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广东省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广东省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广东省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广东省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张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回收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古代农业文明中,中国农业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按自然规律开展各种农事活动。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炎黄子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顺天时,量地利”,植五谷,养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逐渐形成了土地精耕细作、生活勤俭节约、经济富国足民、文化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变成了“上上地”的国家粮仓。为了更好地利用季节、合理使用土地,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寻求多样生物之间的最佳生态关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早在东汉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就发明了稻鱼鸭共生模式。这种共生模式除了有效地利用稻田空间。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没有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只能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靠渔猎、采集和游牧为生,对自然的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随着金属工具的发明与应用,生产力得以发展,人们开始在江河两岸发展农业,建设村庄,建设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造福着子孙后代。土地是农作物和禽畜生长的载体,也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耕的首要条件就是保持土壤的肥沃。人们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选择种植不同的作物。中国在原始农业时期就非常重视农器问题,将农器视为农民生死之要、民富之具。生产工具不仅提高了生产率,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农耕文明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的实践积累。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明精粹,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关乎子孙后代的遗产,其中蕴藏的农耕文化要发扬光大。(摘编自柏芸《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材料二:中华农耕文化存在于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生活之中,依托于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和百姓。中华农耕文化是传统农业生产的凝练与升华,而先民所遗留之农业遗产正是中华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王朝兴衰存亡,传统农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先民由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凝练出的三才理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彼此交织,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永续发展的中国传统农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领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各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美美与共”的特点,延续至今,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当代表达。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传统农业,因此我们需要依托农业遗产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一贯讲求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和弘扬农业遗产中蕴含的传统农业文化,对营造全社会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我国的农业遗产是千百年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产物,它提倡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顺天时、应地利,适当运用人力引导天、地、人有机配合和协同,使农业有好收成。