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韶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韶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韶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韶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韶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______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镌刻困难、端正严肃、______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______)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______,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______,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亘古不灭朴素无华息息相关扬长避短B.亘古不灭朴素无华休戚相关相得益彰C.亘古不变质朴无华息息相关扬长避短D.亘古不变质朴无华休戚相关相得益彰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C.这种石头与书法的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D.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B.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C.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抵抗的书写形式。D.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使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日前从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传来消息:武术将成为2022年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武术入青奥,是中华武术国际推广工作持续发展、的结果。多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武术协会、国际武联的共同推动下,武术运动深耕海外,武术之花遍开五洲。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武术的全球爱好者,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目前,全世界约有1.2亿人从事武术运动。()。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文化基因的作用不容忽视。中华武术自诞生以来,东方哲学思想即蕴含其中,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所欢迎。各国“功夫小子”在青奥会上一抱拳、一搭手,展现的是中华体育的风采,的是以武会友的善意,增进的是文化间的了解,以武止戈、以和为贵的中国理念必将世界。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顺理成章比比皆是传播激扬B.水到渠成俯拾皆是传递激扬C.水到渠成比比皆是传递激荡D.顺理成章俯拾皆是传播激荡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除了运动本身吸引力十足外,武术也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B.除了武术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外,运动本身也吸引力十足。C.除了运动本身吸引力十足外,武术文化也有着独特魅力。D.除了武术文化有着独特魅力外,运动本身的吸引力也十足。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自中华武术诞生以来,即蕴含东方哲学思想,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所欢迎。B.自中华武术诞生以来,东方哲学思想即蕴含其中,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所欢迎。C.中华武术自诞生以来,东方哲学思想即蕴含其中,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欢迎。D.中华武术自诞生以来,即蕴含东方哲学思想,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欢迎。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蜩与学鸠起飞后,“________”,有时飞不了多高就落在地上了,所以他们不解地诘问大鹏:“________________?”(2)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论证学习应当专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在《蜀道难》用夸张的手法,写行人仿佛能触摸到星辰的句子是“_____。”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当前,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3月26日晚,主席在北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重要讲话。这是中国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尽责担当的重要一页。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提出中国经验,介绍中国主张,阐述中国倡议,作出中国贡献。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来自中国的“四点倡议”,(),赢得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公认,中国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为世界各国合力战胜疫情注入了正能量,带来了新希望。疫情在全球多国多点,中国基于本国业已取得的抗疫经验积极他国,推动国际合作。中国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柬埔寨、巴基斯坦派遣医疗专家组,实施对23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抗疫援助,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近20场经验分享视频会议,让世界同感中国的情怀、天下为公的胸怀。