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7讲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7讲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7讲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7讲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讲义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7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业与城市考试说明考查角度手工业的发展1.(2017·课标全国Ⅲ,25)西汉前期经济恢复发展的表现2.(2016·课标全国Ⅲ,2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发展1.(2017·课标全国Ⅰ,27)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2.(2017·课标全国Ⅱ,24)春秋战国之际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3.(2017·课标全国Ⅱ,26)唐朝时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4.(2015·课标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5.(2015·课标全国Ⅱ,27)明朝前期对商品发展的影响6.(2014·课标全国Ⅱ,2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7.(2013·课标全国Ⅱ,26)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考点一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考点二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材补充『历史概念』茶马古道:是一条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其中青藏线兴于唐朝,发展较早。『史论观点』宋朝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巧学妙用][易错辨析]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地位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图示解史]古代手工业[图片解史]《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知识拓展]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图解历史]城市职能与“市”“坊”的演变[名画证史]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商品交易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漫画解史]“交子”的出现★纸币出现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青铜②生铁和钢③煤④焦炭⑤“丝国”⑥缂丝⑦黄道婆⑧明代后期⑨彩陶⑩白瓷⑪景德镇⑫市场发育⑬雇募制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⑮雇佣考点二①“工商食官”②私商③丝绸之路④纸币⑤广泛流通⑥区域性⑦军事重镇⑧坊市⑨“陶瓷之路”⑩耕战⑪官商分利⑫工业文明考法1史论阐述类——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影响【考题1】(2017·课标全国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从明代手工业发展影响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抓关键理清一个变化:玉器使用范围由“官员不得使用”到“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实质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清误区本题属于文字信息提取类试题,难度较大。本题易错选C项,考生容易夸大市民兴起对传统伦理的冲击,一般认为市民兴起于宋代。『eq\a\vs4\al(史论链接)』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1)整体地位:手工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但是生产高度发达,长期领先世界。(2)发展趋势: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分工不断细密。(3)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4)历史局限: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转型和发展。考法2史料主旨类——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影响【考题2】(2017·课标全国Ⅱ,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A『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从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清误区本题属于地图信息类选择题,难度适中。对争霸战争与经济交往的主体关系认识不清,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eq\a\vs4\al(史论链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规律(1)商业场所:由城市到农村;由限时空到突破界限。(2)交易内容:由以地区间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3)交易媒介:由物物交换到一般等价物,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出现纸币。(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5)经营领域: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考法3史料主题类——古代货币的发展与演变史料一早在唐代就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柜坊是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已具有早期银行的某些雏形。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经营者既有私商,也有政府部门。明朝中叶以后,钱庄已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经营银钱兑换及放款业务。嘉庆年间,在平遥众多的商号中,有一家叫西裕成的颜料庄,在经营同乡、亲友少量汇兑银两的过程中,借鉴古代飞钱、便换的经验,克服账局只营货币借贷不经营汇兑的缺陷,将颜料庄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1823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票号成立后,解决了国家银行未出现前大宗银两往来的困难,并很快在全国40余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分号,票号业务搞得红红火火。——摘编自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史料二随着纸币宝钞的崩坏,明朝社会内部产生的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推高了国内银价,精明的欧洲日本商人因此用白银进行外汇套利;加之“隆庆开禁”以来,中国外贸优势明显,海外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从而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此后出现如下现象:贪污大增,仅抄没刘瑾的白银就有3亿两;富贵之家或秘窖白银或以银首饰传之后世;农民为纳税低价出售粮食因而赤贫,一时间民变四起,最终导致明王朝的覆灭。——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等『eq\a\vs4\al(读史用史)』(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金融业的特点。(10分)提示特点:资金力量薄弱;业务范围较小;经营模式较单一;有官营,但以私营为主;功能不断增强,由存取款、放贷到汇兑。(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中后期“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15分)提示原因:纸钞滥发,通货膨胀;外汇套利和贸易顺差推动白银大量流入;税制改革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促进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引起财富观念变化;加剧政治腐败,激化阶级矛盾,加深政治危机。『eq\a\vs4\al(方法突破)』历史特征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历史事件的特征一般从时代背景、参与主体、引动方式、引动目的、引动结果、性质影响及终结性结论等方面与其它类似事件的区别之处进行归纳。如第一问中概括古代金融业的特点,根据史料可从业务范围、经济实力、经营方式、社会功能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eq\a\vs4\al(史论链接)』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铜仿制海贝,这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春秋战国,币制混乱;秦统一后,圆形方孔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刘邦建汉后,地方王国拥有铸币权;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对稳定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唐代制“开元通宝”,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铸造大量铁钱。铁钱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产生。(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开始购买国外造币机器。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要演变。考法4开放探究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化史料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汉朝唐朝两宋路线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经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经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管理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使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海外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货物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eq\a\vs4\al(读史用史)』史料从路线、管理、货物等角度比较了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况。据史料提取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12分)提示信息1: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信息2: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说明:汉、唐、宋三朝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为生活用品。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宋朝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商业税解决。信息3:管理越来越规范。