目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农业农村部已进行了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应该进行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梳理出华南、华东、西北等几大片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发挥它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其传承弘扬是一项长期工作,尤其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来生动地诠释和体验其精髓之所在。要以政府为主导,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文,从政策上形成导向,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障遗产地农民权益;其次,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和乡村旅游开发,让遗产地百姓收获实实在在的利益,认识到保护农业遗产与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要广泛宣传和动员,让全社会了解农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农业遗产与农耕文化互为表里,是先民万年农耕实践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摘编自卢勇《农业文化遗产与农耕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先民们在长达数千年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多样的农业生产模式,有些甚至延续至今,被当代农民们继续使用。B.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开发历史久远,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与多元开发是中国永续传统并绚烂多彩的物质保障。C.中华农耕文化是传统农业生产的凝练和升华,依托于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和百姓,体现在传统社会农业生产和生活中。D.领土广阔的中国因地域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等,各地都有各自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呈现“美美与共”的特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先民们拥有的“人是大自然一部分”的先进理念,让中国农业在古代农业文明中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B.我国的农耕智慧体现在根据地形因地制宜,根据季节用地养地,根据劳动样式创制劳动工具来提高效率等多方面。C.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都来自我国先民们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的经验、教训的理论总结。D.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传统农业,离开农耕文化就没有了中华文明,这就体现出进一步创新性发展农耕文化的重要性。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二段体现的“农业智慧”的一项是()A.哈尼族利用山地气候和水土资源,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寨脚梯田,并有水系贯穿B.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兼顾糜黍、荞麦等,实行间作套种等方法。C.侗族农民注重粮食和经济同发展,坚持深水养鱼、浅水栽稻、陆地养鸭的生产方式。D.河北涉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中,土壤富含钾、氮中等、磷偏低,适合种植豆类、玉米等。4.中华农业文化遗产与农耕文化有怎样的互为表里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在乡村振兴的形势下,如何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弘扬农耕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B3.A4.①农耕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农业文化遗产,其蕴含着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化的精粹。②农业文化遗产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实践中,丰富农耕文化的内涵,成为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表现化。5.①大力宣传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体现的意义,营造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②国家出台政策,地方积极行动,打造引领优秀农耕文化示范基地。③打造高水平的农业文化遗产平台,构建弘扬农耕文化的培养体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文化的不同等,各地都有各自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错误,颠倒主客体。根据原文“我国领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各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美美与共’的特点”分析,应为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而不是与此相反的表述。