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狙击爆发支援同甘共苦B.阻击爆发支持同甘共苦C.狙击暴发支持患难与共D.阻击暴发支援患难与共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又兼顾世界经济发展B.既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又兼顾世界经济发展,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C.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既兼顾世界经济发展又强调加强疫情防控D.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既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又兼顾世界经济发展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介绍中国经验,提出中国主张,阐述中国倡议,作出中国贡献。B.针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阐述中国经验,介绍中国主张,作出中国倡议,提出中国贡献。C.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提出中国经验,作出中国主张,阐述中国倡议,介绍中国贡献。D.针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介绍中国经验,阐述中国主张,提出中国倡议,作出中国贡献。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坐池上朱槔①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斗沉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不来。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②万死台。[注]①朱槔: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②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巡每誓师,嚼齿穿龈。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诗人来到池塘乘凉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坐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B.颌联中“鱼方乐”“雁不来”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着雁书未达的惆怅。C.颈联想象新奇,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手法生动写出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致。D.全诗无一“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沉”“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2.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1)蒹葭采采,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2)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__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_______________,日暮聊为《梁父吟》。(杜甫《登楼》)(4)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5)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6)佁然不动,________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7)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8)________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三月的乌镇禾源①三月,在家乡是个潮湿的时节,山野遇潮,小草含露,树叶新萌,展露着新生的气象。村子遇潮,磨石路边爬上青苔,老屋壁板出现霉斑,有着一股腐去的气息。三月的乌镇会是怎样?她可是镶在江南水乡名片中的乌镇。②三月的乌镇,是种一觉初醒梦境犹在的状态。和煦的阳光照得乌镇温馨如室,老屋、水街、小舟、柳树……享受着这一温情。树不想动,水不想流,老屋的门不想打开,还有许多的许多都想静静地躺在这个大温床上,把三月温存。③然而春风总爱撩拔春芽,哪怕很轻很轻,所触之处便有痒痒的感觉。柳条儿轻摆,柳絮轻盈,若有若无地飘扬;舟橹轻摇,桨儿轻划,水街有了荡漾的涟漪。醒来的柳条、醒来的水街先把老屋摇醒,老屋再把熟睡的人唤醒,刚醒来的一切回味着睡时的梦,把梦呓复述在三月的阳光下和春风中。情景里我如入梦境,小桥、流水、磨石、街弄,这一切我都似曾相识,一拔拔的人流我也似曾相识。我向街边小店哼着小调拉麦芽糖的伙计打招呼,向卖花纸伞的姑娘打招呼,向挂满纸扇的店里老板打招呼,还向……可还没等到他们回应,自己则随人流匆匆而逝,只有梦境才是这样,一定是梦里江南,梦里的乌镇。④小舟在水街徜徉,人流在石街流动,三月的乌镇,就在这些律动里传递着古老回音,振动着当下游人踩出的节奏。老街两边的木板楼,以千百年来民房的高度相挨相对,谁也不敢突兀高起,我知道这是民风俚俗所至,在天地间,上苍所赐的福份如同阳光雨露一样,每家每户一样平均,敬畏天地一样情怀,天机地福同等享受。他们的门户有大有小,有尊有卑,有贵有贱。那些成为陈列馆的都是大户人家,那些贴着春联和婚联的都是些小户人家。看着陈列馆件件古物,参观的人流一浪接一浪,再看墨香犹在春联与婚联,我感受到自古荣耀,光照千秋。自古百姓生生不息,似乎让人明白了热闹与平静凭什么相守的哲理,体会着世事无常中的有常与和谐。⑤我深深地作揖,别过沈雁冰的故居,许多的历史回响一直萦绕,矛盾,茅盾,多好的笔名,传承与变革就在矛盾中进行。从《幻灭》至《动摇》直到《追求》,轨迹深深的三部曲,是在无常世界中一个有思想的作家轨迹,矛盾永久存在的矛盾,茅盾永远光耀的茅盾。有人说“茅盾某些作品风格沉闷”,或许吧,耸立在历史的隧道里每个标识,它的立定,一定周匝着沉重的气场,如是的气场,沉重与沉闷皆为性然,就如这乌镇的木屋,几百年烟熏,重重地染下了铁质一样的岁月。当年门前纳凉的阿爷,把酒话桑麻的场景挥之不去,阿婆秉灯养蚕的背景深印沉壁。年年三月风,吹来的是记忆,是重读。看,那些二十出头小女生们戴着青花头巾,楚楚动人,多看几眼,仿佛见到当年浣纱的阿妹,白居易的诗句在心中默诵:“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十足江南味的阿妹!三月的乌镇,就是这样处处让人追古抚今,暗发着幽古思今的情怀。⑥邂逅永远与美妙同行,三月的江南处处美妙,再有邂逅确实能让美妙生花,让人陶然其中。只要有纯洁浪漫的情怀,就会有美丽的邂逅。