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1_第1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1_第2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1_第3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1_第4页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1一、选择题(本题共13题,每题1.0分,共13分。)1、下列各句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安徽2020]A、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B、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C、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D、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甄别和选拔功能,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品质。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内在的学习品质。注意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觉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故本题选D。2、下列对案例中体现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福建2018][案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课文《祝福》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联系课文内容,分析以下句段: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能不能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为什么?)”A、语文教学要培养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学习在语境中品味文学语言的内涵。B、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C、品味小说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D、引导学生尝试对古今中外优秀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D项,本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语言,并未涉及“古今中外优秀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D项是选课课程中“小说和戏剧”的目标。故本题选D。3、关于“学习任务群10:中国现当代作品研习”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项是()。[福建2019]A、精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B、养成写读书提要、笔记的习惯,阅读作品应写清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C、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文学体裁,练习创作长篇文学作品。D、关注当代文学创作动态,选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作品及相关评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文学体裁,练习创作短篇作品。故本题选C。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山东2019]A、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B、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活动课程三种类型,它们的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C、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D、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B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选项“分必修课和选修课、活动课程三种类型”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5、关于精读的评价,属于第四学段(7-9年级)的是()。[山东2020]A、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B、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积累。C、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能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能在多文式材料间建立联系。D、侧重考虑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和领悟。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一学段可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查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查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故本题选A。6、下列关于语文学科任务群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江西2020]A、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外国作家作品研习要求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鉴别力;深入研讨外国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的若干专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汲取人类思想精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发展批判性思维,增强文化理解力。C、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要求阅读和研讨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如:诵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阅读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报告、演讲、访谈、述评等实用性文体的优秀作品。D、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B项,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表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外国作家作品研习要求尝试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鉴别力;旨在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作品,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与思想内涵。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故本题选B。7、()的评价,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信息。[江西2018]A、诵读B、精读C、略读D、浏览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浏览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故本题选D。8、语文教学的()是指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山东2019]A、人文性B、实践性C、科学性D、开放性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故本题选D。9、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认识()个字,背诵优秀诗篇()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万字以上。[江苏2020]A、3000/230/300B、3000/240/400C、3500/230/300D、3500/240/400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故本题选D。10、下列不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的一项是()。[江西2020]A、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B、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C、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D、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指出: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B项,“应用性”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1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安徽2018]A、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能力。B、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C、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D、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和评价能力。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表述: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由此可知,答案应为B。故本题选B。12、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过程中进行。[山东2018]A、平等对话B、和谐相处C、努力创造D、互相合作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故本题选A。13、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资源。[山东2018]A、课外学习B、课外活动C、课外实践D、课外科学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故本题选A。二、填空题(本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分。)