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动词为动用法探微_第1页
古汉语动词为动用法探微_第2页
古汉语动词为动用法探微_第3页
古汉语动词为动用法探微_第4页
古汉语动词为动用法探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古汉语动词为动用法是一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是指自动词、表心理活动動词、形容词、名词带上宾语,被临时借用为他动词,表达“为宾语而怎么样”的意思。这是一种最为简捷的动宾结构,却表达了多种较为复杂的状中结构所要表达的内容,主要有为什么目的、什么原因、什么对象而施动三种情形。阅读与教学中,识辨、判断文句是不是为动用法,主要通过分析动宾关系如何搭配,联系具体语境的语义推断,以及熟记典型例句进行类比,都不失为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词:古汉语;为动用法;词类活用;识辨方法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极为普遍,这是因为上古词汇并不丰富,作者往往采用词类活用手法表达更为丰富的内容。这样的表达看起来文字简洁,却难免晦涩,也就增加了后人阅读理解的难度。古文中常见的动词使动、意动、为动用法都属词类活用现象,应该是同等重要的,而语文学界对为动用法似乎有些忽视,于是教学中难免出现阅读理解方面的舛误。为动用法,是指动词的动作行为“为宾语而怎么样”的意思。“为动”的“为”通常情况下可理解成“给或替、为了、对或向”三个意思。表示给或替宾语施动的为动用法,宾语大部分指人;表示为了某种目的或原因而施动的为动用法,宾语大都指物;有时动词及其所带宾语之间表示对或向宾语施动,也属于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的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除了构成支配关系外,有时也会生成“为宾语而动”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自动词、表心理活动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临时活用为他动词,让它们形式上带上名词、代词、词组等做宾语,实际上并非动宾支配关系的搭配,这种词类活用现象叫做“动词为动用法”。下面拟就这四种情况,分别举例加以说明。一、自动词用作他动词带宾语自动词原本无需带宾语,就能表示主语的动作行为指向,而在古文中有时却用作他动词带上宾语,貌似动宾搭配,实属“为宾语而动”,这种用法属于自动词的为动用法。例1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左传·鲁僖公三十三年》)句中的“为”通“谓”,“是、算作”的意思,全句意为“难道也是为国君去死吗?”自动词“死”带宾语“君”,是典型的为动用法。教辅资料将“死君”译成“死去的国君”是不确当的,理由有三:一是已经死去的国君称先君,军帅栾枝和宿将原轸绝不会轻慢不恭地称“先君”为“死君”,尽管晋文公刚死;二是秦穆公趁晋国新丧之际举兵,越过晋国去偷袭远方的郑国,原轸自然清楚,唇亡齿寒,晋国面临保家卫国的大势,保家卫国比安葬国君更为重要;三是士兵上战场赴国难,就是为国君效死,反正,为已死之君办理丧事与为在位之君奔赴战场,都可谓之“死君”,同时,先轸最后还用“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与开头圆合照应。例2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句中的“泣臣”是自动词“泣”带上“臣”作宾语,“泣”的对象是“臣”,应译为“向我哭泣”。例3晏子坐,酌者奉觞进之。(《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句中的“进之”是自动词“进”带宾语“之”,代晏子,为动用法。晏子拜见齐景公,入座,酌酒者捧起酒杯替他斟酒。例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司马迁《报任安书》)句子中的“死节”是自动词“死”的为动用法,带上“节”作宾语,应译成“为(坚持)气节而死”,宾语“节”表示动词“死”的目的。《史记·陈涉世家》中的“等死,死国可乎?”也是自动词“死”活用作为动词,“同样是死,为建立国家而死可以吗?”例5贪夫殉财。(柳宗元《辩鶡冠子》)“殉财”是自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为财而死”的意思,“财”表示“殉”的目的。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带宾语表示人物心理活动和状态的动词,本来不需带宾语便能表达人物思想、情感等内心活动,而古文中却常常带上人、物、事作宾语,这种情况往往是为动用法。例6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左传·鲁僖公三十三年》)句中的“哀吾丧”是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哀”用作为动词,带“吾丧”作宾语。可译成:秦国不为我们晋国的新丧而悲伤、哀悼,却远袭我们的邻邦郑国,这是秦国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例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离骚》)“哀、恐”分别是哀叹、哀怜,恐怕、担心的意思,且带上主谓词组“民生之多艰”“皇舆之败绩”作宾语。可译成我仰天长叹,泪流满面,为人民生活有着太多的艰难而哀叹;难道是我害怕自己遭受灾祸吗,我是为国家会被颠覆而担心。例8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韩非子?