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_第1页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_第2页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_第3页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_第4页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并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也就是说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使其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说明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必须适应中国国情,特别是要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因为从文化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它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有差异的。只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文化改造,使其理论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使之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部分,才能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才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冲突、融合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现代化的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从文化视角进一步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及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之一(蔡心,2010)。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研究二者关系的基础。(一)马克思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以及在此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应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把形式和内容分开,比如说,把内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而把形式看作是中国化。另一方面它是道路和形态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肖贵清,2010)。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基本特征包括内倾性、务实理性和伦理道德至上性,这些特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次,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只有全面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基础、途径和基本经验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才能更加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规律,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再者,中国传统文化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基础,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影响,从纵向来说,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即包括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横向来说,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郭建宁,2010;郭华,2010;关志伟,2010)。(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所经历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不可或缺巨大作用。在先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各种挫折最终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并以其作为救国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革命才有了新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先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中的,要想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区分开来,就必须有一种先进的思想作指导。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指导下,才能对西方和前人的文化理论以及研究成果做出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并加速我们的文化研究(李培锋,2013)。2、现代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传播载体先进的中国人认同马克思主义,原因之一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某些相似相通的因素,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两者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就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在哲学思想与方法上,中国传统哲学的“实学”,形成一种重“实事求是”、经世致用、躬行践履的思想和学术价值取向,这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辩证方法论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从中国已有的文化基础出发;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虽有价值,但二者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本改造传统文化,绝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黄凯锋,2010)。参考文献[1]蔡心.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影响[J].西安社会科学,2010,06:4-5+10.[2]肖贵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01:24-29.[3]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建设共有精神家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13-16.[4]郭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J].闽江学院学报,2010,04:18-22+30.[5]关志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D].燕山大学,2010.[6]都培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动因[J].思想理论教育,2010,01:9-14.[7]罗素.港台及海外学者论近代中国文化[J].重庆出版社,1987a:35.[8]罗素.中西文明比较[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b:35.[9]汤一介.从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国看当今中国发展的若干问题[J].三联书店,1988:40.[10]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63-172.[11]徐中约.现代中国的崛起[M].台北虹桥出版社,1971:1.[12]李培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3.[13]黄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