14、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__________,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江苏2020]标准答案:熏陶感染知识点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5、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__________的形成与发展。[江苏2020]标准答案:语文素养知识点解析: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6、写作教学应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江西2018]标准答案:取材构思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参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的具体建议写作部分“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1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东2020]标准答案: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__________,是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__________,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江苏2020]标准答案: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人类文化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知识点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提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三、教学实践(本题共8题,每题1.0分,共8分。)19、为第四段拟写一个片段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福建2019]炉火臧克家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挡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进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1984年11月24日标准答案: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PPT出示臧克家《有的人》,学生朗读谈感受。教师引导:《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臧克家先生的另外一篇作品中的选段。二、初读文段,整体感知提问: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炉火在风雪天伴“我”和朋友品茶交谈。三、研读文段,深入分析(一)感受炉火对“我”的陪伴1.提问:“我”住的屋子,炉火是怎么摆放的?找出文章的原句。明确: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2.提问: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我”的会客厅冷清,写作室兼卧室却暖和和的。明确:因为“我”常在写作室写作、思考,这里有炉火的陪伴。3.提问:这样描写会客厅和写作室有何好处?明确:使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在寒冷的冬季与“我”相伴,带给“我”温暖。4.提问:当朋友来访时,炉火又有怎样的表现?明确:“炉火正红,壶水正沸”,说明此时的炉火会竭尽全力温暖整个房间,给我们带来暖和、适宜的温度,让我们能够畅谈。5.提问:你认为这是怎样的炉火?明确:善解人意、温暖……(二)感受“我”对炉火的喜爱1.提问:在漫长的陪伴中,作者是如何评价炉火的?找出文章的原句。明确: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2.提问:能否用一些词语概括炉火的脾性?明确:有个性,多变……3.提问:发挥想象,思考炉火在作者笔下为何如此多变。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同桌之间交流分享。明确:作者的心情不同,看到的炉火的状态可能也不同。心情高兴时,炉火在“我”眼中也更旺、更亮;心情低落时,炉火跳跃而温暖的光会鼓励、安慰“我”;孤独时,炉火也会陪伴“我”。4.提问:作者说炉火“成为我亲密的朋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明确:“我”的生活与“炉火”密不可分,它见证着我的喜怒哀乐,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5.提问:文段为何要描写“我”和朋友品茶交谈的场景?将此处删去可以吗?此处应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要求:删除“品茶”描写,学生对比阅读,谈感受。明确:此处不可以删去。这里描写了一幅温馨、美好的好友交谈图,直接表现了炉火对“我”和朋友的温暖和关怀,说明“炉火”会带给人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达了作者对炉火创设的温暖画面的眷恋和喜爱,升华主题,表明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此处朗读的语气要轻柔、舒缓,尤其是最后一句要抓住反问的语气,读出对炉火的喜爱与赞美之情。6.朗读体会:学生男女赛读,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提问: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描述“我”和炉火相处的画面。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练笔,提高写作能力。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学生畅所欲言谈本课收获,教师总结:本段使用了对比、拟人等手法对炉火进行刻画,表现了“我”对炉火的喜爱之情以及“炉火”对“我”的特殊意义。作者正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收获了这位充满个性的特殊的朋友,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发现美、认识美。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1.有机会感受一下炉火,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2.选择一个你颇有感触的物体,学习运用本文的相关手法仿写文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请阅读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写一个教学设计。要求写清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简要的教学流程及板书设计。[江苏2020]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标准答案: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能够凭借工具书和上下文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法,以读带讲,以读促悟,提升语言鉴赏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教学难点: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课堂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了解背景1.理解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2.了解故事主人公及《战国策》(学生课前预习查阅,教师多媒体出示)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二)解决字词1.自主探究: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找出新词,有不懂的词句,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如“昳(yì)丽、窥(kuī)镜、期(jī)年”等,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反馈: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正音、析字形,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3.学生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重点解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多媒体出示)三、细读课文,深入分析1.提问: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2.提问: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具体如何表现的?要求: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明确:(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2)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3)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3.找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4.提问: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5.提问: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讽谏的结果如何?要求: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1.合作讨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写作技巧之妙(1)精彩的对话。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2)精巧的结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己推王);三赏(齐王纳谏);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一是“思”,二是“善”,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2.师生共同总结:邹忌劝谏技巧之高(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学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教师补充:《邹忌讽齐王纳谏》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1.课后搜集一个有讽喻色彩的故事,下节课分享。2.写一篇本文的读后感。板书设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天净沙·秋思》(选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原文,完成一篇教学设计。