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设计规范》_第1页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设计规范》_第2页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设计规范》_第3页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设计规范》_第4页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xxx

Xxx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xxx-201*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设计规范

Codefordesigningofelectricvehicle

Battery-swapstation

(征求意见稿)

201×-××-××发布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I

Content

1General............................................................................................................................................................1

2Terminologyandsymbols..............................................................................................................................2

3SiteSelection...................................................................................................................................................3

4Stationareaplanningandgeneralarrangement..............................................................................................4

4.1StationAreaPlanning..........................................................................................................................4

4.2Thegenerallayout...............................................................................................................................4

4.3Verticalarrangement.........................................................................................................................4

4.4Walls,gatesandthecarriageway........................................................................................................5

5Powersupplyanddistributionsystem............................................................................................................6

5.1Powersupplyconfiguration...............................................................................................................6

5.2MainElectricalWiring......................................................................................................................6

5.3Selectionofpowersupplyelectricalequipmentandcable................................................................6

5.4Electricalequipmentlayout.................................................................................................................6

5.5StationPowersupply..........................................................................................................................7

5.6Reactivepowercompensation.............................................................................................................7

5.7Electriclighting..................................................................................................................................7

5.8LightningProtectionandGrounding.................................................................................................8

6Chargingsystem............................................................................................................................................9

6.1SelectionofCharger..........................................................................................................................9

6.2Chargerarrangement..........................................................................................................................9

7Batteryswapsystem...................................................................................................................................10

7.1Selectionofbatterypackswapequipment........................................................................................10

7.2Layoutofbatterypackswapequipment............................................................................................10

7.3Selectionandlayoutofancillaryequipment.....................................................................................10

8PowerQuality...............................................................................................................................................11

9Secondarysystem..........................................................................................................................................12

9.1MonitoringSystemstructure...........................................................................................................12

9.2Networkcommunicationsystem.....................................................................................................12

9.3Measurementsystem........................................................................................................................12

10Systemcommunication.............................................................................................................................14

11Civilengineering.......................................................................................................................................15

11.1Buildingandstructure....................................................................................................................15

11.2Heatingandventilation..................................................................................................................15

11.3WaterSupplyandDrainage...........................................................................................................15

12Firecontrol..................................................................................................................................................17

13Energy-saving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19

13.1Energy-saving................................................................................................................................19

II

13.2EnvironmentalProtection..............................................................................................................19

Appendix........................................................................................................................................................20

Explanationofwordsinthiscode.................................................................................................................21

Listofreferencestandards.............................................................................................................................22

III

1 总则

1.0.1 为使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设计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统一技术要求,做到安全可

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的设计。

1.0.3 电池更换站的规划设计应符合地区电动汽车发展规划及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方向。

1.0.4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的设计应符合以下基本原则:

1 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

2 与当地区域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相协调;

3 符合消防、供用电安全、环境保护的要求;

4 积极稳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促进技术创新。

1.0.5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语

国家标准《电动汽车术语》GB/T19596-2004、《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术语》GBXX-2012以及

国家标准《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GB/T3730.1-2001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本标准。

2

3 站址选择

3.0.1 电池更换站的选址应根据城乡建设规划、电动汽车发展规划及电网规划进行全面综合考虑。

电池更换站的总体规划应符合城镇规划、环境保护的要求,并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3.0.2 电池更换站的选址应充分考虑电动汽车用户需要,服务半径和服务能力应科学合理。电池更

换站的服务能力应在现状服务需求预测基础上留有一定裕度。

3.0.3 电池更换站的选址应充分考虑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经济效益高的土地。

3.0.4 电池更换站站址选择应与城市中低压配电网规划和建设密切结合,满足电网安全、供电可靠

性、电能质量等方面的要求。电池更换站的选址应充分考虑电池更换站电网接入点的供电能力,并

便于电源线路的引入。

3.0.5 电池更换站的站址选择应靠近城市道路,不宜选在城市干道的交叉路口和交通繁忙路段附

近。

3.0.6 电池更换站的站址应具有适宜的地质、地形和地貌条件,宜避免选在有重要文物或开采后对

电池更换站有影响的矿藏地点,否则应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

3.0.7 电池更换站的站址不应设在地势低洼和可能积水的场所。

3.0.8 电池更换站不宜设在多尘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当无法远离时,不应设在污染源盛行风向