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司,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理论提升: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也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扩大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eq\a\vs4\al(方法突破)』☆某重点中学考生答题示例本题属于表格信息提取类,通过史料分析,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与特征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1)审读表格:一看表头及出处,二看表格比较项目,三看表格信息纵横变化。(2)提取信息: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政府对丝绸之路的管理越来越规范。(3)分析说明:根据提取的信息,归类表格中与此关联信息,最后总结升华。如考生信息1的说明,未涉及到达地理范围的扩大,也没有做总结升华。『eq\a\vs4\al(史论链接)』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而中断。东汉班超重新打通并首次延伸到欧洲罗马帝国。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2)海上丝绸之路又称“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3)影响对促进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4)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唐代陆上、海上并举。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答案D2.(2018·吉林长春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所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解析仅由材料不能得出A、D项;材料中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表明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庄园经济不属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答案B3.(2017·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解析据题干材料用磁石“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表明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制瓷业的成就,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瓷器的世界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于制瓷业,并没有体现应用十分广泛,故D项错误。答案A4.(2018·海南海口质检)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这可以论证出当时()A.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B.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C.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D.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解析据材料“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可以得出当时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不能说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故A项正确。答案A5.(2017·山东泰安期中)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使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这一变化()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解析据题干可知,清初,元朝匠籍制度被打破,国家对手工业者的控制减弱,有利于私营手工业者的发展,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匠籍制度被打破,有利于私营手工业者的发展,与小农经济联系不大,故B项错误;私营手工业者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C项错误。答案D6.(2018·全国卷高考押题卷)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种状况表明中国()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封建社会后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出现不断增强的趋势,故A项正确;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虽然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故C项错误;农产品由农村流向城市是自古代城市产生以来就存在的经济现象,单单“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并不代表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故D项错误。答案A7.(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反映了()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B.坊市结构的变迁C.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 D.市场监管的加强解析据题干可知,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代“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但都是坊市制度,故选B项。答案B8.(2018·云南昆明模拟)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对外贸易发达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D.商业城市兴起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松江的棉纺织业所需的棉花来源及安徽芜湖的浆染所用原料的来源,并不是说明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国内商品的流动,并未涉及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松江地区所需的棉花主要来自北方,染料来自福建,说明当时我国各地已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工,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这些城市为商业城市,故D项错误。答案C9.(2018·湖南师大附中模拟)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B.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的兴起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D.商品流通已经打破地域限制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景德镇的瓷器、佛山镇的铁锅、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远销全国不同的地方甚至是海外,故选D项。答案D10.(2018·湖南怀化调研)明代后期在景德镇的部分民窑中出现了“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A.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B.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C.孕育着雇佣劳动关系 D.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解析“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反映了民窑的工人对工场主的人身依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生产规模的问题,故B项错误;“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体现了工人与工场主的雇佣关系,故C项正确;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1.(2018·湖南衡阳模拟)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B.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C.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D.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解析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始终未高度发达,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商人与官僚缙绅把财富投于田产和追求豪奢生活的原因中,腐朽的生活观念是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要小于获利丰厚的工商业,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收益尽管少于工商业,但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下,投资田产的收益较稳定,而经营工商业则属于政府限制打击的对象,因而商人与官僚均把资本投资于田产,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7·湖南株洲模拟)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A.棉纺织业开始兴起B.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解析A项错在“开始兴起”;材料没有涉及B项;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错误;材料“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表明纺织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云南昆明一中适应性训练)(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漕运是中国古代政府征收来的粮食中的一部分,通过水路,水路不通之地辅以陆运,将它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所形成的一整套组织和管理制度。西汉武帝时,由于京师每年需从关东运输大量粮食等物资以满足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漕运逐渐发展成为常制。魏晋南北朝时,军阀割据,京师所需粮食基本上从本地区取给,漕运处于低落时期。唐宋以来,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漕运粮额扩大,唐朝政府曾组织数千漕船,年运百余万石江淮漕粮北上。元代形成的海运与河运相结合的格局,是元代漕运的一大特色。明清时期,漕粮除征收正米和耗米外,还有名目繁多的附加税,粮户的负担加重。漕粮征收的本是粮食,但明清时期也有以现银折纳的情况,称之为“改折”。嘉庆四年(1799年),政府规定,交银交粮听民自便。乾隆中期以后,伴随吏治腐化,漕政逐渐败坏,漕运走向衰落。——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由于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因河政废弛年久失修而到处淤滞,清政府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在部分地区实行海运,并取得了成绩。但由于南方粮食生产的相对衰落,以及漕粮“改折”收银在南方地区的广泛推行,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颁布了停漕令。沿袭千年的漕运,到此终结。漕运既停,因征运漕粮而设置的各衙门、卫所等机构逐渐停革,其中的积弊亦不复存在。——摘编自江太新、苏金玉《漕运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