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化之命脉,丰厚文言文教学_第1页
把握文化之命脉,丰厚文言文教学_第2页
把握文化之命脉,丰厚文言文教学_第3页
把握文化之命脉,丰厚文言文教学_第4页
把握文化之命脉,丰厚文言文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学时,教师既要关注其阅读欣赏价值,又要重视其文化传承价值。由于文言文使用距今年代较为久远,文字表达较为凝练概括、多面抽象,因此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近年来,文言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变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基于此,文章从“一咏三叹,反复诵读凸显文化韵味;追本溯源,字理教学彰显文化底蕴;紧扣要素,扎实训练加深文化理解;纵横勾连,资料引起拓宽文化视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小学语文;文化传承众所周知,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南京大学鲁国尧教授说:“学习文言文不只是为了了解几个字词,阅读几篇古文,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因此,对于课文中文言文的教学,教师既要关注它们的阅读欣赏价值,又要重视它们的文化传承价值。一、一咏三叹,反复诵读凸显文化韵味正如周振甫在《论诵读》所言,轻重缓急地读,可以使文章的情和事起到互相呼应、互相促进的作用,可以帮助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文言文表达方式与学生说话方式相差较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形式、多层次地反复诵读文言文,使学生对其逐渐产生亲切感、熟悉感,使古人之声“拂拂然与我喉舌相习”,从而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于文言文凝练独特的结构美、深刻悠远的音韵美、文艺抽象的意境美,在潜心吟诵的过程中,学生也能逐渐感受到文言文的特殊韵律,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比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完成通读,使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接着,通过创设情境悟读来体会伯牙琴技的高超:师:我们一起读读,子期是如何评价伯牙的琴声的。师: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生:巍峨的高山直插云端,一眼望不到头。(师出示泰山图)师:难怪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师: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师:你又看到了什么?(师出示长江图)生:奔腾不息的河水浩浩荡荡地朝我们涌来!师:所以“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师:伯牙子期心意相通,让我们一起和着这首曲子读一读。(播放《高山流水》)师: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琴声?张必馄在《学文言非诵读不可》一文中有言:“我们现在的‘诵读逐渐单一化成了‘熟读和‘背诵的合称,长篇累牍地让学生机械地背诵默写,失去了‘诵读原本的意义。”的确,在文言文教学中,想要发挥诵读的文化积淀作用,首先要避免单一机械地一读再读。因此,教师在本文教学中,设计了层层递进的诵读方式,从划分节奏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到创设情境读体会“高山巍峨、流水浩荡”的意境美,再到最后品味读感悟伯牙子期心意相通的情谊美。如此一来,既避免了简单的重复诵读引起学生的懈怠情绪,又能够通过多维度的诵读,阶梯式地推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同时在每一次诵读的设计中,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渲染,也能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逐渐体会知音间惺惺相惜之情,在含英咀华的吟咏中逐渐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美。二、追本溯源,字理教学彰显文化底蕴赖翩京曾说过,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从文字、文学、文化多层次挖掘文言文价值,从而实现其作为教材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文字是容器,装载着文化,文以载道指的便是这个道理。由于许多文言字词距今时隔久远,用法和含义都与现在相差甚远,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当下文言文的字词教学方式又多属于传统依照注释讲解的模式,不能充分满足语文學科教育精神文化需求。因此,为了深刻把握文章的内在价值,教师要从最小的语言单位——字的理解入手。通过追本溯源,探寻汉字的本义及发展,将字形、字音、字义相联系,再由字词串联起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感受内容情节的精神文化内涵。接着,再将课文所呈现的内容放置于不同阶段的文化语境中,深入挖掘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如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杨氏之子》时,在理解“君”这个意思时,学生大多数把它理解为“你”:师: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道:“我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师:基本上说对了,但是“君”可不能简单地解释为你。“君”的上面是一个“尹”,在甲骨文中这么写:看,这像什么?(出示石版画)这是手,手上拿着一支笔,他在干嘛?师:手上拿笔,不只是写字呢,还可以批阅文件,所以,“尹”表示治理地方的大官。再加上口,就是不但能批阅奏章,还能发号施令的——“君”,后来,“君”引申为对人的尊称,表示“您”。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生:“您家的水果。”师:对,夫子是对读书人的尊称,也解释为“您”。古时候,人们对读书人都非常尊敬,对他们说话时往往都会使用敬语。所以从这个“君”和“夫子”,你感受到杨氏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生:十分聪明,既能快速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回答孔君平的询问,又能做到委婉有礼貌。叶圣陶曾提道,“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一个汉字,在不同的情境里都会产生不同的意蕴,它们或是整篇课文离不开的魂,或是流淌在全文中不可或缺的血液。而字的本义是根,引申义为枝叶,只有掌握了本义之后,方能从根本入手,以简驭繁。在本课教学中,通过溯源“君”的字理发展,既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和归纳字义,从而使学生能够精准地把握字的意思,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杨氏子回答的精妙得体。