曾经,我游周庄正值世界选美颁奖活动在那举行,便有了与许多美人邂逅的机缘。这次到乌镇一样也有,有的喊叔叔帮我拍张照,有的叫大哥帮个忙,不管她来自何方,不管她姓氏与职业,瞬息之间照相机留下她们的靓影,我留下美好的记忆。⑦当我走进乌镇染坊的展馆里,激动着染布如瀑的情景,那垂天而挂晾晒的青花布随风起波,想象中,这是从大地流向天空的碧波,这是一截无根的青色瀑布,许多美人走进那竖直的碧波中,摆着万千姿态,进进出出,如同仙子出隐瀑中,足以叫人留连忘返。就在这时,一位姑娘笑盈盈走来,亲切地一声大哥,才让我清醒,我接过她递来的相机,她展风情,我找聚焦,拍下了一组照片,其中有一张正值一阵风起,青花布一波接一波直向天上流去,她扯上一缕,此时定格,画面中她如立波中随波升腾,她激动得一定要请我美食乌镇的“东波肉”,我没接受,她不谦让,这个美丽的邂逅在美好的AA制中分别。⑧时光短暂,美好短暂。与三月乌镇别过,那清澈的碧波、新芽的芳香、青色的瀑布、美丽的邂逅……都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长久的记忆,成为许多人的记忆,也会成为历史的记忆。(文章有删改)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部分。2.简析第⑤段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在文中的作用。3.本文写三月的乌镇,构思独特,试对其进行分析。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所谓“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或是“见人点个头”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人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不相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上一代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对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前人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愛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控制自己,曾子易簧(曾子在病重之际还坚持更换与自己身份地位不符的床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方式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选自费孝通《礼治秩序》,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中的“礼”并不代表文明、慈善或礼貌,相反它是极为残酷的。B.法律是靠有形权力来维持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C.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小,土地变动少,前人的经验可以直接取用。D.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它本身的敬畏感使得人主动服礼,是人的本能行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礼治”一词,文章先否定了人们对“礼”的表面认知,然后进行深入阐述。B.文章把“礼”与“法”进行对比,指出二者在行为规范及维持力量上的同异之处。C.文章例举“曾子易箦”,意在佐证“礼”有慎独克己的力量,与法律和道德不同。D.文章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为立论前提,阐述了礼治社会的由来和发展趋势。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狂人日记》中所说的“历史吃人”与本文所说的“礼也可以杀人”异曲同工。B.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使得过去的经验经过代代相传成为传统,进而维持了礼的存在。C.当传统经验无法应对生活问题时,礼治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必须由法律发挥作用。D.当今需兼顾礼治与法治,因为中国从乡土社会而来,又处在变迁迅速的世界环境中。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莎衣杨朴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注]莎衣:即蓑衣。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破题,草缀绳编的蓑衣,在诗人眼里柔软舒适,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B.颔联描绘了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世外桃源的向往。C.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与颔联写的“披”两相对照,颇有意趣,耐人寻味。D.此诗俊逸潇洒,语言质朴精炼,多用典故,手法灵动多变,意境优美,引人人胜。2.诗的尾联构思精巧,历来为评论家称道。请谈谈你的理解。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竞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①也!”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候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候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成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注]①税驾:税通“脱”。犹解驾,言休息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在西汉汉文帝前,指墨、劓、刖、宫、大辟;隋唐之后,则指笞、杖、徒、流、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己,盛极则衰,好景不长,预感自己结局不会好。C.李斯的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他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叹惜三位效忠昏君而死的名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他不禁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次子悲痛万分,不能白已。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送何太虚北游序(元)吴澄①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而何可以不游也?