[吉林2019]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1、教学目标:标准答案: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元曲相关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曲作;学会化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语言再现画面,领会作品中蕴含的节奏美;通过联想、想象等方法感悟“秋思”的意境,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累古代描写“乡愁”的诗文,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教学过程:标准答案: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诗宋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那么写秋的诗词有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由此引出课题《天净沙·秋思》。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教师检查并反馈。2.多媒体出示介绍元曲常识及作者。3.提问:曲词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要求:指名朗读。自由发言。明确:悲凉、哀伤、感伤的秋思。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1.提问:为什么说是悲凉、哀伤、感伤的感受,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要求:教师范读诗歌。明确:枯藤老树、夕阳、瘦马、昏鸦、古道、西风。2.提问:由这样的意象,你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要求: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明确:枯藤老树——没有生命力,给人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老树给人一种垂死的感觉。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暮色将到,营造一种哀愁的氛围,给人哀伤之情。瘦马——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渲染了一种凄凉之情。昏鸦——即傍晚的乌鸦,给人苍凉的感受。倦鸟归巢,这个断肠人还在天涯飘零着。古道——古道迢迢人迹稀,倍感荒凉。西风——即秋风。它吹落了树叶,吹黄了小草,吹在人的身上是凉飕飕,是萧瑟的。3.提问:我们体会到的都是那悲悲切切的秋意,文中有一句却描写了一个惬意、温暖的场景,是哪一句呢?有什么作用?要求:多媒体出示古道西风和小桥流水对比的视频。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小桥流水人家。是作者看到的充满生机的美好的温馨的地方,但人有我无,我无家可归。“小桥流水人家”反衬了浓浓的秋思之感。4.提问: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明确:“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5.配乐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思考:马致远是否就是文中这个断肠人?马致远在这秋思里是否还有其他的意义呢?教师指导评价。五、归纳总结,布置作业小结:学生总结,教师补充。作业: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次课一起分享。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板书设计:标准答案: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秋思枯藤小桥古道夕阳断肠老树流水西风昏鸦人家瘦马(悲)(美)(悲)(悲)景——————————→情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节选文字,完成下列问题。[安徽2020]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24、本课为《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单元导语指出:“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请从亲情角度为本课教学设计写一小段导语。标准答案:导语:上课之初,教师多媒体展示语段:“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史铁生《合欢树》学生看完之后谈感受,教师总结:在作者的好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愧疚之情。像《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等。今天我们就与作者一起重温那份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去感受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板书:秋天的怀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请谈谈以下板书设计的思路。标准答案:①这样的板书设计凸显了文章的两条叙事抒情的主线:一条是“我”的表现——暴怒无常;一条是母亲的回应——悲伤无奈。把握好这两条主线就可以理清文章脉络。②这样的板书设计使文章的情感倾向更鲜明。将“我”的表现与母亲的行为作对比,表达了母亲对我无私的爱,强化了文章的情感主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教学设计题。[山东2019]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课文导语】《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阅读以上材料,为本篇课文设计教学目标,并且把教学内容列出来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标准答案:教学目标:①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本词。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本词,体会豪放派的创作风格。③感受苏轼洒脱豪迈的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难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品味诗情”“把握写法”“认识人物”来展开。一、音频导入,激发兴趣多媒体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苏轼豪放词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引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采用默读课文的方式,初识文章内容及情感。同时,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读音、停顿后,再次大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一)品味诗情首先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把握本词激昂、豪迈的感情基调。随后全班诵读,明确诗情。接着教师按照上阙和下阙分别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主要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组内讨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此时教师采用引导点拨法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同时,教师使用替换法和情境代入法,抓住上阙“大江”“浪”“乱石”等景物描写和下阙咏史的描写,打通苏轼与“周郎”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富有画面的境界中,更好地品味诗情。(二)把握写法采用想象画面、对比阅读、交流分享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融情于景、借史抒怀的写作手法,感悟苏轼词的魅力。(三)认识人物此环节教师组织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和已有信息,分享苏轼生平及本词的创作背景,最后教师总结学生所知,明确“知人论世”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全面把握人物形象,获得认知的提升。四、巩固小结,提升认知使用拓展练习的方法,要求学生以“苏轼,我想对你说”进行口语训练,从多角度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最后,教师及时对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观进行总结,师生在音乐中共同背诵全词,升华主旨情感的同时,鼓励学生学习苏轼的品格和精神。五、实际演练,分层作业1.为苏轼写一则对联:2.阅读苏轼其他作品,并分享感受。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27、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具体建议。[江西2018]标准答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知识点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机械化地讲授和操练。作答时,可围绕这一要求组织答案。28、综合性学习缺少“语文味”的几种倾向是什么?[江西2018]标准答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变成了气氛热烈的游戏课;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上成了美术课;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上成了作文辅导课。知识点解析: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29、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吉林2018]标准答案:(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五、案例分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30、下面是关于《诫子书》的两个教学片断,阅读后,请从“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角度比较两个老师讲课的优劣。[山东2019]【片段一】以下是A老师课堂师生互动的一段实录:师:下面检查大家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无以明志”中的“明”?生1:明确。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生2:坚定师(点头赞赏):明确、坚定(师生共说)。准确地说,应该是“使……坚定”这里是使动用法。下一个,“或”是什么意思?生3:成就。师:两个字都是特殊用法,使动用法,使……成功。(出示课件答案,生共同说出)那“意与日去”的“去”是什么意思?生4:消失。师:我们前面学过“相委而去”中的“去”是什么意思?生(齐):离开。师:对,离开。在句子中是什么“离开”了?生(齐):意志师:嗯,意志离开了,就是他怎么了?生(齐):消失了。师:所以,“去”的意思就是“消失”。之后,依次提问、回答“广”“才”“何”“接世”等词语的意思,又以类似的形式翻译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重点句子的意思。进而掌握整篇文章的翻译。【片段二】以下是B老师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一段实录:师:找到文中的“起承转合”,往简单点说,就是给文章分层,分成哪几个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