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拥有的……理念,让……其他文明古国”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一段有“中国农业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说明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C.“都来自……”说法绝对。原文为“先民由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凝练出的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但不能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都是来自农业生产获得的经验、教训的理论总结。D.“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传统农业,离开农耕文化就没有了中华文明”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传统农业”,中华文化的载体不是只有传统农业。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二段体现的农业智慧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A.与材料“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意思契合,符合第二段的农业智慧思想。B.体现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中。C.符合“发明了稻鱼鸭共生模式,这种共生模式有效地利用了稻田空间”的思想。D.符合“人们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选择种植不同的作物”的思想。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注重筛选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之间的关系。来自材料一第一段、最后一段以及材料二第一段,结合“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化精粹”“而先民所遗留之农业文化遗产正是中华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等分析,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化精粹。来自材料二第一段、最后一段,结合“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当代表达”“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等分析,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永续发展的中国传统农业,形成各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丰富农耕文化的内内涵,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成为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表现化。【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如何保护、弘扬的角度分析,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宣传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体现的意义;②当代人如何做,才能保护和弘扬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等。从材料二中的“因此我们需要依托农业遗产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可以把握答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中,回答问题的语言要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第一个关注的内容方面,需要思考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的内涵,比如材料二第三段,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一贯讲求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和弘扬农业遗产中蕴含的传统农业文化,对营造全社会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分析,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的角度理解,解说宣传的重要性。第二个角度,可以概括材料二第四、五段的内容,比如国家、地方方面应该做的事情等。结合“以政府为主导,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文,从政策上形成导向”“目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农业农村部已进行了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进行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梳理出华南、华东、西北等几大片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发挥它们的模范带头作用”等分析,国家出台政策和指导思想,地方积极行动,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结合“其传承弘扬是一项长期工作,尤其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来生动地诠释和体验其精髓之所在