②圣人生而知也,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①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③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④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缀文研经,三十余年矣。(甲)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乙)世之士,阖门称雄,矜己自大,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而无憾。(丙)方窥闯圣人之经,如天如海,而莫可涯,讵敢以平日所见所闻自多乎?(丁)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⑤是行也,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多而愈寡,愈有余而愈不足,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于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有删减)[注]①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焉 B.也 C.哉 D.矣2.分析第②段,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方式不同。B.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同伴不同。C.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地点不同。D.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原因不同。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们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A.(甲) B.(乙) C.(丙) D.(丁)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小猫感慨地对老猫说:“猫喜欢吃鱼,却不会游泳,很难抓到鱼;鱼喜欢吃蚯蚓,却上不了岸,很难吃到蚯蚓。上天给我们安排了很多诱惑,却总是让我们求之不得。老爸您说,这种难题有解吗?”老猫沉思片刻,对小猫说:“想办法,就有办法。我们不会游泳,不必去深水区冒险但可以在浅滩池塘沟渠有所作为。我们没本事抓大鱼,但可以抓些小鱼小虾。”小猫听了,若有所思。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1、1.C2.D3.B【解析】1.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主语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①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引申义: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亘古不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根据文本第一处的文意理解,是在说人们选取材料的态度的执着,指后文的“石头”,显然石头没有“永久的生命力”,应该是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故此处应用“亘古不变”。②朴素无华:是指人的朴素朴实。质朴无华:是指人或物的内在的气质特点。由“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等特性”可知,此处用来形容石头的“特性”,应用对象为物,故选用“质朴无华”。③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由“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可知,不涉及利害关系,故选用“息息相关”。④扬长避短:发挥或发扬优点或有利条件,克服或回避缺点或不利条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根据后文“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此处应该用“扬长避短”。故选C。2.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同时注意语句的逻辑以及前后的语义勾连。由后文“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可知,后句为承前省略,省略主语为“中国人”,故所填句子后半句主语应是“中国人”,排除ABC;D项,后半句同样是承前省略,主语和前半句一致。故选D。3.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A项,“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后”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可将“在”放至“青铜文明”之前;C项,搭配不当,“抵抗”可以改为“抗衡”;D项,成分残缺,应该去掉“使”、语序不当,将“唯一”提到“可以”的前面。故选B。2、1.C2.A3.D【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就会顺利成功,侧重主客观条件的成熟。“顺理成章”指作文、做事遵循一定规律就能顺利完成,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侧重结果的自然产生。中华武术国际推广工作持续发展,包含各方面的努力和条件的成熟。因此“水到渠成”更为恰当。第二处,“比比皆是”指到处都是,形容非常多,多用于人,也常用于物。“俯拾皆是”形容数量很多,到处都有,侧重易得,只用于物,不用于人。此处形容武术全球爱好者数量之多,“比比皆是”更为恰当。第三处,“传递”侧重由一方交给另一方,“传播”侧重广泛散布。结合前面的主语“一抱拳”“一搭手”,“传递”更为恰当。第四处,“激荡”指冲击使动荡。“激扬”指激励使振作。与“世界”的宾语搭配,侧重理念上的影响和改变,“激荡”更为恰当。故选C。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瞻前顾后,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题面中最重要的词组包括“运动、吸引力、武术、文化、魅力”等,其中选项B、D的主语分别是“运动本身”与“运动本身的吸引力”。一般来说,句子都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依据上文可推导出全球爱好者喜欢武术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运动本身的吸引力,二是因为武术的文化魅力。结合下文“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文化基因的作用不容忽视”可知,后一个分句应与文化有关。