和氏》)句中前面两个“悲”字都是表心理活动的动词用作为动词,表示“为……而悲”,“刖”是悲的原因,我并非为受了断足之刑而悲伤,是为宝玉却被用石头来称呼它和坚贞之士却被用骗子来称呼他而悲伤。例9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矜”,怜悯、同情;“幸”,庆幸、高兴;“矜之”“幸之”都是表心理活动的动词构成为动用法,君子“矜之”与小人“幸之”的原因都是“见人之厄”。全句可译成:我听说,君子看到别人遭遇困厄就心生同情,格外怜悯;小人见到别人遭遇困厄就暗自高兴,幸灾乐祸。例10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感”“惭”都是表心理活动动词,且都带了宾语,构成为动用法。全句可译成我曾经为孺仲贤妻的话语所感动,自己裹着破棉絮,又何必为自己的儿子不如别人而惭愧呢?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常用于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和特征的形容词,大都只能用作定语、状语或补语,起修饰或补充作用,而在古文中,也能堂而皇之用作动词,并带上宾语,构成为动用法。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形容词有时很难区分,同时又有兼类现象,都能用作为动词。例11武安侯新用事,欲为相,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史记·魏其武安列传》)武安侯刚刚受封,想作丞相,便谦恭地对待宾客。句中的“卑下宾客”是表心理活动的形容词“卑下”带名词“宾客”作宾语,构成为动用法,“宾客”是“卑下”的对象,应该译为“对待宾客谦卑”。例12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史记·魏公子列传》)“下士”是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意为谦恭地对待士人;“骄士”也是为动用法,表心理状态的形容词“骄”带上宾语“士”,就是“对士骄”,对士人骄傲的意思。例13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句中的“苦头风”可译成:因为头风病而感到痛苦。“苦”是表心理状态的形容词,即痛苦,“头风”是“苦”的原因,此为表原因的为动用法。与《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天下苦秦久矣!”句的“苦秦”用法完全相同,天下因为秦国的统治和好战而感到痛苦已经很久了。例1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惜”,叹惜、惋惜,形容词用作为动词,“惜”所带的宾语是表原因的“其用武而不终也”。例15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勤劳”是两个描写人物品德的形容词,用作为动词,勤苦、辛劳的意思,且带上宾语“王家”,即皇家、朝廷。全句可译成:因此能够出将入相,勤苦辛劳地为皇家办事,且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王禹偁《待漏院记》中有言:“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其中的“勤政”也是形容词用作为动词;“勤”所带的宾语“政”,意为政务、国事。“勤政”就是为办理国事而勤奋努力。四、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名词用作“为动词”是名词活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特定语境中,当某个名词按照为动用法使用时,这个名词就暂时取得了动词的资格,具备动词的语法功用及语义,并且能表示为宾语、替宾语或者对宾语施动。简言之,就是主语为宾语而实施该名词临时获得的“为宾语而怎么样”的动词语义。例16初,宋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弃诸堤下,共姬之妾取以入,名之曰弃,长而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起初,宋国的芮司徒生了个女儿,皮肤发红而且全身长毛,就把她丢在河堤下,共姬的待妾拾拣回家,为她取名“弃”,长大后相貌漂亮。句中的“名之曰弃”是名词的为动用法。“名”原本是名词,名字的意思,活用为动词之后意为“取名”,后面的“之”是它所带的宾语,指代红色长毛的女孩;“名之”就是“为她取名”。屈原《离骚》中有诗句:“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余”“字余”也都是名词活用作为动词,意思是“为我取名”“为我取字”。例17子叔姬妃齐昭公,生舍。叔姬无宠,舍无威。(《左传·文公四年》)句子中“妃齐昭公”的“妃”是名词活用作为动词,“妃”所带的宾语是“齐昭公”,意思是“为齐昭公当妃子”,也可译作“嫁给齐昭公”。例18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史记·留侯世家》)文中的“履我”和“履之”都是名词的为动用法,分别是“为我穿鞋”和“為他穿鞋”的意思。“履”本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之后意为“穿鞋”,后面的“我”和“之”分别是“履”所带的宾语。例1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句中的“脉之”是名词“脉”用作为动词,切脉、把脉,“之”指代太守,“佗脉之”就是“华佗为太守陈登把脉”。例20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十五卷。(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文中“辄序而藏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