”“要以政府为主导,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文”“其次,要大力发展特色农……认识到保护农业遗产与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要广泛宣传和动员,让全社会了解农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等分析,打造一个很好的农业文化遗产平台,政府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文;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和乡村旅游开发,让遗产地百姓认识到保护农业遗产与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广泛宣传和动员,让全社会了解农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国术(节选)何顿学堂设在祠堂里,之前村里没学堂。刘耀林考虑到老大十岁、老三六岁了,就决定办个学堂,既为老大、老三,也为族里的其他孩子。村里,七八岁的孩子有二十多个,虽然种田不需要文化,可等他们长大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那不遭文化人欺负?刘耀林把办学堂的想法告诉老七和老满,老七赞同道:“你咯是做了件好事呢。”老满欢喜道:“咯事,我举双手赞成。”刘耀林说:“我打算请一个既能教国文又能教算术的先生,要让我们刘姓孩子长大后能掐会算。一个孩子的学费一学期两块大洋,你们看要得不?”老七拿起水烟袋抽口烟:“你讲了算。”老满说:“有的人家里穷得都有得裤子穿,出不起学费怎么搞?”刘耀林捋捋胡子说:“祠堂的账簿上有储备金,先为他们垫付。①至于先生的报酬,不足的,我刘耀林补贴。”老七说:“你功德无量啊。先生找好了吗?”刘耀林心里有谱,镇街上有个青年在长沙读了中学,因战火不断,社会混乱,回到家里避祸。“先生十六七岁,在长沙读的新学堂,学问新。先生住在我姨妹夫开的日杂店对面,我找他讲了,给他十块大洋一月,他蛮乐意的。”老七说:“是不是太年轻了?”刘耀林答:“那些老秀才好是好却不懂算术。他能教算术。”先生来了。他姓刘,一张脸白白净净,一双眼睛乌亮的,尚未脱掉学生气。先一天,刘耀林在祠堂里收拾出一间窗户朝南的房子,自己贡献出一床蚊帐挂在床上,还把家里的一张桌子抬来,便于先生批改学生作业用。刘耀林亲自到村口迎接,接过先生的藤条箱,领着年轻的先生向祠堂走来。老七在祠堂前点燃一挂两千响的鞭炮,待鞭炮噼里啪啦地炸完,老七和老满等族人都嘻开大嘴拍手欢迎。②先生满脸通红,不知所措。刘耀林说:“刘先生请。”刘先生就跟着众人步入祠堂,挺直腰杆四处打量。那天,哥哥和弟弟去祠堂读书了。刘杞荣不甘寂寞地搬着椅子当拐杖,移步到堂屋。他晓得爹不许他出门,但他倔强、勇敢地把椅子搬出门,抬脚迈出门槛,朝前移一步椅子走一步路。他感觉风刮在脸上真好。他看见鸟在树枝上飞来飞去,觉得鸟真自由。他第一次有一种对自由的渴望,下定决心道:“我要读书。”祠堂距他家只有几十米远,他拼尽全力地向祠堂移步。祠堂里正上课,他移步至祠堂外,也累了,就坐在椅子上听先生授课。年轻的刘先生正昂着头讲解《弟子规》,他念一句让孩子跟着读一句。刘杞荣耳朵好,听得真切,在门外跟着念道:“人有短,切勿揭;人有私,切莫说。”刘先生睃见门外有一张脸跟着念诵,停下来问:“门外的孩子是谁?”刘杞荣一惊,正不知如何是好。刘先生道:“你进来。”刘杞荣犹豫着。刘先生说:“进来吧孩子。”刘杞荣把椅子搬过门槛,吃力地抬起一条腿跨过门槛,跟着把另一条腿挪进去,身体也就越过门槛了。③刘先生觉得这孩子腆着个圆鼓鼓的肚子怪可怜的,问:“你是谁家的?”老三嘴快:“他是我二哥。”刘先生打量着刘杞荣,这孩子四肢健全,并无残疾,就问:“你想读书?”④刘杞荣用力地点下头。刘先生问:“人有短,切勿揭;人有私,切莫说。晓得咯是么子意思吗?”刘杞荣在门外听了先生授课,就点点头。刘先生道:“那你讲给大家听听。”刘杞荣脸红道:“人人都忌讳揭短,别个的短处,莫去揭,咯会伤了人家。对于他人的隐私,莫去宣扬。”刘先生笑:“嚯,你听懂了啊。你爹何解不让你读书?”刘杞荣不答。老三说话无遮拦,稚声道:“我爹讲他是讨债鬼。”周进元用手肘碰下老三:“莫乱讲。”他向刘先生解释:“我大姨说我二表哥有病。”刘耀林从田里忙活回来,经过祠堂时拉刘先生上家里吃饭。刘先生走进刘家,见老大、老三、老四都坐在桌旁却不见老二,抿口酒,问:“何解冇看见老二?”刘耀林道:“他不上桌的。”刘先生问:“何解不让老二上桌?”刘耀林用筷子指着鱼:“呷鱼。”刘先生举着筷子道:“刘叔,让老二来祠堂读书吧。”刘耀林不悦:“他那鬼相样子读么子书啊。你呷菜。”刘先生可不是个好打发的青年,满脑子新思想,也就满肚子话:“人有病可以治。书要读的。古人云:‘不学无术,人之大忌。’”刘耀林扫一眼老大、老三、老四,感觉他们才是刘家的未来,不接茬道:“你呷饭。”刘先生知道自己的提议冲撞了族长,但自己是族长花钱聘来的先生,就坚持:“刘叔,你既然请我来教书,就让老二明天也来学堂吧,老二的学费我出。”肖合珍早就想跟丈夫商议这事,苦于找不到借口,此刻机会来了,马上说:“先生快莫咯么讲!咯点学费,屋里拿得出的。”刘耀林横一眼堂客,酒杯往桌上一蹴:“我还缺咯几个钱?我是看老二有得人相,才有要他读书。”刘先生的筷子都伸到鱼碗里了,又缩回说:“刘叔,我看老二不像你讲的那么差劲。你下午要他来学堂吧。”刘耀林不好再说什么了。老二有书读了,他可以出门了,每天吃过早饭便搬把椅子,移步到学堂,他有一种来之不易的感觉,心里充满了孩子的好奇和欢喜,读书就刻苦。刘先生见他听讲的眼神很专注,一眨不眨地盯着自己,暗暗觉得自己关心他是对的,就给他鼓劲:“刘杞荣,我看你的身子骨也会好起来的。不过要锻炼,你太冇锻炼了。”刘杞荣狠劲道:“我一定锻炼。”刘先生摸摸他的头:“你是个好孩子,老师告诉你:人只有努力才有未来。你听懂了吗?”这话让内心荒芜和恐惧的刘杞荣热乎乎的,他立即答:“老师,我听懂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耀林不想让自己的后辈们吃没有文化的亏,才决定要请先生、办学堂,这一想法得到了老七、老满等族人的支持和拥护。B.刘耀林其实早就物色好了一位年轻的兼教国文和算术的教书先生,而且和教书先生已经就薪酬问题达成了协议。C.刘杞荣羡慕飞鸟的自由,因为对自由的渴望,所以他要读书。他对先生讲的《弟子规》内容理解透彻,让先生有了帮助他的动力。D.刘先生是个不省事的青年,思想观念新,又有口才,最终说服了刘耀林,同意老二去读书。刘先生还认为老二的病能好起来。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通过刘耀林的语言写出他为孩子聘请老师的迫切心情,也刻画出他的善良品质。