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 人教版 必修二 生物的进化 作业_第1页
2023-2024学年 人教版 必修二 生物的进化 作业_第2页
2023-2024学年 人教版 必修二 生物的进化 作业_第3页
2023-2024学年 人教版 必修二 生物的进化 作业_第4页
2023-2024学年 人教版 必修二 生物的进化 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的进化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揭示生物从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最可靠的是()A.各类化石在地层中按一定顺序出现B.所有高等生物的胚胎发育都从受精卵开始C.人与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比较D.人对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答案A解析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就是化石,因为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地层越古老,化石对应的生物也就越古老。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隔离的实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B.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不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答案D解析隔离的实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并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只有形成生殖隔离才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错误;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D正确。3.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作用常有三种类型(甲、乙、丙),如图所示。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内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B.由图可知选择压力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C.三种作用类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均会发生协同进化D.某种群经长期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间个体相互交配可能会产生可育后代答案B解析根据上述三种作用类型可知选择压力决定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但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由于地理障碍会阻碍两个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只要二者不产生生殖隔离,两个种群间个体相互交配就会产生可育后代,D正确。4.蝗虫的体色有灰黄色和绿色两种,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多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多呈灰黄色。某科研小组分别在夏季和秋季对同一区域的蝗虫进行了调查取样,发现夏季蝗虫中绿色∶灰黄色=90∶10,其中绿色蝗虫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秋季调查的蝗虫中绿色∶灰黄色=10∶90,绿色蝗虫中两种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不变(不考虑虫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同季节的草丛中,蝗虫体色的不同是蝗虫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B.夏季该区域的蝗虫中,A基因的频率为63.6%,a基因的频率为36.4%C.秋季该区域蝗虫的A基因频率不同于夏季D.自然界的种群中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C解析不同季节的草丛中,蝗虫体色的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夏季蝗虫中绿色∶灰黄色=90∶10,其中绿色蝗虫中AA基因型个体占40%,Aa基因型个体占60%,整个种群中AA基因型频率为90%×40%=36%,Aa基因型频率为90%×60%=54%,aa基因型频率为10%,A基因的频率为36%+1/2×54%=63%,a基因的频率为1-63%=37%,B错误;依据上述计算方式计算,秋季蝗虫中AA基因型频率为4%,Aa基因型频率为6%,aa基因型频率为90%,则A基因的频率是7%,a基因的频率为93%,故秋季该区域蝗虫的A基因频率不同于夏季,C正确;自然界的种群中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5.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物种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物进化又有了更新的认识。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地球上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得大气成分发生变化,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体现了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协同进化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从而为生物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若没有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则不可能发生改变D.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从进化的角度看,生物的多样性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的不定向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答案C解析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得大气成分发生变化,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体现了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协同进化,A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从而为生物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B正确;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没有自然选择,种群也会发生突变,基因频率也可能改变,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从进化的角度看,生物的多样性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的不定向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D正确。6.中国境内生存着四川大熊猫和秦岭大熊猫两个亚种,前者更像熊,后者更像猫。两者虽然是近亲,但它们近30万年来一直处于地理隔离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两地区大熊猫在形态方面的适应性特征是环境选择下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形成的B.两地区大熊猫的形态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C.