的下风侧。

3.0.9 电池更换站不应设在有剧烈振动的场所。

3.0.10 电池更换站选址应满足环境保护和消防安全的要求。电池更换站内的的建(构)筑物与站

外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现行国家标准《高层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中的相关要求,电池更换站内建构筑物防火分类应符合本规范

12.0.2条的规定。

3.0.11 电池更换站不宜靠近有潜在火灾或爆炸危险的地方,当与有爆炸危险的建筑物毗邻时,应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场所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中的有关规定。

3

4 站区规划和总布置

4.1 站区规划

4.1.1 电池更换站总体规划应与当地市政规划相协调,并充分利用就近的交通、生活、消防、给排

水及防洪等公用设施。

4.1.2 电池更换站内设施布局宜避免与相邻民居、厂房和设施的相互干扰。

4.1.3 电池更换站总体规划应根据建设规模、功能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应做到近远期结合,以近期

为主。总平面布置宜按最终规模进行规划设计。

4.2 总平面布置

4.2.1 电池更换站平面布置应满足总体规划要求,应符合站内工艺布置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交通

便利,节约用地的原则。

4.2.2 应根据电池更换站的设计更换能力,合理设置换电工位,保证电池流转和更换的方便、快捷。

4.2.3 电池更换站应设有在紧急情况下人员安全撤离的通道。

4.2.4 在兼顾交通组织顺畅、工艺布置合理的前提下,应结合自然地形布置电池更换站,尽量减少

土石方量。

4.2.5 电池更换站宜设置临时停车位置。临时停车场地的大小根据电池更换站的规模及入站的车流

量进行合理考虑,其布置不应妨碍车辆的电池更换和正常通行。

4.3 竖向布置

4.3.1 电池更换站的站区场地设计标高宜在频率为2%的高水位之上,否则,站区应有可靠的防洪

措施,或与地区(工业企业)的防洪标准相一致,但仍应高于最高内涝水位,避免站内积水。

当站址标高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站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措施,防洪设施标高应高于上述高水位

标高0.5m;位于内涝地区的电池更换站,防涝设施标高应高于历史最高内涝水位标高0.5m,也可采

取措施使主要设备底座和生产建筑的室内地坪标高不低于上述高水位。

沿江、河、湖、海受风浪影响的电池更换站,堤顶标高还应考虑频率为2%的风浪高和0.5m的

安全超高。

4.3.2 电池更换站内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或局部高于站外地面,以满足站区场地排水要求。

4.3.3 站区场地设计宜采用平坡式,坡向根据排水方向确定。

4.3.4 站内建筑的底层设计标高高出室外地坪不应小于300mm。

4.3.5 站内外道路连接点标高的确定应便于行车和排水。站区出入口的路面标高应高于站外30m处

的路面标高,坡度不宜小于0.5%。否则,应有防止雨水流入站内的措施。

4

4.4围墙、大门及行车道

4.4.1 电池更换站围墙形式应根据站址位置、城市规划和环境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也可采取全开

放式布置形式。

4.4.2 电池更换站的进出口宜临近市政道路,便于引接进站道路;电池更换站宜单独设置车辆出入

口;出入口设置及处理要求应满足城市道路规划管理规定。

4.4.3 站内道路的设置应满足消防及服务车辆通行的要求。电池更换站内部从入口到出口宜设置双

车道,保证站内车辆通行互不干扰。入口和出口宜分开设置,明确指示标识。站内外行车道应根据

电池更换站的建设规模及行驶车辆类型采用单(双)向通行道路。进出站道路应与站外市政道路顺

畅衔接。

4.4.4 站内行车道除满足电动汽车进出要求外,还应满足设备运输、检修、设备安装、消防等要求;

当站内无法形成环形道路时,站内行车道应与站外行车道形成环形。

4.4.5 站内单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5m,双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6m;站内道路当有消防车进出要

求时,道宽度不应小于4m,转弯半径不应小于9m。

4.4.6 行车道纵向坡度宜采用0.5%~2%,不宜大于6%;有可靠的排水措施时,可小于0.5%。

4.4.7 电池更换站的道路设计应采用城市型道路。站内道路不应采用沥青路面。

5

5 供配电系统

5.1 电源配置

5.1.1 电池更换站供电电源的配置,应根据地区电网的实际情况、发展规划、电池更换站的规模和

用电容量确定。

5.1.2 电池更换站电源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规定。

5.1.3 电池更换站的供电容量应满足站内充换电、动力、监控、照明、办公等用电的要求,并留有

一定裕度。

5.1.4 电池更换站供电电源宜采用电缆引入站内,电缆应采用沟体或穿管敷设。

5.2 电气主接线

5.2.1 电池更换站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应符合《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的规定。

