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2.分析、理解文章“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效果,理解以“驿路梨花”为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难点)

3.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

难点:分析、理解文章“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效果,理解以“驿路梨花”为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象一下,你正走在一条漫长的道路上,疲惫不堪。突然,你看到前方有一片美丽的梨花林,如雪般洁白,仿佛给你带来了希望和温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看看在这条路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

1、作者:彭荆风(1929一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读者一致好评。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中篇小说《云里雾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等。

2、写作背景:《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作者经历了“文革"7年的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作者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作者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人和事,那都是作者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恰逢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初步感知

1、预习检测

①请同学们读一读下列词语,并识记字形。

寨(zhài)撵(niǎn)扛着(kánɡ)驿路(yì)

迷茫(mánɡ)陡峭(qiào)露宿(lùsù)竹篾(miè)

简陋(lòu)悠闲(yōu)修葺(qì)晶莹(yínɡ)

折损(zhé)菌子(jùn)喷香(pèn)恍惚(huǎnghū)

香气四溢(yì)

②请把下列词语填在相应横线上,并注意积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露宿:在室外或野外住宿。

恍惚:(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损失。文中指对方行礼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解题

什么是“驿路"?行人所走的道路。

怎样的“驿路”?高大险峻,延绵起伏,树林茂密,人迹罕至。

写这样“驿路"有什么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路途之中。

②通过驿路的环境,衬托出我们想要投宿的焦急迫切心情;

③为下文梨花、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铺垫。

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是围绕大山深处的小茅屋展开故事情节的,先后出现了一连串的人,他们与小茅屋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略读课文进行梳理。

略读建议:

确定阅读重点:人物与小茅屋发生的故事,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方法:围绕事件快速阅读,对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抒情议论等细节进行扫读。

人物事件

预设:

人物事件

“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深排水沟。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帮助,十分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过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2.在“我们”前行的“驿路"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比较一下这两种顺序哪一种更好。

预设: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层层深入,探寻小茅屋的真相,在情节上不断出现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在结构上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说说其表达效果。

预设:

悬念一:在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之后产生了第一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误会一:“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

悬念二:在瑶族老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后,误会解开了,于是就有了第二个悬念,主人家是谁?

误会二:后来,我们看到了一群哈尼族小姑娘,于是就有了第二个误会,“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

悬念三:听了哈尼族小姑娘的解释后,误会解开了。原来小茅屋真正的建设者是解放军。于是就有了第三个悬念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小结:三个悬念,两次误会,两个插叙,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作者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插叙的运用,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叙述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合作探究

1、无疑,在“我”与老余的心中,哀牢山的这段“驿路"是难以忘怀的。在这段“驿路”中,反复出现“梨花"这一美丽的形象,但各处所指不尽相同。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也就是说课文要以梨花作为线索,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描写有几处?读一读,仔细品味,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含义:自然界的梨花

美在:洁白繁茂,柔和唯美,给人以希望。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含义:虚写梦境,先写花,后写人,人花结合,美景衬美人。

美在:人花合一,意境唯美。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含义:“洁白的梨花”指自然界的梨花;“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梨花,也象征着像梨花姑娘一样助人为乐的人,或者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

美在: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2.梨花的含义是什么?

表层:自然界的梨花

深层:梨花姑娘

象征:象征梨花姑娘一样助人为乐的人;象征不断发扬光大的雷锋精神。

3.除了梨花姑娘,还觉得文中哪些人美?美在何处?

雷锋:做好事、感染其他人——善良助人,为人民服务

解放军:淋雨露宿后,学习雷锋精神,建造小茅屋方便过路人——以实际行动学习雷锋精神,为人民服务

“我”和老余:受照料后主动留下修葺茅屋——知恩图报,善良助人

瑶族老人:四处打听主人,送还粮食——知恩图报,淳朴善良

梨花的妹妹:姐姐出嫁后接过照管人物——善良助人,有思想觉悟,有责任担当。

4.“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解放军、雷锋,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他们都建造或照料过小茅屋,他们都在传播善意,或者说在感受到了善意之后,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传扬开去,他们都可以算是小茅屋的主人。而以后,小茅屋也会拥有更多的主人。

5.作者以“驿路梨花”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重要人物;

“梨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梨花、梨花姑娘进行;

题目中的“梨花”一语几关,内涵丰富: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指梨花姑娘;还象征梨花姑娘一样助人为乐的人;象征不断发扬光大的雷锋精神。

暗示文章主题,赞美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

题目出自陆游的诗句,优美诗意,有文化韵味,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