同时汉字也在辅助学生理解的同时,让他们体会到蕴含在文言文中的古代民俗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弘扬传统文化,彰显了文化底蕴。三、紧扣要素,扎实训练加深文化理解王荣生教授曾说过:“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在道,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和反思。”统编教材根据内容、表达特点将14篇文言文分布到3~6年级的阅读策略单元中,每篇文言文所承载的文学、文化内容均有所侧重。然而当前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只是将文言文简单地变成对字义理解、句子翻译等知识供学生背诵记忆。学生在机械的教学方式下,很难有效地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明晰文言文在本单元教学里所承担的“使命”,处理好训练的阅读能力与文本特点之间的关系,使语文要素能自然而不显突兀地融入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有的放矢的训练中有效掌握阅读方法、感悟鲜活的古代人物形象、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从而真正提升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教学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以落实这一要素为主线,串联起整堂课的教学。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懂全文,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为复述课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了全面的感知,接着提出疑问:“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别人又有什么样的反应?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集思广益,揣摩王戎的心情,想象当下的场景,扩充复述的素材积累,进一步为复述课文铺平道路。最后,在层层递进地品读后抛出课后问题: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李必苦”?学生在对这一问题抽丝剥茧的探究中逐渐感受到王戎的聪明与心思缜密,对王戎这个古代孩子的认识也逐渐丰满,复述起课文来自然也就水到渠成。通过这样一线串珠的教学环节,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促使学生多次进入文本,与文言文进行对话,触摸到了古代文字的温度,走进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日常,与古人产生共鸣,不仅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有效落实了单元训练点,同时也感悟到了古人的大智慧,由衷产生钦佩之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又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时,为落实语文要素,突破难点,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重现楚国人卖矛与盾的场景。借助这样的形式,进一步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同时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对人物的思维过程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借由对观众、表演者的采访,进一步具象学习认知,明确本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要相互抵触,言行前后不一。如此一来,学生在领会跨越时空的思维火花中感悟到中国自古以来道理的深刻,真正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化。四、纵横勾连,资料引入拓宽文化视野由于文言文中描述的古人衣食住行、思想文化等内容不为现代人所熟悉,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很难引起情感共鸣。如果只是单篇的文言文教学,很难形成一个具体的文化系统,积淀起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想要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和文章的深层内蕴,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数量有限的几篇课文的讲解、学习,还需要依据文章自身内容的特点纵横勾连,进行合理补充,拓展课堂教学,丰润学生的认识。学生通过补充材料的阅读,拉近自己与历史的距离,从而产生共鸣,形成完整的知识闭环,在深度解读课文的同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综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如在教学《伯牙鼓琴》一文时,在课文学习后,师生补充了后续的故事:伯牙、子期相知相交,相约来年中秋再见。但是一年后伯牙如期践约,等到的却是子期因病早逝的噩耗,于是他破琴绝弦,决定终身不复鼓琴。引导学生探讨对伯牙所作所为——“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看法。有了故事的渲染,课文不是僵化无味的说教,而化为感同身受的体味。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下纵向打破了自己与作者的古今距离,将自己切身融入了当时的情境中,在对人物、情节、情感的身临其境地体味下,说出了“伯牙破琴绝弦,是为了祭奠好友的逝去,那殘破的琴仿若是他失去至深至诚的友谊的心一般。终身不复鼓,是因为从此这世上再无知他、懂他之人,他的琴声已然失去了意义”。这样的感触,对知音深刻含义的感悟自然水到渠成。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深化“知音”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课后编排的资料袋的功用,适时地补充了历朝历代传扬感叹知音的诗句,让学生受到更多知音文化内涵的熏陶。又比如,在教学《杨氏之子》一文后,教师从本篇课文的出处《世说新语》中挑选了一篇与它内容、体裁相近的文章——《口中狗窦》,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方法迁移阅读,品读感悟。在资源的助力下,在思维的碰撞下,学生既巩固了品读课文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在操练的过程中明白《世说新语》描写的都是一些聪明儿童的事迹,这样的认识又反过来作用于这篇文章的感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杨氏子聪慧的理解。此时,学生学到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形成对《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系统的认识,触摸到了丰盈的文化底蕴。通过拓展与延伸阅读,将课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