因此B、D两项可排除。A、C两个选项的区别在于主语是“武术”还是“武术文化”。以“武术”作为主语,可更好的保持整个文段话题的一致性。据此排除C项。故选A。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句子中存在两种不同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中华武术自诞生以来”之后陈述对象变为“东方哲学思想”,导致后一个分句深受欢迎的对象不明,引发歧义。第二个错误“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所欢迎”是“深受……欢迎”与“为……所欢迎”两种句式的杂糅。A、B两项将第一个陈述对象“中华武术”移至介词结构内部。但A项“即蕴含东方哲学思想”又主语不明,句式杂糅未改正。B项“东方哲学思想”为唯一陈述对象,但句式杂糅未得到改正。所以,A、B两项可排除。C项改正了句式杂糅的问题,但两个陈述对象造成的歧义并未得到解决。D项,“中华武术自诞生以来”不变,下一分句改为“即蕴含东方哲学思想”使陈述对象一致,是“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欢迎”的唯一对象,句式杂糅的问题也得到了修正。故选D。3、抢榆枋而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扪参历井仰胁息【解析】

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抢”“榆枋”“奚”“蟹”“螯”“鳝”“躁”“扪”“胁”的书写。【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4、1.D2.D3.D【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第一组,狙击:指的是暗中埋伏、伺机袭击,这是一种偷袭的作战方式。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对方的行动,是公开的对抗和较量,目的是阻敌前进、断敌退路。依据语境应该填入“阻击”。第二组,爆发:(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战争。暴发:着重指突然而且猛烈发作,多半由外部条件促成,如“山洪~”。此处“暴发”“爆发”均可。依据语境应填入“暴发”。第三组,支援:用人力、物力、财力或其他实际行动去支持和援助。支持:支援,赞同鼓励。依据语境应填入“支援”。第四组,同甘共苦:意思是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患难与共:意思是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依据语境应填入“患难与共”。故选D。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D项,前文是“来自中国的‘四点倡议’”,后文是“赢得国际社会积极响应”,说明中间部分是“四点倡议”能赢得国际社会积极响应的理由。“基调”是基础和背景,应该放在最开头。先“立足当下”后“着眼长远”,与之搭配的,应是先“加强疫情防控”后“兼顾世界经济发展”,更符合逻辑层次。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主要错点均是搭配不当。前半句的“面对”强调“遭遇”疫情,“针对”强调述说的对象,更符合我国介绍经验的语境。后半句“经验”应该搭配“介绍”,“倡议”搭配“提出”,“贡献”搭配“作出”,“主张”可以“阐述”。故选D。5、1.C2.诗人在描绘闲居生活后突然提到“睢阳万死台”,看似突兀,实则体现他“闲而不静”的心理状态。“莫上”为反语,写自己并非不想“上”,只因统治者偏安一隅,自己虽有心效力却报国无门,表达诗人年华老去无所事事的寂寥。此意在颔联也有暗示。“雁不来”,表明期盼的音信并未传来,暗示诗人虽超然尘世却仍期盼国土收复的复杂心境,为尾联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故而合乎情理。【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曲解文意,错在“枝繁叶茂”和“热闹景象”这个地方。原句“疏翠庭前供答话”中“疏翠”说明枝条稀疏了,并不繁密;既然是“疏翠”“浅红”说明景象并无“热闹”的氛围。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用典手法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尾联用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嚼齿穿龈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过着苟安的现状的愤慨。表面上颈联是写诗人在庭院的闲居生活,但其实是反衬了当朝统治者的昏聩无能,真正有志之士和力主抗金的官员,得不到重用,表达了他们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所以用此典故并不是突兀,反而别有深意。同时,“莫上”二字,其实是反语,内心还是渴望杀敌立功的,怎奈“雁不来”,即喻指朝廷出兵征讨金兵的音讯杳无,所以诗人借此典故委婉、巧妙地抒发了内心愤懑不平的情愫。【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6、白露未已一水中分白鹭洲可怜后主还祠庙乍暖还寒时候伤心秦汉经行处俶尔远逝羡长江之无穷为人谋而不忠乎【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已”“鹭”“洲”“俶”,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7、1.第③段画线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风”“春芽”“水街”“老屋”比拟成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乌镇春天中柳条、水街、老屋等焕然一新及迷蒙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乌镇的喜爱之情。2.第⑤段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刻画了富有神韵的江南采莲少女形象,从而衬托出小女生们的生动形象,引发了读者的思古之情,增强了乌镇的古典意蕴,增加了文采,使文章更具诗情画意。(答满4点即可)3.本文在构思上很有特色。作者首先写自己家乡三月的景色,引出自己对乌镇的向往之情,并指出乌镇是江南的名篇,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对乌镇的自然景色进行描写,表现乌镇的温馨与可爱;接着写乌镇的房屋建筑,以此表现乌镇人的平易与自然;再通过茅盾故居的介绍和白居易的诗歌,表现乌镇的沉稳和灵动;最后通过美丽的邂逅表现了乌镇的浪漫与美好,最后抒发了自己对乌镇的不舍与留恋。作者抓住乌镇景物的特征,把写景叙事与抒情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表达了对乌镇的喜爱之情。4.本文通过对乌镇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色的描写,赞美了生活的美好,阐明了“敬畏天地”“天机地福同等享受”及“世事无常中的有常与和谐”“传承与变革就在矛盾中进行”及“在历史的隧道里每个标识,它的立定,一定周匝着沉重的气场,如是的气场,沉重与沉闷皆为性然”的道理,启发我们要保持一颗纯洁浪漫的心,对他人友好善良,更要理解生活,珍惜生活,热爱生活。