B.句子②写年轻的刘先生面对刘耀林的亲自迎接,非常害羞,着意突出刘先生没见过大世面。C.句子③既写出了刘杞荣走路吃力的原因,又为下文借周进元之口写他有病的情节埋下伏笔。D.句子④属于细节描写,给了刘杞荣一个用力点头的特写镜头,写出他对于读书的强烈渴求。8.文本第五段中,面对刘先生的不断发问,刘耀林对老二及其上学的态度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9.文章结尾刘杞荣回答得很干脆:“老师,我听懂了。”而因为前文的诸多暗示,我们对刘杞荣如此回答并不感到奇怪。请分别指出这些暗示。【答案】6.D7.B8.①由老二不上桌可知刘耀林对老二不屑一顾。②由“他那鬼相样子读么子书啊”可知刘耀林对老二上学是坚决反对的。③听到刘先生要出老二的学费,刘耀林对老二及其不上学的原因极力辩解。④面对刘先生的执着,刘耀林无奈同意了老二上学。9.①刘杞荣虽然知道不被允许出门,但仍然倔强勇敢地出门去。②刘杞荣下定决心要读书,于是拼尽全力移步祠堂偷听先生讲课。③刘杞荣珍惜上学的机会,读书很刻苦,有信心锻炼好身体。【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D“不省事的青年”表述错误,从原文看,“刘先生可不是个好打发的青年”,意思是说刘先生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这和“不省事”不是同一概念。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相关句子的能力。B.“面对刘耀林的亲自迎接,非常害羞”分析有误,刘先生害羞是因为老七放鞭炮,以及他和老满等众族人嘻开大嘴拍手欢迎的大阵仗;另外“着意突出刘先生没见过大世面”也不准确,此处描写是对刘先生在完全陌生场景的一种本能反应的客观呈现,不是着意突出其没有见过大世面。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的能力。根据小说中相关人物的动作、语言等进行分析即可。“‘何解冇看见老二?’刘耀林道:‘他不上桌的’”,刘耀林不让老二上桌吃饭,可知是看轻老二,对老二不屑一顾。“‘让老二来祠堂读书吧。’刘耀林不悦:‘他那鬼相样子读么子书啊’”,刘耀林认为老二儿子样子难看,所以对老二上学是坚决反对的。“我还缺咯几个钱?我是看老二有得人相,才有要他读书”,听到刘先生要出老二的学费,刘耀林对老二及其不上学的原因极力辩解。“‘刘叔,我看老二不像你讲的那么差劲。你下午要他来学堂吧。’刘耀林不好再说什么了”,刘先生一再请求让老二读书,面对刘先生的执着,刘耀林无奈同意了老二上学。【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刘杞荣干脆地回答“老师,我听懂了”,显示了他内心的力量,他对读书、健康向上的生活充满渴望,并付诸行动。“他晓得爹不许他出门,但他倔强、勇敢地把椅子搬出门,抬脚迈出门槛,朝前移一步椅子走一步路”,刘杞荣虽然知道不被允许出门,但仍然倔强勇敢地出门去。“他第一次有一种对自由的渴望,下定决心道:‘我要读书。’祠堂距他家只有几十米远,他拼尽全力地向祠堂移步。祠堂里正上课,他移步至祠堂外,也累了,就坐在椅子上听先生授课”,刘杞荣下定决心要读书,于是拼尽全力移步祠堂偷听先生讲课。“每天吃过早饭便搬把椅子,移步到学堂,他有一种来之不易的感觉……读书就刻苦。刘先生见他听讲的眼神很专注”“刘杞荣狠劲道:‘我一定锻炼。’”,刘杞荣珍惜上学的机会,读书很刻苦,有信心锻炼好身体。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①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齐有宦者内参田鹏鸾,本蛮人也。年十四五,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时伺闲隙,周章询请。每至文林馆,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及睹古人节义之事,未尝不感激沉吟久之。后被赏遇,赐名敬宣,位至侍中开府。后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参伺动静,为周军所获。问齐主何在,绐云:“已去,计当出境。”疑其不信,殴捶服之,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蛮夷童丱②,犹能以学成忠,齐之将相,比敬宣之奴不若也。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读《五经》者是徐邈而非许慎习赋诵者信褚诠而忽吕忱,明《史记》者,专徐、邹而废篆籀,学《汉书》者,悦应、苏而略《苍》、《雅》。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节选自《颜氏家训》)材料二: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劝学》)注释:①客刺:名帖,相当于今天的名片,不过纸幅宽大。②童丱:指童子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读《五经》者A是徐邈B而非C许慎D习赋诵者E信F褚诠G而忽吕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借,与《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借”意思相同。B.暇,空闲,与《聊斋志异•狼》“目似瞑,意暇甚”中的“暇”意思不同C.《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D.小学,经学学科,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小学”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氏家训》中列举勤学的范例,朱詹、臧逢世经过不懈努力都大有作为。B.《颜氏家训》与《劝学》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前者更注重树立“勤笃”典范。C.《劝学》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和荀子的“性善论”哲学思想密切相关。D.《劝学》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这和孔子的“思而不学则殆”有异曲同工之妙。