两地区大熊猫的形态差异是长期种群内个体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加快同一区域内大熊猫碎片化小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助于减缓遗传衰退的问题答案C解析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不是发生在种群内个体间,C错误。7.在千里岛上,溪流中生活着虹鳚。上游的虹鳚最初来自下游,经过长时间的进化,上游的雄性虹鳚身体颜色鲜艳,下游雄性虹鳚身体颜色较为暗淡。上游水浅,在下游存在的大型捕食者不会出现在上游,而雌性虹鳚喜欢与颜色鲜艳的雄性虹鳚交配。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雄性虹鳚身体颜色越鲜艳,越容易被捕食者捕食B.自然选择的不同决定了雄性虹鳚身体颜色进化方向的差异C.捕食者导致下游雄性虹鳚产生身体颜色变暗淡的变异D.若上下游的虹鳚出现生殖隔离,则说明形成了新的物种答案C解析下游存在大型捕食者,雌性虹鳚喜欢与颜色鲜艳的雄性虹鳚交配,下游雄性虹鳚身体颜色却较为暗淡,说明雄性虹鳚身体颜色越鲜艳,越容易被捕食者捕食,A正确;上游的选择主要来自于雌性虹鳚,下游的选择主要来自于雌性虹鳚以及捕食者,上下游的雄性虹鳚身体呈现不同颜色,说明自然选择的不同决定了雄性虹鳚身体颜色进化方向的差异,B正确;可遗传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可遗传变异是随机、不定向的,在下游的虹鳚种群中,存在不同颜色的雄性个体,捕食者的选择作用,使得决定雄性身体颜色暗淡的基因的频率提高,C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若上下游的虹鳚出现生殖隔离,则说明形成了新的物种,D正确。8.生殖隔离可分为两大类: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和受精后的生殖隔离,前者包括生态隔离、季节隔离、行为隔离等,后者包括杂种不活、杂种不育、杂种败育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体虱和头虱因寄生场所不同,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性,为生态隔离B.大西洋鲱鱼几个种群的产卵季节不同,季节隔离导致不同水域的种群形成不同物种C.树棉和草棉可杂交产生健壮可育的F1,但是F2十分少见,说明两者属于杂种不育D.各种隔离机制在两个物种间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种之间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树棉和草棉可杂交产生健壮可育的F1,但是F2十分少见,说明可以产生F2,即两者属于杂种败育,C错误。9.我国古代的《禽经》中多次提到鸟类形态结构与习性的关系,如“搏则利嘴”“物食长喙”“谷食短咮”。(注:“搏”是指靠猎捕动物为食的鸟类,“物食”指在水上寻食的鸟类,“谷食”指以种子为食的鸟类。)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为适应不同的环境,鸟类产生了“利嘴”“长喙”“短咮”等变异B.“利嘴”“长喙”“短咮”鸟类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搏”与其所猎捕的动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D.不同喙型的鸟类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答案A解析“利嘴”“长喙”“短咮”等不同的变异类型在自然选择前已出现,自然选择只是选出适应相应环境的变异,A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利嘴”“长喙”“短咮”鸟类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搏”是指靠猎捕动物为食的鸟类,“搏”与其所猎捕的动物在捕食关系中相互影响,协同进化,C正确;“物食长喙”“谷食短咮”说明不同喙型的鸟类在习性上有较大差异,可能属于不同物种,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10.蟒蛇外形上没有四肢,但它的体内还保留着后肢骨的残余,说明蟒蛇是起源于有四肢的动物。这属于生物进化的()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C.生物化学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答案B11.下列对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理论仅阐明了生物之间的联系B.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生物进化理论所揭示的原理有助于人类从事控制和改造生物的实践活动D.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有助于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概念答案A解析从生物自身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生物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产生、发展和一种生物向另一种生物进化的客观规律,阐明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普遍关系,A错误。12.某山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发生了明显的进化,而后山丘障碍消失,进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圈中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历这种长期的地理隔离B.若b2和c2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则二者的基因库完全不同C.若c1到c2的过程中没有产生新基因,种群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变化D.b3和c3形态差别较大是因为不同环境导致的基因突变方向不同答案C解析生物圈中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经历长期的地理隔离,如三倍体西瓜的形成,A错误;b2和c2有共同的祖先a,二者的基因库不完全不同,B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环境只是起到选择的作用,D错误。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3.野生稻具有谷粒细小,芒长,壳硬、脱壳困难,种子的蛋白质含量虽然高但产量很低,种子的休眠期很长且发芽不整齐等“缺点”。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栽培水稻谷粒变大,芒变短甚至无芒,种子没有休眠期、产量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控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构成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B.经过长期选择、驯化,栽培水稻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C.野生稻的“缺点”是不利于其适应自然环境的不利变异D.栽培水稻与野生稻的性状差异显著,说明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答案ACD解析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控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不等于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据题干信息可知,野生稻和栽培稻某些性状存在差异,由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该过程中有人工选择的作用,故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野生稻的“缺点”是对于人类的利用而言,并非是针对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C错误;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无法产生可育后代,据题干信息可知,栽培水稻是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两者之间可能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14.