【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部分”,这里限定了角度,即“修辞”,然后找到画线句,分析该句描写的对象是谁,使用哪些手法,有何效果。“醒来的柳条、醒来的水街先把老屋摇醒,老屋再把熟睡的人唤醒,刚醒来的一切回味着睡时的梦,把梦呓复述在三月的阳光下和春风中”,这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有“柳条”“水街”“老屋”,这些都是物,但作者使用“醒来”“摇醒”“唤醒”“回味”“梦呓”“复述”等人类具有的动作情态来形容它们,这显然是使用拟人的修辞;“醒来”表现出生机,而“刚醒来”“梦呓”等又展现出景象的迷蒙,而这些景都属于乌镇,表达作者对乌镇的喜爱。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简析第⑤段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在文中的作用”,然后找到引用的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再看前后语境所写的内容是什么,分析引用的诗歌与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最后再结合散文引用诗句的常见作用入手分析。引用的诗句是“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这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采莲的少女,前两句借助“菱叶”“荷花”对女子形成烘托,后两句借助女子的神态、动作来刻画女子的多情;再看前后语境所写的内容,如前面写到“看,那些二十出头小女生们戴着青花头巾,楚楚动人,多看几眼,仿佛见到当年浣纱的阿妹”,由此可知,此处引用白居易的诗歌衬托出这些小女生们的生动形象,下文说“三月的乌镇,就是这样处处让人追古抚今,暗发着幽古思今的情怀”,由此可知,白居易的诗歌就起到引发读者思古幽情的作用,而且让乌镇更有古典意蕴,让文章更富有诗情画意。3.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概括作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写三月的乌镇,构思独特,试对其进行分析”,然后分析文本的内容,看文章是如何来写三月的乌镇。如第一段先说“三月,在家乡是个潮湿的时节,山野遇潮,小草含露,树叶新萌,展露着新生的气象。村子遇潮,磨石路边爬上青苔,老屋壁板出现霉斑,有着一股腐去的气息”,这是写自己三月的故乡的情形,借此引出对“三月的乌镇会是怎样”的猜想,进一步引出“她可是镶在江南水乡名片中的乌镇”,以此来引发读者的兴趣。第四段“老街两边的木板楼”“他们的门户有大有小,有尊有卑,有贵有贱”“那些成为陈列馆的都是大户人家,那些贴着春联和婚联的都是些小户人家”,这是介绍乌镇的建筑,展现的是乌镇人的平易自然。第五段写到茅盾的故居,“一定周匝着沉重的气场,如是的气场,沉重与沉闷皆为性然,就如这乌镇的木屋,几百年烟熏,重重地染下了铁质一样的岁月”,展现的是乌镇的沉稳,接着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展现的是乌镇的灵动。第六段和第七段是写乌镇的邂逅,“邂逅永远与美妙同行,三月的江南处处美妙,再有邂逅确实能让美妙生花,让人陶然其中”,展现的是乌镇的浪漫和美好。最后一段“时光短暂,美好短暂。与三月乌镇别过,那清澈的碧波、新芽的芳香、青色的瀑布、美丽的邂逅……都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长久的记忆,成为许多人的记忆,也会成为历史的记忆”,展现对乌镇的不舍和留恋。由此可以发现,本文有描写,有记叙,还有议论和抒情,借助这些内容表达对乌镇的喜爱。4.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方向指向文章的主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然后要分析文本写了什么内容,如何来写,融入什么情感,还可以到文中圈出作者抒发感慨的句子。从文章的写作内容来看,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乌镇,既写了乌镇的自然景色,如第二、三段,也写了乌镇的人文景色,如四、五、六、七,表达对乌镇的喜爱,赞美了生活的美好。再圈出文中一些抒情或阐明观点的语句,如“上苍所赐的福份如同阳光雨露一样,每家每户一样平均,敬畏天地一样情怀,天机地福同等享受”“让人明白了热闹与平静凭什么相守的哲理,体会着世事无常中的有常与和谐”“传承与变革就在矛盾中进行”“耸立在历史的隧道里每个标识,它的立定,一定周匝着沉重的气场,如是的气场,沉重与沉闷皆为性然,就如这乌镇的木屋,几百年烟熏,重重地染下了铁质一样的岁月”,由此可知,作者借助乌镇之行启发读者要有纯洁浪漫的心灵,要能够理解珍惜生活。8、1.D2.B3.A【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相反它是极为残酷的”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分析,选项忽视限制性成分“在现代标准看”。B项,“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错误。结合“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分析可知,“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于文无据。C项,“前人的经验可以直接取用”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分析可知,原文只是讲可以信任这些经验。故选D。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文章把‘礼’与‘法’进行对比”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等分析可知,两者是并列关系,没有形成对比。故选B。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异曲同工”错误。《狂人日记》中所说的“历史吃人”,是对整个封建文化的揭露和批判,而封建文化的本质就是“吃人”,如政治统治中的惨无人道的刑罚和屠杀;日常生活中的愚昧无知的野蛮行径;在特别情境中的愚忠愚孝的行为;是对人的自由个性的践踏,这主要是指精神的“吃人”。本文所说的“礼也可以杀人”,“礼”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两者是不同的。故选A。9、1.D2.(1)卒章显志(或“画龙点睛”)。尾联在前三联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由物及人,画龙点睛,足有千钧之力。(2)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蓑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3)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情怀。