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参伺动静,为周军所获。(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4.请结合材料一简述学习的作用和意义。【答案】10.ADE11.D12.C13.(1)北齐后主逃奔青州的时候,派敬宣去西边,观察北周队的动静,被周军俘虏。(2)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14.①改变身份地位;②增长知识,成为有识之士;③养成忠贞的气节,使人品格高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通读《五经》的人,肯定徐邈而非难许慎;学习赋诵的人,信奉褚诠而忽略吕忱。“读《五经》者”和“习赋诵者”句式结构相同,都是“……的人”,所以在AE处断开;“是徐邈而非许慎”和“信褚诠而忽吕忱”句式结构相同,都是用“而”连接两个动宾短语,所以在D处断开。故在ADE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以及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都是“借”的意思。句意:苦于借别人书读时间不能太长。/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B.正确。名词,空闲;形容词,悠闲、轻松。句意:没有时间讲其他的话。/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C.正确。D.错误,两个“小学”意思不同。文中“小学乃其宗系”中“小学”意思是: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师说》中“小学”是小的方面学习。小,指句读。句意:字义才是文字的根本。/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荀子的‘性善论’”错。荀子主张“性恶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奔”,逃奔;“参伺”,侦察、窥视;“为……所”,表被动,翻译为“被”。(2)“假”,借助;“水”,名词作动词,游泳;“绝”,横渡;“生”,通“性”,资质、秉性。【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齐有宦者内参田鹏鸾,本蛮人也……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时伺闲隙,周章询请……后被赏遇,赐名敬宣,位至侍中开府”可知,北齐太监田鹏鸾,本是少数民族,地位十分低下,工作也很辛苦,但他仍能经常利用空闲的时间,想尽办法读书求教,后来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知遇,职位到了侍中开府,据此可归纳为:学习可以改变身份地位。根据“义阳朱詹……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①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可知,义阳人朱詹通过读书学习成为饱学之士,官做到镇南录事参军,被梁元帝礼遇;东莞人臧逢世通过读书学习,最终以精通《汉书》闻名,据此可归纳为: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成为有识之士。根据“后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参伺动静,为周军所获……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蛮夷童丱,犹能以学成忠”可知,敬宣被周军俘虏后,面对周军的毒打折磨也没有屈服,是因为通过学习形成忠诚的节操,据此可归纳为:养成忠贞的气节,使人品格高尚。参考译文:文本一:古代勤奋好学的人,有用锥刺腿的(苏秦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瞌睡),有投斧求学的(文党本为樵夫,为了下决心求学投斧于高树),有利用雪光读书的(南朝人孙康家贫,夜间无灯读书,于是借雪光映照而苦读不已),有聚萤火虫而苦读的(晋朝人车胤家贫,无钱买灯油,夏季遂捉萤火虫数十入袋,夜以继日地读书),有在田间劳作时带书学习的(汉代的倪宽在田间耕作时带有经书,利用休息时苦读不已),有放牧时勤学不已的(汉朝人路温舒,年少时较羊,取泽中蒲作为书写材料,用以写字学习),所有这一切都是专心勤学的榜样。义阳人朱詹,世代居住在江陵,后来出居扬都,爱好学习,家境贫困缺乏资财,接连多日不能生火做饭,于是常常吞食废纸来填饱肚子。寒冷没有被子,就抱着狗(取暖)睡觉。狗也饿空了肚子,起来跑到外面偷食吃,朱詹叫它也不回来,悲哀的呼声惊动了邻居,但他仍不荒废学业,终于成为饱学之士,官做到镇南录事参军,被梁元帝礼遇。朱詹所做的是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也真是一位勤学者的典型。有位东莞人臧逢世,二十多岁时,想要读班固著的《汉书》,苦于借别人书读时间不能太长,就向姐夫刘缓要来名帖、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写一本,军府里的人佩服他有志气,最终他以精通《汉书》闻名。北齐有位太监叫田鹏鸾,本是少数民族。十四五岁,就知道好学,怀中袖中带着书,早晚诵读。他所处的位十分低下,工作也很辛苦,但仍能经常利用空闲的时间,想尽办法求教。他每次到文林馆,气喘汗流,除了询问书中不懂的地方外,没有时间讲其他的话。每当他从书中看到古人讲气节、重义气的事,没有不十分激动、沉吟良久的。后来他得到皇帝的赏识和知遇,赐名为敬宣,职位到了侍中开府。北齐后主逃奔青州的时候,派敬宣去西边,观察北周队的动静,被周军俘虏。周军问他北齐君主在何处,他骗北周军队说:“已经走了!估计已出境了。”周军怀疑他的话不实,殴打他,企图使他屈服。四肢每被打断一条,(敬宣)言辞神色就更加严厉,最终被打断四肢而死。一位少数民族的少年,尚且能够通过学习形成忠诚的节操,北齐的将相们,比敬宣这个奴仆都不如!文字,这是书籍的根本。世上求学之人,大多都没有把字义弄通:通读《五经》的人,肯定徐邈而非难许慎;学习赋诵的人,信奉褚诠而忽略吕忱;崇尚《史记》的人,只对徐野民、邹诞生的《史记音义》这类书感兴趣,却废弃了对篆文字义的钻研;学习《汉书》的人,喜欢应邵、苏林的注解而忽略了《三苍》《尔雅》。他们不懂得语音只是文字的枝叶,而字义才是文字的根本。