5.2.2 当电池更换站配置2台及以上变压器时,宜采用双电源供电,高压侧可采用线变组或单母线

分段接线,0.4kV侧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

5.2.3 当0.4kV侧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时,低压进出线开关、分段开关宜采用断路器,来自不同电

源的低压进线断路器和低压分段断路器之间应设机械闭锁和电气联锁装置,防止不同电源并联运行。

5.2.4 对充电机、电池箱更换设备、监控系统以及其他重要用电设备,宜采用放射式供电。

5.2.5 0.4kV配电系统接地型式宜采用TN-S系统。

5.3 供电电气设备及电缆选择

5.3.1 电池更换站宜采用无油化电气设备。

5.3.2 变压器宜采用Dyn11接线形式。

5.3.3 当电池更换站装设两台及以上变压器时,单台变压器容量宜考虑其他变压器停运的运行工

况,容量宜留有一定裕度,以保证停运变压器所带重要负荷的供电。

5.3.4 10kV开关柜应采用金属铠装移开式开关柜或环网开关柜。

5.3.5 站用低压电气设备宜选用成套低压盘柜。

5.3.6 当低压进线采用断路器时,断路器宜具有短路瞬时、短路短延时、长延时和接地保护功能。

宜设置分励脱扣装置,不宜设置失(低)压脱扣装置。

5.3.7 低压三相回路宜选用五芯电缆,单相回路宜选用三芯电缆,且电缆中性线截面不应小于相线

截面。

5.4 电气设备布置

5.4.1 供配电装置的布置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的有关规

6

定,遵循安全、可靠、适用的原则,便于安装、操作、搬运、检修和调试。当建设场地受限时,中、

低压开关柜可与变压器设置在同一房间,且变压器宜选用干式变压器,外壳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2X。

5.4.2 供电系统设备应布置合理,电缆走向简洁方便。

5.5 站用电源

5.5.1 电池更换站站用负荷由0.4kV母线供电。

5.5.2 电池更换站宜配置站用直流屏,直流母线采用单母线接线,宜采用110V或220V电压。宜装

设一组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蓄电池容量选择按满足事故放电1小时考虑。

5.5.3 站内宜设置不停电电源,满足全站监控系统、消防等重要负荷供电的要求。不停电电源宜采

用站内直流系统供电。

5.5.4 监控系统的电源应安全可靠。监控系统站控层宜采用交流不停电电源供电,间隔层设备宜由

直流系统供电。

5.6 无功功率补偿

5.6.1 无功功率补偿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宜设置在变压器低压侧,补偿容量宜按最大负荷时,变压器高压侧功率因

数不低于0.95确定;

2 当电池更换站内充电机已采取源滤波或功率因数矫正等补偿措施,并且电池更换站自然功率

因数满足变压器高压侧功率因数不低于0.95时,可不设置集中的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3 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应配置合理,有效消除谐波电压的放大,避免谐振产生。

4 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宜采用自动循环投切,低压电容器宜选用金属化自愈式。

5.7 电气照明

5.7.1 电气照明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设置工作照明和应急疏散照明。

2 照明灯具布置应满足正常工作要求,应急疏散照明应具有标识。

3 电池更换场所、充电机室、配电室、监控室、营业厅和疏散通道等场所应设置应急疏散照明。

4 应急疏散照明的备用电源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少于30min。

5 各场所照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有关规定。

5.7.2 照明光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满足显色性、启动时间的要求,宜选用高效节能灯具。

2 应急疏散照明应选用快速点燃光源。

5.7.3 照明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照明和插座不宜共用同一回路,插座回路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

7

2 照明配电干线和分支线应采用铜芯绝缘电线或电缆,分支线截面不应小于1.5mm2。N线截面

不应小于相线截面。

3 照明回路工作电流不宜超过16A,所接照明光源数量不宜超过25个。

5.8 防雷与接地

5.8.1 电池更换站防雷分类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有关规定确

定。

5.8.2 电池更换站应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入侵措施。

5.8.3 电池更换站防雷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有关规定,并应

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屋顶上设置避雷带作为接闪器,金属屋面可作为接闪器,接闪器应与防

