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高三下学期冲刺模拟(陕西、河南、内蒙、新疆等地区适用)历史试题_第1页
2024届高考高三下学期冲刺模拟(陕西、河南、内蒙、新疆等地区适用)历史试题_第2页
2024届高考高三下学期冲刺模拟(陕西、河南、内蒙、新疆等地区适用)历史试题_第3页
2024届高考高三下学期冲刺模拟(陕西、河南、内蒙、新疆等地区适用)历史试题_第4页
2024届高考高三下学期冲刺模拟(陕西、河南、内蒙、新疆等地区适用)历史试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冲刺模拟练习07历史试题(陕西、河南、内蒙、新疆等地区适用)2024.5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西汉学者刘向曾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A.民族交融不断深入B.奴隶主退出历史舞台C.社会转型趋势初显D.争霸战争进一步激烈2.汉武帝时期,文化繁荣。气势恢宏,辞藻华美的赋备受推崇;贯通古今,篇幅宏大的《史记》横空出世。这些都体现出A.儒家思想已成为正统思想B.奋发向上和大一统的气势C.东亚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D.文化认同与多样化的结合3.岭南客家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宋元之后,随着一些望门贵族和文人骚客来到南方,促使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客家文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古代中外交流的加强B.魏晋时期五族内迁的促进C.北民南迁的不断推动D.中原儒家思想的不断扩展4.历史学家王家范指出:“传统中国在城市和市场两个领域的‘赛跑’中最后却成了输家,它走的是一条歧路,没能朝通向‘现代化’的目的地跑去”。“传统中国没能通向‘现代化’”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自然经济阻碍B.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手工业技术的缺陷D.城市布局不利于商业发展5.黄宗羲提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顾炎武倡导“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可见黄宗羲和顾炎武均主张A.分化事权以提高行政效率B.重设丞相以削弱君主专制C.小国寡民以维护天子威严D.民主选举以实现地方自治6.1863年,清廷实际设置的省级高官共计8个总督15个巡抚其中5个总督、9个巡抚都出自曾国藩一手建立的湘军集团,这些高官不仅是地方行政首长,而且还拥有军事权力并掌握了部分地方财权。这一现象直接源于A.八旗贵族的奢侈腐化B.爱国救亡运动的兴起C.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D.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7.据统计,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元,工业资本为5500万元。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A.近代金融行业资本较为雄厚B.民族工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D.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经济发展8.1920年5月前后,上海以工人为主体,包括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内的群体,举行纪念“五一”节庆祝大会,大会发表了《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国劳农政府的通告》。据记载,全国各地参加“五一”节纪念活动的工人和知识分子有五六万人。这些纪念活动A.有力声援了俄国的革命B.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C.有利于新型政党的创建D.促成大革命高潮的到来11.古希腊城邦国家一直推行保护中小地产的政策,禁止占有超过规定最高限额的土地,禁止对一定数额的份地进行抵押和接受抵押。这一土地政策有利于A.稳定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B.维护城邦的独立自治C.促进封建经济的健康发展D.实现贵族公民的平等12.据记载,1637年,荷兰出现了“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当时一棵郁金香被炒到3000荷兰盾,可以交换8只肥猪、4只肥公牛、2吨奶油、1000磅奶酪、1个银制杯子、1包衣服、1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B.早期殖民扩张引发价格革命C.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D.荷兰丧失“海上马车夫”地位13.1813年,英国议会废除了《工匠法令》中关于厘定工资的条款,不再规定最高工资,劳动力价格由市场决定;废除了关于从业者必须经过7年学徒期,由师傅及行业认定方可就业的规定。由此可知,英国的政策调整A.降低了工匠整体的技术水平B.扩大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渠道C.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D.缓和了工厂制下的劳资矛盾14.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质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在此,恩格斯A.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B.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C.论证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D.指出了无产阶级走向联合的时代要求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首先,中美双方承认,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外交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第二,在台湾问题上,中方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确认最终从台湾撤走其全部军队和军事设施。…………第六,双方同意,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双方相信,两国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会对缓和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作出贡献。—摘编自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商定自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重申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并再次强调:…………──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双方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将于一九七九年三月一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摘编自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建交的意义。(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体现的中国外交原则,并说明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前提。14.【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主权而爆发了“马岛战争”。起初,美国认为苏联没有插手的迹象,反应冷淡,始终保持旁观者的态度。4月,美国国务卿黑格开始进行“穿梭外交”,主要扮演调停者的角色,撒切尔夫人在这期间通过外交努力成功让白宫对其军事实力产生信心。美国广播公司公布的一份民意测试表明将近五分之四的美国民众反对阿根廷对马岛的占领,认为英国通过武力夺回属于自己国家的领土是一种合乎国际法原则的行为。美国为了避免因拒绝支持英国导致英美关系再一次陷入僵局,认为英国对自身的全球防御体系更加重要,决定最终采取偏向英国的“偏袒外交”。战争以英国胜利告终,英美之间关系显得更加亲密,美国在南美地区的影响大不如前,南美洲各国再也不是美国能够“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美洲小伙伴们了。—王娜《美国与英阿马岛战争(1982.3—1982.6)》(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梳理美国在马岛战争中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岛战争的影响。15.【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沈葆祯,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投编修。1854年(咸丰四年)耀御史。1862年(同治元年)经曾国藩举荐,出任江西巡抚,倚用湘军将领王德榜等镇压太平军。1866年由左宗棠保荐,继左任福建船政大臣,专主福州船政局。翌年拒绝福州税务司、法国人美理登充任船政监督的要求,反对法国领事巴世栋干预船政。同时,重视西学,任用熟谙西法、通晓外语之人才;招收第一届学习造船与驾驶的学员,使船政局成为中国近代科技人才和海军将领的培养基地。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时,受命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乃率舰队驶往台湾,部署防务,加强战备,在给侵台日军司令西乡从道的照会中宣布“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与人”,遏制了日本侵占台湾的行动,使日军退出台湾。继对开发、经营台湾颇有建树,购买机器,开采基隆煤矿,奏请开垦台东高山族聚居地,加强闽、台间的政治、经济联系。1875年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办南洋海防,筹建南洋海军,与李鸿章同为清廷筹办海军的主持者。(1)据材料,概括沈葆桢的主要举措。(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葆祯的上述活动。(9分)历史押题模拟练习答案及解析:123456789101112ACBDADBCDACA13.(1)背景:中国: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美苏冷战,美国处于劣势;越南战争,美国进退维谷。世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为两国间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道路;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改变了国际格局。外交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政治前提:一个中国的原则。(1)态度:中立(旁观者)—调停者——支持英国.原因:受反共防苏思想的影响;英国外交政策的积极拉拢;维护其全球霸权的需要;美国民意的影响。(2)强化了英美利益关系;恶化了美国与南美的关系;增强了英国恢复大国地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