某果蝇种群中的个体自由交配,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代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Ⅰ时间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B.在Ⅱ时间段内出现的变化是基因突变造成的C.在Ⅰ→Ⅲ时间段内该果蝇种群发生了进化D.同一基因型个体在不同时期适应环境的能力是相同的答案BD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在Ⅰ时间段,基因型为AA的个体是20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是40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是40个,则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20×2+40)÷200×100%=40%,a的基因频率=(40×2+40)÷200×100%=60%,A正确;在Ⅱ时间段内出现的变化是自然选择造成的,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Ⅲ时间段,基因型为AA的个体是40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是20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是40个,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40×2+40)÷200×100%=60%,a的基因频率=(20×2+40)÷200×100%=40%,在Ⅰ→Ⅲ时间段,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C正确;通过曲线图的变化可知,同一基因型的个体在不同的时间段存活的概率不同,说明同一基因型个体在不同时期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不同的,D错误。15.最近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上海等地区规定普通感冒不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细菌耐药性增强,如果真的被细菌感染,则往往由于体内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被筛选出来B.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中“耐药性”基因频率上升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细菌发生了进化D.基因频率虽然改变了,但是新的细菌(物种)不一定产生答案ABCD1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目前,最早的生物化石是距今35亿年前的古细菌化石B.原核生物出现时,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三极生态系统C.最先登陆的植物主要是蕨类植物,随后才是原始两栖类D.恐龙的绝灭为哺乳类的兴盛腾出了空间,使生物进化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答案B解析只存在原核生物的时期,生态系统是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的两极生态系统,B错误。三、非选择题17.如图所示为发现于我国贵州省关岭地区晚三叠世海相沉积岩中的“中国始喙龟”化石,经科学家研究表明,在系统发育中,中国始喙龟介于罗氏祖龟和半甲齿龟之间,该发现弥补了该类群系统发育中“缺失的一环”。回答下列问题:(1)________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2)罗氏祖龟为无壳龟,与蜥蜴、鳄鱼等属于同一爬行动物支系,但罗氏祖龟与蜥蜴亲缘关系很远,属于不同物种,原因是二者之间存在着________。(3)半甲齿龟有腹甲但尚未形成背甲,这表明龟类的腹甲________(填“先于”或“后于”)背甲形成。(4)一部分小型食肉类恐龙逐渐丢失牙齿,产生角质喙并逐渐演化出了鸟类,中国始喙龟也呈现出“牙齿退化和产生角质喙”的现象,这些证据支持了达尔文进化论的________学说。(5)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造成食物资源匮乏,龟类的祖先爬行动物开始尝试挖掘洞穴,取食软体动物,探索浅海,使得前肢变得粗壮,牙齿被角质喙取代等,这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________现象,该现象是________的结果。答案(1)化石(2)生殖隔离(3)先于(4)共同由来(5)适应自然选择18.说起捕猎,动物们有两个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就是速度与力量。为了逃避追杀,不少动物都是“飞毛腿”,想要追上它们,没别的办法,只能比它们更快。在速度方面最快的猎手,不是豺狼虎豹,而是一种凶狠的甲虫——虎甲。虎甲是陆地上奔跑最快的生物(按体长比例计算),每秒钟可以移动体长的171倍,如果按照比例将虎甲放大到与人类身高相当的大小,那么其奔跑速度就可达时速1000公里,已经接近于音速,在虎甲的速度之下,它的猎物蝗虫、蟋蟀、蚂蚱只能瑟瑟发抖。(1)虎甲与蝗虫、蟋蟀和蚂蚱之间比“速度”,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________。(2)奔跑速度快的虎甲保留了下来,奔跑速度慢的被淘汰,这是________的结果。虎甲是一个大的类群,常见的种类有中华虎甲、大王虎甲、散纹虎甲和金斑虎甲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这些虎甲之间可以交配且产生的后代可育,说明这些虎甲仍属于同一个物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华虎甲、大王虎甲、散纹虎甲和金斑虎甲的出现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不同虎甲捕食的昆虫不同,栖息的环境也不完全一样,说明不同的虎甲之间已经发生了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假设中华虎甲有一个足够大的种群,并且雌雄之间的交配是随机的,且交配后代都可育,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突变发生。在某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控制)中,显性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是36%,则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协同进化(2)自然选择遗传(基因)多样性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3)不定向性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4)20%80%解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是协同进化。虎甲与蝗虫、蟋蟀和蚂蚱之间比“速度”属于协同进化。(2)奔跑速度快的虎甲保留了下来,奔跑速度慢的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虎甲包括中华虎甲、大王虎甲、散纹虎甲和金斑虎甲等,这体现了遗传(基因)多样性。这些虎甲之间可以交配且产生的后代可育,说明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这些虎甲还属于同一个物种。(4)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中华虎甲的种群达到了遗传平衡,由于显性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是36%,则隐性性状(aa)的基因型频率为64%,则a的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1-80%=20%。19.某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某种农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数量变化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3)一般认为,C点到E点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