【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没有运用典故。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故选D。2.本题考查诗句的含义及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诗句的意思,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前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而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由物及人,“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诗人面对宋太宗而拒绝受官,正和他不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行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其思想情操: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情怀。这就表明,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一首咏物言志诗。【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10、1.C2.B3.B4.(1)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依祸转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2)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李斯的案件,惩处李斯,追究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全部拘捕了宗族宾客。【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句子翻译为: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未有知者也”意思是还没人知道此事,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胡亥所”的“所”是“地方”,即在胡亥之处,作“在”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臣之计”为偏正性名词短语,作“听”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故选C。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北戎和西狄”错,应该是北狄和西戎。故选B。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B项,“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有误,据原文“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可知,“为寿”在此文里,只是“敬酒庆贺”之意,不指“庆生”。“预感自己结局不好”于文无据。故选B。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有:①释:放弃;善:善于为人处世;处:处理。译文: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依祸转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②案:审理;治:惩处;责:追究。译文: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李斯的案件,惩处李斯,追究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全部拘捕了宗族宾客。【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李斯跟从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李斯呈奉《谏逐客书》,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第二年,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秦始皇去世了。赵高就对丞相李斯说道:“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那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李斯于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依从了赵高。胡亥登上帝位,让赵高做了郎中令。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诬陷李斯想要裂地为王,二世认同这种做法。李斯被捕后并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唉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昏君。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是乱政吗!”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惩处李斯案,查问李斯扣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将其宾客和家族全部逮捕。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成阳街市上腰斩。李斯绑出牢门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11、1.B2.作者运用了知识丰富的孔子也要广泛考察来使自己的见闻广博,交友范围要广才能丰富自己的学识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想要做到见闻广博就必须要出游的观点。3.D4.C5.作者赞同读书人出游的必要性,认为通过出游能够增广见闻、丰富知识;赞扬了何太虚不攀附权贵、刻苦求学的做法;批判了当时求学的人为了私利出游的做法以及妄自尊大的求学态度;勉励何太虚在交游之中增长自己的知识,追寻圣人的足迹,以求达到天地间万物都齐备于心的精神境界。