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4部分语言文字运用复习任务群8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运用练案83语言文字运用创新练(二)课件_第1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4部分语言文字运用复习任务群8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运用练案83语言文字运用创新练(二)课件_第2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4部分语言文字运用复习任务群8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运用练案83语言文字运用创新练(二)课件_第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4部分语言文字运用复习任务群8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运用练案83语言文字运用创新练(二)课件_第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4部分语言文字运用复习任务群8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运用练案83语言文字运用创新练(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案83语言文字运用创新练(二)一二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成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了解成语的发展史,可以更好地领略成语的文化意蕴。一二三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源自《山海经》,讲的是夸父因追赶太阳而半路渴死的故事,后用“夸父逐日”比喻决心大或不自量力;二是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源自《战国策》,讲的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走百兽的故事,后用“狐假虎威”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三是历史典故,如“纸上谈兵”,源自《史记》,讲的是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因而兵败长平的故事,后用“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四是文人作品,如“水落石出”源自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后比喻事情真相大白,又如“门前冷落”,

;五是外来文化,如“火中取栗”,源自法国寓言《猴子与猫》,后指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一二三①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②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历史、艺术、音乐、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的信息。例如:从“七月流火”“动如参商”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天文知识,从“五湖四海”“泾渭分明”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地理知识,从“围魏救赵”“四面楚歌”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历史知识,从“繁弦急管”“黄钟大吕”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乐器知识,从“孝悌忠信”“从一而终”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道德伦理知识。成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在继承这份悠久的文化遗产时也要拿出足够的耐心,正所谓(

)。只有当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成语时,我们才能领略到汉语成语的独特魅力和成语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二三1.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3分)参考答案源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后指人失势以后,前来交往的人很少一二三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流畅自然。(3分)参考答案第②处表述不当。修改为: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历史、艺术(或音乐)、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的信息。一二三3.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 B.牵一发而动全身C.磨刀不误砍柴工 D.墙倒众人推A解析

A项,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指凡事不能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很多东西都需要厚积薄发。B项,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C项,磨刀不误砍柴工:比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D项,墙倒众人推:比喻人一旦失势或受挫,就会有许多人乘机打击他,使他彻底垮台。语境强调的是“耐心”和“积累”的重要性,A项恰当。一二三4.请从以上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成语”下定义,不超过75个字。(5分)参考答案成语是源自神话、寓言、历史典故、文人作品及外来文化等方面的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信息、蕴含着文化遗产的被人们长期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一二三5.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纸上谈兵”的讲解形式,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100个字。(6分)三顾茅庐图穷匕见负荆请罪示例

①三顾茅庐:源自《出师表》,讲的是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以诚心感动诸葛亮的故事,后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②图穷匕见:源自《战国策》(或《荆轲刺秦王》),讲的是荆轲为刺秦王,以献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先把匕首藏在地图里,待秦王展开地图,最后露出匕首趁机刺杀秦王的故事,后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③负荆请罪:源自《史记》(或《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廉颇跟蔺相如不和,廉颇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故意退让,廉颇听闻蔺相如此举后,便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谢罪的故事,后指主动向对方认错,请求责罚。一二三一二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0分)

如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而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一二三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想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摘编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一二三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夏秋冬就是画、小说、短诗和雕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参考答案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又使用排比的手法,使文章朗朗上口,富有诗意美。改句语言直白,缺少表现力和音韵美。故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一二三7.文学作品中的词句,有时看似无理却很有表现力。请据此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参考答案春天来了,“我”只能坐在轮椅之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于“我”都是一种残忍,而这种残忍,正是源于对美好春天、对健全身体的渴望。一二三8.下列句子中都有“如”,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1)如大型的无人救生艇、小型水上救生机器人等。(2)如以乐器来对应四季。

参考答案(1)“如”表举例。说明这类智能无人设备还有很多。(2)“如”表假设,如果。假设用乐器来比喻对四季的不同感受。一二三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20分)西方人译中国古典诗,常常碰到的一个头疼问题,

。翻译吧,(a)就好像戏里的旁白窜入了演员的独白;不翻译吧,(b)就好比倒掉药汤去嚼那熬成了木屑似的药渣。这种情况下,两种语言互译中的典故如同密码,文化的隔阂使得翻译家如同找不到密码的情报官,眼睁睁地看着,却(