雷装置相连。

2 避雷带、引下线、接地极、接地带宜选用热镀锌材质。

3 宜在电缆线路进线端,将金属外皮、金属保护管与接地网相连。

4 宜在低压架空线路进线端设置避雷器,并与绝缘子铁脚、金具接至接地网。

5 进出建筑物的架空金属管道,应在进出处就近接至接地网。

6 浪涌保护器安装位置和技术参数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

有关规定。

5.8.4 电池更换站接地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50065的有关规

8

6 充电系统

6.1 充电机选择

6.1.1 充电机宜采用模块化电源,交流输入与直流输出电气隔离。

6.1.2 所选充电机的功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能源行业标准《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技术

条件》NB/T33001以及相关标准的要求。

6.1.3 在充电机选型时,应充分考虑同一充电机对不同容量电池进行充电时的效率变化,使充电机

工作在最佳效率附近。

6.1.4 单台充电机宜为单个电池箱充电。

6.1.5 充电机输出直流标称电压应能满足电池箱充电要求。充电机输出电压根据下式计算:

充电机最大输出电压:

(6.1.5-1)

UrmaxnKumaxUcmax

充电机最小输出电压:

(6.1.5-2)

UrminnKuminUcmin

式中:n——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组的串联电池单体数量;

、——充电机输出电压裕度系数,一般取1.0~1.1,一般取0.6~0.8;

KumaxKuminKumaxKumin

——单体电池最大充电电压,单位为V。

Ucmax

——单体电池最小充电电压,单位为V。

Ucmin

6.1.6 充电机输出直流额定电流根据下式计算:

IrKcIm(6.1.6)

式中:Kc——充电机输出电流裕度系数,一般取1.0~1.25;

Im——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组最大允许持续充电电流,单位为A。

6.2 充电机布置

6.2.1 充电机与充电架之间的电缆连接应采用固定方式。

6.2.2 充电机在站内布置应有利于通风和散热。

6.2.3 多台充电机宜组屏安装。电池更换站内充电机屏外形尺寸应保持一致。

6.2.4充电机屏宜布置在充电架附近,屏前后应留有运行及检修通道。

9

7 电池更换系统

7.1 电池箱更换设备选择

7.1.1电池更换站应根据服务车型、服务能力要求选择电池箱更换设备。

7.1.2 电池更换站应按设计更换能力的120%选择更换设备参数及数量。

7.1.3商用车用电池箱更换设备额定载荷的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起重机设计规范》GB/T

3811-2008第4章中计算载荷与载荷组合的要求。

7.1.4电池更换站内宜配备必要的设备,以保证在电池箱更换设备停运时电池箱应急更换的需要。

7.2 电池箱更换设备布置

7.2.1 电池箱更换设备的布置应方便车辆的通行及停靠。

7.2.2 电池箱更换设备应根据电池箱在车体的安装位置不同而相应布置。

7.2.3 电池箱更换设备布置应考虑车辆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距离。

7.2.4 电池箱更换设备布置应尽可能减少占地面积。

7.3 其他设备选择及布置

7.3.1电池箱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1同一商用车换电工位内配置的电池箱外形尺寸不宜超过3种,3种电池箱的连接器应统一规

格,3种电池箱的宽度、高度尺寸应相同。

2 同一乘用车换电工位内配置的电池箱外形尺寸宜为1种。

3 充电架或电池存储架应具备锁止功能,确保将电池箱可靠地安装在充电架或电池存储架上。

4 电池箱安装在充电架或车辆上的锁止状态应能被明显识别。

7.3.2充电架及电池存储架的选择及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充电架及电池存储架的架体高度应与电池箱换电设备有效活动空间匹配。

2 正面操作及检修通道宽度应根据电池箱更换设备操作空间和充电架检修维护所需空间确定。

7.3.3电池箱检测与维护设备的选择及布置

1电池更换站应根据本地区电池更换站规划、地理布局、规模、运行安排、站内电池箱数量等

因素选择是否配备电池箱检测与维护设备及设备数量。

2电池更换站站内宜设置单独的检测维护区域或房间。

10

8 电能质量

8.0.1 电池更换站供配电系统的供电电压偏差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GB/T12325的有关规定。

8.0.2 电池更换站电气设备所产生的电压波动在电网公共连接点的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能

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12326的有关规定。

8.0.3 当电池更换站波动负荷引起电网电压波动不符合规定时,宜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善,如使用

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或动态电压调节装置,对于具有大功率充电机的电池更换站可由短路容量较大的

电网供电等。

8.0.4 电池更换站接入公共电网连接点谐波电压限值(相电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能质量公

