琴读书)以(表目的)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春及":春天到了;"以":介词,把)[即“农人以春及告余”介宾结构后置句],将有事(指农事)于西畴(田地)[即“于西畴有事”介宾结构后置句]。或(有时)命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或棹(n作

v,用桨划)孤舟。既窈窕(曲折幽深的样子)以(表修饰)寻(循着)壑(山谷),亦崎岖而(表修饰)经(经过)丘[既“寻窈窕之壑,亦经崎岖之丘",倒装句,强调定语(前置)]。木欣欣以(表修饰)向荣[草木滋长茂盛的样子],泉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而(表修饰)始(起点,引申为"源头")流。善(羡慕)万物之得时(顺应天时),感吾生之行(将要)休(终结)。【译文】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时叫上一辆有布蓬的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羡慕自然界的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结束。第四段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相当于“何”,为什么)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惊恐匆忙、心神不定)欲何之(到、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期求)。怀(留恋、爱惜)良辰以孤往,或植(立,扶着)杖而耘(除草)耔(培土)。登东皋(水边向阳的高地)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姑且)乘化(顺随自然)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翻译】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四、课堂小结《归去来兮辞》的主题主要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文章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抒写作者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达了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第二课时情境导入在第二课时开始之际,让我们共同穿越回东晋,那个风雅与乱世交织的时代,再次踏上陶渊明笔下“归去来兮”的心灵之旅。上一节课,我们初探了《归去来兮辞》的背景,领略了陶渊明决定弃官归隐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将更深入地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受那份超脱尘俗、回归自然的宁静与自由。课中学习驱动任务一:精读与解析1、阅读序文,思考陶渊明既然选择“归去”,当初又为何要出仕?“家贫”“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维持生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亲故劝说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施展抱负彭泽去家百余里地点合适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满足嗜好2、请你从小序中找出辞官原因,哪一点是最根本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违背本性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身心痛苦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深愧于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为妹奔丧小结序言序言第一层出仕的原因家贫子多、生生无术、亲故劝告、家属引荐诸侯惠爱、彭泽不远、公田有利、足以为酒第二层辞官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程氏妹丧于武昌质性自然任性随情第三层交代写作的时间和缘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开篇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作用?明确:开门见山地喝出久蓄胸中之志,直抒胸臆,既有对自己久滞官场导致田园荒芜的责,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发了自己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的痛苦。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5、如何理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明确:这几句是自宽之辞。“悟已往之不谏”,过去的已成为事实,不可改变了,后悔之意溢于言表。“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让自己有了一点安慰。用今“是”而昨“非”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7、“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明确;(1)“遥遥”和“飘飘”两个叠词,表现出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2)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3)用舟轻快、风吹衣的飘逸来表现自己归居田园的轻松愉快,形象而富有情趣,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了作者乘舟返家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用典、夸张。“审容膝之易安”用典。晋·皇甫谧《高士传·陈仲子》:“陈仲子者,齐人也,……楚王闻其贤,欲以为相,妻曰: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后以“容膝”言居室之狭小。对比。即“寄傲”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审容膝之易安”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鲜明的对比突出傲世的情怀。任务二:合作探究诗人到家后感受到了哪些乐趣?表达了怎样的隐士情怀?①家人相迎之乐:僮仆欢迎,稚子候门②居家之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③游园之乐: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第二段中松菊和孤松有何深刻内涵?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墨宝中,松菊常被描绘为超凡脱俗、高洁无暇的象征。其中,“松菊犹存”这一表述,恰似诗人自喻,彰显其高洁的品格依旧保持,未曾受到世俗纷扰的玷污。而在“抚孤松而盘桓”的描绘中,作者更是借孤松之形,抒发自己的情感,展露自己如孤松般傲然挺立、坚定不移的卓然气节。3、归园图中,作者的心情怎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拟人,把云和鸟人格化,用“无心”形容流云,用“知还”形容倦鸟。流云无心出山,象征我无意富贵而出仕;倦鸟知还巢,喻我渴望辞官归田。我反省自责,无意于官场繁华,向往自由生活,厌倦仕途束缚,愿如倦鸟归巢,追寻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任务三:体悟情感第三段中作者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悦亲戚之情话”:亲友往来,互诉衷肠——家庭之乐“乐琴书以消忧”琴书为伴,消除忧伤——爱好之乐“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春天来临,耕种西畴——交往/邻里之乐“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驾车乘舟,恣意遨游——出游之乐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表露。2、有人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作者乐尽哀来之悲。你对这两句是如何理解的?“善万物之得时”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万物顺应时节、蓬勃生长的赞赏。这里,陶渊明以“善”字形容万物,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认可,也透露出他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向往。这种欣赏,反映了他对自然与生命本源的深刻理解和尊重。然而,紧接着的“感吾生之行休”一句,则带有明显的悲情色彩。这里的“行休”可以理解为生命的流逝和终结,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有限性的感慨。这种感慨并非消极悲观,而是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深刻反思。在欣赏万物得时之美的同时,陶渊明也不禁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和有限,这种矛盾心理使得他的情感显得尤为复杂。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过渡],以“万物”和“吾生”相比,将作者的孤独傲岸从超绝尘世之上的高度,推向了品味生命与自然的深度3、面对短暂的余生,陶渊明决定怎样度过?怀良辰以孤往——悠游山水(生活追求)或植杖而耘籽——躬耕田园登东皋以舒——独抒性灵(精神追求)临清流而赋诗——寄情诗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有人评价其消极悲观,你怎么看?(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有人评价其消极悲观,你怎么看?(2)产生原因:这种态度反映了作者受老庄的思想的影响,消极避世,鄙视官场的人生观,世界观,及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3)观点:古代文人志士视出仕为必然追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