文本二: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更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归园田居(其五)[晋]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③漉:滤,渗。④近局:近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展现了诗人回归田园后的具体生活。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了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16.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归园田居(其一)》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答案】15.B16.①直抒胸臆。《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诗人辛苦了一天,孤独无伴,只身还家,难免怅然生恨;《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恶以及对自然的热爱。②借景抒情。《归园田居(其五)》,写“山涧清且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等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③借事抒情。《归园田居(其五)》,“漉我新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诗人潇洒自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一事则写出了诗人归隐后内心的宁静。【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形象地道出了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理解不当。“崎岖历榛曲”,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所致道路的荒凉和艰难,透露出时代特定背景的影像。诗人是借此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艰难。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抒发情感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本诗第一句“怅恨独策还”独自怅然拄杖还家,很明显“怅恨”是直抒胸臆;《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趣,生性本来喜欢山川田园,直接表达诗人对世俗的厌恶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本诗第三句是写景,“山涧清且浅”山涧流水清澈见底,是借景抒情;《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描写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本诗第五至八句是写事,“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写作者还家后的实事实景,是借事抒情。《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在南面的山野里开垦荒地,抒发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自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杜甫忧心国事愁思难遣的深沉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明酷爱音乐,在阅读《琵琶行》的时候,他发现古人描写音乐借听者的表现或感受来展现音乐的美妙,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刚在进行中国古典诗词的研习时,发现古人常通过“烟”来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艰难苦恨繁霜鬓②.潦倒新停浊酒杯③.东船西舫悄无言④.唯见江心秋月白⑤.云青青兮欲雨⑥.水澹澹兮生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暧暧远人村,依依城里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易错字词:艰、繁霜鬓、潦、舫、唯、澹、樯橹、暧、阙、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3年7月28日晚,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近6500名大学生运动员集聚在成都,他们不仅能感受到体育运动的活力,也能感受到青春追求的动力,①。这是一场彰显体育活力的盛会。从倒计时“礼赞阳光”,到运动员入场式“锦绣之路”、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会旗入场“荣耀历程”、直至尾声“阳光下的欢聚”,都能让人们感受到阳光体育带来的光明与活力。②,青年是这次成都大运会的最大特色,也是本届大运会的主体。开幕式文体表演的主题就是“青春追梦”,内容分为《青春之光》《青春活力》《青春友谊》三个部分,《青春之光》彰显了青春向上的姿态,《青春活力》展现了体育运动的激情,《青春友谊》表现了世界青年的友谊。这是一场传播中华文化的盛会,开幕式在“太阳神鸟”的光芒中开启,吉祥物“蓉宝”集合了大熊猫、川剧脸谱和“火”文化,火炬“蓉火”融入了“太阳神鸟”和三星堆青铜立人元素,奖牌绶带则为蜀锦材质……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表现了青春向上的姿态、体育运动的激情、世界青年的友谊”,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①运用排比句,节奏感强,增强表达的气势;②突出了不同节目的不同内涵和精神;③改句表达较为笼统,语言平淡,情感不突出。19.