用电网谐波》GB/T14549的有关规定。

8.0.5 电池更换站注入公共电网连接点的谐波电流允许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能质量公用电网

谐波》GB/T14549的有关规定。

8.0.6 充电机输入的功率因数、谐波电流含量应符合表8.0.6的要求。

表8.0.6 充电机的要求

参类A级设备B级设备

功率因数≥0.95≥0.90

谐波电流含量电流总谐波畸变率≤8%各次谐波含有率≤30%

8.0.7 当电池更换站接入公用电网的谐波电流或公共连接点谐波电压不满足要求时,宜采用相应措

施降低或控制谐波,如安装有源/无源滤波器、功率因数校正器等。

8.0.8 电池更换站在供电公共连接点的三相电压不平衡允许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能质量三

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GB/T15543的有关规定。

8.0.9 电能质量检测点宜取自电源进线,检测参数应包括电压偏差、谐波电压、谐波电流、三相不

平衡度。

11

9 二次系统

9.1 监控系统构成

9.1.1 系统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电池更换站监控系统宜由站控层、间隔层及网络设备构成;

2 站控层应实现电池更换站内运行各系统的人机交互,实现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实时显示、设备

的远方控制、以及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统计等,并可与相关系统通信;

3 间隔层应能采集设备运行状态及运行数据,实现上传至站控层,并接收和执行站控层的控制

命令。

9.1.2 硬件构成可配置以下设备:

1 站控层设备:包括服务器、工作站、打印机等;

2 间隔层设备:测控及保护单元、电池箱BMS、安防终端等。

3 网络设备:包括网络交换设备、通信网关、光/电转换设备、网络连线及网络安全设备等。

9.1.3 系统配置原则:

1 站控层配置应能满足整个系统的功能要求及性能指标要求,服务器容量应与监控系统所控制

采集的设计容量匹配,并留有扩充裕度;

2 主机系统宜采用单机配置;

3 应设置时钟同步系统,其同步脉冲输出接口及数字接口应满足系统配置要求;

4 监控通信网络宜采用以太网,单网配置;

5 监控系统应具有与相关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的接口。

9.2 网络通信系统

9.2.1 间隔层网络通信结构应采用以太网或CAN网结构连接。部分设备也可采用RS485等串行

接口方式连接。

9.2.2 站控层和间隔层之间及站控层各主机之间网络通信结构应采用以太网连接。

9.2.3 监控系统应预留以太网或无线公网接口。

9.3 计量系统

9.3.1 计量系统配置的电能表、互感器的准确度等级应符合《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DL/T

448-2000的规定。

9.3.2 互感器的选型应符合《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DL/T448-2000的规定。

9.3.3 电能表应具备通讯接口,其通信规约应符合《多功能电能表通讯规约》DL/T645-2007的规

定。

9.3.4电能表应具备需量、费率、时钟、冻结等功能并满足《多功能电能特殊要求》GB/T

12

17215.301-2007的规定。

13

10 系统通信

10.0.1 电池更换站监控系统宜具备与上级管理监控系统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能力。电池更换站系

统通信应满足管理监控、数据通信等业务对通道的要求。

10.0.2 电池更换站应根据地区通信网现状结合地区电力系统通信规划确定系统通信方式,优先采

用光纤通信,当光纤接入存在困难时,可选用公网通信、无线专网通信、卫星通信等。

10.0.3 系统通信设备数量较少时可与自动化系统共用电源;数量较多时可配置专用的通信直流系

统。

10.0.4 安装在电池更换站内的通信设备可采用机架式或导轨式安装方式,可单独组屏或与自动化

设备共屏安装。

10.0.5 电池更换站通信系统的业务承载应符合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有关规定。

10.0.6 电池更换站电缆线路,应预留通信专用管孔或子管。

14

11 土建部分

11.1 建筑及结构

11.1.1 电池更换站内建筑应按工业建筑标准设计,宜统一型式,做好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

材工作,应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

11.1.2 电池更换站建、构筑物的承载力、稳定、变形、抗裂、抗震及耐久性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等的规定。