)。

一二三“用故实组织成诗”,是明人屠隆对宋诗的批评。不过,据他说用故实组织就只能作散文而不能作诗,这就令人怀疑,(c)好比说用肉办的是宴席而用鱼办的就不叫宴席。普通的词汇与特殊的典故都是意象,都是符号,这个意象、符号为什么可以组织成诗而那个意象、符号却反而不能组织成诗呢?“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典,

,又有谁能说它们不像诗呢?(d)其实肉也罢,鱼也罢,经高明的厨师之手,便是花团锦簇的佳肴;经愚笨主妇之手,则无论如何上不了台面。

一二三

,古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就是说要把典故“藏”在诗里,如“

”似的找也找不着,这是一种;“

”,就是说怕读者看不懂,太生僻的要到前台去亮出底牌,而熟人熟客只需在大幕后面喊一嗓子,这又是一种;“

”,就是说用典要高雅正派,免得人家读了觉得你浅薄油滑,这又是一种。这些说法大概都不得要领,因为关键并不在这里。如果典故字面有美感、故事有情感且包含了古往今来人类共同关心与忧虑的“原型”,那么就是高明的用典。

(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一二三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①③每处不超过13个字,②处不超过20个字(标点除外)。(6分)①

参考答案

①就是诗里的典故是否应该翻译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也是用典③关于用典方式一二三解析

第一处是对后文的总结,根据后文“翻译吧……;不翻译吧,……”“两种语言互译中的典故如同密码”可知,此处的意思是西方人对中国古典诗词是否翻译的问题非常纠结,据此可写“就是诗里的典故是否应该翻译”;第二处,由前后文“‘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典”“又有谁能说它们不像诗呢”可知,该处与前句是并列关系,基本句式结构是“……也是用典”,然后再从古典诗歌中选择两句使用典故的诗句即可,据此可写“‘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也是用典”;第三处,由后文“这是一种……这又是一种……这又是一种……”可知,后文列举的是中国古典诗中用典的三种方式,据此可写“关于用典方式”。一二三10.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文中(a)(b)(c)(d)四个比方所表达的意思。(5分)答案示例

(a)典故注释文字成了正文。(b)丢弃了诗的精华而保留了糟粕。(c)内容材料不能决定文本体裁。(d)诗的好坏与用典无关。一二三解析

这四个句子均为比喻句,比喻的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所以理解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就要分析其喻体的含义。“就好像戏里的旁白窜入了演员的独白”中,“戏里的旁白”是戏剧中的解说词,而“演员的独白”则是戏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戏里的旁白窜入了演员的独白”指的是戏剧的解说词变成了戏剧正文的一部分。所以结合本体“翻译典故”可知,(a)处的意思是典故的注释文字成了正文。“就好比倒掉药汤去嚼那熬成了木屑似的药渣”中,“药汤”是中药熬制出的精华,而“木屑似的药渣”则是应该倒掉的无用的部分,“倒掉药汤去嚼那熬成了木屑似的药渣”指的是丢弃了药物的精华而保留了糟粕。所以结合本体“不翻译典故”可知,(b)处的意思是丢弃了诗的精华而保留了糟粕。一二三“好比说用肉办的是宴席而用鱼办的就不叫宴席”表达的意思是用肉办的是宴席,用鱼办的也叫宴席。鱼和肉是宴席的菜肴种类,无论菜肴是什么都不能改变它是宴席的事实。结合本体“据他说用故实组织就只能作散文而不能作诗”可知,(c)处的意思是内容材料不能决定文本体裁。“其实肉也罢,鱼也罢,经高明的厨师之手,便是花团锦簇的佳肴;经愚笨主妇之手,则无论如何上不了台面”中强调的是无论菜品是什么,只要做菜者的技术高超,便能做出美味佳肴。这句话说明菜的味道如何与用的食材无关,所以(d)处的意思是诗的好坏与用典无关。一二三11.将下列引文依次填入原文甲、乙、丙、丁四处,填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僻事熟用,熟事虚用②《事文类聚》事不可用,又不可用俚语偏方之言③水中著盐④不可著迹,只使影子可也A.③④①②

B.④③①②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B解析

引文“不可著迹,只使影子可也”强调的是不著痕迹,像是身体和影子一样融合在一起。这句话和“把典故‘藏’在诗里”意思一致,故甲处应填④。“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