【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主要是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本题时,积累记忆是解答词语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先根据词语的常用意义,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所涉及词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此题根据语境,句尾需要一个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A项,“焉”,作为语气词,用在句末有三种用法,一是兼词,相当于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二是代词;三是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了,啊,呢;不适合;B项,“也”,作为句末语气词,一可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二可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适合;C项,“哉”表反问语气,也表感叹语气,所以“哉”不合适;D项,“矣”,作为语气词,用在句末,一是跟“了”相同,表陈述语气;二是表示感叹,不适合。故选B。2.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第②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就是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述思路。论述思路的把握可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结构进行,答题时可按文章先提出了……,然后分析了……,最后指出了……的答题模式来组织答案。具体做题时,可先对第二段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文章开头“圣人生而知也,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①而已。”为第一层次,由孔子引出“读书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这个话题,从“若夫山川风土”到“而尚友古之人焉”为第二层次,作者通过举例论证广泛考察来使自己的见闻广博,交友范围要广才能丰富自己的学识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想要做到见闻广博就必须要出游的观点,最后一句“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为第三层,得出结论:读书人要出游的重要性。3.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做此题,考生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选出最佳答案,此题所要理解的划线句子是在文段的末尾,是一个总结句,句子意思是说:同样是游,但游的目的不同。再结合前面文句的意思:因此,以往出游的人为了道义,后来出游的人为了私利。故可得出结论: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原因不同。故选D。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首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回到原文进行分析。这句话意思是:像这样又何必出游!太虚肯像这样吗?然后考虑此句和前面内容的衔接,前面的内容是作者列举他的弟弟太虚和一般的读书人进行对比,赞扬了何太虚不攀附权贵、刻苦求学的做法;批判了当时求学的人为了私利出游的做法以及妄自尊大的求学态度;要填的文句是对前面内容的评价和总结,突出弟弟出游和一般读书人的不同之处。故应放在丙处。故选C。5.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步,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第二步,确定信息所在区间,仔细阅读,从文中筛选关键句子、词语。第三步,分条归纳,得出答案。作者在开篇引出话题,读书人不可以不出游;第二段引用圣人之例,进一步阐释读书人出游的必要性,为何要出游,出游可以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第三段立足当时的社会现实,得出结论,以往出游的人为了道义,后来出游的人为了私利。同样是游,但游的目的不同,批判了当时出游为私利的做法;第四段举我的弟弟太虚出游和当时读书人出游的目的不同,勉励弟弟在交游之中增长自己的知识,追寻圣人的足迹,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参考译文:读书人可以出游吗?“不出家门,知道天下的事”,为什么还要出游呢!读书人可以不出游吗?男子出生射六枝箭,表示志在天下四方,怎么可以不出游呢?孔子是用不着学就知道的人,但是他所知道的,只是上天所赐予的好善的本性罢了。至于山脉河流、风俗习惯,老百姓的实情、世事生计,名号物色的大小差别,前人的言论和行为,不广泛地在外听取考察,虽然有上等的智慧,又怎么能全都知道呢?因此,见闻贫乏,难免不被人讥笑为学识浅薄。交朋友的人,在一乡里觉得不能满足,因而及于一国;在一个国家里觉得不能满足,因而遍及天下;还以天下不能满足,就上与古代的人交朋友。这就是陶渊明想到中都寻访圣贤留下的业迹的原因。那么读书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但是后来出游的人,有的目的与此不同。当他出游京城,奔走趋奉于官僚的府第,候望于有权有势的人家中,像狗一样摇着尾巴乞求爱怜,缩敛肩膀来取悦于人,以求意外获得一官半职。因此,以往出游的人为了道义,后来出游的人为了私利。同样是游,但游的目的不同。我对于弟弟何太虚的出游,怎么能够不说上几句呢!太虚以他聪敏过人的资质,刻苦专心的学习,擅长书法、诗歌,写作文章,研讨经书,提高自身修养,不求被人所知,三十多年了。他口中从来不谈官爵俸禄,眼中从来不注意权威势力,有一天忽然要出游万里之外,这使人们感到奇怪,而惟独我知道他心中所想。现在的读书人,关起门来称大王,夸耀自己,妄自尊大,凭借他所会的微末小技,自以为这一生活到死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这样又何必出游!太虚肯像这样吗?并且正窥测直入孔子经典大义,觉得像天一样高广,如海一般宽深,没有办法测量其边际,怎么敢因为平时所见所闻而自以为了不起呢?这就是太虚今日出游的原因。这次外出,交游一天天广泛,见的世面一天天深切,识见一天天增长,志向一天天提高。追踪圣贤的业迹,而以圣贤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一定知道读书人之所以为读书人,该不仅仅满足于研读经书、纂写文章、擅长诗歌书法而已。闻见将越多而自己越感到孤陋寡闻,知识将越丰富而自己越感到贫乏,那么天地间万物都齐备于我,真正可以不出家门而知道天下事了。这个知,不是老子所说的知。像这样出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游,我将这样看待太虚。12、【例文】永不知足,方成大器  “我们没本事抓大鱼,但可以抓些小鱼小虾”,爱吃鱼却不会游泳的老猫对自己的开解,是不少人面对“求不得”的人生无奈时所采取的态度。然而,正是这样的处世之道,将人们的理想扼杀在了名为“能力范围”的舒适圈内,唯有永不知足,方能成就人生大器。老猫力求“在浅滩和沟渠有所作为”,看似是认清现实的成熟与明智,实际上则是对现状的妥协。猫爱吃鱼,却轻易在“不会游泳”的铁壁前回到原点,说服自己在捕获小鱼小虾的安稳中度过余生。人们又何曾没有过远大的志向,可他们也总在客观差距前举起白旗,在“算了,这样也不错”中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