11.1.3 建筑物体型宜规整,凹凸面不宜过多。

11.1.4 屋面防水等级应不低于二级。建筑屋面宜采用平屋顶形式,平屋面排水坡度不应小于1/50,

屋面排水宜采用有组织排水。

11.1.5 电池更换站内的建筑宜根据功能布局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

11.1.6 电池更换站建筑物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计算和采取抗

震措施。

11.1.7 独立设置的遮雨棚宜采用轻型钢结构,可采取岛式或整体布置。

11.1.8 一般地区电缆沟深度小于1m时采用砌体结构,深度等于或大于1m时可采用混凝土结构,

过道路处的电缆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寒地区、有盐溶或盐胀及其它特

殊土质(如膨胀土、盐渍土)地区,电缆沟采用混凝土结构。0.4m宽及以下的电缆支沟在穿越道路

时,宜采用埋管方式。电缆沟盖板宜采用成品或预制沟盖板。电缆沟底以不小于0.3%的坡度放坡。

11.2 采暖通风

11.2.1 厂房应根据气象条件、周围环境、设备发热量等因素综合考虑通风方式。当采用机械通风

时,应根据厂房内风机启停应由温度联动控制。

11.2.2 位于采暖区的厂房应根据市政热源、气象条件、供热时间等因素综合考虑采暖方式。

11.2.3 站内通风采暖系统的设计,需满足充电机及电池工作环境温度要求。

11.2.4含有SF6气体的房间应设置事故通风系统,并应在房间上、下部分事故通风系统每小时换气

次数不小于12次。

11.3 给排水

11.3.1 站区应优先选用市政水源作为站区生活水源,当市政条件不满足时,可采用自备井作为站

区生活水源。

11.3.2 站区生活用水水质标准应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当自备井

出水水质不满足要求时,应采用相应的给水处理措施。

11.3.3 当生活水压不满足给水系统末端最不利点水压要求时,应设置相应的增压或减压设施。

15

11.3.4 站区雨、污水应分别收集后排入对应的市政管网中,当站区周围无市政下水管线时,应将

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处理后的排放标准应满足现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及地方污水排放标

准的要求。

16

12 消防

12.0.1 电池更换站的消防设计,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

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12.0.2 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其耐火等级应符合表12.0.2的规定。

表12.0.2电池更换站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其耐火等级

序号建筑物名称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

当采用油浸变压器时丙类

1配电室当采用干式变压器时丁类二级

当采用低压供电时戊类

2充换电间丁二级

3监控室戊二级

4电池检测与维护间丁二级

5值班室等附属用房戊二级

12.0.3 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

规范》GB5022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12.0.4 室内装修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和难燃材料。

12.0.5 电池更换站建筑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火灾危险性类别、耐火等级及建筑

物体积确定,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建筑设计防

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电池更换站的消防给水应利用城市或企业已建的消防给水系统。如已有的消防给水系统不能满

足消防给水的要求时,应自建消防给水系统。

12.0.6 电池更换站应按表12.0.5确定火灾类别及危险等级并配置灭火器。灭火器的配置设计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的有关规定。

表12.0.5 建筑物火灾类别及危险等级

配置场所火灾类别危险等级

配电室E(A)中

充换电间C(A)中

监控室E(A)中

电池检测与维护间C(A)中

值班室等附属用房A轻

12.0.7 电池更换站应设置消防沙箱和沙坑,沙坑的各边尺寸应不小于电池箱最长边尺寸,并有不

小于0.3m的余量。

电池更换站应配置适量的防毒面具和灭火毯。

17

12.0.8 电缆的防火设计应采取防止电缆火灾蔓延的阻燃及分隔措施。

12.0.9 站内应设置一套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火灾探测报警区域包括主要设备用房和设备等。火灾

探测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的有关规定。

18

13 节能与环保

13.1 节能

13.1.1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的设计应符合《节约能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13.1.2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应采用节能变压器,以降低电池更换站的运行费用。

13.1.3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在建筑设计中应采取措施,提高建筑物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率,以节约人

工采光和机械通风电耗。同时宜采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

13.1.4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应选择节水型卫生洁具。

13.2 环保

13.2.1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的站址选择,应符合国家和所在省(市)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

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行政规章、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13.2.2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噪声设备宜室内布置,确保站内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

13.2.3 电池更换站宜采用无油化电气设备。

13.2.4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至市政污水管网,其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的要求。在没有条件接入城市污水系统时,站内应设生

活污水处理装置一套,污水应处理达标后方可外排。

19

附录表 电池更换站照度标准

(资料性附录)

表1 电池更换站各设备房间照度表

照度标准值统一眩光值显色指数

场所名称参考平面及高度

(lx)(UGR)(Ra)

配电室0.75m水平面200--60

监控室0.75m水平面5001980

充电机室0.75m水平面3002280

办公室0.75m水平面300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