①还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②这是一场张扬青春激情盛会【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青春之光》彰显了……,《青春活力》展现了……,《青春友谊》表现了……”可知,此处句式整齐,运用了排比句,语调铿锵,节奏感强,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增强了表达的气势;从“《青春之光》彰显了青春向上的姿态,《青春活力》展现了体育运动的激情,《青春友谊》表现了世界青年的友谊”可知,突出了不同节目的不同内涵和精神;而改句“表现了青春向上的姿态、体育运动的激情、世界青年的友谊”,对开幕式文体表演的介绍较为笼统,不够具体,语言也平淡,情感不突出,不如原句表达效果好,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文“他们不仅能感受到体育运动的活力,也能感受到青春追求的动力”,推断此处内容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再结合后文“这是一场传播中华文化的盛会”可知,①处可以填入“还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之类的内容。第二空,此处作为本段的首句是总说,结合上段和下段首句“这是一场彰显体育活力的盛会”“这是一场传播中华文化的盛会”可知,此处的句式是“这是一场……的盛会”;再结合后文“开幕式文体表演的主题就是‘青春追梦’……”可知,推断②处可以填入“这是一场张扬青春激情的盛会”之类的内容。(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儿时的春节,其实和现在没有太大的不同,这种喜庆团圆的氛围,在我们的生命里汩汩流淌,像万古长存的精神图腾。我记事起的第一个春节,是幼儿园中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给我买了新衣服,再加上爸爸妈妈给买的新衣服,瞬间收获了三身新衣服。鞋子呢?初次参加工作的大舅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买了人生的第一双红皮鞋;从上海出差回来的大伯,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双棕色搭扣的小牛皮鞋,把上海滩的时尚洋气带到了我的身边。除夕还没到,姥姥就把过年吃的烧肉、烧鸡、烧鱼、炸糕等吃食送到了我家。后来,筹备年货的工作就落到了爸爸妈妈头上。早早地,爸爸会买好年画、对联、福字,给我讲倒着贴“福”字的习俗。妈妈则在用满满当当一桌又一桌的美食,抚慰过年那几天家人和亲友的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年货的筹备悄然落在了我肩上,不仅要准备自己家的,还有父母和亲戚的,遇到了好货,总要问他们一句;“有没有,我这边先备上了。”这是过年的仪式,点滴亲情在不经意间流淌。20.文中加点的词“筹备”可换成“准备”,“抚慰”可换成“喂饱”,但表达效果不如原词,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话家常,读来倍感亲切温馨,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与下面的例句,都有“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例句:像“禾下乘凉梦”“开渔第一网”等,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等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唤醒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答案】20.①“筹备”指筹划、考虑,比“准备”更加周到、更加全面,多指重大的事情。“准备”指预先安排,多指一般行动。这里将“筹备”大词小用,更能够突出春节在作者家人心中的重要性,表现出作者对春节的浓厚的感情。②“喂饱”指让对方吃饱,而“抚慰”意思是抚恤、安慰。此处使用“抚慰”一词将胃与心相连,体现了妈妈准备的美食不仅让家人和亲友的胃得到满足,心灵也得到安慰,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和大家对春节的期盼。21.运用朴实日常的口语,情境化地再现了作者等筹备自家、父母和亲戚的年货的情形,充满生活气息,流露出对父母和亲戚的关心惦念,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温馨。22.(1)例句“像”表示举例,说明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2)Ⅱ句“像”表比喻,将喜庆团圆的氛围比作图腾,凸显了春节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意义。【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首先分析“筹备”和“准备”两个词的含义和用法的不同点,“筹备”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筹划准备,一般用于重大的事情;而“准备”多指一般行动。此处是说自己“筹备年货”这件事,将“筹备”大词小用,更能够突出作者对春节的重视和对春节的感情,体现春节在作者家人心中的重要性。“喂饱”意思是让对方吃饱,“抚慰”是抚恤、安慰,前者用语通俗,更加口语化,而后者更文雅,有书面语特点。此处说“抚慰过年那几天家人和亲友的胃”,除了食物的满足,更侧重精神和心灵的满足。从情感角度分析,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和大家对春节的期盼。【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横线的部分运用地道的生活语言,舍弃了官方正式的书面语言,“自己家的”“父母和亲戚的”“好货”和“备上”等词语极富口语化色彩,“有没有,我这边先备上了”更是大家熟悉的交际口语,生活气息浓重。同时选择散句,表达自然,贴近实际,如话家常。情感上分析,更能流露出对父母和亲戚的关心惦念,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温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